上海,是許多人眼裡的「魔都」,絢爛繽紛、五光十色。
其實,這座城市,有一種顏色最厚重、最深沉,那便是永不褪色的紅。
7月,我們來到上海。在黃浦江畔的倉庫堆棧中,在古老深邃的弄堂裡,在車水馬龍的鬧市區,我們尋訪99年來凝聚在上海歷史與現代中的紅色基因,感受始終澎湃在這座城市脈搏裡的紅色力量。
繁華的上海。視覺中國 供圖
繁華深處的石庫門老建築
沉澱著歷久彌新的紅色記憶
7月16日,小雨。穿過繁華的淮海中路、興安路和太倉路,是短小精緻的興業路。街頭,佇立著一排石庫門建築,青磚外牆、烏漆大門。戴口罩的人們安靜有序地排著隊,等待入場。
興業路76號,見證了非同尋常的歷史時刻——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裡的底樓客堂舉行。來自7個地區共產黨早期組織的13位代表出席會議,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尼克爾斯基也出席了會議。7月30日,會場受到法租界巡捕的搜查,會議被迫中止,最後一天會議轉移到嘉興南湖的一艘遊船上繼續舉行。
這次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通過了黨的綱領和工作決議,選舉了中央領導機關。新生的中國共產黨,是當時中國300多個政黨和政治團體中的一個;99年後的今天,它已成為擁有9191.4萬黨員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如今已是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宣誓大廳,在「一大」代表群像浮雕的默默注視下,一撥又一撥黨員在鮮豔的紅旗面前舉起了右拳……
區區18平方米的會議舊址,不到1000平方米的展區,走在狹窄的樓道、凝視不大的客堂,我們受到的震撼是強烈的:黨就是在這麼小的地方從無到有發展壯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脈和「產床」,所以不難理解,2017年10月31日,距十九大和十九屆一中全會閉幕才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帶領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會址、赴浙江嘉興瞻仰南湖紅船,帶領常委們重溫入黨誓詞並發表重要講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這是世界第一大執政黨對中國人民最莊嚴的宣示和承諾。
相距「一大」會址不過1.3公裡,車水馬龍的延安路高架路旁,綠樹掩映著一幢始建於1915年的石庫門老建築。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裡召開。這次大會上,第一次提出黨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綱領,第一次提出黨的統一戰線思想,第一次公開發表《中國共產黨宣言》,制定了第一部黨章,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
百年來,上海是新文化運動的承接地,早期中共中央領導機構的所在地、早期工人運動的發祥地。2010年革命遺址普查顯示,上海現存440多處革命遺址。
上海的紅色記憶遍布在煙火氣中,各種紀念館、名人故居坐落在大街小巷。來自四方的「朝聖者」、行色匆匆的上班族、藏著革命故事的老石庫門建築、流光溢彩的摩登大廈,構成這個城市獨特的畫面。
今年7月1日,「七一」重溫入黨誓詞儀式在中共一大會址前舉行。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與時俱進的紅色基因
深刻融入城市的肌理和人們的日常
在上海採訪,我們常被這座超大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細緻入微和開拓創新所吸引。99年傳承,上海與時俱進,讓紅色基因在高速發展的當下有了更多時尚、鮮活的形態。
坐標,「上海之巔」——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
世界最快的超高速電梯,即刻把我們送入一處黨建服務站點——位於22樓的浦東陸家嘴金融城黨群服務中心。這裡設有政治生活廳、信息發布廳、圖書閱讀區、體育健身區等9個功能區,全部免費開放。
弧形空中花園是個亮點。窗外,那些著名的摩天大樓似乎近在咫尺。沙發、綠植、書架、跑步機,處處可見的黨徽、黨旗等紅色標識則提醒這裡不僅僅是休閒場所。沿窗一圈展板展示著金融城各支部正在開展的「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活動內容。
工作人員介紹,幾乎每天都有附近的「兩新」黨組織在這裡上黨課、開展黨員教育等組織生活。
寸土寸金的陸家嘴金融城,集聚了285座高層樓宇、4萬多家企業、50萬名白領,平均年齡29.5歲。基層黨組織能為他們做什麼?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綜合黨委為此思慮良久,最終引入社區共治理念。
「我們從白領需求出發設定黨建服務平臺的功能,制定了3張清單:區域內企業、黨員和群眾的需求清單;政府、駐區單位、非公企業、社會機構的資源清單;通過區域黨建聯席會,將需求與資源精準對接,形成項目清單,以項目化運作方式服務企業、服務白領。」一流黨建促一流發展,用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綜合黨委書記薛英平的話,濃縮了就是8個字:交流、服務、凝聚、引領。
黨建服務站點成為「上海之巔」裡的地標,這是上海基層黨建的一個縮影。最新理念、最潮設計,黨建服務就這樣深刻融入城市的肌理和人們的日常。
坐標,虹口區曲陽路988號二樓。天台縣駐滬流動黨委,今年整整25「歲」。25年前,它是全國第一個跨省流動黨支部。當時3萬多天台人在上海闖蕩,其中不少黨員多年不曾參加黨組織活動。虹口區委組織部與天台縣委組織部創新性地對流動黨員實行「雙重管理、雙向服務」,發展到今天,已建立1個流動黨委、9個流動黨支部,凝聚了天台在滬近500名流動黨員。
每月15日,是天台在滬流動黨支部雷打不動的學習日。25年來,缺席的人屈指可數。黨員們統一佩戴黨徽、認真籤到、專人記錄、積極發言,不管路有多遠、生意多忙,都風雨無阻地參加。
「黨情、鄉情、商情融為一體,服務能力有多大,黨組織的凝聚力就有多強。」天台在滬流動黨委書記許瑞明說。融入上海、回饋家鄉、解決就業、熱心公益……從最初來都市淘金的天台農民,到如今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每一個在滬流動黨員都努力讓自己發光,照亮周圍。
中共四大紀念館。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徐彥 攝
人民建 為人民
譜寫新時代人民城市新篇章
在上海,眼下的最熱詞就是「人民城市」。
6月23日,上海市委九次全會通過重磅意見,吹響了建設新時代人民城市的號角。這是對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楊浦濱江時提出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的貫徹落實。
上海媒體曾發起一個討論:上海這些年,哪些變化最打動你?其中一個回答引起廣泛共鳴:「黃浦江昔日封閉的生產岸線變成開放貫通的公共空間。」2016年8月,上海明確在2017年底貫通黃浦江兩岸45公裡的公共空間。從封閉到開放,還江於民,僅用了一年多時間。走在黃浦區濱江段,沿江西行,多個親水觀景平臺散落其中,杜鵑園、月季園、巖石園等悉數入眼。
在楊浦區濱江公共空間,老廠房與新景點交融。始建於1881年的楊樹浦水廠,防撞樁上架起了全長535米的空中走廊,貫通了整個公共空間。市民既可以在空中走廊感受百年工業遺存的歷史沉澱,又可以在創意空間裡品味書香茶香咖啡香。
「我在江邊生活、工作有三四十年,以前沿岸全都是工廠、碼頭,現在才算是真正走近黃浦江。」在半淞園社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向義婷告訴記者。
繼黃浦江沿岸貫通後,上海還在推動蘇州河沿河住宅小區、工廠單位打開圍牆,努力在今年底實現蘇州河42公裡岸線貫通。
城市如何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發展……這些是上海多年來反覆討論的經典議題。而在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建黨100周年之際,重新探討「誰的城市」「什麼樣的城市」有著特殊意義。
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上海就人民城市建設提出的新方向,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所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始發地,一個有著「開放、創新、包容」品格的上海,正以「人民城市」的自覺,乘風破浪再出發。
在黃浦江畔,記者採訪上海外灘濱江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炎琛(右)。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徐彥 攝
【記者手記】
記者手記丨感受上海的「溫度
【史海鉤沉】
史海鉤沉丨「一大」前的 浙籍早期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