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是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易中天品三國》,他獨闢蹊徑,妙說歷史,受到追捧,但他對歷史事件的分析,有人讚賞,亦有人質疑。
易中天是一位有個性的著名學者,他對當下的教育有獨到的見解,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有自己的主張——無為教育。一次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的家教就是不教育、不管。」還有一次講座時,有一位聽眾問易中天如何培養女兒成為名校畢業生,他說:「最好的家教就是不教育」。面對這樣的回答,有人認為易教授有真知灼見,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這完全是故弄玄虛、博人眼球。
下面,我們先來看看,易教授在家裡如何教育引導女兒的?了解一下,他是否言行一致。
易中天語言風格一向幽默風趣,他自稱「一等爸爸、二等丈夫、三等教授」,看來,他自認為家庭教育是出色的,是一等家長。
易中天只有一個女兒,出生於1978年,小名貝貝,大名易海貝,已從上海同濟大學碩士畢業,任職於萬科城市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任萬科未來城市實驗室總經理,現已結婚,丈夫是南開大學博士,在上海工作。
女兒很小的時候,易中天給女兒最多的是閱讀,大量的閱讀,孩子在閱讀中找到樂趣。讀的內容,一是易教授寫給女兒的信,字數不多,通俗易懂,充滿親情;二是各種故事類、文化類、科普類的兒童讀物。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中文系教授從來不給孩子壓力,不教孩子背誦古詩,也不給孩子講中華傳統文化,這確實有點反常。
後來,女兒讀書達到手不釋卷、廢寢忘食的地步,易中天反而叫女兒注意休息與活動,勞逸結合。
易中天曾在一篇文章講過,他說的「不教育」是一種無為而治的思想,但具體實施有兩個條件,否則生搬硬套,不教育孩子只會毀了孩子。兩個條件是指:一是家長要民主,什麼事要與孩子商量,親子交流暢通;二是要有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比如:圖書滿櫃、父母愛讀書、環境安靜等。這樣,家長無需操心費神,孩子能自覺學習。
易中天在指導女兒填報志願也算獨樹一幟,起到很好的效果。
女兒在高二時,一次談及以後填寫高考志願時,父親早有準備,他告訴女兒,填報志願必須遵循四個原則:一是興趣原則,你自己要對選的專業感興趣;二是優勢原則,考慮自己的特長、優勢,在選的專業中有所體現;三是創造原則,所學專業畢業以後,能從事創造性工作,而不是機械重複勞動;四是利益原則,專業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有較好的收入,保證你未來的生活。
易中天只做提醒,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女兒根據分析,對未來志願有了自己的想法,準備選擇設計專業。於是,他借到北京、上海、南京、廣州等地外出開會講學的機會,考察了解一些學校和專業,後來,他把考察了解到的情況等一系列資料整理出來,提供給女兒。女兒結合自己的成績,把目標鎖定在上海同濟大學。最終,女兒如願以償,被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設計專業錄取。
女兒跨進理想中的學校,讀心儀的專業,她在描繪未來的職業藍圖,做一名優秀的建築設計師,因而,學習的勁頭更足了,大學期間連續五年獲得一等獎學金,畢業時,獲得「上海市優秀畢業生」。
易中天說的「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不教育」,他認為是尊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今天這個時代,社會的競爭壓力,已經漸漸轉嫁到學生身上,小小的年紀卻承受著巨大的心理負擔,學習時間長,學習任務重,各種考試多,老師、家長布置太多的作業,孩子的身心疲憊。易中天在家中「不教育」,不給孩子增添額外的負擔,真心希望孩子真實、善良、健康、快樂。
易中天說的「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不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與他們家有相似的家庭背景與環境的情況下可以使用。「不教育」也是相對「過度教育」而言的,有的家庭給孩子的壓力太大,學奧數、學國學、學鋼琴、學繪畫,孩子一點空間與自由都沒有,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
大家對易中天說的「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不教育」有什麼看法呢?你認為這樣的說法是真知灼見,還是故弄玄虛?歡迎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