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內斯·布克哈特:三十年戰爭為何沒能打出「大一統」的歐洲?

2020-12-22 觀察者網

導讀

三十年戰爭被看做是歐洲的「建構國家之戰」, 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兩種建構國家的基本可能,本文聚焦於哈布斯堡和法蘭西的普世主義之爭。

【文/ 約翰內斯·布克哈特】

哈布斯堡王朝的普世主義不僅因這些分離主義的建國運動而受挫,也受到了與之有競爭關係的普世強國的刁難。經典的歷史地理傳統往往輕率地將反對國視為獨立主權國家的捍衛者,但只有當人們認識到,幹預他國內政的大國的初衷或終極目的不過是一個普世目標時,方能理解三十年戰爭的爆發和持續多年的原因。

首先,自近代開始以來,法國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政策就是一場爭奪歐洲的鬥爭。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為爭奪歐洲主導地位而進行的系列戰爭能清楚地說明一切。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畫像

法王的頭銜「最最信奉基督教的國王」(Allerchristlichster K nig)由法語最高級「Roi très chrestien」翻譯過來,就是在宣示法國國王在頗具政治色彩的歐洲基督教界的領導地位。宣傳詩人和政論家們在三十年戰爭前將法王亨利四世歌頌成「歐洲的裁判」,黎塞留與他們一脈相承,並將自己的戰爭政策向他看齊。

這位樞機主教[1]的奏疏文與西班牙首相奧利瓦雷斯(Olivares)[2]的十分相似,容易混淆,均各自為他們的君主索要基督教世界、歐洲乃至全世界的「首腦」「最強大的統治者」這樣的普世名聲。

又是在這場「戰爭的戰爭」中,哈布斯堡和法蘭西這兩個宿敵分裂歐洲的長期爭霸重新啟動,最終用盡全力決一雌雄。此前,雙方內部和其他方面的問題曾一度擱置,但人們在戰爭爆發前還是克服了這些障礙。

哈布斯堡人成功地穩定了他們邊界不穩、岌岌可危的歐洲帝國:皇帝支系須感謝他們的哈布斯堡親戚及德意志盟友幫忙拿回了波希米亞,此後,帝國在那裡建立了完整的邦政權,並在1627年的《新版邦條例》(Verneuerte Landesordnung)中規定了這一點;西班牙支系恢復了爭奪尼德蘭的戰鬥,並在「奇蹟之年」——1624年取得了一些成就,給日漸衰落但因有龐大海外帝國撐腰而始終強大的西班牙帶來了新的繁榮。

西班牙人的口號是從「衰落」到恢復舊時「聲望」,而在委拉茲開斯(Vel zquez)的名畫[3]中,斯皮諾拉(Spinola)將軍以和氣的姿態接受了布列達的城門鑰匙,似乎預示著協商一致的和平解決方案呼之欲出,有望減少其他地方的新軍事行動。

在其對立面,法國的亨利四世通過改宗天主教和頒布《南特詔令》(das Edikt von Nantes)[4]結束了16世紀的宗教戰爭,並重新建立了完整的王權。沒錯,他已經準備重拾原先反哈布斯堡王朝的博弈,幹預於利希王位繼承戰爭[5],而一場致命的暗殺[6]和1614年因歐洲居間調停而籤訂的《克桑滕和約》[7]則又一次推遲了法、西對抗。樞機主教黎塞留,這位自1623年起領導法國的政治家,通過壓制胡格諾教徒的「國中國」進一步強化了王權,同時準備恢復其舊政策。雙方均亮明自己的立場並加以強化,為新一輪爭奪歐洲之血腥博弈的決定性回合做好了準備。

亨利與瑪麗.德.美第奇以及孩子在一起

若將戰爭縮短了看,這場博弈在戰爭的後半程才頗為緊要,其時,法國正式幹預戰局,從而將一場德意志的戰爭擴大到全歐洲範圍。如果人們仔細研究,會發現在此前很長時間,至少有三個(注意!新教的)歐洲幹預者受到了黎塞留紅衣主教的支持和資助,最近的一次是瑞典,再往前有丹麥和尼德蘭,或者簡單地說,黎塞留支持過一切反哈布斯堡的力量。

事實上幾乎從一開始,普世強國之爭就遮遮掩掩地在一些代理人戰爭中為這場「戰爭的戰爭」塗上了底色。即使是歐洲南部,也屬於戰爭劇場。

故事開始於義大利。義大利北部地區也屬於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範圍和影響地區,這是由皇帝和帝國的授採邑權、西班牙支系的財產和對外協議決定的。尤其是大名鼎鼎的米蘭公國(Herzogtum Mailand)被豪強反覆爭奪,在幾個大國手中輾轉,當時歸西班牙所有,但是,周邊政權的騷亂和懸而未決的繼承問題卻始終是個隱患,給法國提供了一個樂得利用的幹預機會。黎塞留欲藉此瓦解「哈布斯堡的包圍圈」,儘管這一概念對於一個自行向四面八方鋪開並施加影響的中歐大國來說,並不恰當且防禦性過強。

不過,從地緣戰略的角度來看,它涉及阿爾卑斯山區頗為敏感的交通運輸路線。人們將「西班牙之路」(Spanische Stra e)理解為西班牙往返西屬尼德蘭的極易阻斷的陸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確保了通往阿爾卑斯地區的本國領地的道路。於是,西班牙人選中了瓦爾泰利納山谷(Veltlin)[8],這一區域由瑞士格勞賓登(Graubünden)的新教徒統治著,但天主教徒佔大多數。

西班牙人利用流血的教派衝突這個受歡迎的由頭,佔領了瓦爾泰利納山谷和格勞賓登,將米蘭和北歐之間的阿爾卑斯要道與要塞收入囊中。然而,作為格勞賓登的保護國,法國聯合薩伏伊(Savoyen)和威尼斯組織了反對聯盟,一年後自己佔領了原本中立的瓦爾泰利納山谷地區。

然而,即使在這片戰場上,也並不缺乏和平的機會,從中或許還能衍生出更多的和平的可能。這一時期,教皇運用了「共同的父親」(Padre comune)這一概念,思考他作為天主教諸侯「共同的父親」的超派別立場,並投入極大的調解熱情試圖讓他們維持和平。這是一項受到教派嚴格制約的和平政策,很容易突然演變成一場針對新教徒的共同宗教戰爭,但它或許能夠幫助兩個天主教大國擺脫一場根本政治爭端。

相關焦點

  • 約翰內斯·布克哈特:如何建構國家?歐洲用三十年戰爭「打」出了答案
    【文/約翰內斯·布克哈特】 從政治層面看,三十年戰爭是一場建構國家之戰。「建構國家」這一概念描述了近代最大的制度化過程,人們已開始討論如何刻畫其整體特徵。只要它不是一場關於宗教而是關涉國家的戰爭,它就是一場建構國家之戰。但是,它還不是一場國家間的戰爭,實際上只是一場建構國家的戰爭,交戰的力量即黷武性也正是來源於此。
  • 歐洲近代史上曠日持久的三十年戰爭,為何本可以避免?
    《戰爭的戰爭(1618—1648)》,[德]約翰內斯·布克哈特著,馬繹譯、孟鍾捷校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版 擲出窗外的和平
  • 歐洲近代史上曠日持久的三十年戰爭,為什麼說本來可以避免?
    三十年戰爭是近代歐洲史上影響深遠的戰爭。這場戰爭帶來的災難在德意志人的集體意識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在近日出版的《戰爭的戰爭(1618—1648)》中,作者聚焦於戰爭期間一次次的和平嘗試,剖析了為什麼這場曠日持久的衝突本可以避免。
  • 三十年戰爭,能否給終結戰爭帶來啟示?
    三十年戰爭,能否給終結戰爭帶來啟示?(1618—1648):歐洲的國家建構與和平追求》,作者:[德]約翰內斯·布克哈特,譯者:馬繹,校譯:孟鍾捷,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
  • 是什麼原因阻滯了歐洲的大一統?又是誰,統治歐洲千年之久?
    都說歐洲沒有實現大一統,是文化之殤,是這樣嗎?事實上,歐洲的文化至少統治了歐洲上千年,只是這種統治,始終停留在了諸侯列國獨尊天子的時代。以至於最終的歐洲大陸落得個現在這個樣子,真可謂是諸侯百家,列國各自為政,即使如今有了一個歐盟,也不過是像我國當年的周天子一樣,有名無實了。
  • 近代戰爭2 三十年戰爭,德國人不忍回憶,1/3的日耳曼人被消滅
    三十年戰爭,發生在1618年至1648年之間的一場歐洲群雄之間的大混戰,地點是在中歐的神聖羅馬帝國境內。這場戰爭是由宗教紛爭所引起的,但最終卻演變成了歐洲群雄為了爭奪各自利益的全歐大混戰。1620年至1623年,已做了充分準備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開始發兵2.5萬人,血腥的打敗了波西米亞的2.1萬人起義軍,因此,波西米亞王國又重新回到了皇帝的高壓統治之中。這是三十年戰爭的第一階段,戰爭規模還比較小,參與的國家也不多。
  • 17到18世紀的歐洲戰爭,分析30年戰爭為何是歐洲近代戰爭的開始
    而此時歐洲的其他地區,瑞典挪威丹麥在丹麥統治之下成立軍事聯盟,而瑞典不久脫離聯盟並向外擴張奪取了德意志波羅地海沿岸的領土並積極參與,歐洲30年戰爭,曾成為北歐頭號強國,但在18世紀以後衰落。
  • 魔鬼聖經:三十年戰爭中的一本書,「神權」與「人權」的激烈碰撞
    不過三十年戰爭並沒有讓歐洲成功擺脫教會的控制,相反教會卻希望利用自身的影響力打擊人文復興思想,而自瑞典軍隊將掠奪到的一本書公之於眾時,歐洲教會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三、衝出宗教的束縛實際表現了學者們在人權方面的訴求當年的歐洲還是一個全息宗教化的環境,所以如何掙脫宗教的束縛,讓人真正有人的價值才是一個讓歐洲學者感到緊迫的一個問題。因為在三十年戰爭前夕,在面對國家利益衝突的情況下,不少君主開始偏向於教會,希望教會來調停這場曠日持久的衝突。
  • 英國歷史唯一一次大一統,愛爾蘭也在英國版圖,可惜只持續120年
    事實上,愛爾蘭納入英國版圖,正是英國歷史唯一一次大一統,可惜只持續了120年。 公元1154年,亨利二世成為英格蘭國王,建立金雀花王朝,隨後到處開疆拓土。鑑於英國是個島國,在當時不發達的航海技術,可開拓的疆土自然就是相鄰的蘇格蘭、威爾斯和對岸的愛爾蘭了。 在國力對比上,英格蘭和蘇格蘭差不多,這也是兩國互掐了幾百年都沒分出勝負的原因。
  • 舊教官員被扔出窗外,平民們被恐懼籠罩,淺談三十年戰爭的殘酷性
    據保守估計,自時間走進17世紀以來,歐洲這個地區發生了大大小小數十次的戰爭,從三十年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花費在戰爭上的人力和物力不計其數。其中規模最大、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刻的第一次區域性的各國參與的大戰還是要數三十年戰爭。
  • 歐洲強國奧匈帝國,為何沒任何殖民地,看它崛起過程就知道了
    說起奧匈帝國,我們看一戰前的歐洲地圖能發現這個國家面積非常大。在當時的歐洲,奧匈帝國的面積在歐洲是僅次於沙俄的,可以說是個真正的面積上的大國。除了面積比較大,奧匈帝國的人口非常多、經濟實力也非常強。總體實力是歐洲四強之一。不過就是這樣的強國,在當時卻沒有任何殖民地。
  • 三十年戰爭:德意志內戰演變成全歐混戰,推動了國家主權意識形成
    歐洲歷史上有一場重要的戰爭,它耗時長久,從1618年開始,到1648年結束,整整持續30年;它牽涉甚廣,當時歐洲的主要國家神聖羅馬帝國、法蘭西、英格蘭、瑞典、丹麥、西班牙全部涉足其中,造成了歐洲歷史上的第一次全歐混戰;它背景複雜,一開始是神聖羅馬帝國新教與天主教之間發生利益衝突,引發了宗教戰爭,最後卻由於各個國家的政治與利益搏奕,蛻變成爭霸戰爭;它影響深遠,一方面使主戰區德意志民族
  • 聖墟:仙帝級定下的諸天大一統,還有可能大一統嗎?
    最終,紀元沒有被破滅,灰色紀元也沒能被夠開啟,不過卻定一下了諸天大一統的規則。這一點,站在大陽間的立場上,算是不小的幫助,不過,對於三件帝器背後的主人來講,卻也只是交易以及利益帶來的產物(應該是兩方勢力達成了妥協),並且其結果,哪怕是諸天大一統,各個勢力之間強強碰撞所帶來的慘烈後果,說是比滅世要輕,但其實也輕不到哪裡。
  • 拿破崙戰爭是歐洲秩序第二次崩潰的直接表現
    導語:1800年,歐洲爆發馬倫哥戰役,這在歐洲近半個世紀以來看似只是一個小戰役,但它卻極大程度地加深了歐洲各國間的矛盾,尤其是凸顯出來法國在處理與歐洲各國間關係時的強勢態度,以及對於更高利益層次的追求。
  • 為什麼中華文明能孕育出全世界最早的大一統帝國
    你按照土地面積收稅,農民沒準就跑了啊。 再有,你要按土地收稅,就得有非常複雜的官僚機構來幫你幹這個事,你怎麼能保證全國一盤棋,他們還不貪汙受賄呢? 這時候的統治技術也沒有成熟到這個地步吧?
  • 為什麼巴爾幹半島被稱為「歐洲火藥庫」?三千年來戰爭就沒停過
    圖註:為巴爾幹民族數量圖二、巴爾幹的戰爭史詩「歐洲火藥庫」的稱號主要來源於巴爾幹半島長期處於戰爭狀態,自從巴爾幹半島上有文明的曙光照耀開始,戰爭就像文明的雙胞胎一樣存在在這片土地上。巴爾幹半島因為地處歐亞邊境,與土耳其半島接壤,是歐洲歷史上最早開啟農耕文化的地區。農耕文化從小亞細亞地區傳入了巴爾幹,而這也奠定了在巴爾幹歷史上,西亞的帝國將扮演重要角色。在這之後,公元前3000年左右,希臘部落在巴爾幹半島上定居,而在公元前3000到1000年這段時間內,色雷斯、達西亞、邁錫尼文明出現在巴爾幹半島上。
  • 漢字的簡繁並立、詞彙異化,正深刻傷害中華文明大一統
    法國、德國、奧地利、荷蘭、丹麥、挪威、瑞典都曾是日耳曼人,曾經說著一樣的語言,為何沒能形成統一的日耳曼民族和國家認同?一千多年前日耳曼先民在向南遷徙的過程中,其語言被周邊更先進的文明同化了,引入了大量外來詞,日耳曼語分裂成了法語、德語、英語、丹麥語等不同語言,互相之間無法交流,於是日耳曼人分裂成了法國、德國、荷蘭、丹麥等不同的民族和國家認同。
  • 偌大的歐洲有幾個帝國
    偌大的歐洲有幾個帝國薩拉丁的輝煌勝利並不能掩蓋羅馬帝國的衰敗。奧斯曼帝國末代王朝國王穆罕默德二世(公元1166年-公元1280年)是19世紀最傑出的沙皇,21世紀東西歐大陸版圖,他佔據了高盧和西西里兩個歐洲之角的首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