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學者寫的中國歷史卻風靡全國政商圈?

2021-01-16 礪劍
歷史是沒有絕對真相的,就算名家如司馬遷、呂思勉,他們各自筆下的國史都會因特定時代的意識和觀念而偏離事實。唯有博覽眾家所言,並取精棄粕,我們才能疏理出一段相對完整且真實的中國歷史。


為了給那些追逐歷史真相的人提供新的角度和更多的參考,今天難得君就帶來了一套日本學者寫就的中國通史讀物——《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日本人寫中國史?水平如何?

由於文化和學術傳統的不同,西洋人、東洋人觀察中國歷史的角度和興趣、重點不同,而在世界範圍來看,恰恰是日本學者對中國歷史的研究,是水平最高的。一方面,日本歷史和文化深受中國的影響,使得日本人更了解漢文化;另一方面,日本學者會從更寬闊的東亞範圍去看待中國,能避免受到「唯中國論」的影響。《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和市面上其他的中國史有什麼區別?這套書的話語體系、側重點和視角與國內學者的不盡相同,它專業、前沿又富有創見,每卷都可以給中國讀者不同程度的啟發。如第四卷《三國志的世界:後漢三國時代》,作者是集中、日、韓三國文化背景於一體的專家,他把三國的歷史與大家熟悉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比較著敘述歷史的真實,並將三國歷史放到整個東亞史中去解讀,讓人稱讚叫絕。可以說它刷新了大家腦中固化的中國史。在國內,能達到《講談社·中國的歷史》這樣水準的通俗讀物不多見。




作者從一二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東亞最早的人類、不同的石器工業傳統談起,娓娓道來。由自然環境到文化分區與譜系,再到大的時段劃分,則頗有指點江山、縱橫捭闔的大將風度。這些敘述是解讀遠古中國必不可少的輪廓性勾畫。日後一幕幕感天動地的悲喜劇,都是在這個大的自然和文化背景下上演的,它們奠定了後世中國發展的基礎。


作者的許多總括性認識如他山之石,發人深省:「我們不能用以中原為中心的單一的發展規律和戰國時代以後正式成形的中華的概念或者說是中國的概念來看待其後的中國史」。「以中華文明為主幹的中國史觀不過是著眼於一方的區域歷史」,「中國的歷史並不只是農業社會的歷史」。「商周文化是南方的文化軸,北方青銅器文化是北方的文化軸」,(兩條文化軸的)「接觸地帶才是生成新的社會體系的源泉所在」。種種表述,都頗富啟發意義。



全書正文共十章,另有前言和附錄兩個部分。前言,重點講了本書新視角:「文化地域所擁有的歷史特性」。正文十章:第一章講「本書所涉及的時代」,強調了史料的價值問題及用法。第二至五章,是關於夏商周(西周)三代的歷史。其中,第三、四章寫法比較特別,作者的意圖是利用各國成書於戰國的史籍(作者所考定的),考察各國在戰國時代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帶著主觀性,追溯其在夏、商、周(指西周)三代的歷史淵源的內容。第六章講「春秋的史實」。第七至九章,講戰國的歷史文化。第十章,是對全書的總結。作者注意引導讀者分辨史籍中的「事實」,重視新資料的運用,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平勢先生本人及其他日本學者的一些歷史觀點。




由日本學界該研究領域內的專家鶴間和幸撰寫,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王子今教授推薦,作者通過文獻辨析和實地勘察重新構建了秦漢四百年的興衰史,分析了小秦、小漢通過與其他地域集團的衝突發展、壯大,兼併其他各國,最終開創秦漢帝國的歷史過程。本書特別側重了東亞之中的中國、日本的視角。秦漢時期的日本列島社會與中國相比的話是相當落後的,這是當時的事實。但是,即便如此,作者認為以中國為中心、從中華的角度視邊境為夷狄的觀點是不可取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本書的記述不是以華夷思想為中心的,而是注意到地域多樣性、並且嘗試從世界古代史的角度來認識中國歷史的。



將三國歷史與文學作品《三國演義》進行比較,剖析它們之間的異同和真偽;二是將三國歷史置於古今東亞世界中進行解讀,分析和比較中、日、韓相關歷史文化的相互影響、交融和異同;三是本書雖然是以文學研究家的身份撰述的普及性三國歷史,但是著者是以史學的、學術性的、嚴謹的態度進行撰寫的,可以說是一部以史籍原典和考古資料為依據而追求真實的三國歷史的嚴肅著作。




本卷作者側重探討了夾在漢、唐兩個統一帝國之間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民族的形成過程、中華文明的本質;當時周邊地區如日本、高句麗、百濟與「中華文明」的互動關係及其影響。與許多國內學者不同,川本芳昭打破了國別的限制,而試圖以「東亞世界」的眼光解讀這段歷史,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的傳播與接受、以及這種文明的傳播所帶來的民族間複雜的互動關係。



一般教科書對隋代的歷史總是匆匆帶過。氣賀澤先生對於隋朝的歷史,則頗為重視,有些看法頗為新穎。作者特別肯定隋朝初年在制度建設上的成就,認為高熲、蘇威幾個人合作,短短幾年時間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制度變革,從而奠定了隋朝開皇之治的基礎。作者特別強調佛教對於鞏固隋朝統治的意義。就全書的側重點而言,作者對於貞觀之治評價不高,論述簡略;對於武則天的掌權,則與同時期日本等東亞其他地域的女主政權做出聯想。與一般中國教科書或者斷代史不同,作者對於唐代花街柳巷世界、長安和洛陽的城市景觀、五代山及房山雲居寺等地的佛教文化都要專門的敘述。在國際中國史研究中,日本學者有獨特的優勢,形成了自己學術風格和學術傳統。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和當代日本隋唐歷史研究綜合性成果,體現了日本學者觀察隋唐歷史的獨特視角。




全書漸次展開的十章,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板塊:開端的四章,依照歷史的時序,概述了公元9世紀末到13世紀政治史的基本歷程。繼而進入本書最為核心的內容,以三章的篇幅,討論這一時段中「思想與宗教的奔流」:作者分別從思想和宗教的變遷、士大夫群體和社會精神、科學和技術革新等角度闡釋了「奔流」的意涵。接下來的兩章,介紹兩宋的文化潮流、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通過延伸性的觀察,讓人們體味到「思想與宗教」養育蘊蓄的氛圍環境與承載體。第十章則是宋代歷史的結束,也是全書概觀式的收束。


本書內容涉及到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學術史、藝術史等紛紜豐富的議題,體現著日本學界具有代表性的中堅力量對於宋代歷史的「再認識」。



本卷由日本學界該研究領域內的專家杉山正明撰寫,復旦大學教授姚大力推薦,直接涉及的是9世紀後半期至14世紀末大約五百年間的歷史。作者沒有像中國人通常慣於接受的那樣,依照「唐—五代—兩宋—元」的歷史變遷主線來呈現公元10到14世紀的中國史;相反,被很多人想當然地看做是阻斷、破壞了本應由兩宋來實現的國家統一大業的夏、遼與金,不再僅僅是出現在音樂正劇裡的幾段不和諧的變奏或插曲,而都在本書中擔當起積極和正面的主要角色,由它們來貫穿從唐到元這一時段的中國史進程,作者認為本書所涉五百年乃至六百年間歷史的整個進程,正是開啟歐亞大陸世界史和中國史邂逅、交鋒的六百年。




本書作者生動地展示了海洋歷史和明清時代五百年的歷史,將明清這一對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劇變化的時代進行了嚴謹而深入淺出的闡述。


過往不論中外,主流的看法都是:明清時期(鴉片戰爭以前)是一個停滯的時期;明清中國都被視為一個「閉關自守」的時期,一個與海洋無緣的時期。在最近二三十年,國際學界對以上說法進行了猛烈的批判,提出明清中國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文化等也經歷著深刻的變化,中國和外界的聯繫遠比以前加強,從而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非常重要角色。本書在這些重大問題上,採納了國際學界的新見解,因此就史觀而言,很有新意。


第十卷《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清末 中華民國》


本卷作者將19世紀中葉到1936年為止作為一個時代進行敘述,把此階段的歷史歸結為「復興中華的嘗試」。作者指出,中國存在地方文化的差異與聯繫,嘗試「以南方邊地吹來的新時代之風的視角」來重新認識這一時代。他認為,洪秀全、孫中山以及後繼者蔣介石等本書中的出場人物,皆以南方邊地為出發點,後來北伐作戰。從南方農村根據地興起的毛澤東的邊區革命也是朝著黃土高原的延安一路撒下了新時代的種子。雖然全書基本上還是以政治史的敘述為主要線索,但作者仍注意到對文化予以特別的關注,用較多的筆墨描寫了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為我們理解中國近代史提供了一個新的讀本。


用一位讀者的話來說:它既有趣不枯燥,又性感不是八卦,而且充滿了懷疑精神。





讓我們看到了日本最優秀的學者是如何跟普通讀者講述中國歷史的。



全國包郵,貨到付款,敬請放心購買。

由於新疆、西藏運費較貴,每套需補收40元運費差,請新疆、西藏的朋友酌情下單。

相關焦點

  • 10位日本學者寫的中國史,為何深受讀者喜愛?
    我們國家的文化綿延至今從未中斷,其中閃爍的智慧備受西方學者的推崇,除了西方漢學家之外,近日由日本學者所著《講談社·中國的歷史》更是風靡上下,廣受讀者喜愛,至今日已進行了第5次印刷。 那麼為什麼我們知興替的歷史鏡子變成了日式生產,但是卻能在華夏大土廣受歡迎呢?
  • 日本人寫的中國史,顛覆!我們都該看看
    一套日本人寫的中國通史讀物,竟然在中國出版賣瘋了!震驚政商圈,精日反日都該看看! 這套書叫《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2014年,由國內知名大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是第5次印刷了。
  • 【下載】外國人寫中國史系列——《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原標題:【下載】外國人寫中國史系列——《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 【專訪】日本學者四方田犬彥:為什麼中國觀眾著迷日劇 日本觀眾看...
    但在日本電影學者四方田犬彥看來,這無異於將喜馬拉雅山脈的各個高峰勾連起來,便聲稱自己已經洞察了世界屋脊的全貌,事實上,正是這些藝術高峰之間無數的無名之作,串連起了日本電影發展與演變的來龍去脈——「電影的歷史絕不只是經典佳片的歷史」,這是四方田犬彥在《日本電影110年》一書中寫下的第一句話。
  • 日本最熱門商圈,聚集著本地80%的化妝品,深受中國遊客喜愛
    日本的旅遊業前幾年來遊客持續上漲,唯獨今年來到大阪旅遊的中國遊客大幅減少,說道日本最熱門的商圈莫過於就是大阪的心齋橋了,這裡是當地最熱門的旅遊商圈,聚集著本地80%的化妝品,每一年都有數以億計的遊客來到這裡採購化妝品和護膚品。
  • 日本學者: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日本本土也禁不了「中國特產」
    經濟的發展,同樣離不開當地的多種經濟行業的發展,而「中國製造」就是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大量發展的經濟行業,如今看來,技術已經是越來越純熟。這一次日本學者: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日本本土業禁不了「中國特產」。這究竟是什麼一回事呢?惡魔往下看就知道。
  • 日本學者筆下的中國科幻小說史
    上卷出自武田雅哉筆下,從中國古代神話一直寫到新中國成立前;下卷由林久之執筆,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寫到二十世紀末。像這樣研究中國科幻小說史的專著,原本應當由中國學者完成,然而卻由兩位日本學者率先寫出來了。     日本十分注意對中國科幻小說的研究。
  • 日本有多歡迎中國遊客?看看各大商圈和免稅店就明白了
    日本有多歡迎中國遊客?看看各大商圈和免稅店就明白了2018年,中國遊客出境人數達到1億5千萬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旅遊目的地之一,在海外旅行目的地中,最受歡迎的前兩個國家分別是泰國和日本,接受的中國遊客分別超過1000萬人和800萬人,都是兩國的入境旅遊佔了客人的四分之一。
  • 青年學者談|宋念申:從新聞記者到歷史學者
    訪談中較多涉及到的東北亞近現代國際關係史和邊疆地區史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對於近些年越來越多試圖將近現代中國史同跨國史和全球史結合起來的學者也很有借鑑意義。本文為訪談上篇。宋念申中文著作《發現東亞》我之前讀過你分享自己走上學術道路的經歷,和不少人一直從本科讀到博士,然後在學校教書寫書不太一樣(我們好像是同一年本科畢業的)。能詳細談談你在讀博士前的經歷嗎?
  • 中國學者都嘆服!日本頂級學者寫的世界史,讀完眼界都開闊了
    該書從考古學上敘利亞地區文明的出現,寫到迦南人如何在海上民族入侵後轉型成航海民族,再到腓尼基對希臘人和猶太人的影響,以及其分基地迦太基與西西里和羅馬的戰爭,文筆優美流暢,將迦太基與羅馬波瀾壯闊的爭霸戰爭寫得極其生動,是一曲偉大文明迦太基的悲歌,非常推薦。
  • 這些耳熟能詳的「中國名曲」,居然都是日本人寫的
    在許多關於它的介紹視頻,你總會聽到一些中國風濃厚的音樂作品,而想要繼續了解這些BGM時,卻突然發現原來創作者居然是位日本音樂人...這些音樂作品明明是日本音樂人寫的歌,但搭配中國背景的電影或者畫面後,竟毫無違和感,還讓人覺得十分的合適。
  • 日本歷史學者希望與中國學者共同對日本侵華戰爭開展實證性調研
    通訊:「共同挖掘、記錄真實的歷史」——日本歷史學者希望與中國學者共同對日本侵華戰爭開展實證性調研
  • 為什麼日本妖怪風靡全球,中國妖怪卻鮮為人知?
    以《妖怪學講義》、《妖怪大全》為代表的日本妖怪學專著和繪本記載的妖怪多數都是從中國漂洋過海而來,在日本這片土地上經過歷史和民間的演繹變得本土化。小泉八雲曾在《怪談·奇譚》中記錄了一種名為「轆轤首」的長頸妖怪,它們通常以女人形象示人,夜間脖子會伸長,就像井邊打水時使用的轆轤一樣伸縮自如。和「轆轤首」相似的,還有一種名為「飛頭蠻」的長頸妖怪。
  • 「基本常識」,是一個歷史學者的修養
    出於對以上種種問題的好奇,我們採訪了一批青年歷史學者中的代表人物:仇鹿鳴、唐小兵、張仲民、李碩、高林和羽戈,圍繞他們的作品,探究他們與歷史結緣的心路歷程,傾聽他們如何回應時代賦予的機遇與挑戰。本篇是對青年歷史學者李碩的專訪。更多系列文章會陸續推出。
  • 風靡日本的傳統樂器,確實中國發明創造的?
    唐代是中國文化的盛世年代,中日文化交流也到了高峰期。日本派遣了很多的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遣唐使」。這個盛世場面,我們可以從陳凱歌的電影《妖貓傳》裡面感受的到。就在這個時段,中國很多的文化技藝被傳入日本,其中就包括尺八。在日本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裡,還保存著我國唐代傳去的八支唐式尺八。
  • 日本人起源於哪裡?日本學者:中國有一個省是日本人的發源地
    日本學者坪井五郎(1863—1913)是第一個赴歐洲學習人類學的日本人,他認為阿伊努人與黑矮人(落下居住人)是不一樣的人種,日本人不一定都來源於阿伊努人。繩文人與彌生人當代著名學說:起源於中國雲南日本古人類的化石極少,幾乎沒有更新世的代表。1931年,在兵庫縣明石市發現的「明石原人」被認為與中國「北京人」相當,但近年來又被學者所否定。
  • 中文版《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地圖審核曾退稿三次
    南都訊(記者李昶偉) 中文簡體版《講談社·中國的歷史》自近日上市以來,在學界內外的讀者中引起了普遍的好評,據出版社透露,首印兩萬冊剛上架便著手加印一萬冊。這套由日本中國史領域代表學者執筆寫給普通讀者的叢書陣容可謂強大,撰寫者包括宮本一夫、平勢隆郎、金文京、小島毅、杉山正明等知名學者。海外研究中國學,日本成就斐然,獨樹一幟,這套書可見一斑。
  • 強龍不敵地頭蛇,中國手機風靡全球,為什麼卻在日本不受寵?
    但風靡全球的華為、小米等中國手機品牌,在日本手機市場卻不受寵。 日前,知名數據機構IDC公布2020年第三季度日本手機市場的出貨量排名。
  • 韓國選出「亞洲第一戰神」,遭日本學者鄙視,中國網友笑而不語
    和日本一樣都是一個並不怎麼大的國家,在近代歷史上曾一度的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但是韓國人卻都十分的自信,好像只要是韓國人所擁有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比如他們在選「亞洲第一戰神」的時候就認定非李舜臣莫屬,但是日本學者對此卻非常的鄙視。這是為什麼呢?
  • 日本以精工聞名,為什麼手機無法風靡全球,在中國都無人問津?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任何一個國家的手機廠商都想要在中國分一杯羹,蘋果三星就是典型的例子。自然,並非所有外國廠商都能在國行中順風順水,例如科技強國日本,不管是索尼還是夏普,在國行市場上常常叫座,如索尼和夏普,雖然技術能力都很強,但銷量卻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