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終於塵埃落定,拜登率先獲得更多的選票,如果最終結果確認有效,拜登將擊敗川普成為美國第46屆總統。
回顧這場世界性的「選秀」活動,你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情,世界各地的媒體往往會更熱衷於把目光聚焦在川普的身上。
之所以這麼「照顧」川普,是因為在整場大選裡,川普可謂是鬧了不少笑話,被嘲「沒文化」、「半文盲」。
比如之前的拉票集會,本來想吹噓一波美國的超音速飛彈,卻把「超高音速」念成了「聲波水動力」,而這是美國一款電動牙刷的名字。
大選期間發推特,拼錯美國著名城市費城(Philadelphia)的單詞也就算了,可他就連「投票」這樣簡單的單詞都能拼錯。
聽慣了他演講的媒體,也嘲諷他說的是詞彙量貧乏的「川普式英語」,一千句話的演講,居然才用到480個單詞,母語水平更是歷屆總統最低。
其實,川普這些「文盲行為」,他身邊的人早就見怪不怪了,因為他們早就知道,川普平時壓根就不愛讀書。
沃爾夫在他的書《炮火與怒火:川普白宮內部》中這樣寫道:「川普沒有以任何常規的方式處理信息。他不讀書,甚至連粗略瀏覽都不會。有些人認為,實際上他就是半個文盲。」
川普的家裡,辦公桌上,沒有一本書,他坦言自己不愛讀書,在總統競選期間,當被問及是否讀過任何前總統的傳記時,川普說:「不,我從來沒有。」
川普在多個採訪中表示,他並不覺得需要多讀書。他的理由是,一個要做出正確的決定不需要太多知識,而是需要實踐經驗和常識。
為他寫自傳的寫手Schwarts,曾經和他形影不離地在一起18個月,他發現川普的注意力時間非常短,知識結構比較膚淺,而對於自己的無知也不懂得掩飾。
川普很愛看電視,很愛上網刷推特,沉浸在碎片化的快樂裡面,把這些東西全盤接收,於是就變得越來越固執和偏見。
他自己也承認,關於一些軍事和外交的建議,來自於「電視」。
所以,當我們深入了解川普,就知道他鬧那麼多笑話出來的原因了。
川普的「推特治國」、「沒有人比我更懂XXXX」、「喝消毒水治療新冠」等等,對於一個不愛讀書的人來說,說出這些言論就一點兒都不奇怪了。
其實反思一下,川普又何嘗不像我們現在那些不愛閱讀、在網絡中迷失自我、很容易隨波逐流的我們呢?
有很多人,正在面臨跟川普一樣的情況,他們缺乏耐心,寧可選擇跟著網際網路上的「五分鐘讀完XX書」、「一分鐘看完XX電影」去隨波逐流,也不願花時間去閱讀一本完整的書,不願意去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之前有相關機構做過一個有關閱讀情況的數據調查,發現有70%的人極少看書,而有60%的人把閱讀缺乏的原因投給了「沉迷電子產品」。
很多受訪者說,現在遇到生澀難懂的東西根本沒有專注力讀完,只對那些有聲音有畫面,短期內可以獲得巨大快樂的東西感興趣。
我們以為網際網路時代大多東西是免費的,自己沉溺其中並不會失去什麼。
可是恰恰相反,它會收割我們最為寶貴的專注力和閱讀能力,而這兩種能力是我們晉級和提升自己的路上,必不可少的東西。
一個討厭閱讀,只喜歡被動地沉浸在囫圇吞棗式的碎片化信息裡面的人,就真的永遠只能是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
而與之相反,一個真正熱愛閱讀,享受知識與價值觀在內心日積月累過程的人,最後往往受益匪淺。
白巖松曾在一次採訪中說過一個自己讀書的故事。
他年輕的時候,有一位長輩送給他一套《曾國藩》,他對這本書愛不釋手,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去閱讀。
而當他快要讀完的時候,覺得極為不舍,他抬頭看到陽光投射在牆上的窗影,就像穿越了歷史的長河一般,一下子覺得自己成長了不少。
而許多年過去後,有一次他再次重讀《曾國藩》,卻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他說,雖然書裡的大部分情節自己都已記不清了,可那些書中的價值觀卻早已融入了他的生活,悄悄改變了他。
白巖松坦言,自己之所以能夠進行深度思考,點評事件一針見血,這和自己多年愛讀書的這個習慣分不開。
讀書就是這樣,那些細枝末節你可能已經忘了,但書裡的內容其實早就在雕刻你的人生。
其實讀書對我們而言,就像是孩提時代的進食一樣。
你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而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已經長成你的骨頭和血肉。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有很多人會在碎片化的快樂中迷茫、失去方向,很容易變得心浮氣躁,我們被太多的東西佔據,疲於奔命,裹挾向前。
一個浮躁的時代,勝出的往往是心靜的人,當你感到迷茫的時候,不妨試著把書讀出聲來,去聆聽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去弄明白自己究竟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
前段時間,有一位叫做李小剛的「工地詩人」在網上走紅。
在他的視頻裡,他會把工地上的紅磚或者麻袋當成書本,把鋼管錐桶當成道具,聲情並茂地用自學的播音腔忘情地朗誦著《將進酒》、《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等等膾炙人口的名篇。
隨著這些視頻的破圈,他被央視主持人海霞邀請,去北京千裡赴詩約,共同探討朗誦的心得。
後來更是登上了江蘇衛視晚會舞臺演出,體驗了一次「人生巔峰」。
因為朗讀,李小剛的人生被雕刻成了另一種模樣。
周國平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一段文字,是心中默念,還是讀出聲來,效果大不一樣。朗讀能夠產生一種氛圍,直接調動人的情感,使人立刻進入到所傳達的文字之境中。
他說過一個自己的故事。
有一位讀者因為喜歡他的書,在他舉辦朗讀會的時候,錄下了音,把其中一張碟送到了他手中。
他聽的時候十分驚訝,覺得那些文字好像不是他寫的,聲情並茂的朗讀使它們有了一種全新的含義。
他感慨道:當我們通過好的聲音諦聽好的文字之時,我們會覺得自己仿佛霎那間遠離了塵囂,心中寧靜而喜悅。
記得學生時代,我們最喜歡的就是早自習琅琅的讀書聲,只要參與進去,就覺得渾身充滿了朝氣,早起的疲倦也能一掃而空。
踏入社會後,讀書聲漸漸離我們遠去,鋪天蓋地的信息陷阱常常會讓我們不知所措。
而想要保持獨立思考,把握自己的人生,就要靠「把書讀出來」來幫我們隔絕外界的喧囂,從而獲得一種繼續上路的力量。
曾經看過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麥家在《朗讀者》上讀給叛逆期兒子的一封信,印象深刻。
在麥家流露真情、非常質樸的聲音中,他把自己給兒子分享的生活感悟、對人生的探討,不厭其煩的千叮萬囑娓娓道來。
從他的朗讀裡,你真的能聽到一顆不吝表達的切切愛子之心。
麥家說,觀眾的內心並不是鐵板,他們也需要一種朗讀的力量,去直面自己的內心,體會人生的種種。
我很喜歡他曾說過的一句話,讀書就是回家。
在泛娛樂化的年代,讀書能夠讓人保持平靜、釋然、清醒。
那些堅持把書讀出來的人,內心一定是飽滿生動的,他們也終將獲得一個五彩斑斕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