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第一種能像蛇一樣分泌口腔毒液的兩棲動物

2020-12-22 cnBeta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雖然一些爬行動物能夠從嘴裡分泌毒液,但兩棲類動物並非如此。然而,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後者中至少有一種成員可能具有致命的咬傷。蚓螈是在非洲、亞洲和美洲的熱帶地區發現的不尋常的動物--雖然它們是兩棲動物,但它們看起來更像蛇或大蚯蚓。

而科學家最近發現,被稱為Siphonops annulatus的一種特殊蚓螈通過尾部皮膚的腺體分泌一種毒素。這大概是一種防禦措施,目的是阻止捕食者跟隨它進入它生活的洞穴。但現在,巴西和美國的科學家發現,Siphonops annulatus的上顎和下顎也有微小的充滿液體的腺體。長長的管道從這些腺體中的每一個跑到動物的每一顆牙齒的底部。

「有毒的皮膚腺體是由表皮形成的,但這些口腔腺體是由牙齒組織發育而成的,這與我們在爬行動物的毒液腺體中發現的發育起源是一樣的。」來自巴西布坦坦研究所的博士後Pedro Luiz Mailho-Fontana說。

話雖如此,但口腔腺體中液體的全部化學成分尚未確定。不過,如果它是有毒的,那麼Siphonops annulatus的腺體的進化實際上可能早於蛇類或其他脊椎動物的毒口腺的發展。

科學家們認為,Siphonops annulatus很可能開發出的腺體更多的是用於進攻而不是防禦目的,利用它們來制服被咬的獵物,如蠕蟲、白蟻、青蛙和蜥蜴。

這項研究在最近發表在《iScience》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進行了描述。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首次在兩棲動物體內發現類似蛇的牙齒腺體
    據外媒CNET報導, 科學家們首次在兩棲動物身上發現了類似蛇的牙齒腺體的證據。 來自巴西布坦坦研究所和猶他州立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在尾目動物Siphonops annulatus的嘴裡發現了「兩棲動物口腔毒腺的第一個已知證據」。
  • 不止螢火蟲,兩棲動物也會發光,科學家發現「螢光蛙」
    會發光的兩棲動物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隨蟲兒飛蟲兒飛你在思念誰——《蟲兒飛》而且不僅螢火蟲會產生生物螢光現象,個別兩棲動物同樣存在生物螢光。阿根廷的一位自然科學研究人員在亞馬孫雨林中做學術研究時,無意間發現了會發光的南美圓點樹蛙。通過初步探究發現,這種樹蛙在受到紫外線光束照射後,皮膚就會發出藍綠色螢光。
  • 蛇、蠑螈、蜥蜴……為什麼這些醜陋的動物,也值得愛?
    其實,兩棲動物是「爬寵」中的熱門選手。但如果你朋友養了一隻蛇、蜥蜴、烏龜、蠑螈……你第一反應是什麼?噁心?恐懼?醜陋? 我有毒,但並不想毒到你 除了將它們奉為神明,人們最常對待動物的另一種方式——食用——也發生在兩棲動物的身上。 不過歐洲中世界和中國古代,人們把兩棲動物放入口的原因,大多是因為治病。
  • 世界上最毒的蛇是什麼蛇?家蛇無毒?
    內陸大班-號稱最毒的蛇,一口毒液能殺死25萬隻老鼠!澳大利亞科學家做過一項研究,實驗對象包括多種劇毒蛇,結果顯示:一種生活在澳大利亞乾旱區域的蛇,僅僅是咬一口分泌的毒液就能將25萬隻老鼠殺死,當地人把它叫做「內陸大班」。
  • 世界上十大最毒的動物排行榜,排第一的竟然是?
    貌不驚人,身長只有30釐米左右的石頭魚們,就躲在海底或巖礁下,將自己偽裝成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即使你站在它的身旁,它也一動不動,讓你發現不了。如果不留意踩著了它,它就會毫不客氣地立刻反擊,向外發射出致命劇毒。石頭魚的脊背上那12~14根像針一樣銳利的背刺會輕而易舉地穿透你的鞋底刺入腳掌,使你很快中毒,並一直處於劇烈的疼痛中,直到死亡。  第4名:漏鬥形蜘蛛
  • 蛇的死亡率其實很高,為了活下去它們都學會了哪些生存高招?
    第一要義:活下去 在自然界中生存並非易事,和所有生物一樣,蛇類必須完成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活下去。 很多人在面對蛇時都會感到害怕,覺得它們既厲害又可怕,事實上蛇類遠沒有人們設想的那般威風凜凜。
  • 為什麼內陸太攀蛇是地球最毒的毒蛇?
    全世界有蛇3425種,但是僅約15%被認為對人類是有毒的,科學家曾經對毒蛇的毒性做過測試,測試標準就是LD50,這是指能殺死一半試驗總體之有害物質、有毒物質或游離輻射的劑量。它是一個經過統計學處理計算得到的數值,通常以有毒物質質量與實驗生物體質量之比來表示,如mg/kg體質量。
  • 亞馬遜雨林最奇葩的「蛇」,因外形酷似男性生殖器,被稱為陰莖蛇
    從2010年-2013年,亞馬遜科學探測隊一共發現的441個新物種,其中有258種植物、84種魚、58種兩棲動物、22種爬蟲、18種鳥和一種哺乳類動物。其中有一種兩棲動物,在2011年11月在巴西亞馬遜河流域一處水力發電廠附近被發現,因為外形怪異,酷似人類男性的陰莖,讓人們大為驚訝,後來被動物學家命名為「陰莖蛇」。
  • 全球最毒的蛇是哪一種?有何依據?
    蛇類在進化過程中也都找到了自己應對自然環境的「訣竅」,全世界範圍內目前存在3000餘種蛇類,其中15%左右大約450種被認為是有毒性的,它們捕獵的時候會分泌毒液,其餘的都是無毒蛇。蛇類中最大的是無毒的蟒蛇類,它們靠著自身的肌肉纏繞獵物,最長可能會超過10米,但太少見。最小的算是一些小盲蛇,長度不到10釐米,喜歡生活在地下退化,因此退化了眼睛。
  • 能毒死一頭牛的科莫多巨蜥,不需要交配,即可繁殖下一代!
    BBC的紀錄片中曾經介紹是細菌,有兩種可能,一種科莫多巨蜥口腔中的,科莫多巨蜥弧菌口腔菌群會導致獵物通過傷口感染,繼而引起敗血症,最終身亡,另一種科學家猜測是當地熱帶水坑中的致命細菌,因為科莫多巨蜥咬傷的部位大都在腹部或者腳部,喝水或者過水坑時必定會感染細菌,最終效果就是幾天後細菌大量繁殖,獵物身亡!
  • 上海動物園兩棲動物搬新家 「蛙兒子」們在等你
    東方網記者柏可林5月31日報導:從上海動物園傳來好消息:兩爬館的新展區——兩棲動物展區目前正式開放。新展區在兩爬館二樓蘇卡達象龜展區旁,現入住的有角蛙、貓眼珍珠蛙、老爺樹蛙、大樹蛙、虎皮蠑螈、秉志肥螈等動物。
  • 眼鏡蛇究竟有多毒?一不小心被咬了該怎麼辦?
    眼鏡蛇屬目前約有20多個已確認物種,雖然眼鏡王蛇的外形很像「眼鏡蛇」,但其實它並不是眼鏡蛇屬的一種,它是屬於獨立的一個屬。其分別在於體型及頸部斑紋 :眼鏡王蛇的體積比一般的眼鏡蛇要大;其頸部的斑紋是「/\」形而不是一般眼鏡蛇的單眼或雙眼圈紋。既然眼鏡蛇有這麼多種類,那麼毒性肯定會有區別,其中最毒的要屬菲律賓眼鏡蛇,它們的劇毒能讓受害者在一小時內迅速死亡。
  • 第一名就在我們身邊?
    毒鏢蛙生活在哥倫比亞地區,背上能分泌一種劇毒的神經毒素,能阻止肌肉運動,引起肌肉和呼吸麻痺,最終導致死亡。一隻小小的毒鏢蛙,它分泌出的毒液足以奪去10個人的生命,只需136微克就能殺死一個體重68公斤的人。6.澳洲鹹水鱷。
  • 能毒死大象的金剛王眼鏡蛇,站立起來能將毒液噴到5米開外
    雖然以單位毒液的毒性來說,它們在全世界600多種毒蛇中排不上號,但是卻是世界上最恐怖的毒蛇之一。因為它們的個頭很大,平均長度可以達到4米左右,最長的記錄甚至達到了恐怖的6米。若是金剛王眼鏡蛇將自己所有的毒液都注射進一頭大象的體內,那麼即便是陸地第一巨獸,也會在半個小時內毒發暴斃。不過,儘管這種毒蛇非常兇猛,它們在世界上的分布範圍卻並不廣。
  • 最近,科學家在越南發現非常罕見的奇鱗蛇,一個新的物種
    在昨天的一篇論文中,來自史密森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越南科學技術學院生態與生物資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在河江省發現的一種新的蛇。該物種屬於一種罕見的穴居蛇屬,它從進化樹上分支出來的時間比大多數其他種群都要早。正因為如此,它們在外表和行為上與其他許多蛇都不一樣,這可以幫助科學家尋找出關於蛇進化的新信息。
  • 科學家發現一條「怪蛇」,隨意變形
    科學家發現一條「怪蛇」,隨意變形對神秘事件感興趣的朋友中,也有人知道在北緯30°線上經常發生奇怪的事情。我國這一次元的地方也發生了神秘事件,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是神龍架。這裡的氣候變化很大,萬物繁榮的五月天有時會下大雪。但是,氣候還是這裡最特別的,最特別的是神農架上各種各樣的變異動物。
  • 它是地球上唯一有毒靈長類動物,噴毒像眼鏡蛇,相當可怕
    如果你有這種想法,千萬要打斷,因為懶猴身上有毒液,而且它是地球上唯一一種有毒的靈長類動物。據野生動物專家的介紹,懶猴釋放毒液的方式十分特別,它們既不像毒蛇那樣張開嘴巴噴射毒液,也不像箭毒蛙那樣將毒液分布在表皮上,而是作出一副想要擁抱的樣子。原來它們的毒腺就分布在自己的手肘上,如果碰上了天敵無處可逃,它們會舉高自己的雙手,然後將毒液噴射出去。
  • 聞「口氣」能識別病?這6種口腔異味,暗示了不同的疾病
    相信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口腔異味的時候,像是發苦、發甜、發臭等等;但是大多數人都會不在意,以為是自己口腔不潔,或者是吃了某些不適的食物導致的,然後喝點水之後或者是吃些清潔口腔的糖果之類的就會緩解。其實,很多時候,口腔異味也是能側面的反應出我們身體的健康問題,它有可能是我們身體的機能出現了問題,如肝臟、消化系統、腎臟等等。下面就一起來聊聊常見的6種口腔異味,分別暗示了什麼疾病。
  • 在國外燒烤攤吃「烤章魚」要小心 毒液比眼鏡蛇致命20倍
    美味烤章魚,吃前要看清,如果發現有藍色圓圈紋路的章魚,一定不要賣給顧客。市場監管人員發現有商家在製作和銷售藍圈章魚。因為這種章魚的毒液非常危險,即使已經烤熟,但毒素也不會消散,仍然很危險,這種毒液可抵抗高達200攝氏度的高溫,所以即使烤熟了,也無法消滅毒液,而且目前沒有對應的解毒劑。混雜在一起的藍圈章魚,如果不仔細查看,真的會被混過去。請仔細查看下方的藍色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