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宗教、歷史、當代"維度看淨土宗祖庭文化的價值意蘊一一以九江...

2021-01-09 佛教在線

作者:淨興


江西九江廬山東林寺是淨土宗文化發祥地。慧遠法師創立了淨土宗信仰、淨土宗文化及其祖庭文化。淨土宗祖庭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拓展型載體,也將成為關心東林寺淨土宗祖庭文化弘揚傳承問題、關心與關注佛教中國化命運的人們開始認真思考的問題,研究與破譯淨(蓮)宗佛學祖師慧遠法師與東林漢傳佛教淨土宗文化密碼,本文試從宗教、歷史、當代維度,考察廬山東林寺淨土宗祖庭文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巨大的而深刻的標本涵義和借鑑意義。


 一、從宗教維度看東林寺淨土宗祖庭文化價值意蘊


慧遠法師在廬山東林寺倡導念佛彌陀淨土法門信仰,這是佛教中國化最有代表標誌成果。 淨宗文化是佛教中國化過程中比較典型的文化代表,中國佛教徒要結合印度佛教的精神,在中國文化基因、社會文化土壤、文化民眾氛圍中將印度佛教發展成有中國特色的佛教中國化的理論、文化和制度成果。慧遠法師創造了中國佛學的淨土宗及其淨土文化,開啟了古印度淨土佛教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中國化″淨土文化的新徵程。慧遠法師創立淨土宗過程,也是開啟東林寺祖庭文化過程,更是佛教中國化、本土化的過程。研究和探究東林寺祖庭文化傳導、傳承、傳播系統和體系,更好挖掘和探尋淨土文化旺盛的生存、發展的活力、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與張揚的影響力的"淨土宗"文化密碼與文化基因,將有助於更好地促進弘法利生,發展新時代的淨業,更好優化淨業道風。為此。經學習、觀察與研究,初步梳理東林淨土祖庭文化具有獨立的完整文化系統與支撐體系:


1.蓮社(僧團)文化: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慧遠法師見機緣成熟,遂邀集「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其中高賢十八(結社學佛,專修淨業。即以慧遠為首十八人,稱十八高賢),既有中外高僧,又有達官貴人,還有學者隱士,在廬山東林寺建齋立誓結白蓮杜,創立了中國佛教第一個社團——白蓮社。東晉時,慧遠法師集儒釋精英慧永、慧持、道生及著名隱士劉遺民、周續之、畢穎之、宗炳、雷次宗、張野、張詮等學者居士等一百二十三人,於東林寺般若臺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立誓,精修念佛三昧,以期往生西方,其所依據的經典是《無量壽經》與《般舟三昧經》。《無量壽經》所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乃是慧遠法師及蓮社諸賢共修的綱宗。慧遠法師以及蓮社其他同倫,修念佛三昧,大多有定中見佛的體驗。結社學佛,專修淨業。其中以慧遠法師為首十八人,稱十八高賢。史料記載:慧遠法師禪定中三次見佛。劉遺民專念禪坐,始涉半年,定中見佛,行足遇像,佛於空現,光照天地,皆作金色。於東林寺結白蓮淨社,共同發願往生西方,人人皆有往生之瑞相,開創了淨土法門在震旦國的弘揚。蓮社初開,影響深遠。此後,歷代祖師、善知識續焰傳燈,蓮風遍布中外,源遠流長。慧遠法師的蓮社,以同修淨業、共期西方為宗旨,共同發願往生西方安樂淨土,熔釋、儒、道於一爐,開啟了我國西方淨土信仰和佛教中國化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自幼歸依三寶,與佛教因緣頗深,與佛門修行中人良多交往。在謝靈運心中,最崇敬的人是廬山東林寺慧遠法師,曾親赴參禮,為其建蓮池,池中栽種白蓮,「白蓮社」由是得名。在劉遺民領命所作的《西方發願文》中。《西方發願文》全文434個字,行文流暢,言簡意賅,以和美的音韻、崇高的意境,抒發著對西方極樂世界由衷神往之忱,感人至深。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結蓮社,率眾精進念佛,共期西方。鑿池種蓮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蓮葉,隨波旋轉,分刻晝夜作為行道的節制,稱為蓮漏。由於修行的理論與方法正確,蓮社一百二十三人,均有往生淨土的瑞相。遠公臨終預知時至,將一生三次見佛的事實告知弟子,制訂遺囑,依古禮露其形骸於松林,與鳥獸結緣。至期果然安坐而化,上品往生。享壽八十三歲。慧遠法師創立了由僧俗(士大夫)兩界組成的廬山佛教中心,慧遠法師在中國佛教史和中國哲學史上的貢獻,是獨一不二的。 由于慧遠法師的德望,從而構成時值廬山東林寺為南地佛教中心,與羅什所居止北地長安消遙園平分天下的漢傳佛教中心大格局,並成為中外僧俗,望風遙仰。"東向稽首,獻心廬嶽。″


2.門徒文化:在慧遠法師言傳身教和嚴謹道風影響下,造就了一批獨當一面、學識俱佳的高足弟子,「從者百餘,皆端整有風序。」道眪,「駿通經典」,為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謁,敬請為山中主」;曇邕,「內外經書,多所綜涉」,一直作為慧遠與各地高僧聯繫的特使,傳遞佛論,歷時十餘年;曇詵,自小從慧遠出家,「勤修淨業」,五十年如一日,息影山林,弘法不倦。若此之徒,難以殫述。他們或長居廬山,收徒創寺,研經弘法,或學成出山,住持一方,張揚淨業,為東晉南朝時期廬山佛教事業的發展和影響的擴大作出了很大貢獻。當時,受慧遠法師影響而追隨其左右的還有他的弟弟慧持、姑母道儀和同門慧永、慧安、山陰、慧靜。他們在慧遠法師的扶植資助下,創立了數以十計的寺廟,培養了大量門徒。在他們共同努力下,最終形成了一個以慧遠法師為核心的、與北方規模宏大的羅什僧團遙相呼應的廬山僧團,使廬山成為南方佛教中心。慧遠法師死後,著名文學家謝靈運在《慧遠法師誄》裡追述了當時盛況:「昔釋安公振元風於關右,法師嗣法流於江右。聞風而悅,四海同歸。爾乃懷仁山林,隱居求志。於是眾僧雲集,勤修苦行。五百之季,仰紹舍衛之風。廬山之陰,俯演靈鷲之旨。洋洋乎,未曾聞也。」僧傳上亦有慧遠在廬山「率眾行道,昏曉不絕。釋迦餘化,於斯復興。既而謹律息心之士,絕塵清信之賓,並不期而至,望風遙集」之記載。


3. 譯經文化:以弘法為本,廣開譯路,普澤四海。  (1)外來譯經。慧遠法師雖則是淨宗行人,然對大乘各宗各派的弘傳事業,都懷著以極大的熱情予以推動。以弘"法「為尚的精神,突顯出一代宗師的德操及佛性。弗若多羅是專精《十誦律》部的學者,曾與鳩摩羅什合譯《十誦律》,不幸未譯完,就忽爾去世。遠公對此非常慨嘆,痛惜大法不能東來。後來,以律藏馳名的曇摩留支來到關中,遠在廬山的慧遠法師即遣弟子曇邕入秦,親筆致書曇摩留支,請他發心將未譯出的《十誦律》餘分翻譯過來,曇摩留支受慧遠法師的至誠所感,遂將弗若多羅未竟的部分譯出,成為中國第一部完整的比丘律藏。鳩摩羅什大師佛學精深,獨步閻浮,於姚秦時代入關,大興譯場,學者雲集,羅什亦曾把自己在長安新譯的《大品般若經》送給慧遠法師。羅什在譯出《大智度論》後還特地由後秦主姚興代為懇請慧遠作序,成為北方佛教的中心。慧遠法師常常修書通好,殷殷致問,請教修證佛法過程中的疑難問題(其問答內容具見《大乘大義章》),表現出慧遠法師作為一代祖師,心胸廣大,謙謹好學的風範,亦是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佛陀跋陀羅尊者,又稱覺賢,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人,釋迦族,甘露飯王后裔。以精通禪律馳名,於義熙四年(408年)來到長安。覺賢三藏因被人指斥顯神通而見擯於北方,慧遠特遣弟子曇邕入關,替他們和解,由於覺賢不願再回北方,便投奔慧遠法師。慧遠法師予以熱烈歡迎,邀他加入蓮社,請他翻譯佛經,並以負責的精神致書國主姚興,為覺賢解除了被擯的處分,恢復了覺賢的名譽。後來,覺賢又被邀到建康道場寺,譯出《華嚴經》(晉譯六十卷)、《僧祇律》等佛典13種共125卷,為大乘瑜伽學說東流開了先河。華嚴宗風的闡播,亦造端於覺賢的南下。南下的覺賢,所以有造於我佛教,其功仍在慧遠法師。假定不是慧遠法師的寬宏大量,覺賢雖懷大法也無由播揚。覺賢三藏終生不忘慧遠法師的知遇之恩,遺囑圓寂後骨灰安放東林寺,其舍利塔建在東林寺。覺賢是歷史上第一位葬在廬山的外國僧人。慧遠法師積極吸引和組織西來僧人翻譯佛經。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慧遠法師請「博識眾典」的罽賓(今印度西北)沙門僧伽提婆來廬山重譯《阿昆曇心》和《三法度論》,並親為之序。不久,他聽說西域沙門曇摩流支攜《十誦律》入關,又特遣弟子曇邕致書祈請譯出《十誦律》。這時,他「每慨大教東流,禪數尤寡」,又請遭鳩摩羅什門人擯斥,以「禪律馳名」的佛陀跋陀羅來山譯出介紹達磨多羅和佛大先禪法的《達磨多羅禪經》二卷,並作序強調修持禪業的重要性。與此同時,他還派遣弟子法淨、法領等人「踰越沙雪,曠歲方反」,在西域求得了大量梵文新經,使之得以傳譯。從廬山走出了法淨、法領、寶雲等西域求法僧,尤其法領之行,請來西域高僧四人及方等新經二百餘部,

被僧肇贊為千載之津梁,寶雲亦在此過程中成長為譯經高僧。慧遠法師在廬山修建般若精舍,延請高僧,翻譯經典,先後有僧伽提婆、佛馱跋陀羅等高僧在廬山譯出多部經典,促進了佛教義學的發展。在此基礎上,道流、道祖等人編輯了《魏世錄目》、《吳世錄目》、《晉世雜錄》、《河西錄目》等經錄。「渭濱務逍遙之集,廬嶽結般若之臺」,廬山般若臺因此與長安逍遙園並譽。 由于慧遠法師大力提倡和積極組織,使佛教經、律、禪法等得以在廣大的江南地區盛行和流行,對後世產生了較大影響,亦使東林寺成為聞名全國的譯經研佛的中心和弘法基地。天竺高僧覺賢,本名佛陀跋陀羅,北天竺跡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人,釋迦族,甘露飯王后裔,十七歲出家,以精通禪律馳名。他於義熙四年(408)到長安。初與後秦高僧鳩摩羅什甚為融洽,後因學風、師承不同漸有分歧,為羅什門人所抨擊,被迫離開關中。在慧遠法師邀請下,覺賢加入蓮社,並在東林寺翻譯大量佛經,六十卷《華嚴經》即譯於此地。由于慧遠法師崇高威望,覺賢得以順利恢復名譽。佛陀跋陀羅尊者在七十一歲時圓寂,他終生不忘慧遠法師的知遇之恩,遺囑骨灰安放廬山東林寺,舍利塔亦建在東林寺。佛陀跋陀羅尊者成為歷史上第一位葬在廬山的外國僧人。 (2)本士譯經。①″走出去":東晉時代,佛法雖已不斷地傳入,然尚不完備,所以梵僧來華弘化者,仍然絡繹不絕。慧遠法師感於法道有缺,曾派弟子法淨、法領等西行取經,得到諸多梵本佛經。慧遠法師遂於廬山置般若臺譯經,成為中國翻譯史上私立譯場的第一人。」廬山東林寺與長安逍遙園鳩摩羅什大師的譯場,作為南北二大佛教中心。即廬山般若臺與長安逍遙園並列為兩大譯場。②"請進來″:以謝靈運為代表人。謝靈運是大文學家,大文豪,大知識分子,是當時少有懂梵文的人,華梵俱通,參與到譯經潤文行列中,使經文更符合國人閱讀習性。如對曇無讖譯的《大般涅槃經》加以修訂,文辭更加精美。與慧嚴、慧觀一起對當時翻譯的五十卷《華嚴經》進行潤文,校對,使經文更對華文口味,簡潔明了,法義曉暢。後來分卷增成六十卷,即今流行的佛陀跋陀羅譯的《六十華嚴》,可窺一斑,讀來魏晉玄風,撲面而來。在義理思想上,謝靈運更加推崇道生法師頓悟成佛學說,慧遠法師親著《辨宗論》、《法性論》,予以論證宣揚,對教理法義加以發揮,足見康樂悟性之高。相傳鳩摩羅什大師讀到慧遠法師所著《法性論》,大加讚嘆雲:"邊國人未有經,使暗與理會,豈不妙哉!"。慧遠法師遊刃於各種佛理之間,融會貫通,結合自己的體會,在廬山寫下了大量的佛教著作。慧遠法師曾云:「經教所開,凡有三科:一者禪思入微,二者諷味遺典,三者興建福業。」禪思入微是一種具體修行活動,諷味遺典則與上雲佛經傳譯相關。據史料記載,慧遠法師所著論、序、銘、贊、詩、書、集為十卷,五十餘篇,見重於世」。其中現存於世的《沙門不敬王者論》、《沙門袒服論》、《三報論》和《明報應論》四篇論文尤令人矚目,對後世佛教思想影響極大。


4.包容文化:慧遠寬容、包容一切,善待一切。被傳為佳話,高尚人格令人敬佩和敬重。這些典型事例,流於後世。①盧循現象。當五鬥米道徒盧循帶領他的反政府軍攻打到江州(今九江市)附近時,上山請教拜訪慧遠法師。許多人都勸慧遠法師拒絕,而慧遠法師很坦然地接見了盧循。②殷仲堪現象。荊州刺史殷仲堪曾經來東林寺拜訪慧遠法師,並談論《易經》,這件事情記錄在《高僧傳》和《世說新語》等書中。殷仲堪問:「《易》用什麼做本體?」法師回答說:「《易》以『感』為體。」殷仲堪說:「(古書上有)『銅山西崩,靈山鍾應』的記載,這就是《易》嗎?」慧遠法師含笑沒有回答。我想,並不是慧遠法師不能回答,因為法師說過,「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跡求」。殷仲堪孜孜於跡求,不妨留待以後讓他感涉吧。因而法師的笑而不答,既是一種對殷仲堪的「感涉」,更是法師的一種包容。所以,在聰明泉旁邊,慧遠法師還誇獎殷仲堪辯才無礙,思維有如泉湧,因此後人把此泉稱為「聰明泉」。一定意義說,聰明泉不僅是殷仲堪聰明的象徵,也是慧遠法師大智慧和包容性的象徵。③佛馱跋陀羅、道生現象。當禪僧佛馱跋陀羅被鳩摩羅什的門徒排擠出長安時,慧遠法師不僅邀請佛馱跋陀羅到廬山講學,譯出眾多禪經,還同時致書鳩摩羅什,調解佛馱跋陀羅和長安僧人之間的關係。當時的另一位高僧道生曾在廬山和長安等地修學,後因為弘揚一闡提亦有佛性等學說遭到江南僧人的排斥,也是廬山接納了道生。道生回到廬山東林寺和西林寺,在廬山傳播著他的學說。道生最後也是在廬山往生。④"虎溪三笑″現象。慧遠法師在廬山東林寺創立淨土宗的時候,有兩個很好的朋友,一個是南天師道的開山祖師——當時中國的道教領袖陸修靜,對後來的道教影響非常的大;還有一個是文壇領袖陶淵明,當時陶淵明隱居廬山,是潯陽三隱之一。這三位大師分領儒、道、釋三教,並且經常在一起喝茶、聊天,關係也非常好。後來還流傳了一個「虎溪三笑」現象。從這一現象中透露和昭出一個事理,廬山東林寺的淨土信仰是不排斥儒學和道學的,這個三教相融的風氣一直流傳下來,直到今天。"虎溪三笑"現象,向世人傳出一個訊息,以慧遠法師為代表的中國儒釋道三家之間互相包容的文化再現,實際上,主要是佛教對其他二教的包容。慧遠法師允許飲酒的陶淵明加入白蓮社等。因為慧遠法師開創出來的包容性,廬山才不僅有興盛的佛教,而且產生了以簡寂觀為代表的道教和以白鹿洞為代表的儒家(儒教),才會有「虎溪三笑」佳話,才會有明憲宗成化帝的「一團和氣圖」,才會有少林寺版「混元三教九流圖」。


5.詩寺文化:慧遠法師還以詩結友,以文交官。其時,他經常與陶淵明等人「話茶吟詩,敘事談經。」亦曾與殷仲堪洽談甚歡,深得殷之欽敬,讚嘆不已,「師智深明,實難庶幾。」他通過此舉為振興廬山佛教開闢了一條蹊徑。唐代時,來東林寺遊觀的文人權貴更是不絕於途。著名詩人李白、白居易、孟浩然、杜甫、韓愈、李頎、王昌齡、李端、韋應物、張九齡、張喬:、杜荀鶴等都曾寄寓東林寺,與僧談禪論政,詩詞酬酢,留下了大量的抒情、詠懷、描景、唱和之作。其中白居易《讀靈徹》一詩寫道:「東林寺裡西廊下,片石鐫題數首詩。言句怪來還校別,看名知是老湯師。」詩作之多,遊人盛況由此可見一斑。其間,唐相裴休書寺額,牛僧儒題神運殿額,顏真卿寫寺名,柳公權書《復東林寺文》,留下了豐富的書法碑刻珍品。史書中亦有寺中「唐碑甚多」之記載。這些作品或渾厚遒勁,或圓婉可愛,或飛騰有致,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觀賞價值,顏真卿「題名最為時所傳」,被譽為「顏書之冠冕」,為東林寺增色不少。等留有詩章,有「滿寺萬詩詠,一步一驚心」之說,堪為天下第一詩寺。從司馬遷「南登廬山」,到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遊、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文壇巨匠或陳運和等詩文名家1500餘位登臨廬山,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如李白《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全宋詩》懷悟《廬山白蓮社》:晉室陵遲帝紀侵,群英晦跡匡山陰。樓煩大士麾塵尾,十七高賢爭扣幾。才高孰為文中龍,返使伊人思謝公。煙飛露滴玉池空,雪蓮蘸影搖秋風。


6.高賢文化:佛陀跋陀羅尊者、智者大師、鑑真大師、李世民、劉遺民、謝靈運(中國山水詩鼻祖--東晉名士)、陶淵明、孟浩然、韓愈、白居易、柳公權、王安石、蘇東坡、李白、陸遊、杜甫、杜 牧、杜荀鶴、劉長卿、王昌齡、李邕、王陽明、黃庭堅、周敦頤、嶽飛、範成大、朱熹、康有為。慧遠法師以文會友。據傳,慧遠法師能詩善文曾作《廬山記》和《詠廬山詩》。當年,慧遠法師在弘法之餘,常優遊山水,吟詩作文,日積月累,不覺成帙,結成十二卷文集,今基本散佚,僅存《廬山東林雜詩》和《遊石門詩並序》等少量詩文。前者是現存有關廬山的詩篇中最早的作品,後者則開創了我國山水散文的先聲,是我國山水散文中的重要一筆。慧遠法師詩文往往滲透著一股佛家氣息。借詩文直意禪學,融佛理於詩文當中,是他詩文的一大特色,這對廬山佛教文學的豐富和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7. 居士文化:由于慧遠法師「內通佛理,外善群書」,殷仲堪贊之學識「實難庶幾」,因而受到了廣大文人學士隱者的普遍歡迎。彭城(今江蘇徐州)劉遺民、雁門(今山西原平市)周續之、新蔡(今河南新蔡)畢穎元等人皆「棄世遺榮,依遠遊止」,張銓棄散騎常侍不做,入山「依遠公研窮釋典」,《豫章記》作者雷次宗,著名畫家宗炳也「執卷承旨」,聆聽慧遠法師講經釋典。據說,一向「負才傲俗」謝靈遠也對慧遠法師「肅然心服」。他多次往見慧遠,客居東林,談禪寫經,與慧遠法師結為忘年之交,並「穿鑿流池之所」,方便寺水,美化寺景,還為慧遠法師所立石佛影作佛影銘——《萬佛影銘》。慧遠法師死後,謝靈運悲痛不已,遠致祭禮,為慧遠法師撰寫《遠公祖師塔銘》,充分肯定慧遠法師為佛教的一生,盛讚慧遠「孤松獨秀,德音長往」。在慧遠法師感召和影響下,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以文人士大夫為主體的居士群,並與他一起共同致力於往生,彌陀淨土信仰宣揚與傳播。


8.碉刻文化:晉建甘露壇,續佛慧命,弘道傳法,成為中國佛教重要戒壇。唐刻陀羅尼經幢,石雕護法力士,柳公權殘碑等珍貴文物保存至今。唐代尊勝陀羅尼經幢(公元683年),為東林寺現存最古老的石刻;譯經臺——昔日遠公請西域經師來東林寺譯經駐錫之地;柳公權殘碑;康有為題刻;李邕《東林寺碑》並序。聰明泉,出木池,護法力士,六朝松,謝靈運《廬山慧遠法師碑》,王陽明詩碑等。從東晉遠公與西域經師譯經駐錫的譯經臺,到清末康有為題刻的《柳公權殘碑記》。

 

9.羅漢文化五代五十餘年間:長江以南的東林寺,兼之揚吳與南唐李氏君主均信佛教,東林寺仍保持了昔日唐時盛況。南唐李主還造鑄鐵羅漢五百尊入東林,由寺僧建閣供奉。陸遊《遊東林記》中曾提到:「登華嚴羅漢閣,閣與廬舍閣鐘鼓鼎峙,皆極天下之壯麗,雖閩淅名蘭所不能逮」。


10.藏經文化:唐時,東林達到鼎盛,「殿、廂、塔、廡,共三百一十餘間,規模宏遠,足稱萬僧之居」,門徒數千人,收藏經書萬餘卷,名列全國寺院之首。


 11. 寺畫文化:葉夢得《白蓮社圖記》云:「寺舊不甚廣,元豐間,老南之徒常總主之,寺始擴大,雄麗莊嚴,遂為江湖間第一」。清光緒年間《江西通志》也稱讚當時盛況」廈屋金碧,照耀雲煙,叢林之盛,近古未有。元豐三年,北宋大畫家李伯時來東林寺,特繪成《十八高賢圖》。其後李伯之,晁補之,葉夢得各作《白蓮社圖記》。《十八高賢圖》出自宋代畫家李龍眠之手。據說,慧遠法師在元興元年率貞信之士一百二十三人鑿池種蓮,建白蓮社,共期往生淨土,其中最有成就的有十八儒釋,被譽為蓮社十八高賢。根據這一傳聞,李龍眠花用了三十八天時間完成了這幅傳世佳作。李元中、晁補之、葉夢得等先後為圖作記,留下了「龍眠繪事殊千載,如見東林結社時」的贊語。如今,《十八高賢圖》雕像仍存於寺之「影堂」,栩栩如生。


12. 景觀文化:①《聰明泉》傳說。東林寺玉佛樓後,有一泓清泉四季不涸,叫做「聰明泉」。傳說東晉名將殷仲堪到東林寺拜訪慧遠法師,二人行至山腳,見有此處蒼松翠柏、泉水潺潺,便於此聽泉談《易》。殷將軍博學多才、能言善辯,慧遠法師指泉贊道:「將軍之辯,如此泉湧,君侯聰明,若斯泉矣!」此泉因此得名「聰明泉」。唐太宗曾手書「聰明泉」三字,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亦有詩云:「一勺如瓊液,將愚擬聖賢。欲知心不變,還似飲貪泉。」後人均刻碑留念。直到現在,許多到東林寺覽勝的遊客都要飲上一勺「聰明泉」水,寄託了人們追求智慧的美好願望。②《出木池》傳說。在東林建寺之初,慧遠法師為籌集木材而發愁。一日,慧遠法師寐至夜半,夢中忽見一位自稱「廬山之神」的白須老人對遠公言道:「此處幽靜足以棲。」這天夜裡,天空雷電交加、風雨大作,等到天明的時候一看,殿前的池塘中已湧出了許多上好的木材,解了慧遠法師的燃眉之急。這都是慧遠法師誠心鑑於天地,德行有感於神靈,故有此神助。後來,慧遠法師以此木料所建之殿堂就命名為「神運殿」,湧出木材的那口池塘就叫「出木池」。③《六朝松》傳說。六朝松(東晉)三笑堂前有古松一棵,虯枝盤結、樹影婆娑。傳說此松為慧遠法師親手所植,本名為「羅漢松」,因植於東晉,已有1600多年歷史,故稱「六朝松」,有人亦將它譽為「廬山第一松」。據傳此松頗具靈性,幾度枯榮皆與東林興衰息息相關:寺興樹則榮,寺衰樹則枯。如今又見六朝老松枝繁葉茂,當知中華國運紹隆,東林祖庭亦必道場再興。


 13.  典故文化:(1)千年"白蓮"故事:氣勢宏大的天王殿滾圓龍柱前,一方蓮池,格外引人注目,廬山清泉注入池中,荷花盈池繁茂競秀,碧水白花相映生輝,池中假山聳立著泥塑滴水觀音,容顏慈祥,俯視山門。東林白蓮(即青蓮華),花色青白,豐滿清香,每朵有130餘枚花瓣,其品種之罕有中外馳名,皆是慧遠法師當年親手栽植。東林白蓮:江州司馬白居易有《東林寺白蓮》贊曰:「東林北水塘,湛湛見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菡三百莖。白日發光彩,清飊散芳馨。池香銀囊破,瀉露玉盤傾……」。《白蓮結社》:慧遠於東晉元興元年(402年)在廬山般若臺之阿彌陀佛像前,與劉遺民等一百二十三人,立了西方往生之誓願,行持念佛三昧。這年,他67歲左右,這個結社之被稱為白蓮社是由於在山之東邊和西邊的池塘種了白蓮。參加結社的僧侶裡,除了慧遠法師以外,還有慧永、慧持、道生、佛陀耶舍(罽賓國婆羅門種)、佛陀跋陀羅、慧睿、道恆、道敬、曇順、道昞、曇詵,而且也有俗人身份的劉遺民、張野、周續之、張詮、宗炳、雷次宗等人。慧遠法師在阿彌陀佛像前聚集著包括這十八位名士和其他門徒共一百二十三人,祈禱在西方極樂世界再生,慧遠法師是淨土宗之創始者,也是初祖,但他兼備禪淨兩宗的修為。對於他們修行的念佛三昧,慧遠法師在《念佛三昧詩集》序文裡規定,「三昧是,把念頭集中到一處而變為寂靜的行為。」而且,「有很多種類的三昧,那個名稱也很多,其中具有很高的功德而容易實行的是念佛(三昧)第一」,慧遠法師是般舟三昧,他說「功德高,容易修行的是念佛第一」。這樣的念佛三昧是根據支婁迦讖翻譯的《般舟三昧經》來的。形成兜率往生的思想,進而形成西方往生之思想,他翻譯《無量壽經》六次,在《般舟三昧經》等的序言中推崇阿彌陀佛。此外,由於其師道安法師作淨土論,倡導彌勒淨土之思想,很讚賞慧遠倡導彌陀淨土信仰,成為純然的信仰中心的結社,但在慧遠以前可以代表實踐佛教的淨土教的中心的彌勒信仰,到了這個時代只是維持那個傳統而已。像這樣白蓮社是值得注目的彌陀信仰淨土信仰運動,它基本上根據《般舟三昧經》之教說,他們用嚴格的持戒和卓越的冥想在心裡念了阿彌陀佛,實際上或者在夢裡見到阿彌陀佛,終歸願意離開因果輪迴的娑婆世界而往生居住到西方淨土一一極樂世界。 而且慧遠法師在《念佛三昧詩序》中說:整個三昧,那個名字非常重要,功高、容易向前去的是念佛。為了得到這個念佛三昧,他在般若臺每天念佛六個小時而向西方淨土一一極樂世界禮拜,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慧遠法師多麼懇切至誠地修行念佛。他們每天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千遍,做了48拜,每天禮佛,白天3回,晚上3回,精勤而不懈怠,發願堅固。這樣的白蓮結社滲透到了一般庶民男女之間,在佛教寺院每年從8月1日到7日舉行稱為白蓮會的盛大的法要式,中國社會普遍受到了慧遠法師淨土思想的影響。到了元、明時代,作為全社會的信仰流傳下來,開了中國淨土教的先河。這個淨土教之團隊"白蓮社″,從一個方面可以說是佛教教團發展的一個形體,到了近代也常常有慧遠法師之遺風,稱為廬山流的念佛,把念佛和禪的一致當做宗旨,和曇鸞、道綽、善導大師等倡導的淨土教有點兒不一樣,但是作為中國彌陀淨土教之創始者,慧遠法師對後世淨土教徒的影響巨大,被後人尊崇為佛教淨土宗初祖。至此以後,在中國民間,出現了"戶戶有彌陀,家家有觀音″佛教生態人文景觀。(2)″虎溪三笑″故事:東晉時,著名的禪宗法師慧遠在廬山修行,三十餘年間,不但不下山、入城,送客也從不越過虎溪。一日,詩人陶淵明、道士陸修靜兩人遠道來訪,三人相聚,相談甚歡。後來,慧遠送他們下山。到了虎溪,三人耳旁雖不時傳來老虎的鳴號聲,但因為談得太熱烈,竟完全沒發覺。直到越過了虎溪,三人才驚覺,但旋即會心地縱情大笑起來。原來,他們在不經意間,已破除了不過虎溪的執念,笑聲傳遞了他們難以言喻的欣喜之情,自然也成了名垂千古的美聲了。為歷代名士所欣賞。李白在《別東林寺僧》一詩中就寫道:「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至今東林寺內的「三笑堂」和蹲伏在虎溪橋畔的石虎,都源出這則傳說。


14.趣事文化:(1)慧遠法師率眾初抵廬山時,尋找創立寺宇的地方。一日與諸弟子訪履林澗,疲息此地,群僧並渴,率同立誓曰:「若使此處宜立精舍,當願神力,即出佳泉。」爾時,慧遠法師以錫杖掘起,清泉湧出,因之構築堂宇。其後天嘗亢旱,遠公率諸僧轉《海龍王經》,為民祈雨。轉讀未畢,泉池中有物,形如巨蛇,騰空而去。俄而洪雨四澍,旱情緩解。以有龍瑞,遂名龍泉精舍。(2)建造東林寺之初,木材匱缺,慧遠法師為此發愁,夜夢山神稟告:「此山足可棲神,願毋他往。」當夜天空電閃雷鳴,風雨交加,殿前水池中,湧出許多上好的木材(出木池遺址尚存東林寺)。刺史桓伊大為驚訝,更加相信慧遠大師是神僧,召呼百姓出工出力,建寺速度加快。因將大殿稱作神運寶殿。(3)陶侃在廣州作刺史時,一漁人見海中有神光,撒網至放光處,得金文殊像,上有「阿育王造」的字樣。陶侃以此金像送武昌寒溪寺供養。後來,寒溪寺遭火災,殿寺全被焚毀,唯有金文殊像及其供像的殿堂得以倖存。陶侃移任江州作官後,派人迎請金文殊像,誰知金像抬上舟船便沉到水底,多次打撈,了無蹤跡。當時有民謠云:「(金像)可以誠至,難以力招。」東林寺建成後,慧遠法師至江上虔誠禱之,金像忽然浮出水面,遂恭迎金像至神運殿,另造重閣以供奉,並制文殊瑞像讚。(4)在新寺東側矗立著一顆虯幹茂密的羅漢松,據傳為慧遠手植,古層冰稱之為六朝松。松旁立有碑記,是東林寺歷史的重要見證物之一。「影堂」中一副對聯寫道:「蓮花獨尋千載後,松柏猶香六朝前。」。


 15.和融文化:慧遠在授徒弘法的同時,還大力營構寺宇。當時廬山西北麓的許多寺院,諸如龍池寺、清泉寺、龍泉寺、圓覺寺、中大林寺、上崇福寺、上化成寺等都是慧遠營建的。


二、從歷史維度看東林寺淨土宗祖庭文化價值意蘊


傳播文化(人間佛教文化)。淨土宗文化弘法實現最大化,便利化,不受場地,不受外界條件限制,只要心存念佛,發心行願,就能堅信往生極樂。這是慧遠法師將古印度淨土佛教與中國實際的相結合的一種漢傳佛教的修行理念、修行制度、修行模式全新創造,殊勝無比。


其一、淨土平臺(道場)傳播


 1、中國化。慧遠法師的淨土思想是古印度、淨土教在中國初始弘傳的理論結晶,是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碰撞交融的產物,同時又與東晉時代苦難現實的催化以及慧遠法師個人修學背景相關。超越因果輪迴的捷徑——往生淨土。慧遠法師淨土思想的形成,肇始於其對識神不滅、三世因果、輪迴報應之篤信。由神識不滅的理念,推衍三世因果論,以破斥俗人懷疑善惡無現實驗證的瞽論。遠公依據佛經的業報論加以詮釋:業有現報、生報、後報三種類型。慧遠法師深信神識不滅,三世輪轉的生命理念,淨宗念佛法門,便一往情深,專注期生西方勝妙淨土,永享常樂我淨之妙樂,亦成為蓮社的精神理念。滲透禪智的念佛思想。慧遠法師念佛思想與其修學背景密切相關。從漢至晉,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主要是般若與禪學兩系。慧遠大師出家後,跟隨道安大師25年,受其薰陶影響甚大。道安大師的「本無論」是般若學六家之一,認為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無。在萬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道安大師的修行方法是般若與禪法並重。般若是理論,禪法是實踐,二者不可偏廢。只有通過禪法的修持,才能真正悟證般若,臻於法性境界。對念佛三昧的詮釋中。慧遠大師寫道:「夫稱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恬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者,是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慧遠法師首先開示三昧的內涵境界,初以耳識聞信彌陀名號,次以意識專注憶念。念到極處,人法雙亡。如是第六識脫落,則第七末那識自然不行,即是思寂。這樣巨浪微波,鹹成止水;濃雲薄霧,盡作澄空。唯是一心,更無餘法。內在智光得以顯發,慧光鑑照洞明一切幽玄,生發無窮的妙用。慧遠法師進而闡發念佛三昧是諸三昧中最殊勝的。即慧遠公由入三昧→見佛→往生,形成其淨業修證的脈絡路向。慧遠大師念佛,以信心契入,著重凝觀禪定,入三昧境界,即可隨宜應物,顯現妙境,終能見及佛境。受佛力法力之加持,堅固皈命西方極樂世界之願心,命終得以上品往生,此即遠公禪觀念佛之要義。慧遠法師創造了「結社念佛」模式,慧遠法師這種別具一格的念佛思想與實踐,在當時的佛學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為淨宗在中國生根廣被,作出了重大貢獻。「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彼只在行上講究。」行四十八大願。淨土五經分別指《佛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淨土五經通常與《往生論》並稱五經一論,為淨土宗之核心經典,《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由淨土宗泰鬥印光大師增編合為五經。其中《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三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其餘諸大乘經,亦與淨土密切相關。


 2、生活化。淨土念佛法門,淨土佛號"阿彌陀佛「,採用「持名念佛」的途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持名念佛。「阿彌陀佛」是佛的名號。「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就是一個大秘密。「阿」在梵文中的含義,包含了:無量、無邊、無際、無限、空、大、清淨等等,很多的意思。總之,是一切眾生的生發音,是開口音。「彌」是時間、壽命、無限的延長、延伸、連續綿遠.無盡止的延續、伸展。「陀」是光明,無限的光明,無量的光明,無邊無際、無盡的光明,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六字真言——唵(ō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hòng)。總之,「阿彌陀佛」即是無量壽、無量光。這便是一個大秘密。佛的身、口、意三業之清淨,發善心,說善話,做善事,福德智慧之圓滿,以及佛土之無盡莊嚴,這都是佛恩賜給我們的真、善、美、慧圓滿之果,三界六道不是久留之地,西方極樂世界才是我們本有的家園;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是走在回家的路上,當下我們的身心就會得到安穩和安樂。修學淨土法門, 唱念東林佛號。「四字自念,六字隨眾。」


 3、大眾化。「南無阿彌陀佛」,人人能念,個個能行。這一句佛號下手最容易,無量法門裡面沒有比這個更容易的,這是最容易的,這一句佛號。對未進入佛門的凡夫俗子, 不分男女老少,不分智愚閒忙,不分文化高低,不分富貴貧賤,不分中外,不分時間,不論身體健全,每個人都能念,隨時隨地都能念,「隨人可念」,任何人都可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只有六個字,或者念四個字,「阿彌陀佛」,四個字您嫌不便,念三個字「阿彌陀」也行,三個字嫌不便,念兩個字「彌陀」也行,兩個字您嫌不便,念一個字「佛」也行!如果到臨終,一個字也念不出來,心中知道,也行!如果誦經呢,一部經好幾千、好幾萬字,就不容易了,還要識字,念「阿彌陀佛」,不識字也會念哪。念佛「隨地可念」,誦經就不一樣了,不在經堂、不在房間就不能誦經,腦子打閒岔還不行——念佛隨便,菜市場可以念,公共汽車上也可以念,馬路上也可以念;「隨時可念」,對不對?晚上睡覺的時候,靠在床上也可以念,心中默念,甚至上班的時候,清閒下來,心中馬上就可以念;「隨人可念」,任何人都可以念。你會心地善良,感恩三寶,感恩天地,感恩父母,感恩罵我的人,講我的...它可以讓我們擁有感恩心,淨土法門——阿彌陀佛的大願力讓我們無盡的感恩,思想平靜,杜絕一切邪念。慧遠等人創立的來生轉生淨土,達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途徑,異常簡便,只要靜坐入定,專心觀想佛的種種美好相貌及所居佛土的美妙莊嚴而已,即所謂「觀想念佛」。這種成佛方法因簡捷易行,易被一般群眾接受而大大推進了淨土信仰在南方的傳播。對此,《豫章詩話》中說得很中肯:「淨土之旨,雖聞于震旦,而弘闡力行,俾家喻戶曉,則自遠公始。」因此,它雖與淨土宗所提倡的「稱名念佛」並不相同,但慧遠仍被後世淨土宗尊奉為初祖而頂禮膜拜。


 4、平臺化。①開門請」賢「。在唐代,東林寺擁有一大批德高望重、禪學精深、才識俱佳的高僧。熙怡大師「體識深靜、風度端敏」,四方學者「差宥繼踵」;景雲大師為「行道者隨,踐跡者歸」,「升堂者思,入室者悲」,威望極高;處默和尚能詩善文,被譽為詩僧;神湊參加過官辦的「經律論三科」考試,「志在《楞嚴經》,行在《四分律》,其他諸教,餘力則通」,東林弘法三十多年,名聲顯赫。他們憑藉滿身佛學和一身才氣與妙擅詩文、通曉禪理的文人墨客頻繁交往,深相結納,建立了很深的感情。神湊與白居易友善,兩人常相伴出遊。神湊去世,白居易作塔銘以為悼念;熙怡大師與顏真卿、趙憬、盧群等是「參禪之侶」,常在一起談經論道,往來唱和;靈徹與韋丹為「忘形友」,同劉長卿、朱放、權德輿等關係亦密切,詩詞酬酢頻繁,「倡和詩什頗多」。他們借重這一親密關係既大肆宣揚了東林寺,擴大了東林寺的聲名,亦求得了文人們的關心和扶持,進一步鞏固了東林寺的優勢地位。熙怡在江州刺史馮翊的支持下「構勝宇」和與姜公輔、顏真卿、楊憑、韋丹「十有八會」的上恆大師為九江守李公康專請住持東林寺便是很好的例證。②傳書納」釋「,慧遠大師卻並沒有與世隔絕,閉門修法,而是始終與北方佛教界和海外學侶書信往來,切磋禪學,研經釋典,並與社會各階層人物保持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繫,充分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廣博知識努力調和佛法與名教的關係,護法傳教,推動了佛教在廬山乃至全國的廣泛傳播。


5、規範化。大型道場,佛事活動,僧徒信眾念佛號標準化,規範化,即″南無阿彌陀佛"十六個節拍。第一句佛號重音放在「南無」上,尋求歸命的那種悲痛感覺。第二句佛號重音放在「阿彌」上,找到了歸命的對象原來就是阿彌陀佛,唯有阿彌陀佛在當下的絕望之際才能相救。這時候要唱出找到阿彌陀佛的一種慶幸,無量劫以來稀有難遭難遇。第三句佛號重音放在「陀」字上,要唱出我們跟阿彌陀佛同體的那份慚愧裡面的一種安樂。第四句佛號重音再次放在「阿彌」上,要唱出對阿彌陀佛拯救我們法身慧命、安立在無憂惱處、令我們快速成佛的那種感恩。所以這樣一來,四句佛號就有一種宗教情懷在裡面了,你這時候一念,就跟這句佛號內在的願力光明,佛所傳達的一種信心就能夠相應。相應就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大安法師開示,社會上的說法——一加二。首先「一」,就是唱念的心態,唱念心態是要有宗教情懷,淨土特有的情懷。今年我們寫的賀詞是「思歸」。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憐念眾生如母憶子。阿彌陀佛大慈悲心給我們這樣的一種拯救力量就在當下,而我們這些子(就是兒子,子女們)現在是什麼狀態呢?是迷子!我概括「三子」啊,我們現在的狀態是迷子,迷惑顛倒,迷失三界的兒子;是浪子,流浪三界的兒子;是逆子,叛逆之子,不孝順的兒子。今生得人身,聞到淨土法門,我們「三子」要有一個根本的改變。要用覺子、歸子和孝子的心,去憶念慈母。這是我們第一個念佛的心態。「一加二」的「二」是指什麼呢?「二」就是兩點要注重的:第一,注意節拍,原來就是拉得太長了,拉得太長就沒有滿足東林佛號在操作層面上的一個要求——一口氣念完!節拍一拉長一口氣就念不完,就會變成三口氣,「南無」停一下,「阿彌」停一下,「陀」停一下,那就念得支離破碎。所以一口氣念,怎麼念?第一,節奏上,不能太長。所以我們現在有一個音譜,「南無」五拍,「阿彌」五拍,「陀」四拍,「佛」一拍,這就十五拍,中間停頓六拍,一句就是21拍,相當於21秒。樂眾法器要注意,儘量精確,如果即便有誤差也只是誤差一兩秒,最多兩三秒,不可能一下子從二十一秒變成了二十五、二十八秒,二十八拍那一口氣肯定是念不下來的。那這口氣,你要念下來必須是「深呼吸」,所以要練習啊,深呼吸就是氣沉丹田,是用你的丹田去念的,不是你胸腔去念的,這就是外面大自然氣和你內在的真氣要融為一體,所以要有點導引,要把這個氣導引到丹田。總之你的氣要氣沉丹田,那這口氣吸下去之後就是我們唱念的資本,法器一響,你要把這口氣平均地用在六字上。所以要注意舌尖隨時要頂住上牙齦,當你放了一點氣要把它頂住,不要讓它全都漏掉了,節省著用。你不能「南無」一下就出了一半、甚至一大半氣,那你一口氣肯定不行。所以這裡要注意,一定不能念成三口氣,「深呼吸」這是第一個要點。第二個要點:就是注意「抑揚頓挫」,原來第二個毛病就是拉得太長,又很平,平平淡淡,所以念得就想睡覺。這個佛號是要有高音、次高音、輕音、抑揚頓挫來表達的,一則是音樂審美的要求,二則更是宗教情懷的表達。東林佛號必須要深呼吸,用腹部去念,才能念出那種哀亮的感覺。一句佛號是21個節拍。東林佛號是四五節拍的節奏,「南」是兩個節拍,「無」是三個節拍,「阿」是兩個節拍,「彌」是三個節拍,「陀」是四個節拍,「佛」是一個節拍,中間停頓六個節拍,就是二十一節拍,也相當於二十一秒。第一句,重點放在「南無」上,就要唱出我們在生死曠野當中尋找一種救助力量那樣的渴望——「南無」。


第二句,重音放在「阿彌」上,在苦苦尋覓的過程當中,我終於找到了:原來拯救的力量就在阿彌陀佛那裡!要唱出找到阿彌陀佛的這份歡欣。


第三句,重音放在「陀」字上,是要表達:當我找到阿彌陀佛的時候,原來我跟阿彌陀佛是同體的,我就在彌陀的心中呼喚,阿彌陀佛就在我心中拯救,每一句佛號呼應是同時的。這樣就會唱出同體感的那份安樂。


第四句,重音又放在「阿彌」上,當我們視為跟阿彌陀佛同體的時候,回光反照,原來我能念的心就是阿彌陀佛,要唱出這份自性彌陀的自信、自肯、自尊的感覺。


東林佛號就是第一句向外的尋找,和第四句向內心的回歸,構成一個結構組,不斷循環。第一句重音放在「南無」上,當氣息下去之後好像從很悠遠、深沉的地方把這個「南無」拉上來,形成個高潮,然後「阿彌陀佛」給它滑音滑下去。那為什麼要拉起來?是要表達我們在生死曠野中,一種南無地、歸命地尋找,我們在遍體鱗傷的當下,自己解決不了問題,要找到一種依靠、歸命的力量。所以這第一句,重心放在「南無」上。第二句重音放在「阿彌」上,當我們苦苦地尋覓,終於找到了原來要歸命的對境就是——阿彌陀佛!那第一句尋找要唱出那種悲感,第二句尋找到了要唱出那種歡欣。第三句重音放在「陀」字上,當找到了阿彌陀佛的當下,我們體會到,我跟阿彌陀佛是水乳交融的,是同體的,彌陀在我心中,我在彌陀心中,我們每一聲呼喚的當下阿彌陀佛都會回應的。所以祖師有時候講,我們的始覺跟阿彌陀佛的本覺是同一種東西,就是「以空映空,似水投水」。你要唱出這種「合」的感覺,跟阿彌陀佛合在一起的感覺。第四句的重音,是要回來放在「阿彌」上,當跟阿彌陀佛是同體的當下再迴光返照,原來我能念的心,就是阿彌陀佛!要唱出「即心即佛,至信彌陀」的那份至信至肯,是這樣的一種處理。所以我們講音樂的美,我們講淨土的情懷,這裡這四句分布如下:笫一句就是「悲」,第二句就是「喜」,有時候講悲喜交集嘛。第三句要唱出「合」的感覺,第四句要唱出「淡」的感覺,回到我們自性,無量光壽,就是實相。實相包括「空」,空就是無量壽;包括「不空」,就是無量光,就是我們本有的佛性,本來如是的那個「真如法性」,它是平淡的,世間法都是濃厚的,要唱出那種淡的感覺。所以如果你沒有這種感覺,你就唱不出東林佛號這種特有的韻味。當你唱不出韻味的時候,就會唱得無動於衷。東林寺先後製作"東林佛號"(修行版、教學版、唱誦版、欣賞版、德德瑪、東林梵音、黃慧音、彌陀聖號等),東林佛號簡譜等。

 

6、世間化(世俗化)。全國第一家大型寺院開啟"免"號開放管控模式。東林寺免費門慄,免費提供生態香,免費提供淨土文化製品(雜誌、講座視頻、書籍),一切隨緣。零距離,不設門檻,不收費,一律對凡夫免費開放,在全國大型寺廟(道場)屈指可數,充分體現"佛在世間,世間皆佛″的人間佛教意蘊和佛教淨土宗初心,功德無量。


7、國際化。天寶七年(748年)冬天,揚州大明寺著名高僧鑑真在第五次東渡日本失敗後,折返揚州途中,特地到慕名已久的東林寺作短暫休息,觀藏經,論佛理,覽風景,對東林寺留下了深刻印象,並激發了六渡日本的豪情。所以,五年後他第六次東渡日本時,將東林寺和尚智恩帶在身邊,隨同前往,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在中國佛教史上很有意義和很有影響的壯舉——東渡日本弘傳佛教。鑑真到日本後,弘法講學,把東林教義傳到日本,使東林之法在日本紮根張揚,發展成為現代日本佛教中很有影響的東林教。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極有意義的一幕。當下淨土宗風所及已遍於世界。東林寺與日本、新加坡、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國家和港、澳、臺地區佛教界來往頻繁,借淨宗文化搭建起一座對外交流的金橋,溝通著不同國家、地區、民族之間的聯繫,澤被四方。果一法師為法忘驅,布新古剎,獻身佛教的精神受到海內外佛教界的讚譽。並曾受邀前往澳門講學,為宣傳黨的宗教政策,增進海內外友好往來,促進文化交流作出了努力。


三、從當代維度看東林寺淨土宗祖庭文化價值意蘊


 1. 復興祖庭殿堂。東林寺《聰明泉》系慧遠法師與荊州刺史殷仲堪辯論之處,聰明泉碑名為唐太宗手書。聰明泉後沿石階上攀,有謝靈運譯經臺、遠公塔院、尼泊爾高僧佛陀跋馱羅塔院。復建後的東林寺,主體建築以大雄寶殿為中軸線,向前後延伸,往左右展開。大雄寶殿為仿宋重簷歇山頂式,飛簷翹角,琉璃碧瓦,古樸端莊。殿前鐵製香爐高聳、殿中三世佛像莊嚴。大殿兩側為東西兩座羅漢堂,系香港排名前10位巨富陳庭驊先生捐贈50萬元港幣重建,500羅漢造藝極高,藝術風格生動樸實,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大殿前的天王殿和大殿後的玉佛殿(藏經樓)、祖師殿(三笑堂)、十八高賢殿(影堂),均為香港地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大環集團有限公司主席施展熊先生捐款150港元所建和重建。玉佛殿內供有僑居緬甸的傅風英女士贈送的玉石坐佛和重達4噸的玉石臥佛,藏經樓內藏有乾隆版《龍藏》、日本贈送的《新修大正藏》及美國、臺灣、香港贈送的《大藏經》等珍貴經書。


2.開創新型道場。創建東林寺淨苑,東林大佛是中國及世界上最高的阿彌陀佛銅像即迄今為止世界最高的阿彌陀佛露天銅鑄貼金大佛(動用48千克黃金為大佛鍍金),阿彌陀佛接引銅像高48米以表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大願。總高81米,為至火焰寶蓋頂點之距,以表九九八十一,意為修行成佛艱辛不易,東林大佛坐落江西廬山腳下,由佛教淨土宗發源地東林寺 投資興建,2007 年 5 月正式啟動,歷時12年總投資10億。2013年5月,建成。2013年8月,舉行大佛開光大典。東林大佛是佛教淨土宗的發源地(東林寺)的標誌工程,又是一項佛教末法時代的地標性工程。淨土苑擁有彌陀壇城,淨宗道場,朝聖勝地,是一方集朝聖、修行、弘法、教育、慈善、安養為一體的淨土


3.創辦寺僧學府。創辦了江西佛學院,2007年,東林祖庭恢復東林蓮社,即"淨宗學會東林蓮社"


4.成立學術組織。成立了東林寺淨土宗文化研究學會,東林淨土文化研究所,京東淨社 。 


5.主辦佛學刊物。《淨土》雜誌是廬山東林寺淨土宗文化研究學會的會刊,創刊於 1992 年,為季刊, 2006 年改為雙月刊。《東林大佛》雜誌。


6.創建佛藝機構。 2008年,東林寺成立了一個以探討佛教藝術深刻內涵和創作高品位佛教藝術作品為使命的研究機構,即"東林佛教藝術研究所"


7.優化佛事儀典。2017年11月7日(農曆九月十九),主辦了27位淨人放下塵緣其中 祖孫三代披剃出家,廬山東林寺主辦2018年春季正授4000多皈依弟子菩薩戒法會。5月19日(農曆4月初五),歷時三天的《梵網經》菩薩戒傳授法會。四千多名優婆塞、優婆夷於東林寺青蓮念佛堂正式搭衣受戒,在戒和尚大安律師、羯磨師昌法律師、教授師會同律師的尊證下,得受菩薩淨戒,成為菩薩戒戒子,法喜圓滿。這些成為近年來佛界一大盛事。


作者簡介:淨興(昌興),近年來,先後在中國文化觀察網、  中華文化旅遊網  、國家旅遊地理  、國智網、佛教在線、華夏寺廟文化網 、中國傳統文化紮根網  、中國文化復興網、中國傳統文化網  、中華傳統文化網、中國傳承文化網    、中國廬山、南開學苑、潮帝文學網、中國廬山旅遊網等大型主流網站及官網站及微信公信號發表十多篇佛學(淨土宗、華嚴宗、禪宗、觀音、文殊信仰等)、佛教文化(寺廟、聖山等文化)、佛教人物(淨土宗初祖慧遠、禪宗四祖道信法師、當代中國佛教泰鬥本煥等)理論研究文章及弘揚佛法、傳播佛學、推介佛教文化文學作品。


參考資料(視頻)

1.廬山東林寺。百度百科。

2.大安法師《淨土法門的教義與實踐》(講述)[光碟]。

3.東林寺《東林法音大安法師講經機》(視頻)。

4.《淨土》2016年第1、2、3期;2017年1、6期。

5.東林大佛。百度百科。

6.「匡廬勝境第一道場 天下蓮宗最初祖庭」2010-07-12 祥華

7.東林佛號的回歸。百度百科。

8.《慧遠的淨土信仰研究》河南大學2011年。張魏魏

9.《廬山慧遠教團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李勤合

10.《東林寺》《叢林》2000年第3期

 

相關焦點

  • ...當代"維度看淨土宗祖庭文化的價值意蘊一一以九江廬山東林寺為例
    作者:淨興江西九江廬山東林寺是淨土宗文化發祥地。慧遠法師創立了淨土宗信仰、淨土宗文化及其祖庭文化。淨土宗祖庭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拓展型載體,也將成為關心東林寺淨土宗祖庭文化弘揚傳承問題、關心與關注佛教中國化命運的人們開始認真思考的問題,研究與破譯淨(蓮)宗佛學祖師慧遠法師與東林漢傳佛教淨土宗文化密碼,本文試從宗教、歷史、當代維度,考察廬山東林寺淨土宗祖庭文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巨大的而深刻的標本涵義和借鑑意義。
  • 佛教八大宗派祖庭:雖很多已成為旅遊景區,但仍是教眾心中聖地!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二是慈恩宗又名法相宗、唯識宗,三是天台宗又名法華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
  • 山西這座寺廟正殿不供佛,被日本4500萬信徒奉為祖庭
    ,五千年風光看山西",山西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佛教文化令人目不暇接,擁有一批在歷史上有影響的千年古剎。其中,位於呂梁市交城縣石壁山的玄中寺,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的發祥地之一,在佛教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玄中寺創建於北魏延興二年(472年),因寺院四周石壁陡峭,又稱"石壁寺"。
  • 中國最著名的的八大寺廟,佛教八大門派的祖庭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其中佛教文化更是傳承許久十分昌盛。而在佛教文化的眾多特質當中,寺廟作為其中的載體無疑是最為顯著的一個標誌,能夠深刻展現出佛教文化的特色與精髓。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最著名的八大寺廟,每一座都古老無比香火旺盛,佛教八大門派的起源。
  • 「淨土宗」宗祖師論淨土的「生因」究竟是什麼?
    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的演繹和評價「淨土三經」及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的開宗《觀經四帖疏》說明,行者以三心為正因,念佛為正行;念佛是因,往生是果。乘佛願力,得生淨土,是釋迦和彌陀的本懷,諸佛齊證的誠實言。諸位淨土宗祖師依教立宗,亦不乖此「生因」相承下去。
  • 仙峰寺、菩薩谷與鬼佛像——淺談《只狼》中的日本宗教文化
    無須刻意觀察,玩家們會發現在遊戲中宗教元素無處不在。殘破寺廟沉默寡言的佛雕師、穿梭各地所仰仗的鬼佛、只狼手中據說由高人所制的歸佛,以及在遊戲中被濃墨重彩刻畫的仙峰寺、菩薩谷,無不彰顯著古日本國濃厚的佛教文化。如果經常看一些日本的文學影視作品的話,就會發現日本的宗教不僅僅只有佛教,而是一個錯綜複雜,包羅萬象的體系。
  • 國內最良心的寺廟,不收門票齋飯還免費,是日本佛教的祖庭所在地
    對於寺廟,我想大家都非常的熟悉,雖然佛教對於我國來說是一個從國外傳入我國的宗教,但是自從來到中華大地上,可以說是發展得非常迅速,以至於現在發展到成為了我國的第一宗教,有著無數的信徒,而且佛教的道場也就是寺廟數量也是越來越多,幾乎每一座城市都會有至少一座寺廟的存在,有的地方,一座山上就有幾十座寺廟的存在,可以說寺廟發展的真的非常好。
  • 淨土宗星空多璀璨!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甚至現在還有人因為比較信仰當代某位法師,就認為他超過善導大師,「你看,這是某某法師講的」,不知道深淺,分不清楚。小時候到水邊玩,拿根三尺長的竹竿,水塘深度六尺,拿竹竿一探——很深,深不見底;再拿竹竿到湖裡試試,也是深不見底,「差不多深,反正都不見底」;再到海裡試試,也是深不見底。他都只能用「深不見底」幾個字來形容,因為竹竿只有三尺長。
  • 宗教世俗化帶來的新文化發展,日本藝術界掀開文化新界面
    鎌倉時代高漲的宗教精神,令佛教界誕生了眾多新宗派。新佛教教團借時局變動的東風,從十四世紀末至十五世紀大幅度擴大陣線,奠定了牢固的大眾基礎。十五世紀中期,日蓮宗的日親和淨土真宗的蓮如的活動,分別在都市商人階層和地方農民階層中推廣佛教。
  • 少林寺下院許昌白兔寺建設美麗「藥師祖庭」
    鼓勵和倡導各寺院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學習經典、研究經典、闡釋經典,積極做好佛教教義教規闡釋、構建當代佛教思想體系這篇大文章。  其中,許昌白兔寺以疫情防控為契機,大力開展公共衛生安全建設,修訂完善佛教活動場所衛生防疫、應急處置和保障等方面規章制度,持續建設和諧寺院、文化寺院和生態寺院。
  • 九江2200年的建城史,哪些時期最輝煌?
    (385年-433年)、陸修靜(406年-477年)來廬山,這段時間主要是文化上的輝煌,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慧遠(334年-416年)、東林十八高賢、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謝靈運、陸修靜等文化名人活躍在九江。
  • 明辨是非~論淨土宗的弊端與誤人子弟
    都是修學淨土宗的人,自己說淨土宗如何如何殊勝,其他法門如何如何不好之類的話。任何佛教經典經續與諸佛菩薩,從未說過淨土宗如何如何殊勝之類的話。釋迦牟尼佛有預言蓮花生大士在他涅槃後會來弘揚密法,並沒有預言中國東晉慧遠法師的淨土宗。釋迦牟尼佛從未提過淨土宗念佛法門殊勝之類的話。
  • 2020年宗教型景區品牌100強,河南佔七個,你去過幾個?
    近日,邁點研究院發布了「2020年宗教型景區品牌100強榜單」,從搜索指數、輿情指數、媒體指數、運營指數等4個維度分析品牌在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影響力。江蘇寒山寺、北京紅螺寺景區、北京潭柘寺位列百強三甲。
  • 日本寺廟耗資200億重修「極樂淨土」
    更換金箔(圖片來源:界面) 東本願寺是日本佛教重要流派淨土真宗大谷派的最高寺院,其正殿「阿彌陀堂」的內陣本間用純金象徵「佛國淨土」,由德川家康下令建造,始建於1602年。 在歷史上,日本淨土真宗有一個更著名的別稱「一向宗(Ikko-Ikki)」。這個佛教宗派曾經介入普通日本民眾的生活,從15世紀開始不斷煽動信眾發起叛亂,企圖在日本建立佛教國家,這便是戰國時代轟轟烈烈的「一向一揆」運動。 公元1578年,戰國大名織田信長焚毀淨土真宗的祖庭「石山本願寺」。本願寺門主於1591年在京都重建本願寺,即今天的西本願寺。
  • 【學術觀點】張超中:中國養生文化的教化功能及其當代價值
    因此,我國傳統文化與養生文化之間具有體用一致的關係。但是,從歷史上看,養生文化並不是顯學,其主體理論和方法多藏於傳統文化之中,識者自識,而不知者則認為中國只有諸子百家之學。因此,各家雖盡擅其養生之長但缺乏成熟的養生文化傳播體系,這也說明從養生文化的角度看待和認識傳統文化的學術體系亟待建立。近現代以來,隨著西學的傳入,中國傳統文化在遭受嚴重衝擊之際也開始了自己的現代轉型。
  •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價值維度
    在價值維度上,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具有鮮明的國家價值、民族價值、人民價值和世界價值,為國家獨立和富強提供了精神保障,為中華民族覺醒和復興提供了精神引領,為中國人民解放和幸福提供了精神支撐,為人類文明長久持續發展提供了精神啟發。  一、國家價值維度:為國家獨立和富強提供了精神保障  國家獨立和富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前提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