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棄膠片的那一刻,電影還會好嗎?

2020-12-09 深焦DeepFocus

作者

Wheeler Winston Dixon

翻譯

夏木木

編輯

蘇打味

想弄清楚過去十年裡電影發生了什麼,就要追溯到上世紀的轉折點——2000年——此時好萊塢決定捨棄膠片拍攝,全面轉型為數位化。35mm膠片生產和放映產業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被棄用,也迫使以此發家的伊士曼柯達破產——這是早十年前根本想像不到的事。仿佛一夜之間,電影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之前一部長片電影的終端產品是35mm的播放程式、海報、預告片、劇照和媒體招待會,現在電影的拍攝和剪輯完全依賴於數字科技,影院觀影體驗也開始減弱。電影不再僅存在於電影院中,更多被剪成多條並穿插進廣告出現在電視上。隨著流媒體漸漸取代傳統發行模式,在21世紀人們可以在電腦和手機上看電影,電影因而變得隨時隨地,無窮無盡而又毫不費力就可得到。

毋庸置疑的是,電影在數位化轉變過程中損失很多,這也是自媒體發明以來對電影設備最重大的改造。當所有電影都是用35mm膠片拍攝、剪輯和放映時,院線放映是必然的事,每一部電影,無論預算高低,都需要在影院上映來賺錢。因此來自美國國際影業公司(American International Pictures)在6天之內拍攝的預算為100,000美元或更少的「剝削電影」,要與來自各大製片廠的好萊塢大片在同一片陣地上競爭。帶有字幕或配音的外國電影也需要找影院放映來收回投資,這從而在美國乃至世界範圍內,促使了非正式的藝術劇院影院鏈的建立。因此膠片時代的電影產業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平等,每個人都關注著院線上映日期,因為這是電影頭次放映時唯一可以看到的場所。

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如今只有最貴的電影能在電影院上映——系列電影,DC和漫威宇宙電影,邦德電影,哈利·波特,星球大戰及其他類似電影——其餘電影則淪為邊緣,只能在未公開流媒體上發行,因為DVD已經是過去式,就像CD已被音樂的流媒體服務所取代一樣。這很合理,最昂貴的電影是最大的賭注,製片廠將所有廣告費用都砸在這些電影上,因為他們需要把錢賺回來。當電影預算通常在200到3億美元之間徘徊時,從投資回報上來講很說得通,在最新的漫威電影需要所有可能的曝光來收回成本時,為什麼還要花錢在有意思的獨立電影或國外進口電影上呢?

但另一個因素是,如果沒有影院「房地產」帶來的大規模上映,電影如何吸引觀眾?每年在全球範圍內會出產千上萬部精彩電影,而這些電影從未上映過。現在,在流媒體時代,你再不能走進一個影像商店,聽裡面的店員給你推薦電影,或者瀏覽架子上各種各樣的類型——現在一切都是線上的。有人可能會爭辯說,在Amazon或Netflix上也能很好地瀏覽,但這還是不一樣的。Amazon和Netflix都是依賴笨拙的算法,根據你之前的選擇來猜測接下來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這些算法認為,如果你喜歡一部恐怖片,那麼除了恐怖片,你什麼也不會喜歡。只要播放一部外國電影,那你就會被更多同類電影淹沒。

當然這變化也有好的一面。現在製作獨立電影比以前便宜了,之前需要視覺效果工作室完成的特殊效果現在只需按一下按鈕。獨立的發行平臺(例如YouTube,Mubi,Hulu,Kanopy等)不勝枚舉,讓我們可以即時訪問成千上萬的影片。而且,只要你知道要查找的內容,就可以合法或非法地在網上找到它。還有像Vimeo這樣專門致力於使最貧困的影迷都能獲取高清視頻的網站。作為觀眾,你可以免費觀看Vimeo上的幾乎所有電影,甚至無需登錄。作為電影攝製者,你可以免費加入(最低級別的)Vimeo,從而接觸到比一般實驗或獨立電影能接觸到的更廣的受眾。

然而不好的一面是市場難免地向青少年和孩子們傾斜,而隨著嚴肅電影逐漸成為小型影院的大本營,成年人在主流影院或多或少地處於邊緣地位。儘管有一些例外,但劇院或流媒體的絕大多數內容都是系列電影或動畫電影,而其他所有內容都被邊緣化。青少年電影佔據了主導地位,例如,在我撰寫本文時,票房主要由《蜘蛛俠:英雄遠徵》,《玩具總動員4》,《阿拉丁》,《安娜貝爾3:鬼娃回家》,《極速備戰》等電影組成——全都是翻拍、續集或系列電影。而那些現在也在放映,但不是在主流劇院放映的有趣的電影,例如《最大的小農場》,《她的氣味》,《黑洞迷情》,《雙面生活》,《紅瓊》,《風》,《紀念品》,《衰落美利堅》,《舊金山的最後一個黑人》,《野玫瑰》,《峽谷回音》 ——由於沒有廣告投入,這些電影永遠只能接觸到少數觀眾,只有最熱忱的影迷才能知曉以及找出這些電影的存在。

Her Smell (Alex Ross Perry, 2019)

向數位化的轉變讓電影製作變得更便宜可得,但與此同時,由於電影製作的速度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以及新的參與者如Amazon Studios和Netflix加入專業領域並成為重要的製片商,儘管流媒體渠道激增,要吸引人們的注意仍然越來越困難。此外,公司併購,例如迪斯尼最近收購21世紀福斯(迪斯尼帝國的又一個新成員,現在其業務涵蓋了從遊樂園到電視網絡的所有事物),其即將推出的大量翻拍而非原創內容,將推動大眾媒體對當代電影的形態進一步趨向安全的,公式化的。這些公司關心的只是底線,而不是個人願景。

而且還沒有結束——遠沒有結束。在未來幾十年裡,我預計漫改電影或者系列電影的高飛猛進勢頭將不會顯示出放緩的跡象,一是受經濟環境(更高的預算,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飽和預定以收回投資,以及更多製作人和焦點小組的幹預,和更少的導演投入)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有越來越多想要從這個生活成本高昂,充滿分裂和不公的世界逃離的觀眾。主流電影已經變得像巨無霸,即看上去很飽滿,但實際上缺乏營養或說文化價值。對於剩下的我們來說,那些更有想法的電影將繼續掉入虛無,而主流觀眾則永遠不會知道,也不關心有這些電影的存在。

所以若說發生了什麼,那就是數位化時代來臨,而電影已死(除了為少數仍在堅持做真電影的導演的發行媒介),一切都以用於影院的DCP(數字電影包),或直接發行於流媒體而告終。現在,在一個無比破碎的世界中,觀眾需要的是安全有保證的、相似的電影。他們不希望有驚喜。新的電影預告片清楚地闡明了正片裡幾乎每一個情節轉折點,正是觀眾們喜歡的,他們希望被引領,希望看到和之前看到的一樣的東西,只是外在有所不同。顯然從票房數字來看,這策略很奏效。技術並不是問題,它應該是為電影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反而,它被製片廠用來生產最精心設計和預先檢驗過的產品來接觸儘可能廣範圍的觀眾,這些產品被設計為絕不冒犯任何人,並能吸引最多人。簡而言之,我認為曾經被我們熟知的電影已經被一種新型的,由CGI視覺效果,簡單的情節,薄弱的人物設定以及重複無數次的成功公式合成的電影所取代。20世紀的電影逐漸成為過去,它們也將在很大程度上被遺忘——實際上,這已經在發生——留給我們的是一個完美無缺,幾乎沒有人類存在的數字世界。

-FIN-

相關焦點

  • 還有人記得無錫電影膠片廠嗎
    還有人記得無錫電影膠片廠嗎?我們繼續來憶苦思甜啊……說起來,中國電影工業的起步並不算晚,1905年我們就拍了一部叫《定軍山》的短片,只比法國人晚了十年。但是,直到1960年代,中國人拍電影的膠片還得靠進口……1958年,聰明的無錫人研究出了膠片生產技術,化工部就在無錫成立電影膠片廠。廠址在無錫最美麗的地方:十八灣(先後投入了5000萬!
  • 《光影傳奇》:膠片的故事與膠片電影守護人的崇高禮讚
    核心主角始終是電影膠片,串聯起電影膠片的命運、中國電影資料館的誕生、電影膠片守護人堅守的故事。第一集《浴火》講述電影膠片的性質、際遇和命運。第二集《家園》和第三集《寶庫》展示電影膠片之「家」,旨在搜集保藏並不斷改善電影膠片生存環境的中國電影資料館及其影片庫。
  • 膠片的味道|膠片攝影入門必看,你所不知道的膠片知識
    雖然我的攝影之路是從數位相機走起的,而在拿起膠片機的那一刻,我才開始理解ISO、曝光、光圈,開始用心去拍正確的照片。膠片攝影目的不同,使用的膠捲各異。最主要的幾個分類是黑白卷、彩色正片和彩色反轉片(負片)。最常見的膠片尺寸是35mm。許多單眼相機(SLR)和旁軸相機都使用這種膠捲。這樣的底片成卷裝,每卷可成像24或36張。
  • 「當年連殺人犯都不願破壞放電影」——《一秒鐘》與膠片電影記憶
    她不是尋親,而是為了把膠片偷回去做燈罩。當時,用廢棄的電影膠片做成的燈罩是一件奢侈品,結婚時的豪華擺設。劉閨女自小沒有爹媽,與弟弟相依為命,弟弟不小心把別人的燈罩燒壞了,他們賠不起,劉閨女只好去偷膠片。兩個各懷目的的人在範電影放映電影的放映廳裡相遇。 張九聲急切等著看的那捲《英雄兒女》膠片卻在送來放映的路上被驢車卷在地上弄壞了,變成了「一堆爛腸子」。
  • 電影《一秒鐘》:一代人的膠片記憶
    影片用一位父親為了看去世女兒的「一秒鐘」影像的故事,串起了那個年代人們對電影的熱愛,同樣也表現出張藝謀對膠片時代的情懷,可謂是他回歸初心的又一力作。目前,豆瓣評分高達7.8分,貓眼評分8.6分。據貓眼專業版統計,該片單日最高票房2500萬元,首周票房6900萬元,上映八天破億,截止至12月11日,累計票房1.25億。
  • 數字電影泛濫,膠片反而能活得更好?
    那他們完全就不用擔心有姜文這樣的導演消耗膠片了。拍《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時候,姜文一共拍了25萬英尺,創下了中國導演的最高耗片比記錄。特別在3D電影的範疇內,數字在成本上才有著絕對優勢。3D電影需要多臺攝影機同時進行拍攝,如果用膠片,那就是要多份膠捲,所增加的成本是不可想像的。況且數字更方便後期加電腦特效,用膠片來製作3D大片簡直是自找麻煩。3D和特效電影成為市場的寵兒,這是數字能夠取代膠片存在的重要推動力。
  • 當我閉上眼的那一刻
    我看到了「美麗的貝加爾湖畔「湖面依然那麼寧靜,就像電影的幕布映出了我的一生,當膠片走完了一段屬於它的旅程後會被放映人用手指按住永遠的暫停,取下裝上後等待著一個個新故事的開始和落幕。你是我的偶像年輕的勇士拿起手中的鋼槍冒著炮火在不斷的前行,當他用堅硬的意志拖動著自己傷痕累累的身軀,一步一步帶著愛人的希望走向黎明前的黑暗時他只想為家人留下那屬於自己的時光。
  • 為什麼說一般的膠片電影畫質不會超過超清的數字4K電影?
    膠片電影畫質好,還是數字電影的畫質好,這可能是電影發燒友們爭論不停的一個話題,其實即便到如今,感覺膠片電影逐漸淡出市場,但其實好萊塢依然有很多導演是堅持膠片攝影機來拍取電影畫面的,但是數字攝影機的大量優勢,令膠片的空間越來越小。
  • 漸漸遠去的露天膠片電影,是怎麼「復活」的
    數字時代的陡然降臨「逼退」了膠片電影,而膠片放映的傳統技藝和古老滋味,卻在他們的雙手中,在一幀一幀的膠片畫面間,一代代承續著。朱文炳還記得自己放映的第一部電影是樣板戲《智取威虎山》。那是一個大年初一,洲泉鎮人民廣場上聚了3000多號人,「連樹上都是人」。電影裡大雪紛飛,電影外大伙兒穿著厚棉襖,120分鐘的電影擠著站著看完。「當時觀眾太多了,生怕放映機出毛病,我緊張得不得了。」朱文炳回憶道。
  • 老物件:小時候的電影膠片拷貝,都是這麼封裝發行的,你還記得嗎
    露天電影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獨特的風景,在那個物質和精神文化都十分缺乏的年代,那時候農村沒有什麼娛樂活動,露天電影成為那時候的娛樂之一。小時候最喜歡過年和放露天電影。那時候的電影膠片拷貝,都是用這種鐵皮盒子封裝發行的。
  • 「老神經」「追影」30年 他收藏2000多部膠片電影
    9月22日,鄭州市西四環一處花卉育苗基地內,擺放著孫風辰收藏的部分膠片電影和電影放映器材。這是一處佔地面積約300平米的玻璃花房,室外秋風拂面怡人,室內則是宛如桑拿天,置身期間,很快渾身冒汗。拿出一個個電影膠片,上面落了不少塵土,拂去灰塵,一幀幀電影底片,盡收眼底。粗略估算,此間存放影片有百餘部。「這兒這麼熱,電影膠片受得了嗎?」
  • 「那一刻」現在還在折磨你嗎?
    這一刻成了改變一切的關鍵所在,只要這一刻改變了,後面的一切都不會發生了,一切都會變好。是的,改變這一刻,一切都會改變。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這一刻,我們覺得那一刻我們對父母的態度轉變了,我們認為父母不愛我們;我們覺得那一刻我要是不那麼做,財富也不會流逝;我們覺得那一刻我們不做那一件錯事,生活不會變得如此不堪……是嗎?
  • 數字時代後,膠片留下了什麼?
    而在影廳角落,那個鮮有人問津的掛著「工作區域無關人員禁入」的牌子的門後,是電影放映師湯忠義的世界。 從直徑半米的綠色鐵盒中取出卷好的膠片,去掉首尾保護膠片的部分,把片路上好。片盤有兩個,上面供片,下面的收片。調整好音鼓、透鏡、供片盤,伴隨著機器運轉發出的巨大噪音,上好的膠片一格一畫地投射到影院的屏幕上。
  • 興化電影發燒友 收藏絕版放映機20年 打算建老膠片電影收藏館
    20多年來,他花費10多萬元,收集了4臺膠片放映機和2臺數字放映機,還有20多部電影老膠片。 村裡要是來了一個放電影的,大家早早地就會搬著凳子到廣場上佔個好位置。張正玉回憶,那時,他跟著放映隊跑遍了整個高港,放映隊到哪他就和夥伴們跟到哪兒。最遠的一次,他跑到了離家幾十裡地的一個村莊。   張正玉回憶,那時,電影資源少,常會出現幾個地方同用一組膠片放一部電影的情況。通常是這個村裡放完了,再由工作人員送到另一個村裡。有時,等膠片要等上1個小時,但中途卻沒有一個人離場。
  • 太極拳師魏雷倒下的那一刻,想到老電影《李小龍傳奇》,成龍電影...
    說起來也許你們不相信,當太極拳師魏雷被「格鬥狂人」徐曉冬狠揍轟然倒地的那一刻,我首先想到的不是什麼傳統武術中不中用,和綜合格鬥比誰優誰劣的問題,我首先想到的是一部過去的電影《李小龍傳奇》,這部電影是由當時被娛樂圈稱為李小龍第二的功夫演員何宗道主演的。
  • 這些「絕版」膠片和電影可以在廈大看到啦!
    這些頗有年代感的膠片電影是如何被重新 搬上大熒幕的呢?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宣傳片《我和我的電影》,還專門到這兒取景。關於電影博物館的成立,來源於這樣一段故事。2010年,貴州的某電影製片廠由於倉儲租期到期,許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電影膠片從貴州遺落到麗江,並將被當做廢品處理。
  • 漂洋過海來看你:懷斯曼電影膠片如期抵達
    漂洋過海來看你:懷斯曼電影膠片如期抵達 2020-12-15 14: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電影《一秒鐘》重返膠片時代,張導說:「這是寫給電影的情書」
    勞改犯張九聲在沙漠裡跑那麼遠的路不是為了電影,而是為了在電影放映前的《新聞簡報》裡看女兒一眼;劉閨女千方百計偷膠片,是為了賠給人家損壞的燈罩,好讓弟弟能夠大大方方出門;範電影也並非《天堂電影院》裡艾弗達式的人物,他放映起電影來細緻而周到,卻並非是出於敬畏心,而是在被頂替的不安中時刻想要突出自己職業位置的不可替代
  • 一秒鐘,張藝謀寫給膠片時代的一封情書
    當膠片被縷整齊,條條掛起,蒸餾水淋下來後塵土消散,變成清晰的映畫,這一刻,感動與喜悅感不自覺地湧上心頭。來談談膠片,膠片也叫底片,英文是Film,還有一個名字叫做菲林(香港人似乎更喜歡這樣說)。早期的感光底片是溼片,意味著拍攝完畢後要立刻衝洗,這樣給攝影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 為何現代人開始喜歡膠片攝影了?膠片到底有什麼魅力?
    膠片攝影大賽圖片同樣的在數位相機一統天下的現代,也有像諾蘭、昆汀這樣的大導演堅持使用膠片來拍攝電影使用膠片拍攝的《敦刻爾克》甚至國師張藝謀也拍攝了講述膠片時代電影人的《一秒鐘》,來致敬美麗的膠片那麼膠片攝影有什麼樣的魅力可以讓它依舊有這麼多的粉絲擁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