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歷史上,三國時代是一個龍騰虎躍風起雲湧的時代,而在民間,至今仍不斷流傳和豐富著三國的故事。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正是以歷史史實為基礎,揉以民間故事而寫成的一部文學巨著。其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
通行本《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
一、釋名:「演義」,究竟是何意?
「演義」一詞最早見於《後漢書·周黨傳》:「黨等人文不能演義,武不能死君。」後在《文選·西徵賦》中有「晉演義以獻說」之語,唐代李善註:「《小雅》曰:演,廣,遠也。」由此可知,演義本意是推演、闡釋深遠的道理。唐代以後開始用於書名,比如《蘇氏演義》、梁寅的《詩演義》。宋元時期普遍將盛行的「講史」(類似於評書)稱為「演史」。至明代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才稱歷史小說,即「歷史演義」。時人蔣大器在為這本書作序時,這樣解釋: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亦庶幾於史。蓋欲讀誦者,人人得而知之,若所謂裡巷歌謠之義也。
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用通俗的語言將政權興替、朝代更迭等為基幹的歷史題材組織、創作成完整的但有一定政治思想、道德觀念的歷史故事。
二、成書:從陳壽的《三國志》到羅貫中的《三國志演義》
完整記錄三國時代風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著作應該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所創作的《三國志》,一部《三國志》以及後來裴松之作的《注》就包含了許許多多精彩絕倫的故事,為後世文人的藝術創造提供了許多豐富而多彩的素材。
根據杜寶的《大業拾遺記》可知,大約到了隋代,在民間的文藝表演中已經有涉及到「三國」的節目,在享樂方面有著極高造詣的隋煬帝,特別喜愛看水上雜戲,在他所看的眾多雜戲中就有「曹操譙水擊蛟」、「劉備檀溪躍馬」的故事內容。唐代詩人李商隱《驕兒》言:「或戲張飛胡,或笑鄧艾痴。」可見在詩人生活的晚唐時代,連只知遊戲的孩童都已經十分熟悉三國故事。在宋代「說話」(元明清時代評書的芻形)藝術中,有一門類就是專門「說三分」的。可惜宋代這些「說話」的話本都沒有流傳下來,現存最早的講史話本是元朝至治年間刊印的《三國志平話》和內容大致相近的《三分事略》。
元朝至治年間刊印的《三國志平話》
《三分事略》
《三國志平話》和《三分事略》已經具備了現在通行本《三國演義》的故事輪廓和主要人物,並且具有較高程度的「擁劉反曹」思想,突出表現以蜀漢為正統。故事來源於《三國志》,雜有大量的民間傳說,但敘事簡單粗略,故事性不強,而且文筆粗糙,帶有濃重的「話本」色彩。
金元時期,隨著北曲(北方戲劇)的興盛,產生了大量講述三國故事的「三國戲」,比如《赤壁鏖兵》《關大王獨赴單刀會》等,現今流傳下來的「三國戲」劇目有60多種,從這些劇目和一些殘存的劇本的情況來看,有半數以上都是在講述蜀漢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跡,這說明「擁劉反曹」的歷史觀念在民間已經被普通百姓廣泛接受。
蜀先主 昭烈皇帝劉備
世世代代的累積,到了元末明初關於三國故事的素材已經可以說得上是前所未有的豐富。也正是在長期的眾多的群眾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的基礎上,羅貫中「據正史,採小說,證文辭,通好尚」創作了《三國志演義》這部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歷史演義作品。
《三國志演義》現存最早的刊印刻本是明代嘉靖壬午年(公元1522年)本,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並有時人蔣大器所作之序。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羅本貫中,即我們現在所說的羅貫中,據賈仲明《錄鬼簿續編》記載他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又有人說,他本姓羅,名道本,字貫中;還有人稱,他姓羅,名貫志;另有人稱他姓羅,名本中,號名卿。明朝末年以後,《三國志演義》傳抄的時候,帶有很大的隨意性,近現代學者大多都認為,羅貫中各種名號的不同,很有可能是傳抄過程中的錯訛所致。
羅貫中的生平,大部分事跡都不可考,除了含混不清的姓名和署名創作《三國志演義》之外,只知道他祖籍東原(有的版本誤作太原)即現在山東東平一帶。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提及羅貫中是施耐庵的門徒,據說他還是《水滸傳》的重要編寫者之一。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餘》說他編寫小說十餘種,現今仍然流傳於世的《隋唐兩朝志傳》《三遂平妖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都可以確證是後人託名偽作。所以胡應麟、田汝成這些說法都未必可靠。
三、流傳:從《三國志通俗演義》到《三國演義》
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現今存世的最早刻本,該書最初分為24卷,共240則,每一則前面都有一行七言小回目,第21卷有時人尹直稱讚諸葛孔明的一首詩,可見嘉靖壬午年間的刻本,是經過當時文人添加或修改的,並非羅貫中原本。後來重印的時候,將240則重新分定為120回,每回回目也從單行七言,變為雙行對稱。
除了壬午本,另存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葉逢春刊印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史傳》十卷,這個印本雖然晚於壬午本,卻比壬午本更多的保留了傳抄階段舊本的原貌,且又有許多與《三國志通俗演義》相異的故事,關於這兩種版本,哪一種版本更接近羅貫中本的原貌,當時人就已經頗有爭議,此後形成了《三國》「演義」和「史傳」(志傳)兩大版本系統。
《三國志通俗演義史傳》
我們現今所閱讀的通行本,是清代文學批評家毛綸、毛宗綱父子二人根據「演義本」,在吸取「志傳本」相關內容的基礎上,經過較大規模的修改,並做了詳細評點的「演義史傳和合本」。因為這個版本在諸多流傳版本中最具文學性和可讀性,所以此後毛本刪改批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成為了最流行的版本。近代以來人們多將其簡稱為《三國演義》,並將《三國志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史傳》與其混為一談。
清刻繡像本
結語:只有精耕細作,才能經久不衰
從最初的「三國雜戲」,到後來的「三國話本」再到「三國戲」;從《三國志平話》到《三國志演義》;從《三國志通俗演義》到《三國志通俗演義史傳》,再到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三國演義》,我們可以知曉《三國演義》這部偉大的著作,並不是出自一時一人之手,而是數代文人經過辛勤的創作,打磨出來的一部歷史文學寶典。因為它沉澱的時間足夠長,所以它經受的歲月才能久。
央視版《三國演義》
時至今日,中國當代的文學土壤仍需要精耕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