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是孩子進入青春期的常見表現。但如果有人認為孩子的叛逆與一套書的影響密不可分,你會怎麼想?
我的朋友最近憤憤不平地表示,她兒子越來越不像話了,每天把她氣得心口疼。其實細究下來,孩子並無出格的地方,無非就是不聽話,脾氣大,愛頂撞,對待學習沒有小學時那麼上心。其實成績也還好,沒有退步,思想也正常,與早戀、抑鬱等傾向沾不上邊。
這孩子最大的閱讀愛好就是《哈利·波特》。從小學二年級開始讀《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中文版開始,就一頭扎進J.K.羅琳設計的魔法世界,成為《哈利·波特》的忠實粉絲,一發不可收拾。
他不僅看完了《哈利·波特》1-8的中英文版本,欣賞了一遍又一遍電影,還讀了一部又一部「同人文」,收集了若干件關於《哈利·波特》的紀念品。
個人理解,這樣的品牌鐵桿「哈粉」很多,與叛逆並無多大關聯。全世界究竟有多少《哈利·波特》的追隨者?好像沒有這方面的統計數字。
但幾乎每個接觸《哈利·波特》的孩子都會被它吸引:這裡面渲染的魔法世界,滿足了孩子們關於自由、勇敢、探索、合作的精神追求。而這些氣質恰恰與叛逆期的個性表現相符。
根據媒體報導,疫情期間,J.K.羅琳給中國的孩子們送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可以免費閱讀1個月《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電子書和雙語有聲書。
當然,J.K.羅琳完全可以更「大方」一些。《哈利·波特》系列一共8本書,為何只免費放開第一本呢?要知道還有《哈利·波特與密室》、《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囚徒》、《哈利·波特與火焰杯》、《哈利·波特與鳳凰社》、《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
而且這免費閱讀還有時間限制。這不是吊人胃口嗎?不過無論如何,作家的人文情懷和國際大愛還是值得肯定的。
可以料想的是,經過這一輪的免費贈讀,一大批孩子的興趣又被勾起來。既然《哈利·波特》具備一讀就讓人停不下來的魔法,他們大概率會成為新增的「哈族成員」。
孩子們為什麼喜歡《哈利·波特》
在各大網站的童書排行榜上,《哈利·波特》的銷量一直是遙遙領先的。它究竟有什麼樣的魔力?孩子們為什麼從一開始就愛不釋手?國內的魔法與玄幻作品也很多,比如《巴拉拉小魔仙》,為什麼沒有像《哈利·波特》這樣火遍全球?
這裡面有三個關鍵詞。
【成長】
《哈利·波特》系列叢書的主要人物有著明晰的成長線,從童年到少年及至成年。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鳴和代入感。由於故事的信息量很大,情節有一定的連貫性,如果不按順序讀下去,可能很難理解各種人物的關係往來、各種事件的前因後果。
所以,《哈利·波特》的讀者一般都是「按部就班」的,從小讀到大。對於喜歡《哈利·波特》的孩子來說,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童年和成長。
【世界觀】
《哈利·波特》中關於兩個世界的描述,很符合孩子的想像力。魔法世界其實與真實世界沒有區別。「威森加摩法庭」、「阿茲卡班監獄」、「古靈閣銀行」,還有「聖芒戈醫院」、「魁地奇世界盃」、「預言家日報」,以及「巫師無線電廣播」等等,都是對現代社會的借鑑和效仿。
魔法世界裡也有善惡之分,也有階層爭鬥、悲歡離合。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通過閱讀《哈利·波特》,理解了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有助於他們世界觀的形成:追求正義、反抗強權、承擔使命、集體抗爭、自我犧牲等。
【學校】
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存在是一個亮點。這種學校與現代學校有著高度的相似,學生們的寄宿生活、課堂方式、同學交往、團隊競爭等充滿了現實與奇幻互通的氣息,滿足了孩子關於理想學校的想像。
這裡的古老淵源、神秘血統也是很多孩子夢寐以求的,他們都嚮往能到這樣的學校學習。再厭學的孩子到了霍格沃茨可能都會迸發主動求知的能量,即便他們仍然要運用上課聽課、做作業、做實驗、寫論文、參加考試這樣的枯燥方式。
《哈利·波特》帶給孩子們什麼收穫?
1、培養地道的英語語感。
我們知道,很多哈迷、哈粉們不滿足於《哈利·波特》的中文譯本,直接攻讀原版,看原版電影。得益於此,孩子們的英語突飛猛進。這也可以算做J.K.羅琳對於中國兒童教育的貢獻。
以前曾看過一個段子,有家長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1500夠不夠」,答曰「在美國肯定夠了,在海澱肯定不夠」。
單說積累詞彙量這件事,《哈利·波特》是大有可為的。
《哈利·波特》英文原版的詞彙量很大。假設孩子從小學4、5年級的時候開始讀原版,一般可以用1-2年的時間把整套書詳細讀完。這種英文版不適合快速泛讀,所以很多孩子會反覆輪迴。一般來說,讀完7或8冊,孩子的詞彙量達到8000以上是毫無問題的。
有人曾經用扇貝單詞測量過,《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不重複的詞彙大約有5000個,而到《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時,不重複詞彙大概有13000,這是一個可觀的數字。
一般孩子都不可能看完一個單詞馬上記住。但《哈利·波特》系列叢書的特點就在於,很多生詞是重複出現的,可以讓孩子被故事情節吸引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積累詞彙、感悟語言邏輯,體會文字之美。
所以,想讓孩子學好英語,把《哈利·波特》作為一套分級讀物,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如果孩子能把《哈利·波特》的原版精讀下來,其它的文學作品或者非虛構類讀物相信也不難拿下。
2、構建知識體系的完整度。
很多孩子對於英倫文化的深入理解就是從《哈利·波特》開始的。
作為奇幻小說,《哈利·波特》的日常生活感很強,許多故事的發生地點,比如通往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國王十字車站、通往對角巷的破釜酒吧,就直接位於英國倫敦的街頭。
故事裡的情境設置、人物性格、價值理念等都折射了歐洲古老的文化底蘊,在魔法與巫術、科學、迷信、幻想的交融中,孩子的閱讀體驗猶如在玩迷宮遊戲,跌宕起伏。
但對於《哈利·波特》的熱愛者來說,把讀物與文化的結合理解只是初步,基於此上的再創作、再發揮才是他們樂此不疲的焦點。大概當年J.K.羅琳在困境中寫成《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時,絕沒想到她的影響地盤會擴展得這麼大。
這主要源於一種奇特的名著「同人文」現象。按照網絡上的定義,同人文是由志趣相投的個人或者團體所創作的文學。這種文學形式最大的特點就是「自主、自由」,他們把原著裡的人物角色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性別、性格、行為的置換,重新設定邏輯線索,重新解讀故事方向。
目前比較知名的《哈利·波特》同人文有《永無止境的夜》、《純白年代》、《囚徒的房間》、《浮生不思量》、《多比逃亡記》等等。
《哈利·波特》的粉絲們除了熱衷於研討原著,對這些同人文也給與極大的關注。在網絡的世界裡,每個人都不憚於自我觀點的表達,「眾人拾柴火焰高」,越搞越熱鬧。
由於《哈利·波特》有關的衍生創作一直在進行,這個題材領域經久不衰,自成一派體系。所以,很少有孩子對哈利波特的關注是半途而廢的,即便到了少年、成年以後,他們的忠誠度依然很高。
如果把《哈利·波特》系列的閱讀看作一個知識處理流程,它的完整度估計令很多名著自愧弗如。從輸入到輸出,從閱讀到應用,從被動欣賞到主動創想,這是孩子們學習過程中最大的收穫所在。
換個角度來理解孩子的「叛逆」,它其實是一種思想自由的展現和個體價值的表達。如果閱讀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只要價值觀沒有偏離正軌,我們就不必恐慌。這是成長過程的必須,該來的總會到來。我們作為家長,最重要的事情是加強自我反思,與孩子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