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讓軍隊作風在脫貧一線閃光|省委統戰部駐村幹部李健

2020-12-19 天眼新聞

我是一名2017年轉業到貴州省委統戰部的軍轉幹部。2018年3月,我來到畢節市的深度貧困村赫章縣鐵匠鄉共同社區駐村任第一書記。  一轉眼,我駐村已有兩年多的時間。這兩年,到過我們社區的人都說有一種來到軍隊的感受,這裡的黨員幹部像部隊官兵一樣,他們隊伍整齊、團結一致,聽從命令、聞令而動,落實工作紮實有力。  這支隊伍其實主要就8個人:4名村幹部,4名包括我在內的駐村幹部。  然而剛駐村時,隊伍不是這個樣子。我到社區沒多久,社區支書李景書便告訴我:「黨支部在前段時間縣級巡迴督查時查出9個方面的問題,被要求限期整改。」

我(左三)與村幹部一起核對資料

經初期調研,我發現了一些不良傾向——「兩委」班子落實工作隨意性大、不紮實,主動性積極性不夠;對群眾不熱心,回應群眾訴求不及時不深入,期間還被群眾反映到上級「有官架子」;面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重難點任務,彼此不願擔責任、不敢有作為,逃避群眾直面的問題……  仔細剖析發現,原因是多方面的,追根溯源是幹部工作作風不過硬。村一級工作是抓末端落實,直接服務群眾,若作風不過硬,自然啃不了脫貧攻堅「硬骨頭」。  軍隊雷厲風行、真抓實幹的作風,是提升戰鬥力的重要支撐。曾經身在軍營的我認為可以借鑑這種作風,提升社區隊伍工作水平。

我和村民一起在地裡勞作

「講評」是我們借鑑的第一個辦法。部隊訓練要講評、交班要講評……目的在於跟進工作、總結工作。我們一方面壓實責任,明確「駐村幹部 村幹部」分片包幹負責制,對基層黨建、軟體資料、產業發展、環境整治等工作明確牽頭負責人,細化責任。另一方面強化檢查指導,村幹部、駐村幹部的工作由我來負責跟進問效,小組長、保潔員、護林員、督導員等由村幹部督促檢查。利用「兩委」聯席會、黨員幹部大會等時機,公平、紮實講清問題和不足,明確要改進和強化措施。這樣一來,倒逼具體抓落實要提升質量和水平,指導檢查要深入、要細緻、要思考。講評,講出了責任感、使命感。  打贏脫貧攻堅戰,不能遭遇矛盾「東躲西藏」,而要像打仗那樣攻城拔寨。為此,我們組織「大走訪、大排查、大整改」,遍訪所有農戶,回應訴求、幫解難題、補齊短板。李姓貧困戶家中泥濘不堪,就組織14名年輕黨員、志願者,從平地到夯石,再到抹平,80平米的地一天完工;朱姓貧困戶想買2頭牛參加養牛項目,苦於沒有啟動資金,就借錢給他,我和支書、副支書到牛貿市場幫助買牛,一年下來,他家養牛淨收益2.7萬元……一件接著一件幹,隊伍越幹越能幹。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緊急,黨員幹部連續23天堅守在防控一線,搭帳篷、守卡點,在平均海拔2200米的高山上,頂著冰雪、寒風,像「哨兵」一樣,守衛安全。  在辦公樓門前,我們像連隊一樣打造了2畝後勤菜地,一方面讓社區食堂用菜實現了自足自給,更重要的是8個人一起播種、施肥、採收,一些平時聽不見的話、講不出的事,在菜地裡侃侃而談,像戰友間談心交心,加之日常深入交流,增進了集體感、成就感。  鍛造這樣一支擁有軍隊作風的隊伍,還得益於既有的軍旅情結。社區前後共有26人參軍,為隊伍建設提供了情感基礎。這兩年,以「攜手脫貧攻堅」為主題,我們兩次組織「八一」座談會,大家「兵味」愈發濃厚,駐村幹部趙明在座談時交流:「我感覺在社區,我就是個軍人。」

榮獲「全省脫貧攻堅優秀村第一書記」稱號

作風過硬,隊伍團結,貧困戶、貧困人口如期實現了脫貧清零。社區中藥材(半夏、前胡)種植達320餘畝,形成主導產業,群眾在務工、流轉土地、採賣松針、銷售農家肥4個方面年純收入達160餘萬元。社區修建飲水工程2個,修建通村通組公路24公裡,危改39戶,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到位。2019年7月,黨支部獲赫章縣委表彰為「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2020年2月獲畢節市評為市級示範黨支部,同年7月獲畢節市委表彰為「全市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兩年來,先後有7名社區青年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隊伍在接續、在壯大。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魯毅 整理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田旻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春去秋來扶貧情|興義市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幹部劉鑫
    我是劉鑫,春去秋來,時光荏苒,從2019年7月被下派至南盤江鎮壩艾村駐村扶貧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而我作為一名幫扶幹部心連心幫扶貧困戶也有了兩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和一起來駐村的四位駐村幹部,還有五位村幹部,更有在南盤江鎮和興義市自然資源局的一百餘位幫扶責任人一起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閃耀扶貧路|六盤水市青林鄉海發村駐村幹部劉行
    我叫劉行,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鐘山供電局派駐六盤水市水城縣青林鄉海發村的一名駐村幹部。2019年9月,在向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發起總攻之際,我被組織安排到貧困發生率極高的海發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面對未知駐村前路,我是迷茫的,也是嚮往的,更向自己立下過誓言——「未來,這裡就是我踐行青春夢想的舞臺。」有人對我說「農村是一所大學、一個大舞臺、一個大熔爐,能從基層幹起,才能經風雨、長見識、成良才」,我深以為然。作為一名90後駐村幹部,我認為我是幸運的。從埋頭專業計量技術領域,到奮戰脫貧攻堅一線崗位,工作上的轉變曾令我迷茫不已,但同時也令我成長不少。
  • 「我的扶貧故事」住進新家 遍地花開丨冊亨縣雙江鎮壩納村駐村幹部...
    我叫劉建,是貴州黔西南冊亨縣雙江鎮壩納村一名駐村幹部。2016年8月,剛到冊亨縣雙江鎮人民政府政務服務中心工作的我,就被組織安排到壩納村駐村,正式加入全國農村基層駐村工作隊。  初來乍到,對村裡面的情況不熟,但我始終堅持每天走村串寨,了解每家每戶基本情況,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大力宣傳黨和國家的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全村共6個村民組196戶,作為政策的「傳聲筒」,在這駐村的4年時間裡,每家每戶已走過無數遍,為做到脫貧攻堅政策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為各戶精準施策打基礎,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 我的扶貧故事:傾情幫扶助力村莊脫貧— —記安順中院駐村幹部魯永輝
    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我在西秀區楊武鄉長石村駐村扶貧。2015年的長石,基礎建設落後。村委還是在並村(長石村由原來的長衝村、石關村和老凹村合併而成)之前,長衝和石關兩個小村修建的兩個50平方米左右的單層小平房裡辦公,兩個辦公點之間相距4公裡,設備老舊,村委辦公和群眾辦事都不方便。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基層 無悔前行|錦屏縣河口鄉文鬥村駐村幹部...
    我叫田浩呈,是錦屏縣河口鄉文鬥村的一名駐村幹部,駐村工作已四年有餘。文鬥村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老苗寨,2015年6月,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裡有千年銀杏、紅豆杉和獨特厚重的錦屏文書,還有歷經數百年的石碑。
  • 「我的扶貧故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施秉縣雙井鎮翁西村駐村幹部...
    我叫王世才,是施秉縣雙井鎮翁西村的一名駐村幹部。   2015年3月,我來到雙井鎮翁西村開展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這六年的扶貧工作中,有過心酸、迷惘,但當我看到貧困戶在我們的幫扶下順利脫貧,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心中感到無比欣慰。我來自農村,農村的家庭生活情況大多比較困難,但當我走訪了翁西村的貧困戶後,才發現這裡的群眾貧困程度比我想像的要深得多。
  • 達茂旗著力抓好駐村幹部隊伍建設
    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幹部是決定因素。近年來,達茂旗緊緊圍繞中央、自治區、包頭市要求,緊盯攻堅目標總任務,全力打造一支懂扶貧、會幫扶、作風硬的駐村幹部隊伍,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 甘肅累計14萬餘駐村幹部助脫貧
    本報蘭州11月30日電 (記者銀燕)記者日前從甘肅省扶貧辦獲悉:從2015年起,甘肅省累計選派駐村幹部147333人,為全省7262個貧困村組建了駐村幫扶工作隊,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村一村一隊全覆蓋。駐村幹部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等脫貧攻堅重點任務,幫助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累計解決群眾就醫、上學等急事難事52.73萬件,協助落實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危房改造、安全飲水等政策措施,配合做好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等工作,幫助貧困群眾穩定持續增收。
  • 「我的扶貧故事」忠誠履職奔小康丨劍河縣南明鎮楊柳村駐村幹部彭...
    我叫彭仁傑,是劍河縣南明鎮楊柳村駐村幹部。2017年元月,我接到組織的安排入駐楊柳村。初到村時,村寨垃圾到處亂扔,汙水亂排現象不容樂觀,儼然是一派貧困落後的景象。為此,我虛心請教村裡的老幹部,深入田間地頭、走家串戶摸清村裡基本情況,為以後的工作開展奠定基礎。
  • 「同心脫貧微日記」通江縣委統戰部駐村幹部屈炯:心系趲寸坡村
    2017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我有幸被派駐到通江縣長坪鄉趲寸坡村駐擔任第一書記,接替駐村幫扶工作。第一次以第一書記的名義到村,我激動又緊張,激動是我當了「村官」,緊張是我不熟悉農村工作,對如何做好脫貧攻堅工作還一片茫然。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一線 用心扶貧丨威寧自治縣玉龍鎮新發社區駐...
    我叫陸婷,2017年12月,根據組織的安排,我被選派到玉龍鎮新發社區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新發社區,是玉龍鎮貧困人口最多的社區。地理位置偏遠,自然條件惡劣,信息閉塞等綜合貧困因素交錯,群眾思想觀念落後。  扶貧先扶志,我駐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群眾開展思想教育。
  • 「我的扶貧故事」從抗「疫」一線到脫貧攻堅,從駐村輪戰到同步小康...
    時針回撥到10個月前,2020年春節大年初二早上七點,正沉浸在親人團圓喜悅中的我突然接到單位要求到基層一線抗「疫」的緊急通知,儘管難捨短暫的全家相聚,儘管基層一線的風險很高,但疫情就是命令,我沒有任何猶豫,一個小時的準備時間,來不及收拾行李,就戴著臨時到診所購買的幾個口罩匆匆趕往水城縣楊梅鄉姬官營村。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點滴事難忘丨興義市倉更鎮下寨村駐村幹部吳堯
    我是吳堯,2019年7月,我作為市級選派的駐村幹部到倉更鎮下寨村駐村扶貧。進村後,我立即開展走訪調研,開始「全面回頭看精準定措施」工作,我很快就摸清了本網格的建檔立卡戶、低保戶和一般農戶人員的基本生活收入情況,為下一步工作打下好的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秉持信念為民謀利丨興義市雄武鄉高峰村駐村幹部...
    我叫李雲龍,是興義市雄武鄉高峰村的一名駐村幹部,第一次接觸民政工作是2016年3月,面對老、弱、病、殘、貧的群眾,我深知他們生活不易,總是希望他們能過上好日子,於是2018年3月,我向組織遞交了駐村申請,成為了一名駐村幹部。
  • 三亞市、五指山市、屯昌縣黨委統戰部推動定點扶貧工作
    三亞:12月8日上午,三亞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陳正光深入包點的育才生態區馬亮村巡查督導農村黨建和脫貧攻堅工作。  在馬亮村脫貧攻堅中隊會議室,陳正光主持召開馬亮村農村黨建和脫貧攻堅工作部署會,聽取了馬亮村關於農村黨建和脫貧攻堅工作開展情況的匯報。
  • ...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是我的職責|省委統戰部幹部處處長王海
    無論作為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還是聯合定點督戰隊隊長,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是我的職責。2016年4月,我作為省委統戰部黨建扶貧暨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進駐赫章縣鐵匠鄉開展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們就是群眾的家人|都勻市勻東鎮河東村駐村幹部...
    我是楊清翠,都勻市勻東鎮河東村駐村幹部。  陡峭狹長的泥巴路、破舊不堪的老木房、昏暗斑駁的光線、衣衫襤褸的穿著、又黑又髒的面容、空巢在家的老人,這是在脫貧攻堅前,我初到河東村走訪時,在三組(新寨)看到的直擊心靈、讓無數人忍不住心酸的一幕。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駐村帶貨達人熊江睿
    我叫熊江睿,是一名普通的駐村幹部,2017年,根據工作安排,我從貴州日報融媒體集團來到平塘縣克度鎮落良村開啟我的扶貧工作之旅,作為一名駐村幹部,職責就是讓群眾脫貧致富,讓他們過上好日子,這是脫貧攻堅的初心,也是我的使命。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丨仁懷市茅壩鎮雄豐村駐村幹部...
    我是郭誠,2019年5月,得知單位需要派幹部駐村幫扶,我主動請纓,成為了茅壩鎮雄豐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員。時光荏苒,駐村已一年有餘。在這一年多的人生經歷中,我提升了專業能力,加強了同群眾打交道的本領,鍛鍊了自身品格。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農村後備幹部「成長記」
    摸清狀況後,我發現村裡的情況遠比駐村幹部描述的更糟,全村5個村幹部,年齡最小的都有38歲,學歷最高的也就高中生,沒一人會電腦,所有文字資料工作基本上處於癱瘓狀態,雖然我們是非貧困村,但還有73戶306人未脫貧,因各種原因,村黨支部還被評為當年的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既然來了就要好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