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2017年轉業到貴州省委統戰部的軍轉幹部。2018年3月,我來到畢節市的深度貧困村赫章縣鐵匠鄉共同社區駐村任第一書記。 一轉眼,我駐村已有兩年多的時間。這兩年,到過我們社區的人都說有一種來到軍隊的感受,這裡的黨員幹部像部隊官兵一樣,他們隊伍整齊、團結一致,聽從命令、聞令而動,落實工作紮實有力。 這支隊伍其實主要就8個人:4名村幹部,4名包括我在內的駐村幹部。 然而剛駐村時,隊伍不是這個樣子。我到社區沒多久,社區支書李景書便告訴我:「黨支部在前段時間縣級巡迴督查時查出9個方面的問題,被要求限期整改。」
我(左三)與村幹部一起核對資料
經初期調研,我發現了一些不良傾向——「兩委」班子落實工作隨意性大、不紮實,主動性積極性不夠;對群眾不熱心,回應群眾訴求不及時不深入,期間還被群眾反映到上級「有官架子」;面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重難點任務,彼此不願擔責任、不敢有作為,逃避群眾直面的問題…… 仔細剖析發現,原因是多方面的,追根溯源是幹部工作作風不過硬。村一級工作是抓末端落實,直接服務群眾,若作風不過硬,自然啃不了脫貧攻堅「硬骨頭」。 軍隊雷厲風行、真抓實幹的作風,是提升戰鬥力的重要支撐。曾經身在軍營的我認為可以借鑑這種作風,提升社區隊伍工作水平。
我和村民一起在地裡勞作
「講評」是我們借鑑的第一個辦法。部隊訓練要講評、交班要講評……目的在於跟進工作、總結工作。我們一方面壓實責任,明確「駐村幹部 村幹部」分片包幹負責制,對基層黨建、軟體資料、產業發展、環境整治等工作明確牽頭負責人,細化責任。另一方面強化檢查指導,村幹部、駐村幹部的工作由我來負責跟進問效,小組長、保潔員、護林員、督導員等由村幹部督促檢查。利用「兩委」聯席會、黨員幹部大會等時機,公平、紮實講清問題和不足,明確要改進和強化措施。這樣一來,倒逼具體抓落實要提升質量和水平,指導檢查要深入、要細緻、要思考。講評,講出了責任感、使命感。 打贏脫貧攻堅戰,不能遭遇矛盾「東躲西藏」,而要像打仗那樣攻城拔寨。為此,我們組織「大走訪、大排查、大整改」,遍訪所有農戶,回應訴求、幫解難題、補齊短板。李姓貧困戶家中泥濘不堪,就組織14名年輕黨員、志願者,從平地到夯石,再到抹平,80平米的地一天完工;朱姓貧困戶想買2頭牛參加養牛項目,苦於沒有啟動資金,就借錢給他,我和支書、副支書到牛貿市場幫助買牛,一年下來,他家養牛淨收益2.7萬元……一件接著一件幹,隊伍越幹越能幹。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緊急,黨員幹部連續23天堅守在防控一線,搭帳篷、守卡點,在平均海拔2200米的高山上,頂著冰雪、寒風,像「哨兵」一樣,守衛安全。 在辦公樓門前,我們像連隊一樣打造了2畝後勤菜地,一方面讓社區食堂用菜實現了自足自給,更重要的是8個人一起播種、施肥、採收,一些平時聽不見的話、講不出的事,在菜地裡侃侃而談,像戰友間談心交心,加之日常深入交流,增進了集體感、成就感。 鍛造這樣一支擁有軍隊作風的隊伍,還得益於既有的軍旅情結。社區前後共有26人參軍,為隊伍建設提供了情感基礎。這兩年,以「攜手脫貧攻堅」為主題,我們兩次組織「八一」座談會,大家「兵味」愈發濃厚,駐村幹部趙明在座談時交流:「我感覺在社區,我就是個軍人。」
榮獲「全省脫貧攻堅優秀村第一書記」稱號
作風過硬,隊伍團結,貧困戶、貧困人口如期實現了脫貧清零。社區中藥材(半夏、前胡)種植達320餘畝,形成主導產業,群眾在務工、流轉土地、採賣松針、銷售農家肥4個方面年純收入達160餘萬元。社區修建飲水工程2個,修建通村通組公路24公裡,危改39戶,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到位。2019年7月,黨支部獲赫章縣委表彰為「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2020年2月獲畢節市評為市級示範黨支部,同年7月獲畢節市委表彰為「全市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兩年來,先後有7名社區青年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隊伍在接續、在壯大。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魯毅 整理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