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日本,中國民眾普遍有種難以言表的複雜情緒在唇齒間縈繞,因為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日本對中國的所作所為對於很多人而言,提起來恨的牙根痒痒。
倒是此次新冠疫情,日本作為友邦鄰國對中國施以援手,且物資上所附的風雅詩句倒是提醒了大家中日兩國之交歷史源遠流長,彼此之間文化交流、融合更是密不可分。
其實,說到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還有一件頗為奇特之事,很是值得一提: 一套由日本十位頂級大家所撰寫的中國通史讀物,在中國被翻譯出版,成為暢銷讀物。獲得中國民眾、特別是學史、讀史的一眾文化人的認可。
甚至被國內眾多著名學者聯袂推薦,以至於5次再版印刷。其中緣由頗值得深究。而這本由10位日本頂尖教授撰寫的中國史,為什麼能夠五次再版,賣瘋了呢?
書之由來
此書名為《講談社·中國的歷史》,是由日本最大的綜合性出版社之一的講談社出版,乃是該社建社百年的獻禮。
講談社,在日本出版界與集英社、小學館並稱為「漫畫三雄」。其創立於1909年,當時的日本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教育改革,學校大力興辦辯論堂。
一名叫野間清治的青年人,也就是後來講談社的創立者,日後被稱為「傳媒界松下幸之助」,於此時參加學校組織的「創立演講大會」。會後,他希望編纂一本演講範本雜誌,用來指導青年學生的演講技巧。
講談社
於是,講談社的第一本雜誌《雄辯》於當年創刊,同期創立的還有「大日本雄辯會」也就是講談社的前身。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兩個名字一直並用,直到1958年,才統一改為現在的「株式會社講談社」。
《雄辯》雜誌的成功後,野間清治又先後創辦了《講談俱樂部》、《趣味俱樂部》等9本雜誌,在當時轟動一時。甚至民間有著這樣的說法,只要是識字的日本人,一生中必讀一種講談社的雜誌。全盛時期,講談社雜誌的發行量佔整個出版業雜誌發行量的70%。
野間清治
此後講談社又拓展了圖書和漫畫領域,旗下曾擁有29個圖書品類、31本雜誌和38本漫畫雜誌。"渾然一體"、"誠實勤勉"、"縱橫考慮」乃是講談社的三大社訓」。
該社出品書籍始終遵從一個原則,即:定位於大眾閱讀,兼顧學術性與通俗性。因此在《講談社·中國的歷史》這套史書的撰寫上,講談社聘請專家,希望他們以普通民眾可理解的通俗易懂的語言,將中華上下五千以一種既有趣又有益的形式呈現給民眾。
書之撰寫
該書的日文版編寫就花費了整整五年。 在之後的引進出版中文版的過程中,日方也並未放鬆對於品質的要求,嚴格審核出版資質,並同時尋找合適的譯者以及合適的薦者。
其中很多譯者,本人就是相關領域的權威學者,如第八卷的譯者烏蘭女士,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專門研究元史的專家。整套書從翻譯、編輯、製作地圖、選配圖片、地圖送審、重大選題送審、排版調版、設計封面等,幾乎又耗費了五年的時間。
其間歷經五次調版、十易封面,才最後呈現到我們眼前。書中用了大量的圖片來輔助理解,因此每卷書中都有地圖、照片上百幅、彩圖若干,使得讀者對於很多內容一目了然。
更為難得的是,此書中文版儘量保留日本原書的原汁原味,無論從版式、要素、編排上,都力求接近原版;甚至書中所出現的地圖,幾乎全部依樣重做;而其中的插圖無論黑白還是彩色,也都儘量以日文版為基礎稍作更新。
那麼這套由日本友人撰寫的我國通史又和我國本土作者所著有何區別呢。其實,讀史如「觀山」,所處位置不同,景致自然不同。人所處的地位和環境不同,勾畫描繪的事件也有所區別。
因此這套由日本十位頂級學者所著的中國史書,實乃從我們同出一脈的東瀛學者的角度來反應外界是如何看待我們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歷史。
在中國史的研習上,日本學者因為佔據地理、起源、人文等優勢,因此自成一脈,在國際中國史研究中,日本學者憑藉其獨特的優勢,形成了自己的學術風格和學術傳統。
該書在國內出版時,獲得一眾國內學者大咖的推薦。「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和當代日本隋唐歷史研究的綜合性成果,體現了日本學者觀察隋唐歷史的獨特視角。」這段話節選自清華大學教授張國剛對於《絢爛的世界帝國》的推薦序中。
除此之外,北京大學教授閻步克、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黎虎、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子今、北京大學教授鄧小南等十位國內一流學者分別為其中文版作序,傾力推薦。由此也可見此書之不一般。
而本套書的原版日本版也是共有十位不同的日本作者,每位作者都有其學術的獨創性和行文風格。
而此次講談出版社並未採用一套書統一風格的方法來進行編纂,而是尊重每位作者的獨特性,使得每一卷展現出來的對材料的把握、敘述的展開、史實和觀點的表達風格,都不盡相同,自成特色。
又由於整套書定位於寫給普通民眾的史書,因此內容都非常通俗易懂且構思巧妙,寫法輕鬆,觀點新穎,富於洞見,使得其可讀性與嚴肅性兼備,讓整套書沒有千篇一律之感卻又有種別致的和諧。
該書一共十卷,以第一卷 《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 夏王朝》為開頭,按時間順序分別對不同朝代進行了描繪,直至第十卷《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清末 中華民國》。
其間每一位作者在敘說過程中都將自己的觀點融於其中,比如在最後一卷的近代史部分,作者將19世紀中葉到1936年為止歸結為「復興中華的嘗試」。
由洪秀全、孫中山以及後繼者委員長等本書中的出場人物以及後來偉人總結出當時的革命行為都是有著地方文化的差異與聯繫。都是自南方而起,燎原之勢向北方蔓延。
就連偉人也是從南方農村根據地興起朝著黃土高原的延安一路前行。在對這段政治史的描述過程中,作者還特別兼顧了該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為我們解讀中國近代史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
嶄新的角度、通俗有趣的描述、生動形象的地圖及圖畫,使得這套書一經出版即獲得民眾廣泛認可、而其不失嚴謹的學術性又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因此這套書在引進之時就得到廣師大出版社的總編輯劉瑞琳的高度評價。
其云:「今年我本人最滿意的項目當屬引進出版了日本講談社的《中國的歷史》。」。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這套非本土作者所著的通史讀物可以為國內的讀者們帶來不一樣的思索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