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於我國比較優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對「十四五」發展具有綱舉目張的重大意義。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提出,四川要立足自身比較優勢,找準發展定位和切入點,積極探索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本期《川觀智庫》邀請省內外10家智庫機構為四川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建言獻策。
賽迪智庫:
加快推動產業鏈融通
提升跨環節協同供給效率
●建議: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打造產業鏈獨角獸群棲生態場;緊抓信息技術加速迭代發展契機,培育新型消費,發展服務消費;以應用拉動供應鏈逆向創新,提升協同供給效率
四川省產業門類較為完備,具有擴大內需的市場腹地、協同開放的區位優勢、成鏈集群的產業基礎,有責任有條件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應加快推動產業鏈融通,推動全省產業高質量發展。
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構築強勁的產業梯隊。企業是產業發展的主力軍,應集中力量培育龍頭企業,引導壯大隱形冠軍隊伍規模,推動具有產業引領作用的產業鏈主導型企業發展,以應用牽引帶動產業鏈企業共同成長。要強化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提升、市場開拓、品牌建設、融資增信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務,構建和諧健康的大中小企業協同共生關係,打造產業鏈獨角獸群棲生態場。
引導信息消費升級換代。信息消費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將越來越強,全面促進消費,要培育新型消費,發展服務消費,緊抓5G、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加速迭代發展契機,推廣超高清視頻、智慧健康養老、虛擬實境等新興信息消費應用;滿足國內後疫情期實時性、無接觸、無人化的銷售特徵,鼓勵拓展虛擬門店、新零售等線上市場銷售模式。
構建完善暢通的產業網絡。瞄準全球技術前沿,緊盯國家戰略需求,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探索供應鏈不同環節協同,產學研用各環節協同,以應用拉動供應鏈逆向創新,不斷提升跨環節、跨部門、跨區域的協同供給效率。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基礎上,以差異化發展為原則,面向特定技術產品或行業領域,打造專業化產業集群。
健全產業鏈協同服務體系。構建高水平、多層次產業鏈公共服務平臺體系,加強資源整合,提供成果轉化、科研合作、投融資、科技孵化、創新創業、人才支撐、法律支持等公共服務能力。促進數據與各種要素協同發力,推動數據要素流通和價值挖掘。 (溫曉君)
中國社科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
圍繞新的消費點和應用場景
充分釋放農村居民內需潛力
●建議:釋放農村居民內需潛力,應聚焦吃住行遊購娛推出針對性的激勵性政策;應重視縣城綜合承載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好的醫療教育等條件;應著力增加就業機會,發展新型服務業態
國內大循環以滿足國內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四川提出要厚植支撐國內大循環的經濟腹地優勢,就必須要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充分釋放內需潛力。
釋放內需潛力,四川應特別重視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升級,挖掘農村內需增長潛力。四川農村蘊藏著巨大內需潛力。全省農村居民人數多,且人均收入增長較快。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0%,增速快於城鎮居民,且隨著今年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農村居民收入整體性提升,通過政府引導和激勵,完全可釋放出巨大消費潛力。
具體該如何釋放?應繼續完善相關政策支撐體系,創造鼓勵消費的環境和條件。傳統「家電下鄉」等政策已然效果有限,政府政策如今應聚焦吃住行遊購娛各方面的消費需求提升,圍繞新的消費點和應用場景,推出針對性的激勵性政策。比如對行動網路和移動終端的需求,可以在四川人口密度相對較大的農村地區儘快普及5G基站,同時推出適合農村消費場景的5G網絡應用套餐等;又比如新能源汽車下鄉,解決農村出行問題,也還是有相當大的空間。
釋放農村居民內需潛力,縣城是重要載體。應特別重視縣城綜合承載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好的醫療教育等條件。要推動人口往中小城市聚集,不少農村居民希望能到縣城買房,這是消費方向也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方向。
此外也不能忽視擴大內需的一個核心問題:穩就業。就業情況好收入才能提升,才能有更多消費。當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響,就業壓力較大,政府應著力增加就業機會,發展新型服務業態,通過增加服務業就業崗位等多種手段來帶動整體就業水平提升,為充分釋放內需潛力奠定堅實基礎。 (陳耀)
北大光華思想力智庫:
充分發揮人文自然優勢
擴大優質文旅產品輸出
●建議:夯實基礎,進一步拓展四川文旅產業發展空間;大膽創新,全速提升巴蜀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四川是文化旅遊大省、生態資源大省,建議從挖掘文旅富礦入手,探索融入的有效路徑。
首先,夯實基礎,進一步拓展四川文旅產業發展空間。四川同時兼具歷史人文的厚重和自然景觀的廣博兩大特點,於此基礎上,可以從多個視野、多個角度深化拓展。例如,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徵、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四川應積極響應,進一步推進全省民族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打造長徵國家文化公園。
再者,大膽創新,全速提升巴蜀文化的知名度美譽度。我們需要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最近被全國網友關注的「丁真現象」,到被運營為「丁真模式」,實質上就是「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側改革的典範。四川需要進一步揚長避短,銳意創新,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深化對外文化交流合作,走出去、請進來,全速提升巴蜀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張亞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提高產業深層次要素密度
積極探索創新區域協調機制
●建議: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升供給體系對內需的適配性。進一步提高產業中深層次要素密度,集中力量有選擇地爭取
圍繞探索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四川提出要厚植支撐國內大循環的經濟腹地優勢。要實現這一目標,一項關鍵工作是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升供給體系對內需的適配性。
這要求四川更加重視深層次要素聚集、進一步提高產業中深層次要素的密度。發展要素分為兩類:一類是淺層次要素,像土地、資本;一類是深層次要素,像人才、數據、技術等。而深層次要素正日益成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性支撐。要進一步提高產業中深層次要素密度,在重視吸引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同時,更加科學地明確未來產業發展規劃和區域功能定位。畢竟,不是說所有深層次要素都要聚集、所有人才都要吸引,四川必須集中力量有選擇地爭取。
融入新發展格局,必然涉及一系列深層次變革。下一步四川應在深化經濟領域重點改革上下功夫。 (王青)
中博四川智庫:
突出「協同性」「主動性」
堅持「高質高效」「高端切入」
●建議:推動中歐、中日韓、中國-東協等「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的經濟文化互動,打造亞歐東協經濟貿易中心;圍繞幸福生活、航空航天和綠色金融,打造生活消費動力、科技動力和循環動力
四川要有效融入新發展格局,應做到「兩突出、兩堅持、三保障」。
「兩突出」是指,突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協同性,以中歐班列通道優勢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平臺優勢為依託,推動中歐、中日韓、中國-東協等「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的經濟文化互動,打造亞歐東協經濟貿易中心。突出融入國內大循環的主動性,圍繞幸福生活、航空航天和綠色金融,打造生活消費動力、科技動力和循環動力,推動國內東西部聯動,引企引資引智,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
「兩堅持」是指,堅持高質高效,推動一二三產業協調協同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製造業的結構佔比,以科技創新驅動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提升新興產業的結構佔比,以數字經濟驅動現代服務業與裝備製造業、電子信息產業、生活消費品產業融合發展。培育本土主導型核心型行業「領航」企業,打造行業引領帶動力、產業集聚力、資源整合力,吸引上下遊細分行業企業集聚;以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兼顧引入增量與區內存量整體協同性,提升成鏈發展的質量效率效益。堅持高端切入,推動更高層次的產業結構布局和資源優化整合。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高端產業園為載體,探索現代產業集群發展新路徑。補齊軍民融合短板,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加強項目儲備,鼓勵企業主動布局國家「卡脖子」工程。
「三保障」是指,在要素配置保障方面,強化資本引領,帶動社會資金合理布局流動;強化人才引進,要有針對、有選擇開展招引;強化金融支持,持續完善多渠道多功能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機制。(邢濤 孟林 鹹兵 鄂永健)
長城戰略諮詢:
構建「網空鐵」立體通道
打造制度型全域開放環境
●建議:爭取建設一條面向「一帶一路」的國際網際網路專用通道,圍繞通道培育發展好相關服務業;把天府國際機場及其周邊打造成四川的國際會客廳;在中歐班列基礎上建好面向亞歐大市場的「帶貨」平臺
融入新發展格局,四川需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注意把握一些開放機遇:東部地區正處於產業轉型升級期,四川向東,應通過高質量發展提升供給水平,增強對中東部地區的國內需求適配性,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四川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向西,要通過高水平開放吸引全球資源要素,與以「一帶一路」為重點的國際主體開展好合作,打造重大改革先行地和對外開放新前沿。具體而言,有兩方面建議。
以「網空鐵」為重點構建全方位開放立體通道。「網」是網際網路,四川要爭取建設一條面向「一帶一路」的國際網際網路專用通道,這是面向外向型產業園區建設的直達我國網際網路國際關口局的專用鏈路,應圍繞這條通道培育發展好相關服務業,暢通國際交流合作。「空」是天府國際機場國際航線,這個通道重點連結國際化人才,要把天府國際機場包括它的周邊,打造成四川的國際會客廳,讓國際客人願意多來、願意為四川代言。「鐵」是中歐班列(成都),在班列基礎上建好面向亞歐大市場的「帶貨」平臺,重點是做好平臺化服務,幫助全國好產品走向世界,幫助國外好資源融入國內。
高水平打造全域開放環境。制度型開放重點是通過深化改革實現按規則辦事,強化法律法規建設。要在法律框架內,把按規則辦事作為政府部門考核紅線,保證合同按約履行、保障政策的延續性、樹立服務意識、保護好智慧財產權,不折騰商事主體,這裡面尤其也要注意對外資內資平等對待。人文環境也屬於營商環境,並且四川具有優勢。四川有「三九大」這類世界級文旅資源,應該保護、挖掘好這些資源,打造一批國際化的標杆旅遊目的地,吸引全球遊客,反過來帶動提升營商環境。 (徐光宜)
四川省社科院天府智庫:
突破五個困境 變盆地為高地
●建議:用基建突破盆地困境,引培人才突破人才困境,通過金融創新突破資金困境,生產高質量產品突破消費困境,優化區域結構突破結構失衡困境
四川需要創新體制機制,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去。不能搞自我小循環和盆地內循環,必須繼續擴大開放,把內陸盆地變為開放高地,著力從五個方面實現突破。
著力突破四川盆地的困境。不僅是理念突破、思想解放,更突出體現在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上的突破。交通建設要補齊短板,新基建也要同步完善。
著力突破人才創新的困境。除了大力引進人才,本土人才的培養也同等重要。應該為人才發展提供更多高級平臺,包括園區、實驗室等,同時給予更多的政策保障。要樹立「企業家也是先進生產力代表」和「企業也是創新主體」的思想,突破人才的創新困境。
著力突破資金來源困境。目前,我省一些領域資金投入仍然不足,特別是民間投入積極性還不夠高。要通過金融創新特別是改革開放,引進外部資金,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考慮建立產權交易中心、證券交易中心,推動資源變成資產,資產變成資本。
著力突破消費市場的困境。要以消費為導向,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數字賦能、科技賦能,生產高質量的產品,滿足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著力突破結構失衡的困境。樹立「結構決定功能」的思想。目前我省區域結構仍需進一步優化,另外城鄉結構、產業結構、產權結構、產品結構、市場結構、內外結構等也要進一步調整優化。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深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李後強)
四川宏觀經濟與發展戰略研究智庫:
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
積極推動數位化轉型
●建議:建設有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現代化社區,集聚勞動力資源;完善城際通勤網絡,實現成都都市圈1小時通勤;引導企業實行數位化管理,提升設備的聯網率
堅持擴大內需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四川在加快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完善綜合交通網絡體系、推動數位化轉型等方面具有擴大和釋放內需的巨大空間。
以建設回歸人本邏輯的城市來推動新型城鎮化。除了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塑造城市風貌外,更為重要的是建設有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的現代化社區,增加面向年輕人的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擴大普惠性養老、幼兒園和託育服務供給,保護文化遺產,提升城市人文魅力,增強集聚勞動力資源要素的能力。
以完善城際通勤網絡為重點完善交通網絡體系。優化成都都市圈軌道一體化規劃、建設、運營體制機制,依託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織密高(快)速路網,實現成都都市圈1小時通勤。
以培育工業網際網路生態為抓手推動數位化轉型。推動5G網絡建設,促進5G與工業網際網路融合發展,不斷拓展應用場景和應用深度。引導企業實行數位化管理,提升設備的聯網率,在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開展試點示範。進行區域優勢資源整合,聚合上下遊相關利益要素,利用產業鏈聚合效應促進工業網際網路產業布局。(魯榮東)
中商智庫:
優化提升營商環境
服務要素有效流動
●建議:主動對標國際國內高質量發展典型地區的先進規則、制度和經驗,提升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在打通堵點、暢通經絡,拓展各種要素有效流動、高效配置的新發展空間中發揮更大作用
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要堅持自我所需與國之所需相統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西部是關鍵;西部要完成現代化建設,四川是引擎。四川的發展,要用足用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國家戰略歷史機遇,從打造全國第四增長極和新動力源的高度來謀劃,從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高度來謀劃,從服務國家更加均衡、更加安全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的高度來謀劃。
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要對標高質量發展這一根本要求。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必須將高質量發展貫徹到「十四五」及未來15年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環節。這就要求四川主動對標國際國內高質量發展典型地區的先進規則、制度和經驗,以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開放和創新高地為牽引,提升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水平。
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要圍繞「循環」這一關鍵詞謀篇布局。循環不僅要求國際國內相通相融、互促互進,而且在新形勢下更重要的是,構築國內統一大市場,打通國內各地區各環節堵點、暢通發展經絡,拓展各種要素有效流動、高效配置的新發展空間,四川應在其中發揮更大作用。要著眼於鞏固支撐國內大循環經濟腹地的既有優勢,提升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門戶樞紐功能的新優勢,深度夯實「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讓四川成為國際國內高端要素高度集聚、有效配置和價值實現的高地,成為全國引領性改革和創新型發展的示範區域。(郭周明)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
唱好「雙城記」
是融入「新格局」的基點
●建議:在融入上下功夫,一個很重要的基點在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得如何。成渝地區應該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健全合作機制
黨中央明確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因而成渝地區的建設不再只是城市群建設,而是承擔起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使命,成為了新發展格局落地的重要載體。
在融入上下功夫,一個很重要的基點在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得如何。與我國東南部沿海和發達城市群比較,成渝城市群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困境和挑戰。發揮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上的戰略引領作用,在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下增加經濟規模,進而凸顯其在全國經濟版圖上的「發言權」,應當是首先需要被重視的。
四川要融入新發展格局,要和重慶一起唱好「雙城記」。成渝地區應該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健全合作機制,共同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營造一流營商環境,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引領,建設好西部陸海新通道。(吳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