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2系列手機在全球的銷量持續增長,但蘋果公司卻在歐洲麻煩不斷。
據外媒報導,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Euroconsumers在12月2日發布聲明稱,由歐洲五個消費者組織組成的聯盟已在比利時和西班牙發起集體訴訟,並計劃未來幾周在義大利和葡萄牙提起訴訟。該組織指控稱,蘋果公司在向iPhone 6、6 Plus、6S和6S Plus的用戶設備提供系統更新時,通過降低設備的運行速度來掩蓋電池問題。為此,該組織向蘋果索賠約1.8億歐元。
除了消費者訴訟,蘋果還受到了義大利政府部門的直接處罰。
據路透社報導,義大利競爭管理局在11月30日發布聲明,認定蘋果公司在iPhone 8至iPhone 11上市期間,其有關手機防水能力的宣傳有誤導消費者的成分。因此,義大利反競爭法委員會決定,向Apple Distribution International和Apple Italia SRL作出懲處,要求蘋果公司支付高達1000萬歐元(約7905萬元人民幣)的罰款。
雖然蘋果近期需要面臨一系列法律訴訟,但其股價已經連續六個交易日上漲,12月2日收報123.08美元,市值高達2.1萬億美元。
暗中降速引發天價賠償
「降速門」最開始源於幾款手機的電池問題。2016年年初,大批iPhone 6、6 Plus、6S和6S Plus的用戶在蘋果用戶論壇和社交網絡反映稱,手機電池的電量出現異常,掉電飛快,甚至會出現屏幕顯示剩餘電量50%時突然關機的情況。
2017年1月24日,蘋果官方推送iOS 10.2.1系統,通過限制處理器速度的方式防止老舊機型手機突然關機,但並未如實向用戶提及這個情況。蘋果公司的這個舉動被揭發後,引發大批「果粉」的不滿,美國、歐洲和韓國等地都出現了消費者對蘋果公司的集體訴訟。
面對在全世界發酵的「降速門」產品醜聞,蘋果通過其官網發布聲明公開道歉,表示不會故意縮短任何產品的壽命,同時提出了解決方案,將降價為保修期外的iPhone6以上機型更換電池。
今年3月,法國競爭管理局就「降速門」事件對蘋果公司處以2500萬歐元(約1億9875萬人民幣)的罰款,另外對其反競爭行為處以11億歐元(約87億人民幣)的罰款。
而「降速門」在美國引發的集體訴訟在今年出現了決定性的進展。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今年11月18日,蘋果公司同意支付1.13億美元(約人民幣7.4億元),與美國30多個州以及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就「降速門」指控達成和解。與此同時,蘋果代表律師正在尋求美國法院批准集體訴訟和解,和解金額可能高達5億美元(約40億人民幣)。
如果和解順利達成,美國用戶每臺設備獲得約 25 美元賠償。Euroconsumers政策和執法負責人 Els Bruggeman 表示:"蘋果推送更新來掩蓋電池的問題,明知會讓手機速度變慢。" 他還表示,歐洲消費者 「只是希望得到和美國消費者一樣的尊重」。
Euroconsumers指控蘋果採取了不公平、具有誤導性的商業行為,並要求為每部手機的使用者賠償29歐元至89歐元不等,平均每部手機賠償60歐元。據報導,2014年至2020年期間,蘋果在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四個國家共售出了300多萬臺涉事手機。
蘋果在8月初曾通過律師事務所向Euroconsumers表示,從未通過以降低用戶體驗的形式去驅動消費者升級新款,此類指控「在事實上和法律上都是錯誤的」。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手機的電池問題直到現在仍困擾著不少「果粉」。據外媒9to5Mac報導稱,不少用戶反饋iPhone 12的電池電量損耗極快,即便用戶採取如清空後臺、關閉了5G網絡或者WiFi等操作也不見好轉。
有用戶稱已將問題向蘋果客服反映,但到目前為止,蘋果官方並沒有就iPhone 12/iPhone 12 Pro電量異常消耗問題作出回應。
iPhone12用戶上傳的電量分析
防水疑雲
除了需要應對「降速門」帶來的訴訟,義大利競爭管理局對蘋果公司的處罰,有可能迫使蘋果改變對手機「防水性能」的宣傳方式。
從2017年發售的iPhone8和8Plus開始,蘋果就宣稱iPhone手機可以在最多4米的水深下使用30分鐘。義大利競爭管理局指出,蘋果需要在受控實驗室和靜態純淨水的特定條件下才能達到其宣傳的防水性能,而消費者在使用手機時很難達到這個條件。
此外,蘋果一方面宣傳iPhone手機的防水性能,另一方面卻在保修條款中,列明「不涵蓋液體造成的損害」,因此義大利競爭管理局認為,蘋果的免責聲明是欺騙消費者,使消費者無法在手機進水的情況下得到維修幫助。
事實上,蘋果手機「不防水」的投訴案例不只出現在義大利。
時代周報新媒體記者在「黑貓投訴」平臺上發現,不少用戶反映iPhone手機進水後出現黑屏、花屏、重啟、FACE ID失靈、攝像頭損壞等情況。甚至有用戶反映,自己的手機只是在褲襠裡被雨淋了一下就出現故障,與蘋果官方宣傳的防水效果相差甚遠。
據媒體報導,今年7月,一位姓嚴的消費者的一部還在保修期的 iPhone XS Max,因進水2分鐘導致手機損壞,蘋果售後店檢測後給出的維修費是4600元。嚴先生認為蘋果官網廣告寫著「水下停留最長30分鐘」的情況和現實不符,質疑蘋果廣告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
當時蘋果方面回應稱, iPhone所指的是「抗水」而不是「防水」,手機只能防水濺。時代周報新媒體記者查看蘋果官網時發現,蘋果確實是使用了「抗水」,而不是「防水」的字眼進行宣傳。
蘋果官網上iPhone12的抗水性能宣傳
在蘋果中國區官網上,抗水性能被作為iPhone12的主要賣點進行宣傳。蘋果官方稱,iPhone 12 和 iPhone 12 mini 可防濺、抗水、防塵,在受控實驗室條件下經測試,其效果在IEC 60529 標準下達到 IP68 級別 (在最深 6 米的水下停留時間最長可達 30 分鐘)。在介紹了具體的性能後,蘋果還不忘附上一句「由於浸入液體而導致的損壞,不在保修範圍之內。」
有資深「果粉」告訴時代周報新媒體記者,義大利當局對蘋果進行處罰,說明蘋果此前對iPhone防水性能的宣傳手法「存在瑕疵」,未來蘋果會不會修改有關iPhone防水性能的描述,值得關注。
編輯:草莓
轉載|商務合作|進入讀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