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島之鬼》:用一場紅楓樹下的生死決鬥,成就PS4世代謝幕演出

2021-01-20 全現在


2020 年 7 月 17 日,索尼 PS4 世代最後一款獨佔遊戲《對馬島之鬼》(Ghost of Tsushima)正式發售,至此,索尼在 2018 年 E3 展會——也是索尼最後一次參加 E3——上展出的四款重磅 3A 大作:《漫威蜘蛛俠》(Marvel's Spider-man)、《死亡擱淺》(DEATH STRANDING)、《最後生還者 2》(The Last of Us Part II)以及《對馬島之鬼》,已全部與玩家見面。接下來,隨著 PS5 發售消息的陸續釋出,新一代主機將在 2020 年底發售,此前一系列首發遊戲陣容也敲定得七七八八,各種意義上,PS4 世代的終點已近在眼前。


《對馬島之鬼》遊戲封面


回顧整個 PS4 世代,由《對馬島之鬼》來畫上這個句號似乎有些不夠格,它既沒有《死亡擱淺》對故事深度的探索欲望,也沒有《最後生還者 2》代表的對遊戲定義的邊界的擴展,甚至沒有《漫威蜘蛛俠》的系列知名度。7 月 15 日《對馬島之鬼》的媒體評分解禁後,這款遊戲在 metacritic 上獲得了均分 83 分的評價,無論怎麼看,它都不像那種撐得起「為世代獻上謝幕演出」的遊戲。

 

然而遊戲發售後,玩家的反饋卻出乎意料的好。截至 7 月 25 日,metacritic 上超過 9600 位玩家為這部作品打出了 9.3 分的平均分,在大量接近滿分的玩家評價中,「amazing」和「awesome」成為最頻繁出現的形容詞,而在中文網際網路社區,大部分玩家同樣對《對馬島之鬼》讚譽有加。


評分的高企是一個意外,尤其對遊戲的開發工作室 Sucker Punch 而言。作為索尼第一方遊戲工作室,他們上一部為人熟知的作品還是 2014 年發售後反響平平的《聲名狼藉:次子》,六年後的今天,他們的遊戲已經比《最後生還者 2》更加搶手——據遊戲媒體 Game Rant 報導, 7 月 22 日《對馬島之鬼》在日本地區已經售空,歐美地區的部分門店也已經開始要求供應商補貨。

 

評分和銷量作為最直觀的兩項數字,已經說明了《對馬島之鬼》是 2020 年索尼為玩家帶來的最大的驚喜,這當中或許也存在一些巧合,例如恰好在飽受爭議的《最後生還者 2》之後發售,反差效應放大了玩家對遊戲的好感,例如對於一家不甚知名的工作室,玩家的要求更低,也更容易被滿足。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繼續追問,追問玩家為何會被這樣的遊戲所取悅,在部分細節上乏善可陳的遊戲,為何會得到這樣高的評價,說到底,《對馬島之鬼》一定做對了某些事,那麼它究竟做對了什麼?

 

平衡

公允地說,《對馬島之鬼》的優秀之處和不足之處都很顯眼。

 

就劇情而言,遊戲的故事本身的亮點不多,情節也稍顯俗套。《對馬島之鬼》講述了一個以忽必烈徵討日本為背景的架空故事。1274 年,將軍赫通汗率領大軍徵討日本,對馬島成為戰爭的前哨站。遊戲主角境井仁為對馬島地頭、當地五大武家之一的志村的外甥。戰爭爆發後,志村被敵人所俘,而從戰地倖存的仁也意識到以傳統的「武士道」正面對抗強大的敵人勝算渺茫,為了救出舅舅,守衛家鄉和百姓,仁轉而選擇帶上「戰鬼」面具,走上了一條「背棄榮耀」的刺殺之路。(註:遊戲內人物皆為虛構角色)

遊戲截圖


大致上,這是一個關於在混亂中重新找尋自我生存的根基的故事,當強敵擊碎了舊的信仰,主角便開始為自己找一條新的救贖之路。但具體說來,遊戲在遊玩機制上對敘事重視不多,沒有出色的敘事手法,也沒有足夠深刻的故事內涵,大多數劇情推動的手段就是中規中矩地用戰鬥和探索觸發過場動畫,即便在本世代遊戲中,這樣的手法也已經稍顯過時。

 

在遊戲內,《對馬島之鬼》依然有許多乏善可陳的地方,本地化做得相對粗糙,類似「穿模」的 Bug 也時有發生。遊戲的核心系統缺乏創新,作為一款開放世界遊戲,它博取了《獵魔人 III》的遊玩模式、《刺客信條》系列的潛行暗殺特色以及《古墓麗影》一類傳統動作冒險遊戲的探索元素。


官方截圖


「博採眾長」和「抄襲」的差異有時就在一線之間。在製作過程中,Sucker Punch 並沒有單純奉行拿來主義,他們對這些元素重新包裝和設計,調和了每一部分的比重,使之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以致即便是對遊戲極其熟悉,玩過上述每一款大作的玩家而言,《對馬島之鬼》也依舊存在可期待之處:對主線任務和支線任務的穿插設計,讓任務與任務之間不突兀地銜接,減輕了支線劇情的割裂感;用出色的打擊感和多樣的戰鬥內容彌補了形式上重複的尷尬,不至於讓玩家在遊戲中對重複的砍殺敵人感到厭煩,並勾著玩家對戰鬥上癮;難度設計上注重技巧和戰鬥過程,而非單一強調裝備的強度,此外難度曲線設計上也更平滑。

 

在遊玩過程中,能明顯地感受到製作團隊「一切為玩家的遊戲體驗服務」的設計思路。在遊戲系統之外,Sucker Punch 通過簡化 UI 和操作讓玩家能更專注於遊戲內容,極其注重美術和場景的設計,甚至聘請了知名音樂家梅林茂為遊戲製作配樂,意境的營造上可謂絕佳。

 

相較於本世代以來人們對基於敘事的單機遊戲的理解,重體驗輕劇情的設計似乎有些偏門,但從實際的遊戲效果看來,玩家十分買帳。從某種程度上說,《對馬島之鬼》成功做到了讓遊戲中的大部分元素都圍繞於 gameplay,遊玩體驗成為整個遊戲的核心。

 


意境



從遊戲本身出發,尋找《對馬島之鬼》成為世代末的黑馬的原因,大多數玩家都會提及「誠意」。作為一種無法量化的事物,誠意的指向總是模糊,有時它意味著巨額的投資,有時它意味著完美主義和強迫症式的品控,有時它意味著不貪婪的營銷策略,而在《對馬島之鬼》身上,它更多指的是超出玩家預期的內容。

 

作為一家美國的遊戲工作室,Sucker Punch 對日本文化的理解和刻畫對比起以往簡單的「蒙面忍者」設定,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在更顯而易見的部分上,Sucker Punch 對遊戲畫面、場景設計和過場動畫設計上下足了功夫。作為一部非頂級 3A 水準的遊戲,《對馬島之鬼》擁有極其出色的遊戲環境表現,遊戲的主創團隊研究不同環境中的光影變化,考察日本 13 世紀的環境、物質紋理和建築,以做到更貼近也更具「日本味道」的成品。


官方截圖


儘管 Sucker Punch 選擇了重體驗輕劇情的設計思路,但《對馬島之鬼》沒有全然放棄故事。《對馬島之鬼》的故事選自日本史實,其呈現手法更是與日本經典的「劍戟片」之間存在淵源。劍戟片是日本上個世紀 60 年代極具分量的一類電影,以《座頭市》和《用心棒》為典型的代表作品,以決鬥為賣點,著重刻畫以忠勇仁義為核心的日本武士精神。這樣的電影正好與《對馬島之鬼》重視 gameplay以打擊感和爽快的遊戲體驗相互對應,使該遊戲成為劍戟片在形式上的一種延拓。

 

遊戲的創意總監 Jason Connell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遊戲開發初期他們借鑑了大量黑澤明的電影,為了還原純正的劍戟片風格,遊戲特意內置了「黑澤明」模式,打開之後遊戲畫面會變成上世紀電影所採用的黑白風格,幀率會被強制降低,畫面會被加入膠片的顆粒感,音效也模仿了 50 年代電視機和收音機的聲效,凡此種種,都是為了讓玩家能置身於上世紀的日本電影之中。


黑澤明模式


而遊戲內過場動畫和閃回情節的穿插也同樣充滿了電影感,Jason Connell 表示在一些鏡頭甚至力圖追求實現「對黑澤明電影的翻拍」,動畫恰如其分地融合到整體遊戲的推進過程中,對玩家情緒的調動水到渠成。

 

至於遊戲中更多的細節,無論是在場景中嵌入「俳句吟誦」的小環節還是主線之外的「決鬥」內容,都滲透著日本文化的倒影。前者完成了日本文學中情緒表達的驕矜和物哀氛圍的精巧營造,而後者,則令人聯想到傑出日本漫畫作品《浪客行》,兩部作品在「生死決鬥」的主題上實現了意涵的互通,也完成了對「殘酷之美」的詮釋:通向登峰造極的路是一段不斷與死亡擦肩而過的旅程,所謂「死於決鬥已不足惜」,是渴求成為天下無雙的武士為磨練戰技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純粹。

 

好玩

至此,我們不難發現《對馬島之鬼》的優缺點似乎都顯得十分「常規」,考慮到絕大多數遊戲都不是完美的,於是在除去「最後一款獨佔」的光環之後,它似乎也不過是一部「還行,但也一般」的遊戲,那麼為什麼玩家偏偏選擇了《對馬島之鬼》?

 

2013 年年底,索尼第四代家庭遊戲機 PS4 發售,就在該主機發售的幾個月前,頑皮狗公司開發的單機遊戲大作《最後生還者》正式發售,這款以優秀敘事手法為玩家熟知的遊戲幾乎為本世代遊戲開發的風向定下了基調。此後,基於敘事的單人遊戲在換代後主機性能提升的加持下,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湧現出來。同時伴隨著大廠與獨立遊戲廠商之間越來越緊密地合作關係,整個遊戲產業被帶上了一條「超現實體驗之路」:追求更好的文本表達,追求更具深度的故事內核,追求超越單一的娛樂產品,最終換取一種通過遊戲的媒介來獲得精神上的藝術性體驗。


最後生還者


可以說,從《最後生還者》開始,無論是遊戲業內人士還是遊戲玩家,都明顯地體會到整個社會對遊戲的接受度不斷提高,遊戲走上了去妖魔化的道路。在這樣的氛圍下,人們一時間突然意識到遊戲能做到更多的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將休閒遊戲《EndeavorRx》認證為治療兒童多動症的處方設備;《Minecraft》和《星露谷物語》等遊戲成為增進親子關係的優秀案例;《城市:天際線》被城市規劃師用以模擬和證明怎樣的城市設計更合理。似乎一夜之間,「遊戲使人墮落」成了理應被時代淘汰的陳詞濫調。

 

在這樣的氛圍下,「遊戲可以做什麼」成為更重要的課題,人們可以明顯地體會到一股「證明遊戲不只是遊戲」的風氣已經瀰漫開來。到了本世代末,似乎所有人都奔著「第九藝術」的名頭去了,明星遊戲製作人小島秀夫希望用「聯結」的理念彌合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割裂,極具實驗性的《死亡擱淺》由此誕生;頑皮狗力求在敘事可能性上更進一步,失手將《最後生還者 2》做成一個失敗的試驗品;而 CD Projekt RED 力求一鳴驚人的《賽博朋克 2077》則連續跳票,目前媒體的前瞻評測依舊褒貶不一。


死亡擱淺


繞了一圈之後,整個遊戲評價體系被近年來的多維度評價標準所動搖,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被擾亂。直到《對馬島之鬼》選擇回頭,著手解決「遊戲本來是什麼」的問題。

 

或許《對馬島之鬼》的迷人之處就在於,這款遊戲自打一開始就清晰地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無論是模仿黑澤明的電影風格還是細緻入微的細節打造,實際上都只是遊戲的外部包裝,它們最終都服務於可玩性,服務於玩家。相較起那些力圖用遊戲去完成更多使命的公司,Sucker Punch 只求做好一件事:把遊戲做得足夠好玩。


If it's not fun, why bother?


2017 年 E3 展會上,任天堂北美地區總裁雷吉說出了那句經典臺詞:「The game is fun, If it's not fun, why bother?」《對馬島之鬼》證明了這句話的意義。並且證明了,遊戲以取悅玩家為目的絕對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把遊戲作為一種娛樂產品更不是對遊戲的輕視。當玩家端著手柄,看著屏幕上的主角境井仁覺醒為「戰鬼」模式,一時間畫面色調突變為黑紅兩色,子彈時間下仁的動作乾淨利落,宛若戰場上攝人心魄的不死遊魂,屏幕前的玩家也隨之腎上腺素飆升,全身心沉浸於這個兵荒馬亂的小島,短暫地成為那個時而彷徨時而堅定的武士時,《對馬島之鬼》就已經成功了。

 

這當然不意味著所有的遊戲都應該追求單一的娛樂體驗,只不過,正如爆米花和文藝片各自佔據了電影領域中的一部分,遊戲作為以「好玩」為起點的產物,若是最終一切都向著藝術性去,而忽略了更根本的可玩性,那對玩家而言將會是重大的損失。歸根結底,《對馬島之鬼》的成功不過是喚醒了玩家心中對遊戲最質樸的嚮往,就像人們在第一次接觸《超級瑪麗》時,被這個蹦蹦跳跳的像素小人吸引並不在於他內在的故事有多深刻,僅僅只是因為這個遊戲有趣好玩。

 

在《對馬島之鬼》的最後,境井仁在如血的紅楓下收刀入鞘,這一幕成為武士的歸宿最恰切的留白,也成為 PS4 世代完滿的句點。


相關焦點

  • 《對馬島之鬼》:用一場紅楓樹下的生死決鬥,成就PS4世代的謝幕演出
    作者:郭亨宇 來源:全現在 "無論對情緒表達的驕矜和物哀氛圍的精巧營造,還是對武人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純粹的刻畫,《對馬島之鬼》都滲透著日本文化的倒影。"
  • 《對馬島之鬼》開啟預購,PS4世代最後的獨佔遊戲,你會入手嗎?
    索尼互動娛樂(SIE)3月6日宣布,由旗下Sucker Punch Productions 團隊開發的PS4 獨佔新作動作冒險遊戲《對馬島之鬼(Ghost of Tsushima)》,確定將於6 月26 日上市,並在Youtube發布最新劇情預告片。
  • 《對馬島之鬼》銷量破四百萬登頂北美銷售榜,真正的PS4收官大作
    《對馬島之鬼》是開發了《聲名狼藉:次子》的開發商Sucker Punch開發了6年的作品,遊戲於今年7月17號發售,僅僅發售三天遊戲銷量就突破240萬份,截止到8月9日,《對馬島之鬼》的銷量超過了四百萬,而《最後生還者2》雖然爭議頗多,但是銷量也達到了600多萬。
  • 《對馬島之鬼》MC評分在PS4獨佔遊戲中位列第17
    《對馬島之鬼》現已正式發售,總體來看評價還不錯,唯一讓玩家詬病的可能是遊戲裡的開放世界顯得中規中矩,沒有太明顯的特點。而本作目前在綜合評分網站Metacritic上的媒體評分打到了83分。《對馬島之鬼》很可能是PS4世代最後的一款獨佔大作,今年年末就可能會正式邁入PS5的世代了。而如果你把《對馬島之鬼》放在整個PS4世代的大背景下作比較的話,它只能排在第17名。雖然這個排名好像並不靠前,但如果把榜單都列出來的話,你會發現並不是《對馬島之鬼》有多差,而是PS4世代的獨佔大作都太強了。1.
  • PS4《對馬島之鬼》直播情報匯總
    作為PS4平臺生命末期玩家最為期待的唯二遊戲之一,一起來看看實際遊戲的表現吧:探索開放世界作為一款開放世界遊戲,《對馬島之鬼》也吸引玩家探索方面使用了「引導之風」系統。設定好目標地點之後,並非直接在畫面顯示大頭針,而是需要玩家在需要時呼喚「引導之風」,創造了更加純淨的探索感。
  • 《對馬島之鬼》媒體平均分8.4,這才是PS4的收官大作
    7月17日,PS4真正的收官大作《對馬島之鬼》就要正式登陸PS4了,不過許多人似乎對於這款遊戲還沒有什麼了解,而且又因為各種原因對於這款遊戲有比較深的偏見。下面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款遊戲,讓大家對於這款遊戲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
  • PS4《對馬島之鬼》有專門按鍵可做出帥氣血振動作
    在日本武士影視作品中,我們時常能夠看到在擊殺敵人後,武士做出帥氣的甩刀動作,而這個動作在Sucker Punch開發的PS4獨佔遊戲《對馬島之鬼》中也得以重現。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遊戲導演透露了這一動作如何在《對馬島之鬼》中實現。
  • 《對馬島之鬼》PS4主題免費領取 動態視覺效果超棒
    《對馬島之鬼》PS4主題免費領取 動態視覺效果超棒
  • 菊與刀《對馬島之鬼》微評測
    筆者在此也不隨意拉槍線正面開火,把兩個不同領域但偶有交集的遊戲強行PK一番,但是TGA2019上《只狼》一舉奪魁拿下年度遊戲的殊榮,筆者今日就借著這個話題引申一下我們今日的文章主角,《對馬島之鬼》必將是今年TGA年度遊戲的有力爭奪者,論天時地利人和,《對馬島之鬼》都已經做到了中庸而不平庸,潤物細無聲反而沁人心脾。
  • 《對馬島之鬼》好玩嗎 遊戲特色玩法詳解
    導 讀 對馬島之鬼值得買嗎 遊戲試玩簡評 對馬島之鬼即將在7月17日上線,相信有不少小夥伴還很猶豫,不知道值不值得買
  • 黑白濾鏡下的《對馬島之鬼》,就是一部現成的日本劍戟片
    本文作者:偶然輕狂  在今年的E3遊戲展上,《對馬島之鬼》可能是畫面最絢麗,觀感最吸引人的遊戲之一了。之前我們就寫過一篇文章,討論這款遊戲的震撼畫面是如何體現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回顧一下。
  • 《對馬島之鬼》遊戲地圖究竟有多大
    Sucker Punch工作室最新發售的日本武士題材開放世界動作遊戲《對馬島之鬼》在PS4世代末期為玩家們獻上了最後的獨佔大餐。而作為一款開放世界遊戲,對比世界地圖的尺寸是許多玩家十分關心的事。以前測量遊戲地圖尺寸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不過《對馬島之鬼》的地圖方便地以千米為單位指示了距離,所以估測起來很容易量化。
  • 《對馬島之鬼》將榨乾PS4性能 遊戲時長30-50小時
    近日《對馬島之鬼》藝術總監Jason Connell在接受IGN採訪時,表示遊戲將榨乾PS4,將性能發揮至極限,「我們在技術上做了很多努力,並學到了很多東西。Sucker Punch工作室的渲染技術專家,想法設法要榨乾PS4機能,這幫助我們製作出了這款遊戲。」「從技術角度看,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令人震驚。」
  • 索尼:《對馬島之鬼》是成功典範 推出新IP風險很高
    索尼有著在每一代新主機上試驗新系列和IP的記錄,在過去的PS4世代他們也是這麼做的。雖然PS4繼續有《戰神4》、《神秘海域4》《最後的生還者2》等既有IP的續作,但索尼同時也推出了像是《地平線:黎明時分》、《對馬島之鬼》、《往日不再》等新IP,而且成績斐然。
  • 分析師:《對馬島之鬼》在日本PS4第一方遊戲銷量第二
    分析師:《對馬島之鬼》在日本PS4第一方遊戲銷量第二 時間:2020-08-07 23:34:31
  • 假如《對馬島之鬼》的故事是真的,那麼境井仁的結局會如何?
    由Sucker Punch工作室製作的《對馬島之鬼》如今已經上線半月有餘了,這是一款由發生在公元13世紀的真實事件「元日戰爭」改編的遊戲作品。在故事設計上,《對馬島之鬼》以日本武士「境井仁」為主角,講述了世代守衛對馬島的武士家族面對蒙古大軍的大舉進攻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和一般傳統的日式RPG不同的是,在《對馬島之鬼》中,Sucker Punch公開地將「日本武士文化」拿到了檯面上進行討論,遊戲主角境井仁因為遭遇戰敗而對自己的武士身份產生困惑,繼而更是捨棄信仰化身戰鬼,只為了保護對馬島與民眾。
  • 《對馬島之鬼》難度超高 敵人可將玩家秒殺
    斑馬網5月22日消息,7月即將發售的索尼獨佔大作《對馬島之鬼》受到很多人期待,外媒IGN在採訪中了解到,該遊戲的戰鬥難度很高,是一款硬核武士遊戲;玩家不僅不能「開無雙」,甚至只需要挨幾刀就能被敵人秒掉。
  • 對馬島之鬼
    歐美團隊打造《對馬島之鬼》日本故事壓力超大 但是吉田修平給了他們大力支持 在《對馬島之鬼》發售之前,就有很多關於開發商Sucker Punch在遊戲設定方面的討論,以及歐美團隊是否能夠公正地處理這個日本故事
  • 《對馬島之鬼》公布豪華版專享PS4動態主題
    Sucker Punch工作室今日通過官方推特公布了旗下即將於7月發售的動作角色扮演大作《對馬島之鬼》豪華版附帶的PS4動態主題展示。 該主題的上半部分是由水墨繪製的武士交戰場面,充滿了東方的韻味,下半部分則是在本作的封面圖的基礎上加入了片片飛舞的紅色楓葉,蕭殺華美。
  • 《對馬島之鬼》背後的血與火
    《對馬島之鬼》背後的血與火 戰爭永遠不會從歷史中走開其實有點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