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是大董先生撰寫的炸醬麵系列文章之中的一部分,我們把這些文字重新整合刊發,一起發現老北京炸醬麵裡的馥鬱香氣和講究。
北京炸醬麵的起源是個謎:有說,當年慈禧太后西逃長安,聞香路遇炸醬麵館,後帶回北京。此說為戲言,不可信。
如果說不清北京炸醬麵的起源,就按薛兆豐的經濟學原理,誰做得好就認誰的。
炸醬麵除北京之外,實則很多地區也有。但還是北京的炸醬麵影響大,這歸結兩點:一是北京人吃炸醬麵講究;二是文人的傳播。
1
麵碼兒裡的四季味道
炸醬麵在北京這兒,四季不一。
講究之一,是麵碼兒要隨著季節變換:早春吃野雞脖兒韭菜;仲春吃楊花蘿蔔;季春吃掐菜;暮春吃香椿芽兒;初夏吃嫩芹菜;仲夏吃紫邊嫩豆角兒;一立秋,心裡美蘿蔔就上市了,把蘿蔔切細絲,好看又爽快;冬天老百姓的面碼是大白菜,切了絲,焯熟。冬天吃炸醬麵,最講究的菜碼,是嫩黃瓜。過去冬天北京大冷天兒,去哪找嫩黃瓜。嫩黃瓜不是沒有,只是那時的老百姓吃不起。過去專門有給宮裡種「鮮兒」的大棚,頂花帶刺的黃瓜,數九寒冬也能吃到。
帝都的炸醬麵,要七碟八碗。春天沒那麼多菜碼,就用豆兒湊:五香黃豆嘴兒,鹽水黑豆,清水綠豆嘴兒,掐菜,黑豆芽,扁豆絲。吃個炸醬麵,要這麼嚇唬嗎?其實吃炸醬麵,本來特簡單,他就是吃食。非要個七碟八碗,這無非就是「講究」二字,為啥要講究呢,無非是窮,人窮就志短,就沒底氣,吃個面,不能只是禿禿的一碗乾麵,要有麵碼兒陪襯,這樣好有面子。
講究還有:黃醬要用「六必居」的,面醬要用「天源」的。豬肉要用五花的。麵條不能手切的,最好抻面「小把兒」的。
帝都的炸醬麵,面特別講究。大戶人家吃抻面,百姓人家吃切面。閒時吃手擀麵,忙時吃一把掛麵。
北京人吃麵講究,北京人卻特別懶。人人都說自己家的炸醬麵好,可誰都不會去自己抻一把面。大戶人家一般都有大師傅,但現在能抻面的大師傅也不多,現在的大師傅也就是能擀個面。
面要吃勁道兒,一,和面要硬,二,面要有筋。面勁道兒是講究,吃一碗沒勁道兒的面,讓人鄙視,懷疑你的道行兒,軟面是面軟,道行不深。
2
「炒」出來的春風十裡
炸醬麵,用「炸」,有牽強之嫌。
炸法,油多食材少;炒法,油少食材多。從烹飪角度定義,應是炒醬。我揣測,炸醬是從發音氣勢上的命名,叫炸醬多闊氣——感覺炸的肉塊,不是肉丁。
我做炸醬,用五花肉,切骰子丁,肉醬比例,肉三醬一。
五花肉肥瘦相宜
小碗幹炸,前人多有說法。有的說要提前澥開,或用水或用醬油,問過家父,說並無定法,關鍵是把生醬炸熟。「幹」炸,有香、熟之意,非為把醬炸幹。醬為甜麵醬和黃醬各半(或黃醬2/3,甜麵醬1/3)。甜麵醬遇熱易板結,加水是便於翻炒,要不然,熱鍋熱油,就凝結成坨。不加水,一定是老司機,手腳麻利,動作嫻熟。醬剛下鍋的時候,要勤翻底,防止糊鍋。
我的炒法是:寬油,放八角;微香,放肉丁,薑末;出香味,放醬。要勤翻鍋底,一刻不停。這時會有油崩濺出來,把胳膊燙得斑斑紅點。
火候和速度缺一不可
醬是鹹的,不可放醬油和鹽。吃炸醬麵,若肉丁少,透出小氣。客人會跟路人說,「吃的醬炒鹽」。炸醬可加黃酒,如喜歡威士忌或幹邑,也可加一點兒——炸醬溢出濃鬱醬酒的香氣。
幹炸,就是將醬炸熟,醬變赫色(黃色是沒熟),醬泡細碎,醬香濃鬱,油溢出鍋時,放蔥米。這時候炸出來的醬,肥肉丁晶瑩剔透,亮中透紅。醬炸透了,香味沉鬱,舌根涎津,口水瑩瑩。
炸醬,可空口吃:夾肉丁,尤其肥肉丁,吃了上癮,忍不住。把炸醬擓在烤麵包片上,麵包烤的焦香,熱熱的,再嚼肉丁(可有青蒜切末),是青春大姑娘所為,認為吃法有新意。
同樣,剛蒸出來的大米飯,配肉丁炸醬,可不用菜碼,就吃汪曾祺說的「光屁股飯」,也能吃出春風十裡。
3
炸醬麵的氣勢
在帝都,請人吃炸醬麵要有氣勢,這氣勢就是面硬、肉丁多、面碼七碟八碗。
七碟八碗擺在眼前,千萬別自己伸筷子去夾,那是露怯。有人給您夾,您只要用眼神瞄,心裡想的,她就給您夾碗裡來了。眼神是半眯著的,就像在自己家,自己坐在八仙桌前,擺菜碼的桌子是六個八仙桌拼在一起。從這頭看過去,層層疊疊,像山峰,層巒疊嶂。眼神要堅定,要氣定神閒,想,曾經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也不過如此。一碗炸醬麵,氣象萬千,可揮斥方遒。
帝都的炸醬,肉丁要肥碩,尤其冬天的豬,已經膘肥三寸,這時炸了醬,油浮碗沿兒;擓一勺醬,要半勺油,吃著香美,臉上有光。
炸醬的鹹度,能吃出殷實程度。請朋友吃炸醬麵,要是一勺醬,就夠鹹了,或是醬齁鹹,那是罵人,是把你當窮人了。吃炸醬要吃醬香,寬油炸醬,油把醬炸的沒了生味兒,是熟豆熟油的香。醬色棗紅,如北京落霞後的紅,近年北京人管進口的櫻桃叫車釐子,就是這樣的紅。
4
文字裡的醬香滋味
北京炸醬麵的講究,真比不過文人的筆頭。
汪曾祺寫炸醬麵,沒有面碼的,叫「光屁股」面。梁實秋說炸醬麵有起死回生之效。
民國時的北平,聚集了一大批文化人,有很多文化沙龍,讀詩討論。後離散到各地,懷念北京美食,多有文字紀念。唐魯孫到臺灣,自己做北平炸醬麵,還創造出新的吃法:用「小金鉤」海米和雞蛋;關東滷蝦炸醬;還說北平到了黃魚季,一定要接姑奶奶回來,好好吃一頓紅燒黃魚。這還不夠,一定要把黃魚肉剔出來,用魚肉拌麵,固然不是炸醬麵,可是鮮腴適口,比一般炸醬麵尤有過之。
唐魯孫先生寫的出神入化,看的人不咽口水都不行。他說,這種大鍋大量的紅燒黃魚,汁稠味厚,捥骨擇刺,把剔出來的黃魚蒜瓣肉,摻進少許豬油渣,加少許蝦子油回鍋再燒,拿來拌麵。
鮮美溫淳,清腴爽利,比起炸醬又別是一番滋味。
文 |大董
圖 | 作者供圖,部分來自網絡
今日好物
初春在家裡吃一碗炸醬麵,把春天的鮮嫩味道和濃鬱的肉醬香味拌在一起,最是舒坦。
大董肉丁炸醬,採用三斤肉和一斤醬的豪華配比,肉丁精選五花肉,切成大顆肉丁,肥瘦相宜,不柴不膩。醬底將花雕酒、草菇老抽和幹黃醬等調料按比例配置,精心調配濃鬱滋味,再用新鮮豬肉配蔥油炒制。
肉香與醬香,細膩交融,雙倍醇香,可拌麵條、可配米飯、可夾饅頭、可燜醬餅,嘴裡是實實在在的香味,心裡好像沐浴老北京的十裡春風。
大董肉丁炸醬(罐裝)
規格:200g/罐 售價:48元/罐 兩罐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