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翡》不在江湖,江湖依然是滿是它的傳說。
雖然遭遇疫情暫時停拍,但日前有網友爆料《有翡》疑似不會上星播出。該網友爆料稱,這部集聚了趙麗穎、王一博等頂流的年度爆款預定,將選擇網播。
而章子怡周一圍主演的《江山故人》,也傳出類似消息。
粉絲在網上議論紛紛,未來依然撲朔迷離。
但網播是個問題嗎?
去年暑期檔的一部《陳情令》將雙男主肖戰和王一博推至頂流行列,其商業價值排名迅速升至頭部2020年一開頭,一部新的高分網劇又刷屏許多人的朋友圈。
一部《慶餘年》火爆出圈。
陳思誠監製的網劇《唐人街探案》豆瓣評分一度達到8.0,超過了過去兩部「唐探」系列電影評分,雖然後四集遭遇口碑坍塌,但媒體認為,該劇為2020年國產網劇發展開了個好頭。
回看2019年國產網劇,據《騰訊娛樂白皮書》統計,2019年國產劇熱度前五名中,《陳情令》、《長安十二時辰》和《全職高手》佔據三席,《破冰行動》也是網播後才在電視端播出,純衛視劇中僅有一部《親愛的,熱愛的》進入前五。
除此以外,肖戰、王一博兩位2019新晉流量,都出自大熱網劇,易烊千璽和楊洋則憑藉網劇中的出色表演完成突破。從播出數量上看,2019全年播出劇306部,其中臺播劇73部,網播達到了233部。
而今年6月舉行的第26屆上海電視節宣布啟動獎項徵集的公布信息裡,加入了「重點視頻網站首播電視劇」,這意味著網劇也可以參評白玉蘭。
從2014年前以《萬萬沒想到》、《嘻哈四重奏》式的段子劇為主,到2014年愛奇藝以單集500萬元的製作成本,請來頂流李易峰楊洋拍攝IP劇《盜墓筆記》宣告網劇進入大劇時代,再到近年來《白夜追兇》、《長安十二時辰》等高口碑網劇完成網劇工業升級和口碑重塑,網劇已經完成了類型化、精品化的十年涅槃。
在大眾層面,網劇早已不是low劇的代名詞。隨著視頻網站自製劇水準的不斷提升,頭部劇集開始完成向衛視的反向輸出。
下一個十年會如何?網劇市場是否會像北美流媒體一樣,持續成為爆款製造機?類似2019年這樣的網劇出爆款是否會成為常態?在審查同軌,陣容破壁後,網劇和衛視劇的界限是否會進一步消失?在破冰不斷的網劇十年之後,網劇早已不再是當年的網劇。
網劇十年爆款史:從段子劇到大劇時代
「如果不是在手機裡看劇,我會以為這是一部電影」,一位網劇《唐人街探案》的觀眾表示,因為劇集的畫面質感、懸疑氛圍、敘事節奏、視效畫面已經達到了電影級的水準。
從篇幅來看,每四集一個單元,一個單元總長170分鐘左右,就像一部長電影一樣。在拍攝上該劇遠赴多國拍攝,已經完整播出並大受歡迎的第一單元的導演,是正在上映的跨年票房黑馬《誤殺》的導演柯汶利,監製則是陳思誠。
一位劇評人表示,這樣的網劇製作水準放在十年前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從網劇發展看,2012年以前,國內影視行業還是衛視的天下,零星幾部網絡自製迷你劇並不受觀眾重視。直到2012年10月搜狐製作、大鵬自編自導自演的《屌絲男士》的出現,網劇才開始在網絡上走紅,並進入以段子劇為主,以創意搞笑引發關注的「段子劇時代」。 2013年國產網劇數量翻了一番,首度突破10部,這類作品大多短小精悍,每集長度控制在15分鐘左右。故事類型單一,劇情簡單製作成本低,品質相對粗糙,憑藉內容輕鬆、戲謔,受到年輕網民的歡迎。
2014年被業內稱作網劇元年,這一年優酷、愛奇藝、騰訊等主流視頻平臺紛紛入局,迷你自製劇淡出市場,IP自製劇興起。
具有標誌性的作品是2014年年初愛奇藝推出的懸疑靈異題材網絡劇《靈魂擺渡》和騰訊視頻緊隨其後推出的推理懸疑劇《暗黑者》,兩部影視作品均取得不俗口碑反響。《暗黑者》的單集製作成本是73萬元,已經接近一部傳統電視劇的製作水平,出品方慈文傳媒也是業內知名的傳統影視公司。但知名演員依然很少踏足網劇,類似郭京飛這樣的實力派演員更多是看在製作團隊的面上參與演出。
2014年愛奇藝以單集500萬元的製作成本拍攝的大IP劇《盜墓筆記》標誌著網劇大劇時代的到來,2015年7月3日,《盜墓筆記》VIP全集上線,因為瞬時湧入的付費會員過多,伺服器崩潰。5個月後,愛奇藝宣布當年會員數量翻了一倍,突破千萬。
2015年網絡劇數量創新高,達到379部。接下來的幾年,網劇實現大爆發,樂視視頻的《太子妃升職記》《心理罪》火爆一時;搜狐視頻的《無心法師》《法醫秦明》另闢蹊徑;騰訊視頻則拿出了《鬼吹燈之精絕古城》《九州·天空城》等多部IP劇。
2017年被認為是網劇品質再度升級的一年,正是這一年,標誌著懸疑、古裝、青春網劇類型全面突破的《白夜追兇》《河神》《無證之罪》《虎嘯龍吟》、《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等現象級口碑劇同一年出現,當年全網新上線的網劇數量達到310餘部,在數量快速上漲的同時,網劇市場的潛力被不斷挖掘。
進入2018年,隨著《延禧攻略》播出後大受歡迎並成為年度爆款,同類型題材的《如懿傳》經過曠日持久的定檔拉鋸戰後放棄上星,最終在騰訊視頻獨播,依然取得了173.9億次播放量和廣泛話題度,加上同年的獨播劇《烈火如歌》、《鎮魂》、「女子圖鑑」系列均表現不俗,網劇在國劇市場權重進一步提升的同時,業界發現純網播劇集也可以獲得不輸於網臺劇的影響力和商業收益。
萬事俱備之下,2019年成為國產網劇工業化全面升級的一年,這一年播出的《長安十二時辰》在驚心動魄的情節、性格鮮明的人物、,密集緊迫的戲劇張力之外,耗資5000萬元搭建的唐城,對古建築復原、雕塑、盔甲設計製作、服裝紋樣等的精美復原。達9000多個的特效鏡頭,都被公認為完成了網劇拍攝技術的全面顛覆。
同年推出的大IP改編劇《九州縹緲錄》劇組團隊人數最多時超3000餘人,全劇服裝總數上萬套,共拍攝了288天,其中特效製作就佔去210天。電競題材的《全職高手》成為了首部使用了動作捕捉+引擎拍攝技術的國產劇。
網劇製作升級不僅體現在這些製作工藝上,劇評人指出,《白夜追兇》的編劇曾從事過律師職業,接觸過大量卷宗以及各色涉案人員,劇中的所有案件都取材於現實生活,這種編劇層面的升級同樣是網劇工業化水平提升的重要佐證。
正是在這種高品質製作之下,多部頭部劇在傳播性和品質度二者之間取得較好的平衡。《長安十二時辰》、《陳情令》、《河神》、《無證之罪》等多部網劇拿下豆瓣8分以上的評分,《白夜追兇》在31萬人評分下至今保持著9分的高分,品質化製作已成為網劇趨勢。
網感進化:IP+原創並重
另一方面,網劇也在十年發展中完成了「網感顛覆」。
「2002、2003年許多製作方和平臺對於網感的理解其實就是獵奇」,一位平臺方工作人員介紹,由於新渠道在剛出現時缺乏監管。加上《心理罪》《靈魂擺渡》等大尺度網劇的成功,大家很快把握但觀眾有強烈需求、衛視又拍不了的題材,是網劇彎道超車的捷徑。
然而隨著近年來網劇管理的日益規範化,過往一味大膽前衛的取材已經變成了雷區,各方的網感也完成了一場深度進化。
首先是題材更符合年輕受眾口味。
「除了快捷方便,網劇最大的優勢還是其互動性, 『只看Ta』功能令網劇日益被飯圈『入侵』」,劇評人指出,結合這些收看特點進行題材內容創新,才能製造真正的網感。
近年來上新的網絡劇多以青春、古裝、都市和喜劇等題材為主。而春愛情題材劇集則成為黑馬高發區,《最好的我們》《你好,舊時光》等主打青春記憶,《浪花一朵朵》等是「青春+體育」跨界類型,電競題材熱播劇《全職高手》與當下熱門電競題材結合,贏得年輕觀眾喜愛。
「甜寵劇」也成了網劇市場的「大戶」。2017年,《雙世寵妃》《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的先後火熱,進一步激發了《結愛·千歲大人的初戀》《獨家記憶》《奈何boss要娶我》等高甜劇小爆款出現,「甜寵劇」由此邁步進入了批量化生產的時代。
二是對網生代觀眾需求滿足的升級。
劇評人指出,新生代觀眾一個典型特點是不再追求大而全的劇集品質,而更容易被一些觸發個人嗨點的「點「打動,例如2018年的爆款《鎮魂》,不僅得益於懸疑元素,更引發了女性觀眾對朱一龍和白宇演繹的兄弟情的圍觀,2019年的《陳情令》則繼續將這種受眾之間自發討論,口耳相傳的「滾雪球」效應發揮到極致。
三是針對不同觀眾需求實現網劇類型化發展。
目前網劇已經逐漸細分為懸疑、甜寵、動作、古裝權謀、律政、軍旅、愛等多個領域,類型化日益顯著,例如改編自真實的「雷霆掃毒」案件的刑偵正劇《破冰行動》;敘事創新的懸疑劇《白夜追兇》、《無主之城》,融入玄幻元素的《沙海》、《將夜》,主打女性觀眾的都市女性劇《女子圖鑑》系列等,節奏緊湊、定位明晰、垂直於圈層品內容更容易脫穎而出。
隨著網劇製作的深入, 「生死7分鐘,黃金前3集」 、將年輕觀眾喜愛的科幻、喜劇、少年冒險等元素結合打包,完成類型雜糅的類型創作規律,也在不斷被總結出來。
另一方面,一些過往被證明成功的內容創作規律也在被顛覆,網絡文學IP一度被認為是網劇的制勝法寶,但隨著《白夜追兇》《延禧攻略》等作品的成功,已經讓業界看到原創網劇的強大生命力。
而面對觀眾審美存在細分化趨勢,業內認為在未來的網劇市場上,「全民爆款」的誕生難度會越來越高。首先應當繼續深耕垂直領域內容的品質化,形成足夠優質的內容,才能吸引更多的觀眾和更為廣泛的討論。
陣容升級:電影咖觸網,實力派入局
近年的網劇行業一大精彩是:「實力派「入場。
《慶餘年》熱播期間,網上一大討論熱點是:本以為陳道明和吳剛這兩位國家一級演員的加入,已經讓劇集品質得到極大保障,誰知道網民深扒之下發現,扮演角色言若海的李強老師、扮演角色梅執禮的李建義、扮演角色莊墨韓的許還山、扮演範老太太的曹翠芬和扮演角色南慶太后的鄭毓芝均為國家一級演員。
七位國家一級演員參演,別說是網劇,連正劇都極其罕見。而華麗的演員表也成為該劇一大特色。
業界認為,該劇在演員陣容上的強大,也標誌著網劇演員陣容經過十年嬗變後,網劇和臺劇的演員次元壁,已經徹底被打破。
以2019年為例,網劇不僅網羅了易烊千璽、王一博、肖戰等頂流明星,大銀幕演員也紛紛「觸網」,張震倪妮的《宸汐緣》、劉昊然的《九州縹緲錄》都都已陸續播出。2020年段奕宏的《大秦帝國之天下》、周迅的《不完美的她》等網劇又有望播出。
和電影演員一同入局的還有電影導演們,2017年,管虎執導了《鬼吹燈之黃皮子墳》,2018年,陳正道導演執導了《結愛·千歲大人的初戀》,徐靜蕾監製了《同學兩億歲》、2019年 馮小剛監製了李現主演的《劍王朝》。
2020年趙薇監製的《誰都渴望遇見你》,馮小剛監製的推理劇《心宅獵人》,陳凱歌監製的傳奇劇《民初奇人傳》,以及成龍首次監製的根據夢溪石同名小說改編的青春美食探案網劇《成化十四年》都將推出。
業界認為,電影導演、演員跨界執導網劇這一現象在前幾年還是個例,但近幾年這股風不僅越吹越猛,而且日益習以為常,隨著網劇造星能力的不斷提升,以及張震等電影咖主演網劇等真香案例的不斷出現,網劇過往的演員次元壁被打破的趨勢還將在未來兩年持續加劇。
全民爆款時代:網劇上揚,觀眾迭代
網劇十年嬗變,也是平臺、製作方和觀眾多方互動之下的自我顛覆。
隨著衛視劇爆款的減少和影響力的趨平,網劇開始迎頭趕上衛視劇。
網劇出海也成為一大特色,《白夜行》被網飛購入,《陳情令》《破冰行動》《長安十二時辰》等劇集在韓國、美國、新加坡、泰國等都有很高熱度。
而隨著平臺一同升級的還有觀眾審美和觀劇習慣。劇評人指出,早期觀眾看網劇是逗樂子,大劇時代到來以後,「網上追劇「已經成為網民的一大習慣。如今「網上追劇」已不再是年輕群體特權,中老年群體在網際網路用戶中佔比越來越高,背後則是網劇題材類型日益廣泛,刑偵懸疑、都市情感、青春愛情、歷史傳奇等不斷打通網臺區隔,適應更多觀眾審美需求。
而觀眾審美也在徐速提升,一大表現就是熱搜:早年網劇很少有機會登上熱搜。流量網劇出現後,劇集熱搜一度多半與流量明星相關。但隨著觀眾看劇的深入,已經越來越被幕後製作所吸引。從2019年熱搜看,有關「選角」上了8次熱搜, 「服化道」上了3次,《慶餘年》、《長安十二時辰》《陳情令》都上過。《慶餘年》播出後第二天,編劇王倦就憑藉出色編劇功力第二次喜提熱搜,上一次是在2019年6月份因《大宋少年志》神反轉以「大宋少年志編劇太厲害」登上熱搜。
而隨著飯圈湧入追劇,網劇的衍生價值也在不斷顯現,以今年夏天火爆的《陳情令》為例,不管是影視劇OST專輯還是「忘羨」周邊、演唱會等,都充分挖掘了粉絲的強大購買力,主演們的粉絲甚至齊聚泰國演唱會現場,重現「還珠格格」時期國劇海報貼滿當地大街小巷的盛況。
劇評人指出,十年時間,網劇江湖已經從年產不到10部,進入到超過200部的時期,從早期的群雄並起,到如今的三國演義,從低品質劇盛行,到爆款精品劇頻出,接下來的2020年,網劇美劇化傾向將進一步加劇,《在劫難逃》《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多部強陣容主演的短劇將成為新一年的網劇主角。而《我是餘歡水》等現實題材劇也將構成2020年網劇另一大看點。
在網劇爆發之下,在題材、模式上的創新探索也曾停下,隨著唯IP論、唯明星論的日益失靈,現在行業熱議的話題是:什麼題材、什麼類型,才是內容立於不敗之地的「王道」?
一位劇評人表示,或許可以反過來想,從2017年開始,每年圍繞網劇的熱門話題都包括:《白夜追兇2》還要等多久?這說明什麼?
說到底,到底是上星還是網播早已不是問題,觀眾永遠只歡迎優質內容,這才是讓電視劇江湖勝負背後的終極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