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細菌未必一種病 菌群生態或成未來醫生必修

2021-01-09 中國法院網

2010-12-09 13:15:42 | 來源:中新網-科技日報 | 作者:常麗君

  「如果你走進任何一家醫院,向任何一個身穿白大褂的醫生詢問有關微生物的事,他們只知道把血液樣本送到培養室,然後分離它們。」賓夕法尼亞匹茲堡大學新生兒外科醫生麥可·莫羅維茨說。

  然而人體中微生物細菌變化多端、靈活多樣,不同的菌種隨時能跟其他菌群結成不同的聯盟,人體細胞和它們的微生物居民之間也存在著不斷地相互聯繫,更增加了額外的複雜性。面對龐大的微生物洪流,研究人體微生物的科學家需要改變思路。

  奇異三人組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微生物學家吉莉安·班菲爾德一直在研究極端環境中的細菌。今年9月,她在加利福尼亞鐵山布滿硫磺的理查曼德礦帶,收集藍色鐘乳石裡滲出的酸性很強的水;而一年前,她在科羅拉多來福爾地區一個廢棄核處理站,抽取含有鈾、砷、鉬及其他地下金屬元素的有毒混合湯。她從這兩個站點採回樣本,分析其中包含的DNA,研究能在那種地獄般環境生存下來的細菌、古生菌、病毒及真菌到底有哪些。 

  麥可·莫羅維茨,當時是芝加哥大學的新生兒外科醫生,目前在賓夕法尼亞匹茲堡大學進行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相關研究,約7%的早產嬰兒感染了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但臨床上經常無法及時診斷出來而拖延了治療。嚴重的情況,醫生必須清除一部分或所有腸子,許多嬰兒都會死掉。幾十年來,醫學界一直在尋找病原菌而沒能成功。2009年1月,莫羅維茨開始研究NEC。「我懷疑不可能找到這種病原菌,所以我選擇了不同的方法來研究這個問題,把人作為一個整體的有機物群落。」

  另一位合作者是戴維·瑞爾曼,在加利福尼亞史丹福大學研究人體微生物群落。班菲爾德和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技術,能從大量微生物DNA序列碎片識別出它們的屬系和品種,用軟體來分析各菌種的身份特徵、新陳代謝及功能,以揭示菌群的生化過程。對比之下,當前通行的16S核糖體RNA基因測序和一些自動化生物信息分析難於顯示相近微生物屬種間的不同,很難揭示一些細微的基因重排。

  但這種方法只能用來分析簡單的群落,比如理查曼德礦帶,其最大數量的菌種佔了整個群體的40%。而成人腸道含有數百種微生物,數量最大的菌種只佔4%。「但我們的研究並非不可進行。」瑞爾曼說,他想同樣細緻地分析人體微生物,早產嬰兒是實驗班菲爾德技術的最佳對象。每個早產新生兒體內菌種只有12種左右,與酸礦廢水相當,加強護理病房製造了一個無菌的、高度控制的環境來研究它們。

  3人在一年前開始了合作,把班菲爾德的技術用在了早產新生兒身上,他們集中於健康嬰兒。莫羅維茨每天採集新生兒糞便樣本,分離DNA送到高通量測序中心,將數據發給班菲爾德和瑞爾曼;瑞爾曼用16S測序做菌種和數量普查;班菲爾德選擇一些節點作更詳細測序,分析種類和基因情況。

  他們研究了孕28周早產嬰兒在前三周裡的生命情況,追蹤了微生物群在種類數量上詳細快速的變化,以查找是否存在某種特殊的細菌或菌群與NEC有關,並協助預測哪種嬰兒容易染病,進而找出預防辦法。進一步,他們希望繪製出新生兒腸道菌群的簡化模型,將這些生態原則擴展應用到人類的微生物系統中。

  生態微生物學與人體微生物學交叉

  瑞爾曼和其他研究人員在過去5年裡建立了人類微生物群落的遺傳目錄:哪種微生物生活在哪兒。數百種互相作用、互相促進的物種,生活在每個人的體表和體內,每個人的微生物群落之間還有重疊。

  研究人員想知道在人體環境中,微生物在免疫功能、營養、藥物代謝方面,以及糖尿病、癌症、孤獨症和多倍體硬化症等疾病中的作用。為了進行這些研究,他們必須進行大量的基因測序,分析群落裡有哪些微生物,在一天之中它們如何變化,一生或飲食變化之後如何變化,某種微生物、微生物聯合以及微生物代謝物都有哪些功能等。

  生態微生物學家給人類微生物界帶來了生態原則:殖民、繼承、回彈、兩個群體間的競爭與合作等。「科學問題確實存在交叉。」班菲爾德說:「比如殖民是指細菌首次到達居住地開始群體進化,這是一種生態上的連續性。當你看到一個酸礦廢水池塘的表面,想像一下最初的有機物種怎樣到達那裡,同樣可以想像新生嬰兒,最初如何被細菌入侵的。」

  生態微生物學家開始研究人類腸道、皮膚、口腔及其他微生物群落,他們已經走出了土壤、海洋、有毒廢場等環境微生物領域。

  生態微生物原則離臨床應用尚有距離

  嬰兒一出生,首次暴露在微生物中之後,生命就開始受到無休止的圍攻。各種細菌、病毒和真菌將它們的殖民地開拓進人類的皮膚、眼睛、肺、胃腸道等每一處暴露的器官。瑞爾曼說:「在面對病原體時,我們必須克服『一種細菌一種病』的整體一維視角,菌群才是研究單位。」

  人類細胞和他們的微生物搭檔作為一種互相促進的「超級有機體」,各自都為對方提供了服務。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2007年末開始了一項為期5年的人類微生物組計劃(HMP),致力於給人類龐大的微生物組測序。項目主管麗塔·普羅科特說:「要真正理解我們作為一個有機體的功能,需要包括人體的整個微生物群落,它們與我們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關,工作量比人類基因組還要大100倍。」今年研究人員完成了取自人體不同部位的178種微生物基因組的測序和分析,發現其基因編碼含有超過3萬種蛋白質。

  儘管生態微生物學提供了一個框架來理解人類微生物群落,但它的所有方法和原則,離臨床應用都還有一定距離。即使研究人員找到了某種細菌和某種疾病之間的確切聯繫,也沒辦法通過清除一種細菌或引入另一種細菌的方法來控制細菌群落。抗生素傾向於殺死相關的細菌,而不能殺死一個菌群,更無法產生菌群或移植它們。

  珍妮特·簡森是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位土壤微生物學家,正在研究造成克羅恩氏病腸道紊亂的相關細菌。研究小組的克萊爾·弗萊瑟-利格特說,「這些菌群有很強的適應性,能重新佔領被抗生素擾亂的環境嗎?我們如何檢測才能回答這個問題?在它們的回覆時期發生了什麼?所有這些問題可能需要生態微生物學家們花數十年研究時間來尋找答案。」

相關焦點

  • 大便拉不出,或是腸道菌群失衡了:調理腸胃,給你2個方法
    他告訴醫生自己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又很奏快,經常吃飯不規律,很少喝水,經常熬夜,不愛運動,這些逐漸形成壞習慣讓他的身體發起了抗議,於是換來了難言之隱——便秘。發「瀉」不出來是腸道菌群失調在醫學上,通常超過48小時不排便即可視為便秘。但是小劉的情況有所不同,他每天都會排便一次,只是大便幹硬,排出時感覺很費力,有時用力過大還會出血。
  • 科研速遞丨克羅恩氏病的遺傳線索
    研究人員花了數十年的時間試圖更好地了解克羅恩氏病(一種慢性炎症性腸病(IBD))。但是,儘管其確切原因仍然模糊不清,但科學家們正在越來越多地了解可能在其發展中起作用的100多個基因。到目前為止,在與克羅恩病相關的基因中,NOD2的改變已顯示出罹患該疾病的風險最高,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也更高,該大學病理學教授加布裡埃爾·努涅斯博士說。密西根州安阿伯市的密西根醫學院。實際上,診斷出克羅恩病的人中有30%至50%攜帶這種特定標記。但是,僅僅擁有一個突變的NOD2基因並不能保證您會在自己的未來生活。遠非如此:只有3%的人繼續發展這種狀況。
  • 腸道菌群失調推動結直腸癌的發生
    人體腸道內生活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古細菌,其中以細菌為主。到目前為止,在人類腸道中已經鑑定出超過1000種細菌,不同個體共享的核心菌群包含約160種。各種細菌物種以一定的比例共存,它們相互依存,相互競爭,共同維持著腸道菌群的相對平衡和穩定。
  • 屁多也是病?醫生提醒:每天放屁超過這個數,或許就該注意下了
    在我們的平時生活當中,可能屁多屁臭有很多人看來都是很正常的,不過也有的人就會擔心屁多也是一種病,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醫生提醒大家每天放屁若是超過了這個數就應該要注意一下了,或許是身體健康出現了問題,別總是忽略了。每天放多少個屁算正常?
  • 屁多也是病?醫生提醒:每天放屁超過此數,確實該注意一下了
    可能屁多屁臭在很多人看來都是正常的,不過,也有的人會擔心屁多也是一種病,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醫生提醒大家:每天放屁若超過這個數,確實該注意一下了,或許是身體健康出現問題了,別總忽視,下面就好好跟大家說一下這「屁大點事」。每天放多少個屁算正常?首先,我們要知道屁是怎麼來的?人為什麼會放屁?
  • 不說不知道,說了嚇一跳:抑鬱症可能是一種腸道疾病?
    例如,在腸易激症候群患者中,50%~60%以上伴有抑鬱或者焦慮症狀;在炎症性腸病患者中,21.6%會出現抑鬱,31.5%出現焦慮;在其他功能性腸病和胃腸病中,患者的抑鬱風險也明顯升高。所以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研究者注意到「腸腦功能異常」可能是抑鬱症的另一個重要的病理生理機制。什麼叫「腸腦」?很多人對這個概念很陌生。
  • 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
    腸道菌群數量龐大種類繁多,人胃腸道內含約1000種細菌 ,數量高達1014,細菌總數比人體細胞總數多10倍,攜帶的基因數是人體細胞的100倍 ,菌體總量佔人體質量的1/60~1/50[2]。腸球菌、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等[3]菌量超過104。
  • 3大咖+3明星公司,看以色列如何笑傲全球菌群江湖
    他們與希伯來大學哈達薩醫學院(Hadassah-Hebrew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人員合作,共同發表了一項關於陰道菌群移植的研究。該研究表明,陰道菌群移植是一種能夠有效治療慢性細菌性陰道病的新療法。
  • 觀賞魚身上長紅色一塊別小看,它是一種病的表現,常見於細菌感染
    但是因為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狀況,對這種病一知半解,最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錦鯉一點一點潰爛,最後直接死掉。這種病其實叫做「列印病」,一般都是發生在錦鯉身上,或者金魚身上。但是不代表其他魚不會患上這種病,一個魚友養的食土鯛最近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所以其他魚也不是不會患病的,只不過相比錦鯉患病率更加高一些。列印病是一種細菌感染的病態。
  • 細菌恐懼症是一種「矯情」嗎?
    其實,大多數人對於潔癖並沒有清晰的認識,覺得是一種「矯情」行為,但實際上,潔癖——也可以叫做細菌恐懼症——可能引發更嚴重的情況。早上,我起床,走進客廳。不尋常的是,我哥哥也在那裡。我說不尋常,是因為大多數時候他都把自己關在臥室裡。和以往一樣的是,他戴著醫用手套。他起初沒有看到我,只是坐在那裡一邊看電視,一邊用叉子吃薯片。
  • 女孩誤服偏方進ICU,便便「救命」立奇功,居然還能治這麼多種病
    從健康人便便中分離出來的糞菌,移植到相關病人身上竟成了「救命良藥」,還屢建奇功。據專家介紹,糞菌移植是消化內科近年開展的一項醫療新技術,是指將健康志願者的糞便經過特殊處理後移植至患者腸道,幫助重建正常腸道菌群來達到治療疾病效果的技術。
  • 全球學者匯聚養樂多研討會 聚焦腸道菌群研究及多樣化益生菌的價值
    與會專家從免疫系統、口腔微生物、藥物與腸內菌群之間的關係發表了最新的研究進展與成果,分享了腸內菌群與疾病的相關研究。來自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消化內科中心長金井隆典指出,雖然全球的醫療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但是發達國家中的炎症性腸病、哮喘、花粉病、特異性疾病、肥胖、糖尿病、動脈硬化以及抑鬱症的發病率卻顯著性增長。金井隆典在演講中提出:「從日本開始第一次東京奧運會後,這些疾病呈現出了增長的趨勢。
  • 梅毒是一種什麼樣的病?
    梅毒這個病,現在常以被動的方式被發現,多見於住院的抽血化驗、公共衛生的孕產婦免費愛滋、梅毒篩查。梅毒是什麼,從發現到治療的經過引起梅毒的病原是梅毒螺旋體蒼白亞種,於1905年法國科學家Schaudinn與Hoffmanu發現並進行了報導。
  • 海賊王:劇中裡最厲害的七種疾病,最後一種病,導致白鬍子的死亡
    7、鉑鉛病鉑鉛病是羅幼年得的病,這是一種微量元素中毒的病,他雖然不會傳染,但是會累積給下一代,如若不是羅得到了惡魔果實,恐怕早就一命嗚呼。6、卡斯奇亞熱娜美在前去阿拉巴斯坦的途中得了卡斯奇亞熱。這是被一種叫「卡斯奇亞」的毒蟲叮咬,細菌會從傷口跑進身體,暗藏期5天,然後會病發,招致四十度以上的發熱、各類炎症、傳染,病發5天後去世亡。還功德先薇薇選擇了先找大年夜夫給娜美治病,事前娜美曾病發3天了,假定把它當作深切發熱措置,再過2天,我們就再也看不到娜美了。5、樹熱400年前在加亞島上流行的樹熱,是一種致死率高達90%的可怕傳染病。
  • 阿爾茨海默病與腸道微生物群的關聯再被證實!
    腸道菌群參與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食物的消化和新陳代謝,免疫反應和炎症等。 近年來,對大腦和腸道細菌之間關係的研究揭示了越來越多的腸道菌群與神經疾病的聯繫。 該研究由日內瓦大學(UNIGE)和瑞士日內瓦大學附屬醫院(HUG)主導,文章發表在《阿爾茨海默病雜誌》(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上,該研究使我們探索出通過調節人群的微生物群的一種新的阿爾茨海默病預防策略。
  • 肝性腦病和腸道菌群相關,明確它對病情的作用機制,了解治療方案
    腸道中菌群種類和數量的變化與氨和其他神經毒素的水平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在Bajaj等的研究中發現HE患者腸道中的一些特定細菌較正常人豐度高,如產鹼桿菌科,嚇琳單胞菌科、腸桿菌科,這些細菌的增多與HE患者的認知能力和炎症反應密切相關。
  • 攝入糞便改變性格,腸道菌群控制你的大腦
    移植糞便治療疾病2012年四月,美國印第安納州,56歲的凱薩琳.達芙在急診室裡持續高燒、口腔潰瘍、皮疹、水腫,腹瀉浸透了整個病床,這是她六年間第六次因為艱難梭菌感染而病倒,此時醫生給她的唯一建議就是切除結腸。
  • 維生素D與腸道菌群的互作
    活性維生素D代謝產物 多項研究表明,腸道菌群會改變腸道維生素D的代謝,而益生菌補充劑會影響循環中的維生素D水平。維生素D缺乏會降低防禦素的生成,防禦素是一種對於維持健康腸道菌群非常重要的抗菌分子。最近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的一項橫斷面研究,對567名老年男性的血清維生素D代謝產物及糞便菌群進行深入分析後發現,8種特定腸道細菌分類群與維生素D活性形式——1,25(OH)2D的水平相關,而
  • 全球學者匯聚養樂多研討會 分享腸內菌群與益生菌的最新研究成果
    我作為一名醫生同時也是一名太空人,在國際宇宙空間站工作的將近5個半月時間裡,以上種種我都經歷了。」 10月25日,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古川聰組長在「第9屆養樂多代田研討會」上分享道。
  • 抑鬱症不是矯情,也不是脆弱,它是一種病!
    很多人對於抑鬱症有著很大的誤解,認為抑鬱症並不是病,就是患者比較矯情,其實這種認知是非常的錯誤的,它是一種病比較常見的精神病之一,在我們國家患上這種疾病的人就有幾千萬人,每年自殺人數中多數是因為抑鬱症,但是接受治療的患者卻不多只有10%,其中包括不規範治療的患者,說道這裡很多網友不由好奇抑鬱症的發病機制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