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Wheeler Winston Dixon
翻譯
夏木木
編輯
蘇打味
想弄清楚過去十年裡電影發生了什麼,就要追溯到上世紀的轉折點——2000年——此時好萊塢決定捨棄膠片拍攝,全面轉型為數位化。35mm膠片生產和放映產業以難以置信的速度被棄用,也迫使以此發家的伊士曼柯達破產——這是早十年前根本想像不到的事。仿佛一夜之間,電影產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之前一部長片電影的終端產品是35mm的播放程式、海報、預告片、劇照和媒體招待會,現在電影的拍攝和剪輯完全依賴於數字科技,影院觀影體驗也開始減弱。電影不再僅存在於電影院中,更多被剪成多條並穿插進廣告出現在電視上。隨著流媒體漸漸取代傳統發行模式,在21世紀人們可以在電腦和手機上看電影,電影因而變得隨時隨地,無窮無盡而又毫不費力就可得到。
毋庸置疑的是,電影在數位化轉變過程中損失很多,這也是自媒體發明以來對電影設備最重大的改造。當所有電影都是用35mm膠片拍攝、剪輯和放映時,院線放映是必然的事,每一部電影,無論預算高低,都需要在影院上映來賺錢。因此來自美國國際影業公司(American International Pictures)在6天之內拍攝的預算為100,000美元或更少的「剝削電影」,要與來自各大製片廠的好萊塢大片在同一片陣地上競爭。帶有字幕或配音的外國電影也需要找影院放映來收回投資,這從而在美國乃至世界範圍內,促使了非正式的藝術劇院影院鏈的建立。因此膠片時代的電影產業在某種程度上更加平等,每個人都關注著院線上映日期,因為這是電影頭次放映時唯一可以看到的場所。
這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如今只有最貴的電影能在電影院上映——系列電影,DC和漫威宇宙電影,邦德電影,哈利·波特,星球大戰及其他類似電影——其餘電影則淪為邊緣,只能在未公開流媒體上發行,因為DVD已經是過去式,就像CD已被音樂的流媒體服務所取代一樣。這很合理,最昂貴的電影是最大的賭注,製片廠將所有廣告費用都砸在這些電影上,因為他們需要把錢賺回來。當電影預算通常在200到3億美元之間徘徊時,從投資回報上來講很說得通,在最新的漫威電影需要所有可能的曝光來收回成本時,為什麼還要花錢在有意思的獨立電影或國外進口電影上呢?
但另一個因素是,如果沒有影院「房地產」帶來的大規模上映,電影如何吸引觀眾?每年在全球範圍內會出產千上萬部精彩電影,而這些電影從未上映過。現在,在流媒體時代,你再不能走進一個影像商店,聽裡面的店員給你推薦電影,或者瀏覽架子上各種各樣的類型——現在一切都是線上的。有人可能會爭辯說,在Amazon或Netflix上也能很好地瀏覽,但這還是不一樣的。Amazon和Netflix都是依賴笨拙的算法,根據你之前的選擇來猜測接下來你可能感興趣的內容。這些算法認為,如果你喜歡一部恐怖片,那麼除了恐怖片,你什麼也不會喜歡。只要播放一部外國電影,那你就會被更多同類電影淹沒。
當然這變化也有好的一面。現在製作獨立電影比以前便宜了,之前需要視覺效果工作室完成的特殊效果現在只需按一下按鈕。獨立的發行平臺(例如YouTube,Mubi,Hulu,Kanopy等)不勝枚舉,讓我們可以即時訪問成千上萬的影片。而且,只要你知道要查找的內容,就可以合法或非法地在網上找到它。還有像Vimeo這樣專門致力於使最貧困的影迷都能獲取高清視頻的網站。作為觀眾,你可以免費觀看Vimeo上的幾乎所有電影,甚至無需登錄。作為電影攝製者,你可以免費加入(最低級別的)Vimeo,從而接觸到比一般實驗或獨立電影能接觸到的更廣的受眾。
然而不好的一面是市場難免地向青少年和孩子們傾斜,而隨著嚴肅電影逐漸成為小型影院的大本營,成年人在主流影院或多或少地處於邊緣地位。儘管有一些例外,但劇院或流媒體的絕大多數內容都是系列電影或動畫電影,而其他所有內容都被邊緣化。青少年電影佔據了主導地位,例如,在我撰寫本文時,票房主要由《蜘蛛俠:英雄遠徵》,《玩具總動員4》,《阿拉丁》,《安娜貝爾3:鬼娃回家》,《極速備戰》等電影組成——全都是翻拍、續集或系列電影。而那些現在也在放映,但不是在主流劇院放映的有趣的電影,例如《最大的小農場》,《她的氣味》,《黑洞迷情》,《雙面生活》,《紅瓊》,《風》,《紀念品》,《衰落美利堅》,《舊金山的最後一個黑人》,《野玫瑰》,《峽谷回音》 ——由於沒有廣告投入,這些電影永遠只能接觸到少數觀眾,只有最熱忱的影迷才能知曉以及找出這些電影的存在。
Her Smell (Alex Ross Perry, 2019)
向數位化的轉變讓電影製作變得更便宜可得,但與此同時,由於電影製作的速度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以及新的參與者如Amazon Studios和Netflix加入專業領域並成為重要的製片商,儘管流媒體渠道激增,要吸引人們的注意仍然越來越困難。此外,公司併購,例如迪斯尼最近收購21世紀福斯(迪斯尼帝國的又一個新成員,現在其業務涵蓋了從遊樂園到電視網絡的所有事物),其即將推出的大量翻拍而非原創內容,將推動大眾媒體對當代電影的形態進一步趨向安全的,公式化的。這些公司關心的只是底線,而不是個人願景。
而且還沒有結束——遠沒有結束。在未來幾十年裡,我預計漫改電影或者系列電影的高飛猛進勢頭將不會顯示出放緩的跡象,一是受經濟環境(更高的預算,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飽和預定以收回投資,以及更多製作人和焦點小組的幹預,和更少的導演投入)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有越來越多想要從這個生活成本高昂,充滿分裂和不公的世界逃離的觀眾。主流電影已經變得像巨無霸,即看上去很飽滿,但實際上缺乏營養或說文化價值。對於剩下的我們來說,那些更有想法的電影將繼續掉入虛無,而主流觀眾則永遠不會知道,也不關心有這些電影的存在。
所以若說發生了什麼,那就是數位化時代來臨,而電影已死(除了為少數仍在堅持做真電影的導演的發行媒介),一切都以用於影院的DCP(數字電影包),或直接發行於流媒體而告終。現在,在一個無比破碎的世界中,觀眾需要的是安全有保證的、相似的電影。他們不希望有驚喜。新的電影預告片清楚地闡明了正片裡幾乎每一個情節轉折點,正是觀眾們喜歡的,他們希望被引領,希望看到和之前看到的一樣的東西,只是外在有所不同。顯然從票房數字來看,這策略很奏效。技術並不是問題,它應該是為電影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反而,它被製片廠用來生產最精心設計和預先檢驗過的產品來接觸儘可能廣範圍的觀眾,這些產品被設計為絕不冒犯任何人,並能吸引最多人。簡而言之,我認為曾經被我們熟知的電影已經被一種新型的,由CGI視覺效果,簡單的情節,薄弱的人物設定以及重複無數次的成功公式合成的電影所取代。20世紀的電影逐漸成為過去,它們也將在很大程度上被遺忘——實際上,這已經在發生——留給我們的是一個完美無缺,幾乎沒有人類存在的數字世界。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