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在兩棲動物體內發現類似蛇的牙齒腺體

2020-12-22 太平洋電腦網

據外媒CNET報導, 科學家們首次在兩棲動物身上發現了類似蛇的牙齒腺體的證據。 來自巴西布坦坦研究所和猶他州立大學的一個科學家團隊在尾目動物Siphonops annulatus的嘴裡發現了「兩棲動物口腔毒腺的第一個已知證據」。這種穴居動物看起來像蛇和蠕蟲之間的交叉,但它與青蛙和蠑螈有關。

「我們知道一些兩棲動物在他們的皮膚中儲存了噁心,有毒的分泌物,以阻止捕食者。但了解到至少有一種可以從它的嘴裡造成傷害是非凡的,」猶他州立大學生物學家Edmund'Butch'Brodie,Jr.在周五的一份新聞稿中說。

該團隊之前研究了caecilian的皮膚腺體,但後來發現了Brodie所描述的 「上顎和下顎中微小的充滿液體的腺體,有長長的管道,在它們每個勺形牙齒的底部打開。」研究人員周五在 《iScience》 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一些兩棲動物,比如臭名昭著的毒鏢蛙,以在皮膚上分泌有毒物質而聞名。「有毒的皮膚腺體是從表皮形成的,但這些口腔腺體是從牙齒組織中發展起來的,這與我們在爬行動物的毒液腺體中發現的發育起源相同,」要作者Pedro Luiz Mailho-Fontana說。

研究人員的下一步計劃是要找出牙腺的分泌物是否具有毒性。如果是這樣,研究人員認為,兩棲動物的毒液腺可能比蛇類進化得更早。

「因為尾目動物是研究最少的脊椎動物之一,它們的生物學是一個充滿驚喜的黑匣子,」研究合著者 Carlos Jared i在一篇文章中說。

【來源:cnBeta.COM】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第一種能像蛇一樣分泌口腔毒液的兩棲動物
    蚓螈是在非洲、亞洲和美洲的熱帶地區發現的不尋常的動物--雖然它們是兩棲動物,但它們看起來更像蛇或大蚯蚓。而科學家最近發現,被稱為Siphonops annulatus的一種特殊蚓螈通過尾部皮膚的腺體分泌一種毒素。這大概是一種防禦措施,目的是阻止捕食者跟隨它進入它生活的洞穴。
  • 不止螢火蟲,兩棲動物也會發光,科學家發現「螢光蛙」
    會發光的兩棲動物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隨蟲兒飛蟲兒飛你在思念誰——《蟲兒飛》而且不僅螢火蟲會產生生物螢光現象,個別兩棲動物同樣存在生物螢光。阿根廷的一位自然科學研究人員在亞馬孫雨林中做學術研究時,無意間發現了會發光的南美圓點樹蛙。通過初步探究發現,這種樹蛙在受到紫外線光束照射後,皮膚就會發出藍綠色螢光。
  • 蛇的祖先是誰?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在其中有了新發現!
    蛇的祖先是誰?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在其中有了新發現!對於蛇這種爬行動物很多人都望而生畏,這樣的軟體動物是大多數人無法接受的,作為爬行動物它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沒有腳,身子不斷的蠕動向前爬行,就像是一團繩子一樣。
  • 最近,科學家在越南發現非常罕見的奇鱗蛇,一個新的物種
    科學家們在越南北部發現了一種新的奇異鱗片穴居蛇 在越南北部的河流、海灣和山谷中,隱現的石灰巖山脈被稱為喀斯特地貌。 在昨天的一篇論文中,來自史密森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越南科學技術學院生態與生物資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在河江省發現的一種新的蛇。該物種屬於一種罕見的穴居蛇屬,它從進化樹上分支出來的時間比大多數其他種群都要早。正因為如此,它們在外表和行為上與其他許多蛇都不一樣,這可以幫助科學家尋找出關於蛇進化的新信息。
  • 海洋變成一鍋「酸湯」,科學家發現喪屍鯊魚,皮膚和牙齒已被融化
    在電影中,喪屍的形象通常是殘破不堪的,它們的牙齒或者毛髮已經脫落,身上的各個器官已經腐爛,因此他們需要從活人身上獲取「營養」,這就是喪屍咬人的起源了,並且,幾乎所有的喪屍都具有一個相同的特徵,那就是懼怕陽光,因而它們通常躲在陰暗處或者晚上才會出來。
  • 科學家發現一種2.5億年前的魚龍,牙齒呈鵝卵石狀
    為了降低它們的攻擊性,漫畫家們也不會在它們的手掌上畫鋒利的爪子,它們的牙齒也不會是尖銳的,而是像鵝卵石一樣圓圓的,很平滑。然而,現實中也存在牙齒像鵝卵石一樣圓圓的恐龍,根據科學家的說法,它們確實很溫順,因為它們只吃海底的無脊椎動物。
  • 科學家在人體內發現未知新器官 在喉嚨深處
    【科學家在人體內發現未知新器官】美媒稱,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新器官:藏在喉嚨深處上部的唾液腺。這一發現對於癌症的治療非常重要。由於其位置在一塊稱為咽鼓管隆凸的軟骨上,這些新腺體的發現者稱它們為隆凸唾液腺。這些唾液腺很可能是潤滑和溼潤鼻和口腔後面的上咽喉部的,研究人員在9月23日的英國《放射療法與腫瘤學》雜誌上寫道。報導稱,這是個意外發現。
  • 交配後變琥珀,被封存1億年,科學家在其體內發現了巨型精子!
    科學家在這塊來自緬甸北部達奈鎮Noije Bum村的琥珀中總共發現了39個未知生物,這是一種只有0.5毫米長的甲殼類動物,現在已經將其命名為了Myanmarcyprishui,下文將其稱為介形蟲。論文的作者古生物學家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和雷納特·馬茨凱·卡拉斯稱,他們用X射線斷層掃描了這些介形蟲的結構,在其中一種介形蟲體內發現了一個明顯不是它自身的物質,一團毛線球一樣的東西位於它的生殖器官內,很明顯這是一顆巨大的精子。這隻倒黴的介形蟲剛好經過了一次交配,卻被一大坨滴下的樹脂給包裹了起來。
  • 首次發現「無氧生物」:類似水母的寄生蟲不會呼吸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今年初,科學家發現一種類似水母的寄生蟲,它們沒有線粒體基因組,這是迄今已知唯一沒有線粒體基因組的多細胞生物,意味著該生物不會呼吸,事實上,它的存在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地球生物的廣義認知,因為它的生存完全不依賴氧氣!
  • 上海動物園15年來首次進行兩棲動物物種補充
    全新開放的兩棲爬行館兩棲動物展區新展出了6種兩棲動物,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打卡」。上海動物園自2005年對兩棲爬行館個改建以來,只有唯一一種兩棲動物娃娃魚對外展出,中國的珍稀動物娃娃魚(大鯢)在館中略顯孤單。而這幾天新展出的白氏樹蛙、角蛙、大樹蛙和貓眼珍珠蛙,以及蠑螈類的虎皮蠑螈和秉志肥螈等6種動物,都是近15年來首次物種補充。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比蜂鳥還要小,卻有上百顆牙齒
    一說起恐龍,浮現在我們腦海的,通常都是兇猛無比的兇狠巨獸,但近日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恐龍化石可能會顛覆你的印象了,這種恐龍只有2英寸長,與一隻蜂鳥差不多大。科學家在一塊小小的琥珀上發現了這隻小恐龍,骨架保存十分完好,看起來仿佛是近期死掉的一樣。據了解,該恐龍名為Oculudentavis khaungraae,大約在1億年前生活在緬甸,不幸被樹脂包裹,在漫長的時間裡形成了琥珀。
  • 像魷魚又像蛇的「塔利怪物」,其實是外星生物?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筆者:三體-小遙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一位名為弗朗西斯·塔利的美國化石學家在偶然情況下發現了一種奇怪的古生物化石。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人們又陸續發現了數萬個類似的化石,卻始終無法揭開它們的真面目。科學家表示,「塔利怪物」更接近於魷魚和蛇的結合體,也有人懷疑它們是蝸牛祖先,遺憾的是,人們至今沒有在相關化石中找到類似蝸牛殼的部位。好在最近科學家有了新的突破,他們總結出一個通過分析系統發育來尋找生物石化過程中丟失生物信號的方法,並且已經藉助該結論判斷「塔利怪物」屬於脊椎動物。
  • 人類長出新器官,3個世紀來首次發現,未來人會進化成什麼樣?
    人類長出新器官, 3個世紀來首次發現,未來人會進化成什麼樣?2020年以來,科學家也發現了不少關於人體結構的新理論,科學家認為,我們人類其實一直沒有停止進化,現在也依然在進化之中。前段時間科學家就發現人體中多出了一條動脈,而且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新生兒不再長智齒,骨骼也在發生著變化。近日,科學家還在人體內發現了一個新的器官,但我們為何一直沒有發現呢?這也引起了科學界的熱議。
  • 最珍貴的兩棲動物——娃娃魚
    大鯢是很珍貴的兩棲動物,因為它們的叫聲像嬰兒的哭聲,所以人們也叫它們"娃娃魚",外形長得有點像蜥蜴,頭部扁扁的、嘴巴很大,無眼瞼,身體的顏色隨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多為灰褐色,體色可隨不同的環境而變化,但一般多呈灰褐色,身上光滑無鱗,但有各種斑紋,並附帶粘液,身長可達1米,體重在百斤左右
  • 《自然》:科學家首次發現,胸腺竟然是成功懷孕的關鍵
    誰能想到,胸骨後面的一個小小腺體,竟然潛藏著防止孕婦流產和妊娠期糖尿病的作用。前不久,來自奧地利科學院IMBA和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研究人員,在頂級期刊《自然》發表重要研究成果[1]。他們首次發現,在妊娠期間,雌性動物產生的性激素會調節胸腺產生調節性T細胞(Treg),促進胎盤中存在更多的Treg,避免母體的免疫系統攻擊胎兒,降低流產風險。此外,性激素調節胸腺產生的Treg還會進入母體的脂肪組織,抑制炎症,預防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
  • 生物界的殺手:滅絕了290種兩棲動物,至今無法阻擋
    ,原本大家以為是受到了人類的影響,但是最後發現在遠離人類的地方,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而根據生物學家們的長期跟蹤研究,最終發現了生物界的殺手——壺菌,這是一種真菌生物,但是同時也是兩棲動物最大的剋星,因為壺菌是有史以來最具有破壞性質的病原體,而根據相關的研究統計表明,壺菌的出現,至少導致了將近290種兩棲動物的滅絕,其中就包括了90種青蛙,直接使得將近500多種青蛙種類的數量大幅度減少。
  • 生物學家發現遠古牙齒,還原出它們的形態
    因為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哺乳動物相較於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等,都要更加發達,這也是為何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快速進化,短期內就演化出靈長類動物,直到人類出現的原因之一。最早的哺乳動物長啥樣?在2002年4月,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來自中美聯合的科學家團隊表示,在我國遼寧地區,發現了一個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化石,從時間上推測,距今至少有1.3億年的歷史,很可能是包括人類在內,所有胎生哺乳動物的祖先。
  • 怪異的已滅絕兩棲動物有著能快速發射的彈弓式舌頭
    科學家在緬甸發現了一組9900萬年前的Albanerpetontids化石,也向世界介紹了一個新的物種Yaksha perettii。 根據頭骨的大小,科學家們能夠估計出這種成年動物體長約兩英寸,不包括尾巴。然而這些小小的兩棲動物的舌頭就像致命的、快速出擊的拳頭。
  • 科學家:上百種兩棲動物間接毀在人類手中
    在上世紀30年代,著名的動物學家霍格在南非考察的時候,發現當給非洲的爪蛙注射了牛垂體的提取物之後,發現這些爪蛙竟然可以產卵。於是,這名動物學家想到,是不是將孕婦的尿液注射到爪蛙的體內,通過查看爪蛙是否會產卵,就可以辨別出來是不是真的懷孕了呢?通過實驗,很快就證實了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