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電影《1921》拍完,如今大家去車墩的上海影視樂園參觀,又多了一個新的打卡點——為了拍攝這部建黨100周年重要獻禮片,主創團隊在上海實地測繪,一比一實景搭建了中共一大會址、二大會址,此外還有老漁陽裡、陳獨秀新青年舊址和博文女校等歷史建築群,這些實景都被保留了下來。今年,這個曾經拍攝過無數紅色經典影視作品的上海影視樂園,計劃讓三十年代老上海「有軌電車」載著遊客穿越時空,開啟紅色電影教育之旅,站站停靠在那些經典的光影旁……
圖說:實景搭建的中共一大會址外景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始發站:《1921》——夢想照進了現實
電影《1921》的實景,是最近的一站,也是故事的開端。
走進上海影視樂園,在石庫門建築群前,就可以看到這一批新建「歷史建築群」。這批全新的「歷史建築群」的「身後」,是90年代建造的第一批石庫門實景。
圖說:「歷史建築群」中的石庫門實景——輔德裡門樓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用手觸摸這些「歷史建築」,可以感覺到,與一般搭的景只有外立面板不同,這次用的是真材實料。去年,為拍攝《1921》在車墩建造的這批「歷史建築群」,其建造單位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使用50年以上的公共建築為標準,甚至按歷史建築的標準來「重建」。尤其是「一大會址」更是一比一復刻的,用的是收集來的老磚老瓦,裡面上下水電都通,爐灶能生火、能冒煙……按照導演黃建新的說法,「我們在車墩不是搭景,而是造房子。」
的確,在影片拍攝期間,為還原最真實的場景保駕護航,力爭在大銀幕上再現上世紀20年代上海作為中國共產黨誕生地的城市文化風貌,主創團隊勘景足跡遍布上海、全國乃至海外,特別是在上海實地測繪了30餘處相關歷史舊址,最終用了3個月夜以繼日,最終才完成了這批實景的搭建。
圖說:二大會址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駐足此地,仿佛回到了1921年的上海,租界林立,局勢劍拔弩張。13位來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齡僅28歲的代表,突破各股複雜勢力的監控和追蹤,在上海共聚,創立中國共產黨。從此,中國歷史進入了新篇章。
必經站:《建黨偉業》——紅色經典永流傳
近日,電影《紅船:開天闢地》《革命者》等紅色革命影片正在車墩拍攝,事實上,在這片影視基地裡,無數紅色經典的影視作品在這裡誕生。可以說,一站一景,每一站都有講不完的故事。
就拿《1921》這批新建「歷史建築群」旁的仿和平女神廣場來說,那曾經是老上海外灘的和平女神像,一戰結束後,為了紀念回國參戰陣亡、再也無法重返上海灘的人們,由上海租界專門成立的戰事紀念委員會牽頭,於1920年正式決定在今延安東路中山東一路口建立紀念碑。今天,人們除了能從老上海舊照片中找到「和平女神像」——1939年上海淪陷,銅像被日軍拆除——但在影視樂園,大家還能重新領略它的風採。
圖說:曾經是老上海外灘的「和平女神像」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有的遊客走到這個廣場,會忍不住驚呼,「你看這裡,是《建黨偉業》出現過的鏡頭!」人人都難忘影片中的經典——女學生手舉鮮血寫下的「冤」字,跪在總統府前含淚痛呼。「現在,我好像還能聽到那些呼聲,就像千鈞之重的巨石狠狠砸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上。」在影視樂園的小火車拍攝地,人們還可以看到那輛小火車與電影《決勝時刻》中,毛主席前往北平時乘坐的小火車一模一樣……
除了外景,這裡還有一個國防教育基地,裡面不僅能看到拍攝《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內景,還能看到《偽裝者》等影視劇中使用的道具槍炮……工作人員笑稱,因為拍攝了太多的革命影片,武器庫裡的武器足夠裝備一個師了。
圖說:《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內景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下一站:《攀登者》——主題教育更多彩
除了參觀和打卡拍照,基於紅色電影的主題教育活動形式也越來越豐富多彩。
影視基地中,道具、服裝、置景等都具有獨特優勢,可以極致還原紅色電影場景,為黨建、團建提供沉浸式教育體驗。人們還可以穿上紅軍軍裝,沉浸式感受充滿激情與力量、信念與理想的崢嶸歲月,身臨其境體驗影視作品的紅色文化,攝影師也跟隨拍攝,用鏡頭留下難忘的紅色記憶。2019年國慶期間,這裡就利用服裝道具資源,重現1949年7月上海軍民150萬人舉行慶祝解放大遊行的場景,遊客們自髮夾道歡迎解放軍進城。再比如,電影《攀登者》弘揚永不止步的攀登精神,在這裡還有「攀登者營地」,通過真正的攀巖的體驗方式,使參與者真正感受奮勇向前的攀登精神。
圖說:蘇州河邊的四行倉庫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採用身臨其境的方式回顧紅色經典,這樣的方式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來這裡體驗和學習。不少單位,還用這樣的方式開展「四史」教育,老黨員們用打卡的方式回顧歷史,年輕一輩通過全新的培訓方式來學習如何擔起新時代的使命。
接下來,在建黨100周年之際,上海影視樂園著力以重走紅色光影為主線,打造紅色主題旅遊,計劃用有軌電車或特色老爺車輛串聯起這些紅色影片的場景,方便集中呈現,同時把一大會址等場景極致還原,讓人們沉浸式體驗,仿佛13位代表會議剛散,杯水尚溫……(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圖說:實景搭建的中共一大會址內景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馬上評丨身邊的紅色基因
紅色基因不僅流淌在一大、二大、四大這樣大家耳熟能詳的石庫門裡,也會在逸夫舞臺二樓的暗道,乃至影視樂園的片場……被稱為「紅色管家」的熊瑾玎,是中共中央在上海時期的財務總管,被周恩來讚頌為「最可信賴」。他在為當時的中央正這句常委集中開會選址時,挑中了雲南路447號(今雲南路171號至173號處)——這裡一樓是一家人來人往的醫院,開會的房間則「裝飾」成布店的樣子,萬一有可疑的人出現,就能瞬時切換成談論布匹價格的場景,最絕妙的是,這裡還有一條暗道,直通天蟾舞臺(今天蟾逸夫舞臺),可以「混」入劇場的人群中,便於隨時撤退到觀眾中……在天蟾逸夫舞臺即將重新開門之際,大家都沒想到舞臺旁邊有這麼一條「紅色暗道」。
車墩的影視樂園,在不拍戲時,始終是主題樂園的定位,隨著紅色主題影片的大熱,參觀者可以在這裡「從銀幕(螢屏)走進現實」,那些真實還原歷史的場景,先是成為片場;當觀眾走進了這樣的片場,又仿佛回到了歷史——要說「穿越」,這裡是來真的。而且,不過百年的風雲變幻,仿佛撲面而來。這讓未曾與生俱來體驗過戰爭與革命的年輕人,能切身感受到拋頭顱、灑熱血的氣息。
隨著對歷史建築的保護、對「黨的誕生地」的挖掘,我們會慢慢發現,紅色基因就流淌在我們城市建設的毛細血管裡——石庫門、弄堂、亭子間、彈格路。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紅色文化,是上海這座城市的靈魂。(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