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我黨組織並領導了一支英雄的隊伍——八路軍。眾所周知,當時朱德擔任總指揮,彭德懷擔任副總指揮,葉帥擔任參謀長,左權擔任副參謀長。值得一提的是,左權是這支隊伍中,抗日戰爭時壯烈犧牲的最高將領。那麼,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如果沒有犧牲,會是元帥嗎?本期暴走大歷史人物專欄為您獨家揭秘。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左權的履歷。他於動蕩年代出生,從小在湖南長大,1924年考入陸軍講武學校,後成為黃埔軍校的一期學員。很多人不了解陸軍講武學校,其實,這是一所由孫中山創辦、程潛擔任校長的知名優校;而黃埔軍校,則培育了陳賡、徐向前等一批大名鼎鼎的英雄人物。
由此可見,左權在學歷這方面,已經甩下了絕大多數人。更何況,他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始終秉承著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的精神,跟著革命隊伍南徵北戰,積攢了不少實戰經驗。因為他在隊伍裡表現優異,後來還被組織送往蘇聯進修。在蘇聯,左權先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之後又轉入伏龍芝軍事學院進一步深造。看到這兒,我們不得不承認,左權的軍事才能和學習經歷,均稱得上是佼佼者、人上人。畢竟,在我軍的歷史上,唯有劉疇西與左權考取了雙學位。
左權學成歸國後,憑藉卓越的軍事理論知識,擔任了紅一方軍團的參謀長,彼時,他帶領的隊伍名為閩西工農紅軍,駐紮在瑞金根據地。而在此前,帶領這支隊伍的人是大名鼎鼎的劉帥。
抗戰爆發後,左權擔任八路軍副參謀長,主要工作就是協助朱德、彭德懷指揮隊伍奔赴華南前線。那時我軍的主要策略就是打遊擊,通過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徹底粉碎日寇的狼子野心。事實證明,左權擁有高超的指揮才能與參謀眼光,他不僅得到了朱德、彭德懷的高度讚揚,還為保護根據地貢獻了巨大力量。
1940年8月20日,我軍發動百團大戰,左權與彭德懷在武鄉縣王家峪村完成總指揮的工作。正是因為二位的英明決策和全軍的奮勇拼搏,百團大戰取得階段性勝利,日寇不可一世的囂張氣焰被狠狠打擊。
可是,日寇打了敗仗又怎會心甘情願地認輸呢?1942年,他們對我軍的太行山根據地展開了一場殘酷的掃蕩。左權作為八路軍副參謀,面對殘酷的敵人立馬挺身而出,他掩護領導等骨幹將士成功突圍後,又肩負了斷後的任務。可令人遺憾的是,左權不幸中彈,最後壯烈犧牲,時年37歲。由此可見,左權的一生正可謂有勇有謀。為了紀念他,晉冀魯豫邊區將遼縣更名為左權縣,他的老家也分別以左權東路、左權西路、左權南路、左權北路為幾條主幹道命名。不過,即便如此,大家依然認定左權平安活到建國,也很難得到元帥的軍銜——八路軍總參謀長葉帥,也不過是最後一位被授銜的元帥。那麼,左權作為副參謀長,最多拿到大將的軍銜。而人們有這樣的揣測,最大的原因恐怕也是左權英年早逝,唯有希冀,才足以表達緬懷的誠意。大家覺得呢?
關注暴走大歷史,更多精彩歷史故事,我們下期繼續為您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