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0日 09:55 閱讀:1,914
「確實對個別產品進行了漲價,因為供應商給我們進行了漲價,目前整個產業鏈(價格)都在調整,包括原料、封裝、測試等環節,公司產品價格是跟著上遊的變動而調整。」11月19日,深圳市順航晶片技術研發有限公司(下稱「航順晶片」)內部人士向《科創板日報》記者透露。
此前,有媒體報導稱,國產MCU晶片研發企業航順晶片發布調價通知函,該通知函的具體內容為:MCU系列恢復代理商體系價格,所有代理商沒給2021年上半年FCST的不能保證供貨,給FCST並且預付定金的才能保證供貨;儲器EEPROM(24Cxx系列),NOR FLASH(25QXX系列),LCD驅動系列全面上漲10%-20%。
截至目前,《科創板日報》記者未能從兆易創新獲得漲價信息,後者為國內MUC第一梯隊廠,據其今年10月在接受機構投資者調研時表示,目前公司沒有漲價,「雖然說有友商在漲價,但目前公司沒有計劃漲價」。
漲價邏輯
據了解,MCU(微處理器)又名單片機微型計算機,廣泛應用各類電子設備中以實現控制功能。
老牌MCU廠商中穎電子(300327.SZ)在2019年年報中表示,過去5年來家電主控MCU的升級換代不大,主流晶片製程較多為8寸晶圓的0.11um製程。另外國內MCU頭部企業兆易創新在今年10月接受結構調研時也表示,MCU產品有使用8寸,12寸也在進行布局。
但當前8寸晶圓正面臨產能不足的「窘境」。
國元證券今年11月1日發布的研報中指出,20H1 受到疫情影響,居家辦公、在線教育推動電腦、平板類產品需求增長,對應面板驅動 IC、電源管理 IC 及功率元件需求增長,疊加晶片供應商提高安全庫存,8 寸晶圓產能處於爆滿狀態。
20H2 疫情有效遏制,消費類、汽車和家電終端市場景氣度回暖,功率 MOS、PMIC、傳感器 IC 等產品需求接力,維持產能滿載。
由於8寸晶圓產能緊張,多家晶圓代工以及 IC 設計廠商發布漲價公告或表示調帳預期。比如《科創板日報》記者在今年11月初調查MOSFET產品是否迎來漲價潮時就發現,有MOSFET廠商已經明確漲價,另有多家企業稱價格「隨行就市」。
上述研報指出,漲價邏輯是產能緊張所致,代工價格調升從中遊傳導至下遊。航順晶片內部人士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公司與客戶還是按照既定的(價格),「就是說如果上遊(價格)調整了,我們就會調,上遊沒調整,我們也不會調整。」
就當前晶圓廠產能緊張的情況,有機構投資者也向兆易創新提問:「現在8寸的產能很緊張,公司明年要擴產的話,代工廠會不會加價?加價的話對公司毛利率,在明年來看會不會有一些壓力」?
兆易創新回復稱,目前公司獲得的8寸的產能相對比較穩定,另外12寸也在進行布局,也有使用12寸的。
《科創板日報》記者嘗試聯繫了中穎電子,以進一步了解MCU產品價格和上遊產能的情況,但未獲正面回應。不過中穎電子今年8月回復投資者調研時稱,往來的(代工廠)主要有和艦、華虹宏力等,目前晶圓廠產能利用率高,考慮到公司的持續發展需要,公司有必要積極規劃開拓更多的產能配置。
國產MCU廠商的機遇
航順晶片內部人士認為,MCU市場是穩定的市場,只不過供給端出了問題,晶片廠代工產能不足,需求又是突然爆發的,以致引起整個供需失衡。
不過《科創板日報》記者了解到,由於晶圓代工產能供不應求,國際MCU晶片大廠的產品出現全線延期。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國外MCU持續缺貨的背景下,許多終端製造廠紛紛選擇使用國產MCU替代,給國內廠商帶來了機遇。
兆易創新對此就深有感受,在今年10月接受機構投資者調研時表示,目前公司MCU產品整個品牌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是非常高的,再加上國際大廠的缺貨,國內越來越多大的廠商在導入公司的MCU產品。兆易創新透露,公司MCU帶來的收入到三季度已超過去年全年的業績了。
從市場前景看,IC insights 數據顯示,在經歷 2016 年 MCU 市場規模和出貨量衰退後,MCU市場規模和出貨量大幅提高。MCU 市場規模在 2019 年增長 9.3%至 204 億美元,2019 年 MCU 出貨量也從 2018 年 306 億顆上升到 342 億顆,增長幅度達 11.7%。預計到 2022 年 MCU 市場規模將達到 239 億美元,出貨量達到 438 億顆。
在市場格局方面,據Ihs數據,2018年全球MCU市場中前十大廠商均為外資廠商,且前十大廠商佔據了全球MCU市場80%以上份額。航順晶片創始人劉吉平去年接受券商調研時表示,國內有很多家做通用MCU晶片的公司,但是市場才剛開始起步,其市場份額佔全球的市場份額可以忽略不計。
另從技術路線上看,按照總線寬度,MCU可以分為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劉吉平表示,伴隨著市場對低功耗、低成本、對帶來更多資源的需求,市場正倒逼著MCU從8位向32位發展,「未來中低端的32位MCU會接近中高端的8位MCU,甚至比8位、16位的價格更便宜,性能也會做得更好」。
目前,國內所處第一梯隊的MCU企業主要是兆易創新和中穎電子,其中兆易創新定位中高端 MCU 市場,相關工藝製程向 40nm 進發,在國內 Cortex 32 位 MCU 市場,公司市佔率為 9.4%,排名第三;而中穎電子此前深耕8位MCU,是中國本土體量最大的MCU廠商,拓展MCU下遊應用時先重點布局家電市場,另外中穎電子也有32位MCU產品。
另外,國內業務涵蓋MCU業務的上市公司還包括北京君正、東軟載波、上海貝嶺、大華股份等公司,非上市公司包括航順晶片、復旦微等。
劉吉平表示,(市場很大)就像在牛身上拔下幾根毛,國內MCU企業就可以做得挺好,「大家應該是有各自的市場或者技術的專長,去搶佔一部分國外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