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沒有絕對真相的,就算名家如司馬遷、呂思勉,他們各自筆下的國史都會因特定時代的意識和觀念而偏離事實。
唯有博覽眾家所言,並取精棄粕,我們才能疏理出一段相對完整且真實的中國歷史。
為了給那些追逐歷史真相的人提供新的角度和更多的參考,今天難得君就帶來了一套日本學者寫就的中國通史讀物——《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日本人寫中國史?水平如何?
由於文化和學術傳統的不同,西洋人、東洋人觀察中國歷史的角度和興趣、重點不同,而在世界範圍來看,恰恰是
日本學者對中國歷史的研究,是水平最高的。一方面,日本歷史和文化深受中國的影響,使得日本人更了解漢文化;另一方面,日本學者會從更寬闊的東亞範圍去看待中國,能避免受到「唯中國論」的影響。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和市面上其他的中國史有什麼區別?這套書的話語體系、側重點和視角與國內學者的不盡相同,它專業、前沿又富有創見,每卷都可以給中國讀者不同程度的啟發。如第四卷《三國志的世界:後漢三國時代》,作者是集中、日、韓三國文化背景於一體的專家,他把三國的歷史與大家熟悉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比較著敘述歷史的真實,並將三國歷史放到整個東亞史中去解讀,讓人稱讚叫絕。可以說它刷新了大家腦中固化的中國史。
在國內,能達到《講談社·中國的歷史》這樣水準的通俗讀物不多見。
作者
從一二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東亞最早的人類、不同的石器工業傳統談起,娓娓道來。由自然環境到文化分區與譜系,再到大的時段劃分,則頗有指點江山、縱橫捭闔的大將風度。這些敘述是解讀遠古中國必不可少的輪廓性勾畫。日後一幕幕感天動地的悲喜劇,都是在這個大的自然和文化背景下上演的,它們奠定了後世中國發展的基礎。
作者的許多總括性認識如他山之石,發人深省:「我們不能用以中原為中心的單一的發展規律和戰國時代以後正式成形的中華的概念或者說是中國的概念來看待其後的中國史」。「以中華文明為主幹的中國史觀不過是著眼於一方的區域歷史」,「中國的歷史並不只是農業社會的歷史」。「商周文化是南方的文化軸,北方青銅器文化是北方的文化軸」,(兩條文化軸的)「接觸地帶才是生成新的社會體系的源泉所在」。種種表述,都頗富啟發意義。
全書正文共十章,另有前言和附錄兩個部分。前言,重點講了本書新視角:「文化地域所擁有的歷史特性」。正文十章:第一章講「本書所涉及的時代」,強調了史料的價值問題及用法。第二至五章,是關於夏商周(西周)三代的歷史。其中,第三、四章寫法比較特別,作者的意圖是利用各國成書於戰國的史籍(作者所考定的),考察各國在戰國時代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帶著主觀性,追溯其在夏、商、周(指西周)三代的歷史淵源的內容。第六章講「春秋的史實」。第七至九章,講戰國的歷史文化。第十章,是對全書的總結。
作者注意引導讀者分辨史籍中的「事實」,重視新資料的運用,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平勢先生本人及其他日本學者的一些歷史觀點。
由日本學界該研究領域內的專家鶴間和幸撰寫,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王子今教授推薦,作者通過文獻辨析和實地勘察重新構建了秦漢四百年的興衰史,分析了小秦、小漢通過與其他地域集團的衝突發展、壯大,兼併其他各國,最終開創秦漢帝國的歷史過程。本書特別側重了東亞之中的中國、日本的視角。秦漢時期的日本列島社會與中國相比的話是相當落後的,這是當時的事實。但是,即便如此,作者認為以中國為中心、從中華的角度視邊境為夷狄的觀點是不可取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本書的記述不是以華夷思想為中心的,而是注意到地域多樣性、並且嘗試從世界古代史的角度來認識中國歷史的。
將三國歷史與文學作品《三國演義》進行比較,剖析它們之間的異同和真偽;二是將三國歷史置於古今東亞世界中進行解讀,分析和比較中、日、韓相關歷史文化的相互影響、交融和異同;三是本書雖然是以文學研究家的身份撰述的普及性三國歷史,但是著者是以史學的、學術性的、嚴謹的態度進行撰寫的,可以說是一部以史籍原典和考古資料為依據而追求真實的三國歷史的嚴肅著作。
本卷作者側重探討了夾在漢、唐兩個統一帝國之間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民族的形成過程、中華文明的本質;當時周邊地區如日本、高句麗、百濟與「中華文明」的互動關係及其影響。與許多國內學者不同,川本芳昭打破了國別的限制,而
試圖以「東亞世界」的眼光解讀這段歷史,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的傳播與接受、以及這種文明的傳播所帶來的民族間複雜的互動關係。
一般教科書對隋代的歷史總是匆匆帶過。氣賀澤先生
對於隋朝的歷史,則頗為重視,有些看法頗為新穎。作者特別肯定隋朝初年在制度建設上的成就,認為高熲、蘇威幾個人合作,短短幾年時間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制度變革,從而奠定了隋朝開皇之治的基礎。作者特別強調佛教對於鞏固隋朝統治的意義。就全書的側重點而言,作者對於貞觀之治評價不高,論述簡略;對於武則天的掌權,則與同時期日本等東亞其他地域的女主政權做出聯想。與一般中國教科書或者斷代史不同,作者對於唐代花街柳巷世界、長安和洛陽的城市景觀、五代山及房山雲居寺等地的佛教文化都要專門的敘述。在國際中國史研究中,日本學者有獨特的優勢,形成了自己學術風格和學術傳統。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和當代日本隋唐歷史研究綜合性成果,體現了日本學者觀察隋唐歷史的獨特視角。
全書漸次展開的十章,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板塊:開端的四章,依照歷史的時序,概述了公元9世紀末到13世紀政治史的基本歷程。繼而進入本書最為核心的內容,以三章的篇幅,討論這一時段中「思想與宗教的奔流」:作者分別從思想和宗教的變遷、士大夫群體和社會精神、科學和技術革新等角度闡釋了「奔流」的意涵。接下來的兩章,介紹兩宋的文化潮流、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通過延伸性的觀察,讓人們體味到「思想與宗教」養育蘊蓄的氛圍環境與承載體。第十章則是宋代歷史的結束,也是全書概觀式的收束。
本書內容涉及到
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學術史、藝術史等紛紜豐富的議題,體現著日本學界具有代表性的中堅力量對於宋代歷史的「再認識」。
本卷由日本學界該研究領域內的專家杉山正明撰寫,
復旦大學教授姚大力推薦,直接涉及的是
9世紀後半期至14世紀末大約五百年間的歷史。作者沒有像中國人通常慣於接受的那樣,依照「唐—五代—兩宋—元」的歷史變遷主線來呈現公元10到14世紀的中國史;相反,被很多人想當然地看做是阻斷、破壞了本應由兩宋來實現的國家統一大業的夏、遼與金,不再僅僅是出現在音樂正劇裡的幾段不和諧的變奏或插曲,而都在本書中擔當起積極和正面的主要角色,由它們來貫穿從唐到元這一時段的中國史進程,作者認為本書所涉五百年乃至六百年間歷史的整個進程,正是開啟歐亞大陸世界史和中國史邂逅、交鋒的六百年。
本書作者生動地展示了海洋歷史和明清時代五百年的歷史,將明清這一對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劇變化的時代進行了嚴謹而深入淺出的闡述。
過往不論中外,主流的看法都是:明清時期(鴉片戰爭以前)是一個停滯的時期;明清中國都被視為一個「閉關自守」的時期,一個與海洋無緣的時期。在最近二三十年,國際學界對以上說法進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明清中國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文化等也經歷著深刻的變化,中國和外界的聯繫遠比以前加強,從而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非常重要角色。本書在這些重大問題上,採納了國際學界的新見解,因此就史觀而言,很有新意。
第十卷《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清末 中華民國》
本卷作者將19世紀中葉到1936年為止作為一個時代進行敘述,把此階段的歷史歸結為「復興中華的嘗試」。作者指出,中國存在地方文化的差異與聯繫,嘗試「以南方邊地吹來的新時代之風的視角」來重新認識這一時代。他認為,洪秀全、孫中山以及後繼者蔣介石等本書中的出場人物,皆以南方邊地為出發點,後來北伐作戰。從南方農村根據地興起的毛澤東的邊區革命也是朝著黃土高原的延安一路撒下了新時代的種子。雖然全書基本上還是以政治史的敘述為主要線索,但作者仍注意到對文化予以特別的關注,用較多的筆墨描寫了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為我們理解中國近代史提供了一個新的讀本。
用一位讀者的話來說:
它既有趣不枯燥,又性感不是八卦,而且充滿了懷疑精神。
讓我們看到了日本最優秀的學者是如何跟普通讀者講述中國歷史的。
全國包郵,貨到付款,敬請放心購買。
由於新疆、西藏運費較貴,每套需補收40元運費差,請新疆、西藏的朋友酌情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