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御所是明治維新前,日本天皇的居所(古稱內裡)。
自恆武天皇從奈良的平城京到長岡京(京都府),於延曆13年(794年)遷都到平安京開始,一直到明治2年(1869年)明治天皇遷都東京,天皇都住這裡。
京都御所目前免費開放,供遊客看建築外圍,無需預約,每天還有兩次中英文免費講解,時長50分鐘。於是,某一天上午,就來參觀。
一
先是見到一個綠樹密密圍起來的巨大城池,面積目測接近北京天壇公園,這是京東御苑。目前作為市民公園,無人看守自由出入。進入御苑的感覺,就是浩大的廣場,很多個足球場連接起來的那種大,適合放風箏,有很多健身者在跑步。
然後進入被二道城牆圍繞著的京東御所。在這裡第一次接受了安檢,這也是進入日本半個多月,輾轉大小十來個城市無數次進入火車站地鐵站中,唯一的一次安檢。但是十分簡單,幾乎是走過場似的,重在給遊客分發一個胸卡。
事實上,京東御所就是空空的建築了,內部沒有博物館珍寶館的,人沒啥好防的,防火才是第一要務。
平安京是一座20平方公裡的方形區域,由中有一條朱雀大街(現名千本通),將京城分為左京和右京,並對內部進行圍棋格一般的嚴整規劃。當年平安京是仿造大唐東都洛陽建造的,古地名與建築樣式與洛陽如出一轍,但隨著年代更迭不斷重建,其實已沒有多少唐代建築的影子,而是發展成日本特色的和式建築。
現在看到的京都御所,外圍是泥牆建造,面積約11萬平方米。適應當地多雨與陰溼的氣候,架空吊腳屋、巨大的坡頂、厚厚的檜木草蓋、寬寬的走廊,集保暖、通風、隔潮、防火的實用性,和借鑑唐風建築的美觀性於一體。
因為是純木結構,多次遭遇火災,甚至僕役燻蚊子都能引起一次火災。所以,日本的古建築歷史很久,但大多在近代翻建過,那也有百年歷史了。因為國力強盛,重建的文物建築也十分高大巍峨,體量壯觀。
二
在一個類似遊客中心的房間裡看了會兒宣傳片,就等來了我們的中文導遊。不知道是專職工作人員還是志願者,她硬著舌頭講漢語,詞彙量不是很大。
我們導遊很有意思,她每當仰著臉對我們講解時,表情生動,像動漫片裡的卡通人物一樣,露出喜悅活潑和天真認真的神情,樣子十分歡快,讓人覺得她非常樂意給大家講解。而每當她低頭沉吟、思考或偏頭措辭的時候,表情迅疾變得沉靜嚴肅。因為來回切換表情太快,所以給我感覺是日本社會,對服務產業的職業要求。
她說,在大內裡的中央是舉行國家典禮和政府辦公的府衙,叫裡內裡。其中的東洞院殿就是京都御所,自元弘元年(1331年)光嚴天皇在此即位後,一直到明治2年(1869年)明治天皇遷都東京,五百年間一直都是天皇居所。
日本漢字,發音與我們不同,含義接近,所以大致也可以望文生義。
比如」御車寄「,就是公卿貴族來朝見天皇時出入乘車的玄關,」新御車寄「是1915年已經有了汽車後,在紫宸殿南門外修的新門廳或雨搭。而」諸大夫之間「,則是朝臣或幕府將軍的家臣在拜謁天皇前的等候所,按照身份高低分別候在三個房間,房間名稱按照推拉門的畫(襖繪)叫做「虎之間」「鶴之間」「櫻之間」。在日本,進入和式建築的臺階要脫鞋的,所以門口都有踏脫石。
紫宸殿京都御所最高規格的建築,即位或大婚等行大禮的正殿。眼前所見,已經是1855年仿照平安時代的建築樣式建造的。明治(1868)、大正(1915)、昭和(1928)三代天皇的登基大典,都在此舉行。
紫宸殿內中央防止天皇寶座「高御座」和皇后寶座「御帳臺」。明治遷都後,天皇登基仍要回到京都紫宸殿舉行儀式。但平成天皇和現任天皇登基時沒有回來,卻把紫宸殿內的高御座接去東京行大典,目前還沒有送回來,否則我們遊客是可以看到的。
其他的陳設寶物,只能到京都博物館等去看了。是的,在京都博物館看到過紫宸殿的賢聖障子,共四幅障壁畫,畫著與真人同大小的32位先賢的畫像,包括房玄齡、杜如晦、蕭何、張良、班固、諸葛亮、太公望、管仲等。在日本看到中國古聖先賢,心情十分複雜感慨。
建禮門是京都御所的南向正門,平素不開放,僅在重要大典和重要來賓的儀式上開放。據說,當年春天的故事發生時,小平同志訪問日本,這個建禮門為他老人家開放了一次。
三
小御所是鎌倉時代(1185—1333年)就有的御殿,江戶時代(1603—1868年)用來舉行各種會議,是天皇與將軍和諸侯等武將們會面的地方。明治維新的1868年,就如何處置將軍,從封建時代向近代化過渡,這裡舉行了著名的「小御所會議」。所以,為了實用方便,這是一個鋪著西式地板的建築。
因為比照中國帝王后宮建造,也有類似御花園的所在,不過規模比較小,還不怕繁瑣地分為御池庭和御內庭,反正都是小橋流水,小湖泊小池塘,和濃密的綠樹、枯山水之類,我是分不清有啥區別。但依了日本人的風雅,每個小橋或每個小亭都有中國典故的,起著文藝的名字,比如「櫸橋」。深究起來,只會覺得自己才疏學淺自慚形穢。
天皇的寢宮叫御常御殿,15個房間全部鋪設榻榻米,因為有會客功能也用來召見和舉行儀式。門外居然還有防震棚,其實是具體而微的帶有衛生間的小宮殿而已。
此外,還參觀了清涼殿和御學問所。前者是天皇日常起居宮殿,一些政事、神事等儀式也在此舉行。天正18年(1590年),天皇移居御常御殿後,這裡主要用於舉行儀式了。而御學問所其實是清涼殿的一部分,舉行學問儀式、和哥會等活動,類似個小禮堂了,但是全部鋪設榻榻米。
四
日本人很精細,標稱講解活動全程50分鐘,等導遊宣布結束時真的正好一分不差。想想平素在日本街頭等公交車,或者坐火車,絕大多數都是與時刻表相符的。真是一個守時不含糊的國度。
京都御所就是空房子了,內務空調和取暖設施,已經不能居住了。而同在京都御苑內,另有個與京都御所同面積的大宮御所,據說是前任天皇頤養天年的地方。每次現任天皇夫婦回到京都時,均下榻在大宮御所。
參觀大宮御所需要網上預約,或者每天上午11點現場預約,每天下午兩點開放。放多少個名額可惜我給忘了。因為當日中午就要去高野山了,所以這個大宮御所沒有看成。
作者日本之旅文章:
4500棟房屋、3000多僧眾被燒,如今成「國寶」寺院
日本御朱印,將宗教活動、書法藝術與旅遊收藏結合
日本人如何維修寺院,歷時十年,進工地參觀要換拖鞋
唐代房子有多美,日本寺院看唐風建築,尋找從前影只
佛門大咖,華麗的貴族,京都本願寺建築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