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君貴為秦始皇丞相,在任達十二年,為何連姓名都沒能留下

2021-01-19 諸史

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指的就是集權制王朝的丞相。秦漢時期,身為百官之長的丞相權力非常大,一定程度上可與帝王分庭抗禮。這種超級VIP人物,在注重歷史傳承的中國,史書上更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令人奇怪的是,在秦始皇數位丞相中,有一個丞相卻極為神秘,連名字都沒能留下。

秦始皇在位時,史書記載有六位丞相,即呂不韋、昌平君、隗狀(或隗林)、王綰、馮去疾、李斯,其他五位都有名有姓,唯獨昌平君無名無姓,最為神秘。

根據史書記載,秦國分為左、右丞相,以右為尊,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在位時間很長,是否僅有這六位丞相,如今缺少考證線索,姑且信之僅此六位。另外在秦國時期,有學者認為左右丞相之上還有一個「相國」職位,有學者認為相國即丞相,莫衷一是,筆者認為相國即丞相。

01:昌平君「消失」的十二年

秦始皇統一大業中,最為重要的十二年的丞相是昌平君。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九年,丞相是呂不韋,秦國爆發一次宮廷政變,趙姬情夫嫪毐作亂,秦始皇派相國呂不韋、昌平君率軍平定了叛亂。由於呂不韋與嫪毐、趙姬存在連帶關係,於是第二年呂不韋被免職,昌平君接任呂不韋職務,成為秦國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從秦始皇十年到秦始皇二十一年,秦國歷史上爆發了很多大事,比如呂不韋之死、韓非子自殺、韓國滅亡、李牧之死、攻破邯鄲與俘虜趙王遷、荊軻刺秦王、秦軍攻破燕國都城薊、王賁大敗楚軍等,為後來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在這些歷史上大事中,無一次提及昌平君。

直到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末,《秦始皇本紀》中才提到昌平君,「新鄭反。昌平君徙於郢。大雨雪,深二尺五寸。」

在秦始皇最重要的十二年中,作為丞相的昌平君,不太可能庸碌無為到史無記載,那麼是司馬遷刻意隱瞞昌平君,還是昌平君的事跡被秦始皇刻意隱藏,或被秦末戰火毀掉?我們都知道,司馬遷著《史記》,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力求去偽存真,儘量還原歷史真相,人品節操有保障。如果史料中的確存在昌平君事跡,那麼司馬遷必然不會刻意隱瞞昌平君。如果被秦末戰火毀掉了昌平君事跡,導致司馬遷無緣得見,那麼只能說是一個遺憾。還有一種可能是,昌平君的事跡或被秦始皇刻意隱瞞或毀掉,導致他姓名都沒能留下。

02:昌平君背叛秦始皇

昌平君被貶前後,秦楚之間爆發了四件大事,揭開了秦始皇為何對昌平君恨之入骨。

1,秦始皇二十一年,王賁大敗楚軍,奪取楚國十幾座城池。

2,秦始皇二十二年,李信攻楚慘敗,老將王翦復出。

3,秦始皇二十三年,王翦敗楚,俘虜楚王。隨後,楚將項燕立昌平君為楚王。

4,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敗楚,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楚國滅亡。

通過這四件事,可以大致還原當時的歷史真相:昌平君身份是楚王之後,擁有王位繼承權,秦始皇攻打其他五國,昌平君或許還能忍受,但秦始皇攻打楚國之後,昌平君內心難平,或與秦始皇發生了衝突,恰逢新鄭發生叛亂,秦始皇擔心楚地不穩,於是讓他去昔日楚國都城安撫楚人。昌平君到達楚地之後,不僅沒有安撫楚人,反而勾結楚人,帶著秦軍後方基地投奔了楚國,由此導致李信腹背受敵、彈盡糧絕而慘敗,後來甚至在楚王被俘後扛起楚人抗秦大旗。

秦始皇能忍受昌平君心懷故國,所以沒有將他徹底免職,而是繼續委以重任,讓他去安撫楚人,但秦始皇無法忍受昌平君的叛變,無法忍受他備受信任之人的背叛。或許,由於這一些原因,所謂愛之深、恨之切,昌平君的事跡就被秦始皇儘量抹去了。西漢賈誼的《過秦論》曾指出:「秦俗多忌諱之禁」。在秦始皇焚書等一系列封鎖言論行動中,昌平君的姓名與事跡被可以隱瞞,以至最後鮮為人知。

03:昌平君原是楚王之子

八百年之後,唐朝人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揭開了昌平君的身世之謎。

《史記索隱》記載:「昌平君,楚之公子,(秦始皇)立以為(秦)相,後徙於郢城,項燕立為荊王,史失其名。」先秦時期,「公子」不能亂喊,否則真的會出人命,因為諸侯兒子才叫公子,女兒亦稱女公子,因此昌平君是楚之公子,即為楚考烈王之子。

楚考烈王,原本是楚國在秦國的質子,猶如秦始皇之父秦異人被質於趙國,其父楚頃襄王病危之後,秦國不放他回國爭位,後來春申君黃歇以偷梁換柱的計略騙過秦國人,使其逃歸楚國並順利繼承王位。楚考烈王逃回國內了,但他質於秦國時生下的兒子昌平君沒有回去,就一直留在了秦國。因此,昌平君是羋姓熊氏,正宗的楚王后人,擁有楚國王位繼承權。

我們都知道,秦人對待外國人才非常開放,商鞅、張儀、李斯等都是「外國人」,秦國照樣敢於重用,但昌平君身份實在不一般,他是擁有楚王繼承權的楚人,為何秦始皇還會任命昌平君為相?原因也很簡單,秦孝文王的王后華陽夫人是楚國王族之人,遠嫁到秦國,因為無子,於是在呂不韋推動下,就收了秦始皇父親為嗣子,華陽夫人相當於秦始皇的祖母,昌平君是華陽夫人在異國他鄉的親戚。因為這一層關係,秦始皇對昌平君非常信任,還委以重任。

值得一提的是,秦國與楚國關係非常複雜,秦王王妃很多都出自楚國,比如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父親)母親宣太后(羋八子)也源自楚國王室。秦楚聯姻關係可追溯到春秋中期,當時晉國一家獨大,尤其秦穆公在「崤之戰」慘敗後,楚國也有「城濮之戰」的慘敗,於是兩個失敗者走到了一起,秦穆公與楚成王結盟、聯姻抗衡晉國。

04:現代考古揭開昌平君名字

通過上文可知,昌平君羋姓熊氏,那麼他究竟叫什麼名字呢?現代考古揭開真相。

1982年,天津文管所從薊縣發現的一批破銅爛鐵裡,找到了一件殘破秦式銅戈,銅戈上刻有鑄造時留下的銘文:「十七年,丞相啟、狀造,合陽。」丞相「啟」與「狀」分別指的是誰?

秦始皇十七年,按照《史記》記載當時是昌平君與隗林,沒有一個名字叫「狀」的丞相,考古與史料對不上號,是《史記》寫錯了,還是銘文刻錯了?

考古發現揭開了真相:西安出土的秦時鐵騎,上有銅塗鐫銘二處,其一刻有「乃詔丞相狀、綰」,江蘇省東海縣出土秦銅器,甘肅省鎮原縣出土秦銅板上也刻有「乃詔丞相狀、綰」,《嶽麓書院藏秦簡》中的「秦始皇禁湘山」記載「丞相臣狀、臣綰受制相(湘)山上」.......結合史料可見,昌平君被罷相後,隗林接任右丞相、王綰為左丞相,因此隗林真正姓名叫隗狀,《史記》將隗狀誤會為隗林。

確定了丞相「狀」的身份,銘文中的「丞相啟」也就真相大白了,即為昌平君,因此昌平君姓名是為熊啟或羋啟。

昌平君的叛亂,對秦朝、秦始皇產生了深遠影響,電視劇《大秦賦》中的一些設定,或許並非沒有道理。比如,秦王嬴政正妃是昌平君之女,長子扶蘇是昌平君外甥,看似荒謬,但結合昌平君叛亂,以及昌平君連姓名都沒能留下來的歷史事實,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思考,秦始皇為何不立皇后,史書為何沒有扶蘇母親或秦始皇正妃的一絲記載,秦始皇為何遲遲不立公子扶蘇為太子等等,其根源都可能出在昌平君身上。所謂恨屋及烏,昌平君叛亂給了秦始皇狠狠的一巴掌,讓秦始皇對其恨之若骨,進而牽連到昌平君之女、外甥等人。

參考資料:《史記》等

相關焦點

  • 楚國末代楚王羋啟:秦國的昌平君,秦昭襄王的外孫,秦始皇的表叔
    楚考烈王熊完在位25年,前238年去世之後,其四個兒子先後都當上了楚王,分別是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負芻和楚王啟,其中楚王啟的一生經歷頗為傳奇,今天就來說一說楚國末代楚王羋啟:秦國的昌平君,秦昭襄王的外孫,秦始皇的表叔。
  • 「昌平君」扭轉了歷史,秦王銷毀一切記載,真正名字現在才被發現
    秦國有個人當過丞相,做過楚王,他就是昌平君羋啟。他可謂是富有傳奇色彩的一位人物。 能讓人秦人記住這個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讓秦朝統一前遭受了最後一次傷亡慘重的敗仗,成為了秦朝統一六國最後的阻礙。
  • 被大秦賦掩蓋的歷史真相:原是秦國丞相的昌平君,為何要背秦投楚
    在春申君黃歇的幫助下,熊完逃出秦國,回楚即位,是為楚考烈王。熊完出逃倉促,未能帶上妻小,小熊啟因此滯留鹹陽。畢竟身上有一半秦國的血統,加之楚系在秦勢力強大,因此熊啟也並未因父親出逃而蒙受懲罰。有關青年時期熊啟的事跡,史書上沒有留下隻言片語。但根據他後來能在秦國身居高位這一點,可知熊啟必定在秦國楚系諸臣的悉心栽培下,成長為大秦官僚集團中的要員。
  • 秦始皇為何留下「半份」遺詔?死前巡遊隱藏大秘密,可惜扶蘇沒懂
    秦始皇的「半份」遺詔秦始皇死前,留下一份遺詔,上面只寫了12個字:以兵屬蒙恬,與喪會鹹陽而葬。這句話的意思是讓公子扶蘇把兵權交給蒙恬,然後回到鹹陽主持秦始皇的葬禮。根據大眾常識,歷朝歷代的傳位詔書,一定會在上面寫上繼承人的名字,但秦始皇的遺詔卻沒有傳位的意思,像是一份沒寫完的殘詔。
  • 秦始皇的妻子:一個被史書抹去的人
    眾所周知,史書沒有任何關於秦始皇皇后的記載,但秦始皇可以不設皇后,卻一定是有王后的,在他21歲舉行冠禮的那一年,幾乎可以肯定已經迎娶了正妻。  那麼,秦始皇的正妻是誰?這個王后為何沒能成為皇后?其中就有很多玄機。
  • 歷史上,嫪毐造反後,秦始皇派兩個楚國人平定叛亂!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歷史上的秦始皇,還是《大秦賦》中的嬴政,在得知嫪毐的情況之後,都沒有率先發難,而是坐視嫪毐主動造反。一定程度上,這無疑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彼時,秦王嬴政還沒有加官親政,秦國大權依然掌握在太后和丞相呂不韋手中。在此背景下,即便秦始皇私下處置了嫪毐,也難以順利收回大權,更沒有徹底清除秦國內部的反叛勢力。
  • 秦始皇的最後時刻:選了扶蘇,他會想起和楚系外戚的恩怨嗎?
    從秦始皇的遺詔可知,胡亥沒有通過考核。誰能當皇帝,扶蘇還是胡亥?兩方實力懸殊。秦始皇是一流的政治家,不會因為私心偏愛而放棄更好的繼承人。從他發落扶蘇到擁有精銳部隊的蒙恬軍中,也可知這是另一種重用扶蘇的方式。
  • 趙姬貴為秦始皇之母后,為何與呂不韋有染,還為嫪毐生下兩子?
    談秦說漢(324)趙姬貴為秦始皇之母后,為何與呂不韋有染,還為嫪毐生下兩子?趙姬是戰國末期邯鄲城內絕美而善舞的女子,曾嫁給大商人呂不韋為妾,被當作為禮物送給了秦國的質子嬴異人,後來成為了王后。趙姬曾經是一個單純的女子,因貪圖享樂,成為男人的玩物,最終眾叛親離,連她的親生兒子嬴政都對其不齒。公元前265年,秦昭襄王立安國君為太子。按秦、趙兩國的盟約,需送一個兒子到趙國為人質。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並不受寵的夏姬之子異人排行在中間,被選中了。由於秦、趙兩國的關係時好時壞,異人在邯鄲生活艱難,時有生命之憂。
  • 連秦始皇都敬重的丞相,卻被宦官玩弄於鼓掌之中,冤嗎?
    李斯的功業秦朝建立以後,在是否行分封,還是行郡縣制之時,當時還只是廷尉的李斯,敢反駁丞相提出的分封嬴氏諸王子去各地為王的提議,又舌戰群儒,力主行分封是再一次埋下戰爭的禍端。應該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有理有據,秦始皇大為欣賞,採納了李斯的建議。
  • 秦始皇不愧是千古一帝,一招就剷除嫪毐和呂不韋,難怪能兼併天下
    《史記·秦始皇本紀》:「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漢書·五行志》:「秦始皇帝即位尚幼,委政太后。」意思都是說,因為嬴政繼位時太年輕了,沒辦法行使權力,由太后和大臣行使權力。實際上,秦漢時期,母后幹政,外戚當權,是當時的政治常態。
  • 歷史上的羋月和秦始皇究竟是什麼關係?
    在他的遊說下,苦於沒有子嗣的太子安國君羋氏夫人華陽夫人收子異為養子,進而以後能以太后身份繼續保持楚系外戚地位不墜。由此改名子楚的子異也成功翻身成為秦王。電視劇《呂不韋傳奇》中「華陽夫人」形象。華陽夫人(約公元前296年—公元前230年 [1] ),羋姓,熊氏,楚國貴族,秦孝文王嬴柱的王后。
  • 同為丞相,為何蕭何的傳記稱世家,而李斯卻為列傳?
    其中《本紀》為記載帝王一類人物的事跡,而《世家》為記載諸侯一類人物的事跡,《列傳》為記載重要人臣等一類人物的事跡。但也許有人會有疑問,為何同為帝國宰相,蕭何、曹參、陳平、周勃,乃至張良的傳紀,都稱為《世家》,比如:《蕭相國世家》、《留侯世家》等等。而李斯、張蒼等人的傳紀,卻被列入《列傳》,如:《李斯列傳》、《張丞相列傳》等等?
  • 為何嬴政採用先進的郡縣制卻亡了國?明白這一點,才懂權力的遊戲
    丞相王綰提出,現在天下一統,而燕楚齊之地,太過偏遠難制,不如立諸公子為王,管理這些地方。然而,廷尉李斯卻提出了反對意見:當初周王室分封了大量子弟為諸侯,幾世以後血統就疏遠了,以致於自相攻伐,天子都管不了。
  • 秦始皇為何容不下生母趙姬?
    遊閒公子,飾冠劍,連車騎,亦為富貴容也。司馬遷的這段話,寫的就是呂不韋與趙姬之類上流社會的風流韻事,一點也不為過。趙姬是趙國宗室之女,父兄是趙國朝堂的過來人,她自幼養尊處優,成了大家閨秀。大商人呂不韋做生意到名都邯鄲,偶遇美麗動人的趙家小姐,趙小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立刻把呂不韋迷倒了。
  • 秦始皇別名為何叫「祖龍」?因為他幫人族找回,丟失了八百年的尊嚴?!
    本名,嬴政, 別名,秦王政、秦政、趙政、始皇帝、秦始皇、祖龍 其它都好理解,為何突然冒出「祖龍」兩字?聽著不像是人名啊~ 秦王掃六合,匡天下,乃「千古一帝」!
  • 西漢丞相張蒼的師兄,大秦帝國副相李斯,夷三族時,為何沒人求情
    荀子荀況有三名高足,大弟子是韓國丞相王孫韓非子,二弟子是大秦左丞相(副丞相)李斯,三弟子是漢太宗漢文帝的丞相(不分左右,以右為尊)張蒼。張蒼活了106歲,善終。韓非、李斯都沒善終,皆「英年早逝」,韓非被李斯害死,李斯被趙高滅門。李斯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鹹陽市。
  • 道家與昌平君是重要線索
    青龍計劃貫穿於《秦時明月》之中,從第一部到第五部都曾偶爾提起。所謂青龍計劃,可能貫穿整個大秦的始終,從昌平君開始,到秦朝建立,可以一直會延續到秦朝滅亡,或許這其中有著青龍計劃的究極目的——誅暴秦。農家俠魁田光,曾為燕太子謀劃刺秦一事,也是效忠於昌平君的大人物之一,現在已經下落不明。高漸離也曾表示,青龍計劃是農墨兩家共同的計劃,兩家的掌門理應挑大梁。既然青龍計劃已開始,農家俠魁田光已經失蹤甚至死亡,那麼誰能代替農家完成青龍計劃呢,小編不去瞎猜,讓我們拭目以待。
  • 從《尋秦記》到《大秦賦》|為何王朝短暫卻說不盡
    自秦王嬴政至秦始皇時期的丞相有呂不韋、昌平君、昌文君、隗狀、王綰、李斯、馮去疾、趙高。呂不韋是東方陽翟的商人,昌平君是楚國公子,馮去疾和趙高是趙國出身,李斯是楚國出身。03. 秦的統一併非只是兼併六國,即後世人所謂「六王畢,四海一」(〔唐〕杜牧:《阿房宮賦》),而且通過軍事手段和戰爭方式實現了中原文化向北邊匈奴控制區和嶺南越人居住地的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