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人記得無錫電影膠片廠嗎

2020-12-22 明光人在江陰

一家工廠的關閉,一個行業的消失。還有人記得無錫電影膠片廠嗎?

我們繼續來憶苦思甜啊……

說起來,中國電影工業的起步並不算晚,1905年我們就拍了一部叫《定軍山》的短片,只比法國人晚了十年。

但是,直到1960年代,中國人拍電影的膠片還得靠進口……

1958年,聰明的無錫人研究出了膠片生產技術,化工部就在無錫成立電影膠片廠。廠址在無錫最美麗的地方:十八灣

(先後投入了5000萬!知道當時無錫的GDP是多少嗎……

然後,據說那部《南徵北戰》就是用無錫生產的膠片拍攝的。

不管怎樣吧,無錫生產出了第一條國產電影膠片、記住重點啊:無錫其實是中國電影工業的奠基者

八十年代,膠片廠成為最早引進外資的企業之一,有了愛克發公司....九十年代,柯達來了

對,就是那個伊斯曼柯達。當年,愛迪生跟他的徒弟迪克生,就是找到他們,將賽璐璐膠片切成35mm寬的帶子,又在兩邊打上均勻的小孔,有了電影膠片......1998年,柯達與國內膠片整個行業合資。於是,有了無錫柯達......

然而,2008年,數位技術把膠片電影趕下了歷史舞臺。於是,電影膠片廠就成為現在的樣子……這就是技術的力量

它左右著我們前進的腳步,看上去是有人在控制、在使用實際上,我們有誰還能左右它?

這是哲學問題了!

對此大家有什觀點,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相關焦點

  • 老物件:小時候的電影膠片拷貝,都是這麼封裝發行的,你還記得嗎
    露天電影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獨特的風景,在那個物質和精神文化都十分缺乏的年代,那時候農村沒有什麼娛樂活動,露天電影成為那時候的娛樂之一。小時候最喜歡過年和放露天電影。那時候的電影膠片拷貝,都是用這種鐵皮盒子封裝發行的。
  • 膠片——那些讓人割捨不下的記憶
    由張藝謀導演,張譯、劉浩存、範偉主演的電影《一秒鐘》今日上映,電影講述了勞改犯張九聲為看一場女兒只出現一秒的電影,從勞改農場逃出,在途中與想要廢棄膠片的劉閨女,以及放電影從未失誤過的範電影,因膠片結緣的故事。其中一張宣傳海報上寫道,「膠片時代結束了,它是一代人的情懷與回憶,它離我們遠去,但電影人對它依然心存懷念和敬畏」。
  • 「當年連殺人犯都不願破壞放電影」——《一秒鐘》與膠片電影記憶
    2016年,上海電影技術廠關閉了國內最後一條膠片生產線,中國徹底告別膠片時代。 2017年,張藝謀給鄒靜之寫郵件,說自己想拍一部「放電影」的電影,「為紀念也好,懷舊也罷,都可以,說得再簡單點,就是要拍一部自己想拍的電影」。
  • 《光影傳奇》:膠片的故事與膠片電影守護人的崇高禮讚
    為了守望民族記憶,致敬電影膠片守護者,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的六集紀錄片《光影傳奇》於1月9日-14日在CCTV-9紀錄頻道播出,講述中國電影膠片「前世今生」的故事。翻開歷史的篇章,拂去百年的塵埃,該紀錄片從電影膠片的故事開始講起,帶領觀眾了解中國電影資料館人嘔心瀝血、前赴後繼地守護電影的歷程。
  • 數字時代後,膠片留下了什麼?
    對於中國來說,膠片電影的高潮伴隨著市場化而來。2002年到2010年之間,中國膠片電影市場迎來了它最繁榮的時刻,全國上下都在膠片電影拍攝和拷貝的熱情中。那時,做膠片核心工作的上海電影技術廠的洗印公司甚至出現過八條生產線全開以及上百名工人同時工作的盛況。 然而,轉變來得也很突然。
  • 漸漸遠去的露天膠片電影,是怎麼「復活」的
    夜幕降臨,水鄉巷陌間,膠片投影機發出的光柱伴著蟬鳴,再一次照在黑瓦白牆上。在浙江嘉興的一個小村裡,王志華、朱文炳、朱生榮、朱強四代電影放映員,「接力」放映電影50餘年。「流動電影院」又開場,「噠噠」的走帶聲轉出了光影老味道,也轉動了整村人的文化生活。
  • 電影《一秒鐘》:一代人的膠片記憶
    影片用一位父親為了看去世女兒的「一秒鐘」影像的故事,串起了那個年代人們對電影的熱愛,同樣也表現出張藝謀對膠片時代的情懷,可謂是他回歸初心的又一力作。目前,豆瓣評分高達7.8分,貓眼評分8.6分。據貓眼專業版統計,該片單日最高票房2500萬元,首周票房6900萬元,上映八天破億,截止至12月11日,累計票房1.25億。
  • 膠片時代早已過去,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愛玩膠片?
    膠片是由一種帶有感光乳劑的片基組成的,感光乳劑,顧名思義就是感受光的一種物質,當光線對感光乳劑進行一定的曝光,一張膠片就完成了他的使命。主流的膠片類型有邊緣打孔膠片、卷片、散片三種類型,他們分別用在不同的相機中。膠片的尺寸和我們平常使用的數位相機感光元件規格基本一樣。
  • 上海電影譯製厂部分譯製片檔案 將申報檔案文獻遺產
    展示譯製片珍貴歷史記憶  ■本報記者 張熠  走進廣播大廈,穿過一面寫著「演員配音要『有神』」的白牆,記者日前來到上海電影譯製廠的混錄棚。棚裡長桌上,攤平放著一長溜檔案袋,另一頭是堆疊起來的電影膠片盒。檔案袋旁的紙張多數已泛黃,仔細一看,是上譯廠所藏《簡·愛》《佐羅》《虎口脫險》等16部經典譯製片的翻譯手稿。  這批譯製片檔案,部分珍藏在上譯廠黨總支書記陳錦培辦公室的一面大柜子裡,此番首度向社會公開展示。
  • 數字電影泛濫,膠片反而能活得更好?
    數字已經是全面碾壓膠片,電影膠片產量大幅度縮水,膠片大佬柯達公司淪為另一個「諾基亞」。我們來到了一個數字為王的電影時代。如果不是在諾蘭、昆汀為代表的大導演們做著誓死頑抗,世界上可能就真的再也沒有電影膠片生產了。
  • 新影集團總經理姚永暉:依舊堅持用電影膠片記錄時代,書寫歷史
    據了解,新影廠前身是1938年的延安電影團,1953年建廠,廠名由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2010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和北京科學電影製片廠合併組建了中央新影集團。2019年4月,中央新影集團劃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管理。
  • 捨棄膠片的那一刻,電影還會好嗎?
    ,就要追溯到上世紀的轉折點——2000年——此時好萊塢決定捨棄膠片拍攝,全面轉型為數位化。隨著流媒體漸漸取代傳統發行模式,在21世紀人們可以在電腦和手機上看電影,電影因而變得隨時隨地,無窮無盡而又毫不費力就可得到。毋庸置疑的是,電影在數位化轉變過程中損失很多,這也是自媒體發明以來對電影設備最重大的改造。當所有電影都是用35mm膠片拍攝、剪輯和放映時,院線放映是必然的事,每一部電影,無論預算高低,都需要在影院上映來賺錢。
  • 「老神經」「追影」30年 他收藏2000多部膠片電影
    在鄭州,63歲的孫風辰痴迷「追影」30年,收藏了2000多部膠片電影、數十臺各式放映機,被不理解的人稱作「老神經」。面對非議,他有自己的收藏感悟一一記錄社會的發展,不能缺失民間記憶。膠片電影,就是了解世界的窗口。那麼,這些年來他收藏電影,經歷了那些故事?是什麼原因促使他走向收藏之路呢?現在又面臨怎樣的困境呢?2000多部電影都放哪兒?
  • 上海電影譯製廠近萬件譯製片檔案將申報檔案文獻遺產
    上譯廠近萬件譯製片檔案將申報檔案文獻遺產 展示譯製片珍貴歷史記憶 ■本報記者 張熠 走進廣播大廈,穿過一面寫著「演員配音要『有神』」的白牆,記者日前來到上海電影譯製廠的混錄棚。棚裡長桌上,攤平放著一長溜檔案袋,另一頭是堆疊起來的電影膠片盒。
  • 張藝謀拍《一秒鐘》:膠片轉動令人心動
    電影的背景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西北某地,一位父親為了看電影中已經去世的女兒的「一秒鐘」影像,他與偷膠片的劉閨女以及電影放映員因為一場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一秒鐘》是縈繞在張藝謀心頭多年的一個故事,大時代下的小人物,膠片傳遞出來的久違的情感,更像是他回歸初心的一次創作。
  • 華虹無錫12寸廠迎來重磅客戶!兆易創新NOR Flash晶片首度下單
    華虹半導體位於無錫的全新 12 寸廠已正式投產,日前更迎來一個重磅客戶:北京兆易創新。 供應鏈透露,北京兆易創新的產品原本都是在中芯國際投片,近日已將部分 NOR Flash 存儲晶片下單給無錫 12 寸廠,而邏輯晶片 MCU 和電源管理晶片 PMIC 上,仍是在中芯國際投片。
  • 兆易創新NOR Flash轉單華虹無錫廠?內部人士:是新增產能!
    1月8日消息,芯智訊通過兆易創新內部人士確認,兆易創新的NOR Flash產品已經開始在華虹無錫12英寸晶圓廠下單生產。這也是兆易創新首次將NOR Flash下單給華虹半導體生產。華虹無錫12英寸晶圓廠總投資100億美元,一期項目投資約25億美元,擁有一條工藝等級90-65/55nm、月產能約4萬片的12英寸特色工藝集成電路生產線。自2019年9月建成投片以來,產能持續爬坡中,預計今年上半年將達到4萬片/月12英寸晶圓產能。
  • 這些「絕版」膠片和電影可以在廈大看到啦!
    原來,在廈大還有著這樣一個特別的博物館和這樣一群手藝精湛的人……流浪數十載,終有歸處在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德旺圖書館八樓,有個寶地——「電影博物館」,它是在廈門大學音像文獻中心的基礎上成立的2014年,廈門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學科在新建的翔安校區圖書館,設立音像文獻中心 ,各式各樣的膠片放映機、與電影相關的老物件、電影戲服、電影膠片、海報、臺本等,陸陸續續「住」了進來,在廈大安了「家」。隨後陸續有私人捐贈或電影製片廠將膠片交予博物館保存。從黑白到彩色,從16毫米到35毫米,越來越多的膠片被修復、收藏在這裡,帶著過去的時代印記一起。
  • 張藝謀拍《一秒鐘》的執念:膠片的轉動是最好聽的音樂
    為了找到這寄託著情感的膠片,他偶遇了想要膠片做檯燈罩的劉閨女(劉浩存 飾)以及放電影從未失誤過的電影放映員範電影(範偉 飾),他們因為一場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短片《看電影》劇照。對於膠片,張藝謀非常有情結。
  • 電影《一秒鐘》重返膠片時代,張導說:「這是寫給電影的情書」
    勞改犯張九聲在沙漠裡跑那麼遠的路不是為了電影,而是為了在電影放映前的《新聞簡報》裡看女兒一眼;劉閨女千方百計偷膠片,是為了賠給人家損壞的燈罩,好讓弟弟能夠大大方方出門;範電影也並非《天堂電影院》裡艾弗達式的人物,他放映起電影來細緻而周到,卻並非是出於敬畏心,而是在被頂替的不安中時刻想要突出自己職業位置的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