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日本「故宮」京都御所,封建時代到近代社會的拐點

2020-12-05 呂航

京都御所是明治維新前,日本天皇的居所(古稱內裡)。

自恆武天皇從奈良的平城京到長岡京(京都府),於延曆13年(794年)遷都到平安京開始,一直到明治2年(1869年)明治天皇遷都東京,天皇都住這裡。

京都御所目前免費開放,供遊客看建築外圍,無需預約,每天還有兩次中英文免費講解,時長50分鐘。於是,某一天上午,就來參觀。

先是見到一個綠樹密密圍起來的巨大城池,面積目測接近北京天壇公園,這是京東御苑。目前作為市民公園,無人看守自由出入。進入御苑的感覺,就是浩大的廣場,很多個足球場連接起來的那種大,適合放風箏,有很多健身者在跑步。

然後進入被二道城牆圍繞著的京東御所。在這裡第一次接受了安檢,這也是進入日本半個多月,輾轉大小十來個城市無數次進入火車站地鐵站中,唯一的一次安檢。但是十分簡單,幾乎是走過場似的,重在給遊客分發一個胸卡。

事實上,京東御所就是空空的建築了,內部沒有博物館珍寶館的,人沒啥好防的,防火才是第一要務。

平安京是一座20平方公裡的方形區域,由中有一條朱雀大街(現名千本通),將京城分為左京和右京,並對內部進行圍棋格一般的嚴整規劃。當年平安京是仿造大唐東都洛陽建造的,古地名與建築樣式與洛陽如出一轍,但隨著年代更迭不斷重建,其實已沒有多少唐代建築的影子,而是發展成日本特色的和式建築。

現在看到的京都御所,外圍是泥牆建造,面積約11萬平方米。適應當地多雨與陰溼的氣候,架空吊腳屋、巨大的坡頂、厚厚的檜木草蓋、寬寬的走廊,集保暖、通風、隔潮、防火的實用性,和借鑑唐風建築的美觀性於一體。

因為是純木結構,多次遭遇火災,甚至僕役燻蚊子都能引起一次火災。所以,日本的古建築歷史很久,但大多在近代翻建過,那也有百年歷史了。因為國力強盛,重建的文物建築也十分高大巍峨,體量壯觀。

在一個類似遊客中心的房間裡看了會兒宣傳片,就等來了我們的中文導遊。不知道是專職工作人員還是志願者,她硬著舌頭講漢語,詞彙量不是很大。

我們導遊很有意思,她每當仰著臉對我們講解時,表情生動,像動漫片裡的卡通人物一樣,露出喜悅活潑和天真認真的神情,樣子十分歡快,讓人覺得她非常樂意給大家講解。而每當她低頭沉吟、思考或偏頭措辭的時候,表情迅疾變得沉靜嚴肅。因為來回切換表情太快,所以給我感覺是日本社會,對服務產業的職業要求。

她說,在大內裡的中央是舉行國家典禮和政府辦公的府衙,叫裡內裡。其中的東洞院殿就是京都御所,自元弘元年(1331年)光嚴天皇在此即位後,一直到明治2年(1869年)明治天皇遷都東京,五百年間一直都是天皇居所。

日本漢字,發音與我們不同,含義接近,所以大致也可以望文生義。

比如」御車寄「,就是公卿貴族來朝見天皇時出入乘車的玄關,」新御車寄「是1915年已經有了汽車後,在紫宸殿南門外修的新門廳或雨搭。而」諸大夫之間「,則是朝臣或幕府將軍的家臣在拜謁天皇前的等候所,按照身份高低分別候在三個房間,房間名稱按照推拉門的畫(襖繪)叫做「虎之間」「鶴之間」「櫻之間」。在日本,進入和式建築的臺階要脫鞋的,所以門口都有踏脫石。

紫宸殿京都御所最高規格的建築,即位或大婚等行大禮的正殿。眼前所見,已經是1855年仿照平安時代的建築樣式建造的。明治(1868)、大正(1915)、昭和(1928)三代天皇的登基大典,都在此舉行。

紫宸殿內中央防止天皇寶座「高御座」和皇后寶座「御帳臺」。明治遷都後,天皇登基仍要回到京都紫宸殿舉行儀式。但平成天皇和現任天皇登基時沒有回來,卻把紫宸殿內的高御座接去東京行大典,目前還沒有送回來,否則我們遊客是可以看到的。

其他的陳設寶物,只能到京都博物館等去看了。是的,在京都博物館看到過紫宸殿的賢聖障子,共四幅障壁畫,畫著與真人同大小的32位先賢的畫像,包括房玄齡、杜如晦、蕭何、張良、班固、諸葛亮、太公望、管仲等。在日本看到中國古聖先賢,心情十分複雜感慨。

建禮門是京都御所的南向正門,平素不開放,僅在重要大典和重要來賓的儀式上開放。據說,當年春天的故事發生時,小平同志訪問日本,這個建禮門為他老人家開放了一次。

小御所是鎌倉時代(1185—1333年)就有的御殿,江戶時代(1603—1868年)用來舉行各種會議,是天皇與將軍和諸侯等武將們會面的地方。明治維新的1868年,就如何處置將軍,從封建時代向近代化過渡,這裡舉行了著名的「小御所會議」。所以,為了實用方便,這是一個鋪著西式地板的建築。

因為比照中國帝王后宮建造,也有類似御花園的所在,不過規模比較小,還不怕繁瑣地分為御池庭和御內庭,反正都是小橋流水,小湖泊小池塘,和濃密的綠樹、枯山水之類,我是分不清有啥區別。但依了日本人的風雅,每個小橋或每個小亭都有中國典故的,起著文藝的名字,比如「櫸橋」。深究起來,只會覺得自己才疏學淺自慚形穢。

天皇的寢宮叫御常御殿,15個房間全部鋪設榻榻米,因為有會客功能也用來召見和舉行儀式。門外居然還有防震棚,其實是具體而微的帶有衛生間的小宮殿而已。

此外,還參觀了清涼殿和御學問所。前者是天皇日常起居宮殿,一些政事、神事等儀式也在此舉行。天正18年(1590年),天皇移居御常御殿後,這裡主要用於舉行儀式了。而御學問所其實是清涼殿的一部分,舉行學問儀式、和哥會等活動,類似個小禮堂了,但是全部鋪設榻榻米。

日本人很精細,標稱講解活動全程50分鐘,等導遊宣布結束時真的正好一分不差。想想平素在日本街頭等公交車,或者坐火車,絕大多數都是與時刻表相符的。真是一個守時不含糊的國度。

京都御所就是空房子了,內務空調和取暖設施,已經不能居住了。而同在京都御苑內,另有個與京都御所同面積的大宮御所,據說是前任天皇頤養天年的地方。每次現任天皇夫婦回到京都時,均下榻在大宮御所。

參觀大宮御所需要網上預約,或者每天上午11點現場預約,每天下午兩點開放。放多少個名額可惜我給忘了。因為當日中午就要去高野山了,所以這個大宮御所沒有看成。

作者日本之旅文章:

4500棟房屋、3000多僧眾被燒,如今成「國寶」寺院

日本御朱印,將宗教活動、書法藝術與旅遊收藏結合

日本人如何維修寺院,歷時十年,進工地參觀要換拖鞋

唐代房子有多美,日本寺院看唐風建築,尋找從前影只

佛門大咖,華麗的貴族,京都本願寺建築欣賞

相關焦點

  • 文藝為政治服務,御用畫師狩野派叱吒日本畫壇四百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欣賞了御用畫師狩野派的壯麗畫作,賞心悅目之間,鞏固了幕府與皇室的關係,使德川家族的統治地位更加穩固,江戶時代延續長達260年之久。如今,到日本欣賞狩野派畫作,最佳之處就是京都二條城。因為其他博物館所藏鳳毛麟角的幾幅,未必拿出來展示。
  • 「日本自由行」昔日天皇住處京都御所:幕末風暴的颱風眼
    京都御所歷史從西元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開始,到1869年明治天皇將政權移往東京為止,一千多年來京都御所一直都是日本天皇的住處。然而數千年來,京都歷經多次戰禍,御所也曾數度重建,如今的御所大部分是幕末的安政年間建成的。
  • 城下町化,日本封建時代下城市化的產物
    導語:城下町是日本封建城市中較有代表性的城市類型。從戰國後期到江戶時代,它遍布日本,壟斷大部分的工商業活動,排擠其它類型的城市,形成了日本城市發展史上的城下町時代。(圖一、日本領主居館)進入戰國時代以後,城下町產生的條件逐漸成熟。隨著戰國大名權力的增長,專制集權的政策推行到各個方面,領國內的政治、軍事、經濟職能逐漸集中。
  • 2022年夏季日本文化廳全面搬遷到京都,千年古都房市上漲迎高光
    京都作為日本京阪神都市圈的重要城市,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城市,因為具有最濃厚的日本文化特色而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來此旅遊。而因為數量龐大的遊客和身為人口第八多的日本城市,讓國內眾多投資者想要投資日本京都房產。
  • 日本旅遊攻略:二條城,日本封建時代宮殿式建築保存最完好的景點
    二條城的簡介二條城(日語:二條城、にじょうじょう、Nijō Castle、Nijō-jō,英語:Nijo Castle),始建於1603年(江戶時代初期慶長八年),是位於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中京區二條城町的城堡。
  • 探訪跨越千年依舊韻味十足的京都
    這裡便是跨越千年依舊韻味十足的京都,也是《源氏物語》曾經恢宏上演的歷史舞臺。那些才子佳人纏綿悱惻的情愛故事,那個風雅絕倫、紛華靡麗的平安時代,如今就隱匿於這旖旎的山水之中,等待著我們去探尋和聆聽。地址:京都府京都市上京區北之邊町397號02 京都御所京都御所是男主角光源氏的誕生之處,也是整部物語輝煌上演的主要場所。從平安時代到戰國亂世,從江戶幕府再到明治維新,京都御所一直作為歷代天皇的住所存在著,而後又成了天皇的行宮。
  • 京都,日本千年古都,是一個非常讓人憧憬的城市
    京都曾為王宮的所在地,千餘年間一直為日本的京城。它那千年古都的風姿、豐富的文化遺產、美麗的著名庭園、美味的京都菜餚,對日本人自身來說也都是一個非常憧憬的城市。在日本各地有被稱為「小京都」的城市。但這隻意味著它具有類似京都的風格。
  • 漫步日本之京都篇:屬於京都的那些古色古香的美
    關於京都塔的象徵意義有許多說法,最多的就是說它像個燈塔,是京都人對海的一種念想。而說到對海的念想,在京都站附近還有個水族館,這是日本內陸地區最大海洋館,對海洋生物感興趣的遊客也可以前去參觀。在水族館邊上還有個京都鐵道博物館,感興趣的話都可以順路一起參觀遊玩。從京都站出發大約5分鐘的車程,就能到達伏見稻荷大社。這是京都的一個熱門景點,也是京都最古老的神社之一。
  • 日本攝影師鏡頭下的1880年代京都:失火前的金閣寺,古樸的八坂塔
    本圖集照片全部選自日本明治時代的攝影師小川真一所拍攝到的明治維新時期日本京都的畫面,所有黑白照片全部經過作者手工上色。還原了150多年前的彩色京都。為了配合照片進行說明,本圖集特別加入了日本京都旅遊導覽圖進行說明。
  • 日本資深總裁炮轟大學生連遞名片都不會,網友反批他封建
    現年75歲的日本電產(Nidec)會長永守重信近日在接受採訪時,炮轟時下日本的大學生,認為他們簡直「一無是處」,走上社會後連很多基本職場禮儀都不會,甚至不知道如何發名片。此番言論立刻引發日本網友激烈反應,回應非常兩極化,有人認可而有人則認為永守重信的說法太過封建。
  • 日本的文化,傳說中的京都
    要問最有「日本氣質」的城市是哪個,毫無疑問的是京都。與領先於世界潮流的東京不同,無論日本其他地市以怎樣的態勢追趕世界前沿,京都始終以一種沉穩的姿態,如同守護者一般,小心呵護,默默傳承保存著日本最精髓的文化與傳統。
  • 京都訪茶之旅:吃茶參道京都古寺院
    雖然奈良的歷史更為悠久,可惜與日本茶文化結緣不多。至於京都的千年茶緣,要從日本的嵯峨天皇說起。 嵯峨天皇的父親,便是大名鼎鼎的桓武天皇。為何說桓武天皇名氣大呢?因為他於公元794年,將日本的都城遷到了平安京,也就是如今的京都。要知道,一直到日本近代明治維新之前,京都一直都是日本法定意義上的都城。
  • 君主專制下的「反叛者」,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直指封建弊端
    對以民為本教育體制的構想在中國封建歷史時期的教育發展,其實從其整體的覆蓋情況來看非常有限,因為在那個時代一般基層社會的民眾,總體上的知識水平非常有限,而教育似乎成為封建地主、官僚以及貴族的專屬標誌。特別是在封建王朝的文化政策上,除了推行有利於封建統治的意識形態和思想之外,對於中央和地方的教學機構把控也非常嚴格。這種教育為封建統治者壟斷的局面,幾乎貫穿了整個封建時代,到了明朝時期雖然基層社會經濟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是教育的分化依然十分嚴重。
  • 二條城,德川家康在京都的住所
    二條城是德川家康在京都的住所。當時的德川幕府將幕府設在了江戶(現在的東京),所以又稱江戶幕府,德川家所統治的260多年,又叫做江戶時代。因為天皇一直住在京都,所以德川家族在京都也要有自己的住所。二條城外的壕溝,說大點叫護城河。
  • 遊記:京都御所東山北部之旅
    京都御所是京都天皇的寢宮,位於京都市中心上京區內,最初是作為天皇的第二宮殿而建成的,從1331年至1868年這裡主要用作居住,隨著幕府的沒落和明治天皇重掌朝政,新的皇宮移至東京。進門,覺得像個市民公園,非常大,人非常少。
  • 「世界史的立場和日本」與「近代的超克」
    竹內好對於「近代的超克」的重新思考,引起日本思想界一定程度的注意。日本思想界分別於1963年和1964年在日本學術雜誌《思想》上以「近代化特集」為題展開座談會。這兩次座談會特別關注了京都學派哲學學派「存在論」的東洋哲學構造在「超克」西方近代歷史中哲學思想的認識論上的二元論的作用。
  • 三百年前小冰期給歐洲進入近代社會,中國卻停滯在中世紀時代!
    三百年前中國明朝小冰期的時候,很多人悲哀小冰河時期給西方的歐洲帶來了社會變革,進入了近代社會,東方的中國卻一直都是停滯不前!請大家關注三百年前東方的明朝與歐洲的英國同在十七世紀四十年代發生的歷史事件。小冰河時期,給歐洲帶來了新時代有人也因此認為,明朝的滅亡還是由於運氣不好!但我們也看到,當時歐洲也處在氣候驟然嚴寒的小冰河時期,但是歐洲卻沒走向末路,卻走向了近代社會!歐洲在小冰河時期的巔峰時候,也是農作物歉收饑荒肆虐,歐洲人口也是急速銳減。
  • 京都賞櫻半日遊:漫遊洛西賞櫻必去景點
    相較於洛東,洛西位置偏遠、交通較為不便,卻有三大京都景點:金閣寺、龍安寺、仁和寺,都名列世界文化遺產,名氣最大的當然就是金閣寺,而仁和寺的御室櫻則是京都晚櫻之王、名列日本賞櫻名所百選之一,至於龍安寺嘛,雖然知名度稍低,方丈庭園的枯山水卻是日本庭園登峰造極之作!
  • 近代列強:大日本帝國篇
    日本進入近代的標誌事件是1853年美國人佩裡率領艦隊到達日本的「黑船事件」,這件事打開了日本的大門! 原本日本是一個閉關自守,封建落後的國家,天皇是名義上最高統治者,但實際權力卻都掌握在世襲的幕府將軍手中。幕府將軍是最大的封建主,日本有四分之一的土地都歸他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