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三國演義》:身為「三國迷」的你,真的熟悉嗎

2021-01-20 舊人舊事歷史說

引言:

歷史上,三國時代是一個龍騰虎躍風起雲湧的時代,而在民間,至今仍不斷流傳和豐富著三國的故事。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正是以歷史史實為基礎,揉以民間故事而寫成的一部文學巨著。其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

通行本《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

一、釋名:「演義」,究竟是何意?

「演義」一詞最早見於《後漢書·周黨傳》:「黨等人文不能演義,武不能死君。」後在《文選·西徵賦》中有「晉演義以獻說」之語,唐代李善註:「《小雅》曰:演,廣,遠也。」由此可知,演義本意是推演、闡釋深遠的道理。唐代以後開始用於書名,比如《蘇氏演義》、梁寅的《詩演義》。宋元時期普遍將盛行的「講史」(類似於評書)稱為「演史」。至明代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才稱歷史小說,即「歷史演義」。時人蔣大器在為這本書作序時,這樣解釋: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亦庶幾於史。蓋欲讀誦者,人人得而知之,若所謂裡巷歌謠之義也。

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用通俗的語言將政權興替、朝代更迭等為基幹的歷史題材組織、創作成完整的但有一定政治思想、道德觀念的歷史故事。

二、成書:從陳壽的《三國志》到羅貫中的《三國志演義》

完整記錄三國時代風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著作應該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所創作的《三國志》,一部《三國志》以及後來裴松之作的《注》就包含了許許多多精彩絕倫的故事,為後世文人的藝術創造提供了許多豐富而多彩的素材。

根據杜寶的《大業拾遺記》可知,大約到了隋代,在民間的文藝表演中已經有涉及到「三國」的節目,在享樂方面有著極高造詣的隋煬帝,特別喜愛看水上雜戲,在他所看的眾多雜戲中就有「曹操譙水擊蛟」、「劉備檀溪躍馬」的故事內容。唐代詩人李商隱《驕兒》言:「或戲張飛胡,或笑鄧艾痴。」可見在詩人生活的晚唐時代,連只知遊戲的孩童都已經十分熟悉三國故事。在宋代「說話」(元明清時代評書的芻形)藝術中,有一門類就是專門「說三分」的。可惜宋代這些「說話」的話本都沒有流傳下來,現存最早的講史話本是元朝至治年間刊印的《三國志平話》和內容大致相近的《三分事略》。

元朝至治年間刊印的《三國志平話》

《三分事略》

《三國志平話》和《三分事略》已經具備了現在通行本《三國演義》的故事輪廓和主要人物,並且具有較高程度的「擁劉反曹」思想,突出表現以蜀漢為正統。故事來源於《三國志》,雜有大量的民間傳說,但敘事簡單粗略,故事性不強,而且文筆粗糙,帶有濃重的「話本」色彩。

金元時期,隨著北曲(北方戲劇)的興盛,產生了大量講述三國故事的「三國戲」,比如《赤壁鏖兵》《關大王獨赴單刀會》等,現今流傳下來的「三國戲」劇目有60多種,從這些劇目和一些殘存的劇本的情況來看,有半數以上都是在講述蜀漢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跡,這說明「擁劉反曹」的歷史觀念在民間已經被普通百姓廣泛接受。

蜀先主 昭烈皇帝劉備

世世代代的累積,到了元末明初關於三國故事的素材已經可以說得上是前所未有的豐富。也正是在長期的眾多的群眾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基礎上,羅貫中「據正史,採小說,證文辭,通好尚」創作了《三國志演義》這部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歷史演義作品。

《三國志演義》現存最早的刊印刻本是明代嘉靖壬午年(公元1522年)本,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並有時人蔣大器所作之序。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羅本貫中,即我們現在所說的羅貫中,據賈仲明《錄鬼簿續編》記載他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又有人說,他本姓羅,名道本,字貫中;還有人稱,他姓羅,名貫志;另有人稱他姓羅,名本中,號名卿。明朝末年以後,《三國志演義》傳抄的時候,帶有很大的隨意性,近現代學者大多都認為,羅貫中各種名號的不同,很有可能是傳抄過程中的錯訛所致。

羅貫中的生平,大部分事跡都不可考,除了含混不清的姓名和署名創作《三國志演義》之外,只知道他祖籍東原(有的版本誤作太原)即現在山東東平一帶。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提及羅貫中是施耐庵的門徒,據說他還是《水滸傳》的重要編寫者之一。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餘》說他編寫小說十餘種,現今仍然流傳於世的《隋唐兩朝志傳》《三遂平妖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都可以確證是後人託名偽作。所以胡應麟、田汝成這些說法都未必可靠。

三、流傳:從《三國志通俗演義》到《三國演義》

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現今存世的最早刻本,該書最初分為24卷,共240則,每一則前面都有一行七言小回目,第21卷有時人尹直稱讚諸葛孔明的一首詩,可見嘉靖壬午年間的刻本,是經過當時文人添加或修改的,並非羅貫中原本。後來重印的時候,將240則重新分定為120回,每回回目也從單行七言,變為雙行對稱。

除了壬午本,另存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葉逢春刊印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史傳》十卷,這個印本雖然晚於壬午本,卻比壬午本更多的保留了傳抄階段舊本的原貌,且又有許多與《三國志通俗演義》相異的故事,關於這兩種版本,哪一種版本更接近羅貫中本的原貌,當時人就已經頗有爭議,此後形成了《三國》「演義」和「史傳」(志傳)兩大版本系統。

《三國志通俗演義史傳》

我們現今所閱讀的通行本,是清代文學批評家毛綸、毛宗綱父子二人根據「演義本」,在吸取「志傳本」相關內容的基礎上,經過較大規模的修改,並做了詳細評點的「演義史傳和合本」。因為這個版本在諸多流傳版本中最具文學性和可讀性,所以此後毛本刪改批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成為了最流行的版本。近代以來人們多將其簡稱為《三國演義》,並將《三國志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史傳》與其混為一談。

清刻繡像本

結語:只有精耕細作,才能經久不衰

從最初的「三國雜戲」,到後來的「三國話本」再到「三國戲」;從《三國志平話》到《三國志演義》;從《三國志通俗演義》到《三國志通俗演義史傳》,再到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三國演義》,我們可以知曉《三國演義》這部偉大的著作,並不是出自一時一人之手,而是數代文人經過辛勤的創作,打磨出來的一部歷史文學寶典。因為它沉澱的時間足夠長,所以它經受的歲月才能久。

央視版《三國演義》

時至今日,中國當代的文學土壤仍需要精耕細作!

相關焦點

  • 泥巴網絡3D即時戰鬥網遊《三國演義》評測
    三國演義 畫面:3D 題材:歷史 模式:角色扮演 收費:道具收費 運營:泥巴網絡  《三國演義》是一款由泥巴網絡自主開發並運營的大型3D即時多人在線網路遊戲。說起3D,容筆者插一句,近年來,三國題材新出品網路遊戲大多以頁遊、回合制與仿街機等各種非3D形式或者Q版造型為主,較少出現《三國演義》這樣3D即時戰鬥的寫實風格類MMORPG。  點擊進入《三國演義》專題>>>  閒話完畢,下面筆者將會對這款官方以「忠實原著「為宣傳點的遊戲做一個詳細的評測。
  • 《三國演義》:草船借箭是真的?一直信以為真的事還有杜撰的嗎?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大家都太熟悉了,可以說伴隨著我們生活的反方面面,隨處都可以引用、談論。既然是小說,藝術加工是必須的,要不然怎麼引人入勝?梁山好漢有沒有108位?我們無從考證;《紅樓夢》裡,曹雪芹寫的是不是自己?為什麼又沒有寫完?
  • 《三國演義》雜聞論之「火燒赤壁」真的是諸葛亮的計謀嗎?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而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山後連續放了三把火分別是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火燒赤壁,這其中燒的最熱鬧的便是火燒赤壁了。 那麼—— 火燒赤壁」真的是出自諸葛亮的計謀嗎?
  • 馬謖失街亭後,真的被諸葛亮處死了嗎?別再被《三國演義》騙了
    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並不完全是歌舞昇平的朝代,戰火紛紛、動蕩不安的年代也不少,但世人往往對大一統的和平朝代比較熟悉,像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事件,讓不少人感到陌生。然而,同為亂世的三國,幾乎是家喻戶曉的時代,即使沒讀過史書的人,也能說出很多三國時期人物,比如曹操、諸葛亮以及武聖關羽等。
  • 三國演義中,被稱作「古之惡來」的典韋,真的能打過呂布嗎?
    說起《三國演義》,就不得不談起其中的絕世猛將,「一呂二趙三典韋」的民謠也是流傳廣泛,呂布作為演義中公認的「三國第一猛將」,經常被人們質疑,都說排名第三的典韋沒有和呂布交過手,若是典韋和呂布打,不一定會失敗。那麼典韋真的能打過呂布嗎?
  • 三國演義裡面的張飛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並且很尊敬的一個人物形象
    三國演義裡面的張飛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並且很尊敬的一個人物形象。但是我們都不知道,這個形象卻是羅貫中在保持了歷史人物的英勇和善於帶兵打戰的特點之外,按照市民的想像進行改造出來的。對於歷史上面真正的張飛,很多人並不一定熟悉,或者會存在誤解和沒有根據的胡亂猜測。
  • 一部《三國演義》如何讓日韓如此痴迷
    大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日本元祿二年),日本京都天龍寺僧「湖南文山」——義徹、月堂兄弟翻譯《三國演義》,定名為《通俗三國志》,於1689年至1692年在日本刊行。湖南文山的譯本主要根據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同時參考了陳壽的《三國志》而寫成。
  • 《三國演義》中蜀國武力最高的的五大名將排名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其中,蜀國作為三國之一,良將數量雖不及魏、吳,但武將質量,經過羅貫中的描寫,可以稱得上冠絕三國。
  • 劉關張真的結拜為兄弟了嗎?人們被《三國演義》誤導了六百年!
    相信大家都聽過「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吧,這「桃園三結義」最初成型於元代雜劇中,經過《三國演義》的藝術渲染,成為中國流傳最為廣泛、影響最為深遠的故事之一。但故事畢竟是故事,演義不等同於史實,歷史上劉關張並未結拜為兄弟,人們被《三國演義》誤導了六百年。那麼,劉關張三人真實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 三國演義欺騙了你:關雲長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
    《三國演義》到底是小說,歷史上的關羽失荊州真的是因為大意嗎?答案是否定的。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荊州江南四郡,又從東吳那裡借來了南郡,實力從赤壁之戰前的不到兩萬殘兵敗將發展到了六萬多精兵強將。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統領駐守各郡,可謂兵強馬壯。建安十六年,劉備率領數萬軍隊入西川,和劉璋翻臉後又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率軍入川,留關羽守荊州。
  •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真的有《三國演義》中說的那麼神嗎?
    一個「三國演義」讓諸葛亮成為民間的眾神,書中的諸葛亮是無所不能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劉備去世後,他一片忠心幫助新主人,讓蜀漢政權生存下來。簡而言之,諸葛亮是東漢末期最神奇的人物。當然,小說中有許多藝術手法。諸葛亮真的有這麼神嗎?現代學者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
  • 《三國演義》中誰的箭法是真的?誰是正史中三國第一神射手?
    《三國演義》中有呂布轅門射戟的故事。正史中有這事嗎?《三國志·呂布傳》記載大意是:呂布令士兵於營門中舉一隻戟,說『諸位看我射戟小支,一發中者雙方當收兵回去,不中可決鬥。』呂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諸將皆驚,都說呂布是』天威將軍『!「所以,轅門射戟正史中確有其事。呂布的箭法是真的。
  • 熟悉又陌生的它,你真的了解它嗎
    熟悉又陌生的它,你真的了解它嗎 >老話說 愛之深 恨之切 不是沒有道理的 恨的最多的 要數那句 「電龍沒電變成蟲」 要我說啊 說這句話的兄弟 是真的不懂充電這回事
  • 三國演義——「桃園結義」故事是虛構的嗎?
    「桃園結義」故事乃是《三國演義》中最得意之筆。長期以來,人們都相信劉關張三人義為兄弟是千真萬確的是,然而該故事在史籍中卻語焉不詳。 那麼——「桃園結義」的故事是完全虛構的嗎? 咱們往下看 劉備、關羽、張飛、為三國時期蜀漢集團的重要歷史人物,其三人公為君臣,私為兄弟這點是不容置疑的。
  • 94央視版《三國演義》和中日往事
    金玉在前,可以說,《三國演義》的開拍面臨的是很大的壓力。 《紅樓夢》拍攝的難度在於服飾器物的高度還原,公子小姐的琴棋書畫,下人奴僕的柴米油鹽等展示人物的細膩內心,但世界總不過大觀園。布設雖然富麗,但論場面恢弘,終究不可以與《三國演義》相比。
  • 《三國演義》中,青龍偃月刀和方天畫戟真的是用在戰場上的武器嗎
    但是,這些武器真的是應用於戰場的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要質疑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首先從武器的通用化程度來說。一般來說,應用於戰場的武器,往往有標準化、通用化的特點,為的是便於後勤保障。古代雖然比不了現代軍隊的大規模後勤供給,但是大體的思路是一樣的。一般來說,冷兵器時代的士兵們使用的基本武器就是矛和槍,因為這類武器輕巧、鋒利、堅固,殺傷力大,適於戰場作戰。
  • 日本名將都喜歡用三國人物起綽號 三國演義在日本影響有多大?
    而在1994年央視版《三國演義》傳到日本後,也得到了很多日本觀眾的喜愛。那麼日本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三國演義》的呢?三國演義在日本文化中是一種什麼地位?最近月半叔就帶著這兩個問題看了看相關的史料,發現了不少有趣的時期。 在日本歷史中其實三國文化滲透的時間非常早。
  • 原來高亞麟和姜超都曾在老版《三國演義》中打醬油,你發現了嗎?
    所謂經典就是百看不厭,最近閒來無事又重溫了一遍老版《三國演義》,不得不承認即便是現在看,這部劇依然是上乘之作,絲毫不亞於如今高科技打造的電視劇。當年這部劇耗資巨大,整整84集沒有一個鏡頭是多餘的,其演員陣容也十分龐大,足足有上百位知名演員參演。
  •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空城計」真的沒有被司馬懿識破嗎?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是羅貫中老師基於《三國志》的基礎之上創作的一個故事。雖然這段故事並不全是真實的,但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老師也比較尊重歷史,並沒有改變歷史上真正的三國時期戰役的勝敗結果。 那麼與諸葛亮同樣智慧超群的司馬懿沒有看出來這是「空城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