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最為密切,人們熱衷於討論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同時媒體慣常用心理學術語解釋社會現象。
在許多探討愛情的文章中,大家可以經常看見「戀父情結」「戀母情結」這兩個詞語。
其實,「戀父情結」「戀母情結」這兩個詞語來源於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被稱為「父母偶像理論」。
該理論提出,父母親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一代的擇偶標準。由於「戀母情結」的存在,男孩會選擇與自己母親個性相近的女孩作為伴侶,同樣的,女孩由於「戀父情結」也偏愛於跟與自己父親個性相近的男孩交往。
從理論角度分析,藉助「戀母情結」「戀父情結」的理論解釋很有道理,也有許多社會心理學家進一步補充了該理論。
但是仍有不少的學者質疑父母偶像理論,他們認為這種理論只是理論家主觀思辨的產物,其實際意義存疑。
「戀父情結」「戀母情結」是否會影響一個人的擇偶觀念呢?
從日常生活角度觀察,父母偶像理論的說服力不足。

對追星族來說,他們的擇偶觀肯定是以明星偶像為標準,像李現、王源、朱一龍、吳磊等人的粉絲。
就個人而言,家庭親人固然會對擇偶有一定的影響,但是觀察父母輩和祖父母輩就能發現個性的差異。
在我們的生活中,「戀父情結」和「戀母情結」的確存在,但是父母偶像理論是否適用於現實還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