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奇聞:日軍司令官竟然認為日本是食草民族,軍隊不需要糧食

2020-12-14 騰訊網

英帕爾,印度東部與緬甸交界地區的一座邊境小城,位于吉大港(今屬孟加拉)通往印度東部阿薩姆邦的交通幹線上。二戰末期,英軍在中國軍隊的協助下,在這裡給驕狂的日軍以沉重打擊,這個地名從此也變成了日軍及日本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心頭永遠的痛。

英帕爾城周圍是曼尼普爾山脈,近郊是長40英裡,寬20英裡的英帕爾平原。 自英軍兵敗緬甸撤退至此後,英國人就把英帕爾建成了一個巨大的軍事和後勤補給基地。平原上遍布著軍營、醫院、軍械庫、彈藥庫和軍需庫。

1943年底,日軍逐漸在太平洋戰場喪失主動權,為了減輕太平洋戰場的壓力,日軍大本營於1944年1月7日以「大陸指第1776號」的指令,下達了代號為「烏」號的英帕爾作戰計劃,企圖佔領英帕爾和科希馬等要地,進而控制整個東印度地區。負責煩惱感受此地的主力為英軍第14集團軍(司令為威廉·斯利姆中將)的第 4、第33軍,並有中國軍隊協同作戰。

日軍擔任進攻任務的是緬甸方面軍第15軍,轄有第15、第31和第33師團,由牟田口廉也中將指揮。這位牟田口廉也中將,可以說是雙收沾滿了中國人民的鮮血,是一位狂熱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號稱「小東條英機」。「七七事變」時,牟田口廉也任侵華日軍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第一聯隊聯隊長,軍銜為大佐。事件剛剛爆發,牟田口廉也就迫不及待的趕赴第一線直接指揮部隊作戰,下令在現沙崗村大棗園沙丘陣地的炮兵向宛平城開炮,親手點燃了戰火。為此,天皇裕仁親授其金鷹三級勳章,晉升為少將。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率領第15軍的3個師團共約10萬人的兵力,趕著作為肉食給養品的大批活牛、活羊渡過了印緬邊界地區的欽敦江,拉開了英帕爾會戰的序幕。日軍第15軍全部渡過欽敦江後,隨即兵分三路,以第33師團和第15師團主攻英帕爾,第31師團負責正面突擊。因為英軍已經決定將主力收縮到英帕爾周圍高地進行防禦,吸引日軍背水作戰,拉長日軍補給線,疲憊日軍後再反擊殺傷,所以初期日軍進展順利。

日軍第33師團和第15師團形成了對英帕爾的南北夾擊態勢後,經過一連幾晝夜的瘋狂進攻,日軍取得了一些進展,英印軍的防線被迫向後移動。但是,日軍經連日激戰,疲憊不堪,官兵們缺乏給養,口糧從出發時的6兩降到4兩、3兩、1.5兩,甚至0.3兩,戰鬥力大為下降。而英印軍卻大不一樣,他們每天除了獲得基本生活物資外,還能得到諸如香菸、甜酒之類的物品。

雙方僵持在英帕爾外圍,儘管日軍轉變攻擊方向,甚至繞過叢林偷襲打到了英帕爾的邊沿,但他們已經是強弩之末。經過數月一系列苦戰,雖然能夠看到英帕爾城,但已無力攻取了。隨著雨季的到來,日軍士兵有3萬多人染上了瘧疾、痢疾、霍亂、流感等疾病,由於缺乏藥品和醫療器械,只好眼巴巴地看著那些患病的士兵遭受病痛的折磨,成千上萬的死去。

1944年7月2日午夜,經東京大本營同意後,日本南方軍司令部正式下達了停止「烏」號作戰的命令,狂熱的牟田口廉也下令全軍撤退。為了好聽一些,該命令將這次行動冠以「退卻作戰」的名義。日軍所謂的「退卻作戰」,實際上是一場真正的大潰敗。為了不給緬甸人留下慘敗的印象,日軍還特意在江西岸短暫休整了一下。一些人看見日軍昂首挺胸的模樣,還以為他們打了勝仗。

此戰日軍傷亡達6萬多人,英印軍傷亡僅1.6萬人,盟軍在印緬戰場,從此轉入了總進攻的戰略階段。

牟田口廉也,大概是狂熱燒壞了腦子,在此戰中的表現遺笑千古。 在收到前線日軍部隊的要求補充糧食的電報後,竟然回覆:「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是草食民族。你們被那麼茂密的叢林包圍,居然報告缺乏食物?這算怎麼回事!」既然日軍是食草動物,不知這位牟田口廉也司令官為什麼要在出發時趕著大批活牛、活羊渡過欽敦江?

對於這次戰役的失敗,牟田口廉也死不認帳。接到調令準備離開緬甸的歡送會上,還不忘為自己辯解:「我不認為英帕爾作戰是一次失敗的戰役。正是因為攻打了英帕爾,才使得敵人沒有奪取整個緬甸。如果當時沒有攻打印帕爾的話,緬甸戰區現在可不得了呢。」

相關焦點

  • 此人是日本軍官,二戰經常幫日本倒忙,說:日本是自古吃草的民族
    二戰時期的日軍,以窮兇極惡而聞名,他們在整個東南亞地區點起了沖天戰火,無數生靈為之塗炭,因此被人所憎恨。不過有這樣一位日軍指揮官,卻受到盟國的「喜愛」,因為在指揮作戰的時候,他幫了日本的倒忙,此時便是日本第十五軍司令牟田口廉也。牟田口廉也生於1888年,日本陸軍大學畢業。
  • 二戰日軍的臥底將軍們:敗不怕的阿南,喜歡讓士兵挨餓的牟田口廉也
    老實人阿南惟幾 阿南惟幾是少數侵華日軍中,約束軍隊效果較好的幾位日本高級將領之一,在作為日本精銳十一軍司令官的時候,具有人道精神的阿南惟幾反對虐待戰俘,其口碑相對於日本十一軍的其他兩位將領崗村和橫山勇好要的多。 不過這也是阿南惟幾身上僅有的優點了。
  • 此日軍大將稱:二戰中唯有此國軍隊敢與日軍拼刺刀,不是美國
    二戰結束後,日本陸軍大將岡村寧次(日本戰犯)曾認為敢與日軍拼刺刀的只有中國軍隊。但是,有一點讓人不解,為什麼單單就是中日軍隊之間產生頻繁的白刃戰? 二戰中國戰場,中國軍隊裝備的拼刺步槍是中正式步槍,日軍的拼刺步槍則是三八大蓋。不妨將兩者比較一下,加裝刺刀後,中正式步槍長1.7米,三八式步槍長1.8米,相差超過10釐米。單單就硬體上日軍優勢明顯,這意味著中正式步槍的刀尖還沒碰到對方,鬼子已經刺中你了。 同時,日軍平時訓練也非常重視刺殺技術。
  • 蒙古騎兵有妙招不挨餓,後來日本軍隊也學著做,結果5萬人餓死
    但若蒙古鐵騎不帶足夠的糧食,他們肯定就得餓著肚子,但一群吃不飽又沒有力氣的人想贏得戰爭的勝利似乎如天方夜譚。疑問來了:蒙古大軍都是怎麼解決糧食問題的呢?據史料所記載,聰明的成吉思汗就想出來了個好的方法解決了糧食問題。我們知道蒙古人是遊牧民族,他們靠吃牛羊肉為生,同時放牧也是這群人的看家本領。
  • 圖解二戰日本軍隊軍銜及標誌
    在1931~1945年的侵華戰爭和1941~1945年的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法西斯主義和武士道精神錯綜複雜地交織在一起並愈發猖獗,但終究自食惡果。軍銜及標誌日軍稱軍銜為「階級」,於明治維新期間實行軍銜制。
  • 二戰時,日本和印度的唯一一次交手,日本人大敗,有三個原因
    但結果很悲催,槍炮一響,活畜嚇得四散奔逃,蹤影難覓,總不能讓軍隊漫山遍野去抓豬羊吧!據說,這是他們的司令官和成吉思汗學的,但很失敗。而,從緬甸日軍基地往英帕爾送補給,也非常的不容易,一是道路艱難,二是盟軍在空中的火力實在駭人,三是英印師17師抄了日軍33師團的後路。
  • 二戰最「恥辱」的日軍大隊長:率部打白旗投降,戰後沒臉見人
    文/快哉風二戰日本兵的死不投降天下共知,而日軍指揮官率部下成建制投降,更是極其罕見,如果出了這種事,投降的官兵會在日本一輩子抬不起頭。別看只有區區42人投降,但在鐵板一塊的日本軍隊中,竹永隊的集體投降不亞於一顆原子彈爆炸,它創造了二戰日軍的一個「恥辱」紀錄:唯一一個成建制投降的日軍部隊。此前,無論是大陸還是海島,日軍從沒有中隊以上級別的部隊投降歷史。
  • 被調侃「鬼畜牟田口」,給日本人打雞血灌雞湯,卻將日本推入絕境
    日軍以中國人故意炸毀日軍修築的火車軌道為藉口,向中國東北發動了戰爭,並且陸續佔領了我國的東北三省,開始了對我國的侵華戰爭,直到七七事變開始後,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而當時在盧溝橋上,射擊第一顆子彈而引發戰爭的這個日本人叫做牟田口廉也,因此作為罪魁,他最應該受到審判。
  • 二戰規模最大的白刃戰,3小時中國軍隊陣亡1500人,日軍被迫敗退
    一說到日軍,就必須談一談拼刺刀,大家要知道,日本這個國家戰略資源十分缺乏,因此也十分節約子彈,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日本人從小深受軍國主義和武士道精神的薰陶,十分喜歡拼刺刀,認為這是勇者的象徵
  • 二戰日本陸軍最奇葩將軍,在東南亞開荒種田養活十幾萬日軍
    說到這個,要給大家介紹一個詞——「大東亞共榮圈」,這個我們中國人肯定清楚,這就是日本人為了獨霸整個亞洲而搞出來的幌子,但是大家不要把咱們的思想代入東南亞人當中,東南亞一直都是歐美殖民地,這個地方也是有民族獨立運動的,當然,目標是歐美,現在日本人來了,打的也是所謂的「鬼畜米英」,所以呢?日軍對於這些民族獨立組織也是扶持的。
  • 二戰時,一名日本將軍學中國古代屯田,帶14萬日軍在荒島種田養雞
    這種歷史現象在戰爭中就體現得尤其明顯,中國東漢末年就有曹操的屯田模式,而二戰時期日本人甚至發明了以戰養戰,都是利用現成的生產力解決問題。日本在二戰期間以戰養戰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戰線太長,特別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雖然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並沒有太好的進展,即便他們偷襲了珍珠港。美軍強大的實力迫使日本不得不採用極端的方式應對,比如自殺式襲擊。
  • 殘忍、弒殺、武士道洗腦,二戰時期的日本軍隊有哪些弱點
    拋開民族情感來說,日本軍隊在中國戰場的表現還算可圈可點,以彈丸之地,不足一億人口,在侵華戰爭中竟然佔了大半個中國,簡直是有些不可思議,我們口中的小日本,差點就將我們亡國滅種。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動員了將近九百多萬人,基本上不超過十個人裡面就有一個是當兵的,相比於中國一個擁有四億人口的國家,在抗戰巔峰時期只有四五百萬的軍隊,兩者間呈現的差距簡直是讓人不敢想像。擁有如此強勁實力的日本,都有哪些缺點呢?
  • 在戰爭年代,糧食從哪裡來的?怎麼才能保證供養龐大的軍隊?
    單以我國的情況來說,日軍入侵的首要方向正是我國糧食產量最大的華東地區,以及北方糧食的主要產地華北平原!當時國內糧食儲備根本不能跟今天比,即便如此,在淞滬會戰三個多月時間裡,理論上上海蘇南地區的儲備糧完全有時間向後方運送,但實際上根本不可能,當時的情況是運力不夠,需要後送緊急程度比糧食高的物資人員多了去了,哪裡還輪得到糧食。
  • 二戰時日本士兵都會背個包,他們的包裡都裝了些什麼?為何不離身
    「朝廷不使餓兵,目下邊報警急,若要打仗,我們是不去的。」李漁《奈何天·密籌》引言日本人此前發動了非正義的侵華戰爭,而這場戰爭中,日軍離開本土來到我國,到處燒殺搶虐。中國人民對這樣的為行為恨之入骨,最終全民族一致抗日,將作惡多端的日本人趕出了中國。
  • 二戰日軍唯一成建制投降,指揮官流淚對天皇謝罪,日軍高層不承認
    我們也都知道,在二戰時期的日本士兵受軍國主義洗腦非常嚴重,在他們的認知裡,戰死沙場是為天皇效忠,所以還是很少會見到日本士兵投降的場景。即便是投降了的日本兵,回到國內還會遭到同族的排斥,即便如此,日軍高層還是將這些事情隱藏了起來,不讓世界知道。
  •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擊斃軍銜最高的日軍軍官是誰?
    中國軍隊在盧溝橋奮戰 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抗戰期間,中國人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殲滅了150餘萬日軍,其中就有45名是將軍級別的高級將領
  • 日本軍隊的師團長到底是什麼級別的官?
    一支中國獨立團竟然可以獨立擊敗日軍一個師團?甚至不少觀眾居然信以為真,眾所周知,有些時候謊言重複一千遍之後就會變成某些所謂的正確的道理,有些時候,以訛傳訛的多了,卻讓人越來越遠離事情的本來面目了。
  • 二戰後期,守衛日本本土的「三大總軍」司令官分別是誰,結局如何
    戰爭結束後,日本國內本準備用於保衛本土的「三大總軍」,除第一總軍改制為復員司令部,專門負責部隊復員工作外,其餘兩個總軍均遭裁撤,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比方面軍規模更大的「總軍」的司令官都分別是誰,他們的最終結局又走向何方!
  • 放下民族和國家仇恨,這幾人都是二戰時期日軍名將,讓世界都害怕
    抗日戰爭已經距離我們幾十年了,今天再回憶起抗日戰爭,除了為中華大地帶來的滿目瘡痍還有民族的傷痛,歷史都是由人組成的,如果拋開國家和民族仇恨,這幾個日本將軍的軍事指揮實力讓人佩服,今天一起來扒一扒二戰時期,日本的那些名將第一個是山本五十六,雖然偷襲珍珠港有所謂美國的陰謀之說,但就憑他對戰爭有清楚的認識這一點
  • 二戰時期死在中國戰場上的6名日本大將,實在是罪有應得!
    後來日本的軍國主義勢力越來越強大,並主導了日本的走向,最終與德國和義大利一起走向了瘋狂的瓜分世界的道路,而在日本對外擴張侵略的道路上,受傷最嚴重的就是中國了。整個二戰時期,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