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這樣的情景:
身邊人千辛萬苦考名校,非名校不讀,我們叫這「名校情結」;一個男生很介意女友是不是處女時,我們會說他有「處女情結」;當「蘿莉與大叔」主題的電影層出不窮時,人們會說這是「戀父情結」。
這些「情結」,有的是我們內心的執念,有的是個人癖好,它們的共同點是,都是我們內心世界、情緒波動的外在表現,因此被稱為「情結」。
「情結」最早是一個心理學上的專業術語,它的英文是「complex」,這個單詞指許多事物合在一起。在心理學上,「情結」指的是一群「無意識」的組合,或是人內心那些強烈的衝動,它們神秘又沒有來由,只是鬱結在心中。
分析心理學創始者榮格(Carl Gustav Jung)在1910年的詞語關聯測驗中證實了「情結」的存在,他把「情結」解釋為「無意識之中的一個結」,是「一種經常隱匿的、以特定的情調或痛苦的情調為特徵的心理內容的聚集物」。
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學家。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提出「情結」的概念,把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
榮格所採用的詞語關聯測驗也十分簡單。他選用100個單詞作為刺激詞,包含一些能引起共同情感的詞語,比如金錢、愛慕、憤怒等,測試者在聽到詞語後要在第一時間說出聯想詞,榮格會記錄下測試者對每一個刺激詞所需要的反應時間。
他發現,測試者對不同的刺激詞所需的反應時間不同,有的反應快,有的反應慢。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呢?榮格解釋道:
「因為那個單詞擊中了我稱之為情結的東西……它有如一枚炮彈,能穿透厚厚的人格偽裝層而打進暗層之中。」
由於「情結」的存在,測試者在對待不同的刺激詞時可能會呈現出不同的面部表情、口誤以及其他的非語言線索,這就是為什麼一個簡單的、兒童都可以回答的詞語,一個大人卻可能反應得吞吞吐吐。
隨著研究的愈發深入,榮格愈加重視「情結」理論,甚至一度想把自己的體系命名為「情結心理學」。他還發現,自己的許多研究結果都可以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理論來解釋。於是他專程給弗洛伊德寫信,兩人就在這時有了書信交往。
一開始,弗洛伊德與榮格交往甚歡,有次交談竟長達13小時。但隨著兩人研究的不斷深入,產生的分歧也愈發無法彌合,關於「情結」的分歧便是其中之一。
弗洛伊德認為「夢」是無意識的顯現,人的「無意識」猶如巨大的冰山,人們只能窺見這個龐然大物露出水面的小小一角,這一角就是「夢」。人的「情結」來自於童年的創傷經驗,弗洛伊德將「情結」局限於「俄狄浦斯情結」與「厄勒克特拉情結」這兩個與家庭關係緊扣的情結上。
但對於榮格來說,「情結」才是無意識的顯現,而且情結背後有更深刻的起源,它並不只是來源於個人的潛意識,而是來源於全人類的「集體潛意識」,它由祖先世世代代傳承下來,成為人類積累的經驗存在於人腦,榮格稱之為「原型」(Archetype)。因此他說:
「每一種情結不僅有個人經驗作為其存在的基礎,而且都有一個原型的核心。」
當情結與原型的概念相結合之後,「情結」與整個人類的心理相關,它就產生出了更大的精神力量,概念的範圍也就不斷擴大。這一變化也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今天「情結」概念的泛化,它從一個心理學術語轉變為日常生活的組成成分,任何情感、癖好、心理活動都被冠入「情結」名下。
寫下《榮格心理學綱要》的心理學家霍爾(Calvin Springer Hall)就是這麼認為的:
「正是由於榮格,情結一詞才變成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用語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談論人有自卑情結、有性的情結、有錢的情結,有『年青一代』的情結,我們談論人有的幾乎一切情結。」
雖然如今對「情結」一詞的日常使用有濫用的傾向,概念也逐漸模糊,但當人們追根溯源,仍然可以窺探到它的本來面目,即使可能是更為神秘、複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