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健聞|國外最新研究!阿爾茨海默病與腸道微生物群的關聯再被證實!

2020-12-07 騰訊網

腸道菌群可以說是近年來最火爆的研究領域之一,這些高度多樣化、數量驚人的菌群生活在我們的身體中,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腸道菌群參與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食物的消化和新陳代謝,免疫反應和炎症等。

近年來,對大腦和腸道細菌之間關係的研究揭示了越來越多的腸道菌群與神經疾病的聯繫。

近年來,科學界多個國家多個研究團隊都致力於研究腸道微生物群對神經退行性疾病起著一定的作用。越來越多的研究把這一視角轉向了阿爾茨海默病。前不久,阿爾茨海默病(AD)與腸道微生物群的關聯再次被瑞士一科學團隊證實。

瑞士團隊證實

AD與腸道微生物群存在聯繫

2020年11月,瑞士團隊研究證實了阿爾茨海默病與腸道微生物群的關係,研究表明細菌多樣性的變化與炎症和大腦中澱粉樣斑塊數量增加有關,而澱粉樣斑塊是這種疾病的標誌物之一。

該研究由日內瓦大學(UNIGE)和瑞士日內瓦大學附屬醫院(HUG)主導,文章發表在《阿爾茨海默病雜誌》(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上,該研究使我們探索出通過調節人群的微生物群的一種新的阿爾茨海默病預防策略。

圖據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研究人員使用PET成像技術測量了89名年齡在65至85歲之間的人群中的澱粉樣斑塊堆積和炎症標誌物,有些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或相關疾病,而有些則沒有。

「我們的結果是毋庸置疑的:腸道微生物群的某些細菌產物與大腦中澱粉樣斑塊的數量有關,」研究的第一作者莫伊拉·馬裡佐尼解釋,「事實上,血液中高水平的脂多糖和某些短鏈脂肪酸都與大腦中大量的澱粉樣蛋白沉積有關。相反,高水平的另一種短鏈脂肪酸丁酸鹽,與澱粉樣病變較少相關。」

這項研究證明,腸道微生物群的某些蛋白質通過血液炎症現象與腦澱粉樣變之間存在關聯。[1]

在此之前,全球首款腦腸軸機制的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甘露特鈉膠囊在中國獲批上市,各國科學家團隊也不斷探索腸道菌群與阿爾茨海默病之間的關係:

1

腸道菌群參與人類AD早期發病過程

2019年8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陳生弟教授團隊關於AD及MCI腸道菌群演化的研究成果發表在《阿爾茨海默病與痴呆》(Alzheimer’s & Dementia)上。

圖據Alzheimer’s & Dementia

該研究發現,AD患者糞便微生物菌群的多樣性顯著低於正常對照,但與MCI患者相似。控制年齡、性別、BMI和便秘等混雜因素後,AD及MCI患者6個菌屬的豐度增加,5個菌屬的豐度減少。該研究從臨床角度證實,腸道菌群確實參與人類AD的早期發病過程。[2]

2

AD患者的腸道微生物豐富度和多樣性相對較低

2017年,威斯康星大學醫學院和公共衛生學院的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一項研究,研究人員獲取了腸道細菌成分,結果表明痴呆症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組微生物豐富度和多樣性與非痴呆症的人相比均有所降低,表明腸道細菌群落可能是治療幹預的目標。[3]

圖據Scientific Reports

3

腸道細菌或能加速阿爾茨海默病發展

2017年2月,瑞典隆德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腸道細菌可以加速阿爾茨海默病的發展。研究人員發現,與對照組相比,無菌小鼠腦中β-澱粉樣蛋白斑塊數量明顯更少。

圖據Scientific Reports

研究人員分別將健康小鼠和阿爾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腸道細菌轉移到無菌小鼠中,發現被轉移患病小鼠來源的腸道細菌的小鼠大腦中出現更多的β-澱粉樣斑塊。這項發表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結果為預防及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提供了新的可能。[4]

參考文獻

[1]Marizzoni, Moira et al. 『Short-Chain Fatty Acids and Lipopolysaccharide as Mediators Between Gut Dysbiosis and Amyloid Pathology in Alzheimer’s Disease』. 1 Jan. 2020 : 683 – 697.

[2]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has similar alterations as Alzheimer's disease in gut microbiota[J]. Alzhmer's & Dementia, 2019, 15.

[3]Vogt, N.M., Kerby, R.L., Dill-McFarland, K.A. et al. Gut microbiome alterations in Alzheimer’s disease. Sci Rep 7, 13537 (2017).

[4]Harach T , Marungruang N , Duthilleul N , et al. Reduction of Abeta amyloid pathology in APPPS1 transgenic mice in the absence of gut microbiota[J]. Rep, 2017, 7:41802.

相關焦點

  • 生酮飲食改變腸道微生物群和腸道免疫系統!
    2020年5月28日訊/生物谷BIOON /--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生酮飲食近年來吸引了公眾的關注,因為這種飲食被認為可以降低炎症、促進體重減輕和心臟健康,而最近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對一小群志願者的研究發現生酮飲食對人腸道微生物群具有顯著的影響。
  • 新研究證實睡眠呼吸暫停與阿爾茨海默病之間存在聯繫
    一項由澳大利亞和冰島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提供了一些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證明阿爾茨海默病與睡眠呼吸暫停有關。這項研究基於對解剖腦組織的研究,顯示了通常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的有毒蛋白質聚集,似乎是如何以同樣的方式在睡眠呼吸暫停患者的大腦中開始並擴散的。這項新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史蒂芬·羅賓遜(Stephen Robinson)解釋說:「我們知道,如果你在中年時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症,那麼你長大後更有可能患上阿爾茨海默症。
  • 阿爾茨海默病風險基因對大腦早有影響
    2、腸道微生物可調節睡眠 3、促進大腦健康,多吃這五種食物 4、阿爾茨海默病風險基因對大腦早有影響 5、缺乏維生素B1是酒精相關痴呆發展的關鍵因素 1 大腦中的果糖或導致阿爾茨海默病
  • 研究為阿爾茨海默病早期幹預提供了新的候選藥物
    原創 Arlene Weintraub 阿爾茨海默病許多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人早在疾病被診斷出來之前就開始遭受腦白質(認知的關鍵調節器)的損失。如果這種損失能夠及早發現並停止,情況會怎樣呢?
  • 最新上線!陳生弟教授團隊揭示腸道菌群檢測有助於早...
    最新上線!陳生弟教授團隊揭示腸道菌群檢測有助於早...陳生弟教授團隊揭示腸道菌群檢測有助於早期診斷老年痴呆症》剛剛,瑞金醫院神經內科陳生弟教授團隊關於阿爾茨海默病(AD)及輕度認知障礙(MCI)腸道菌群演化的研究成果,在神經病學專業領域權威醫學雜誌《Alzheimer’s&Dementia》上發表,該篇論文由瑞金醫院神經內科李彬寅醫師和博士研究生何一茜為共同第一作者,陳生弟和湯薈冬教授為通訊作者,雜誌影響因子為14.423。
  • 生離死別阿爾茨海默病
    得了這個病的患者家屬說,親人和親人之間最近的距離是你認識他(她),他(她)不認識你。比這更遠的距離是,夫妻倆都得了阿爾茲海默病,曾經再熟悉不過的兩個人,現在卻總互問:你是誰?這是一種永無回頭的疾病,不會變的,只會更壞更無藥可救。國外曾做過相關調研,阿爾茨海默病從確診到去世平均病程只有7年。
  • 近期阿爾茲海默病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阿爾茲海默病研究領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長期以來,tau的異常構象以及斑塊的形成一直被認為是阿爾茨海默氏症的主要特徵之一。該研究試圖揭示過量飲酒如何影響tau蛋白從正常構象轉變為致病性構象,並且導致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發生。研究者表示,研究表明,大量飲酒與阿爾茨海默氏病的早期發作和嚴重程度增加有關。據報導,飲酒與患病風險增高以及發病年齡年輕化有關,並且伴隨著患病個體大腦皮質萎縮的發生。
  • 研究:黑水虻蟲粉對仔豬腸道功能的影響
    研究:黑水虻蟲粉對仔豬腸道功能的影響義大利科學家發現,黑水虻蟲粉具有多種積極作用,他們證實:黑水虻蟲粉適合作為年幼豬的飼料原料。由於其可持續發展的好處和顯著的營養價值,黑水虻蟲粉作為豬、家禽和水產養殖品種的飼料原料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研究顯示說話囉嗦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徵兆
    Iris MurdochSherman博士援引了針對小說家Iris Murdoch晚期作品中詞彙的研究,顯示她被確診患阿爾茨海默病之前的好幾年就出現了詞彙使用上的變化雜亂冗長的說話方式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徵兆。相關研究顯示,在出現更嚴重的神經功能下降的幾年前,患者就會出現語言表達方式上的細微變化。參與該研究的科學家們認為,這或許可以讓我們在患者進展到可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之前的十幾年,便可探知到這些語言能力的改變並進而預測其患病危險。
  • 正視阿爾茨海默病,讓愛不再傷痛
    相比朱利奧·莫拉,更多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是不幸與痛苦的。疾病末期,有的患者甚至完全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無法獨自活動,大小便失禁,需要護理人員24小時專職照看。嚴重的情況下,患者還可能會昏迷不醒最終離世。阿爾茨海默病,病患家庭之殤胡茜(化名)的父親是一位阿爾茨海默病晚期的病人,直到如今她仍然記得父親生病前的樣子,面色紅潤,說話聲音洪亮。
  •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研究進展
    本文總結了人體腸道中病毒、真核生物、細菌和宿主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群的失衡可能導致的疾病如肥胖和克羅恩病等,以及微生物環境在人體內的成熟過程,期望有助於診斷和治療與腸道微生物失衡相關的疾病。通過這些研究,人們正逐漸了解究竟是什麼因素決定了人體的微生物群,其中宿主的遺傳基因對微生物群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證明,特定的基因位點對細菌群落的構成有影響[5],而對病毒的影響有待考證。
  • 羅氏、禮來屢敗屢戰,國內企業潛力大,千億級阿爾茨海默病的80多家...
    阿爾茨海默病仍然是最受關注的神經/精神類疾病,並且近年來關注這一領域的投資機構也正在不斷增多。  因此我們在今年7月又更新了阿爾茨海默病領域的最新臨床試驗信息,並對全部在研的109項臨床試驗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讀,從中拆解出了大藥企在這一領域的布局,值得關注的國外企業和國內企業的具體情況。
  • 阿爾茨海默病睡眠周期調節的線索找到了
    Louis)的研究人員表示,線索可能就在大腦蛋白質YKL-40中。在12月16日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說,YKL-40既受時鐘基因的調節,又參與清除大腦中潛在的阿爾茨海默病蛋白質堆積。此外,科學家發現,攜帶一種降低YKL-40水平的基因變異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比沒有這種基因變異的人維持認知能力的時間更長。
  • 社會隔離,增加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焦慮和腦萎縮的不對稱性
    原創 袁波 阿爾茨海默病巴塞隆納自治大學在小鼠身上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社交孤立使阿爾茨海默病的病情惡化,也加重了腦萎縮的不對稱性。
  • Advanced Science: 幹細胞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取得新進展
    2020年7月6日,國際學術期刊Advanced Science在線發表了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和華南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HGF mediates clinical-grade 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mproved functional
  •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女人向死而生,阿爾茨海默病如何影響女性的一生
    在近期熱播的《忘不了餐廳2》中,80歲的孔繁漪奶奶忘記了自己的丈夫已去世十多年,忘記了自己的孫女已經長大成人,她一個人困在過去的記憶中,常常不知自己身在何處,對陌生的人和環境充滿恐懼…...而這些只源於她被阿爾茨海默病(AD)「纏上」了。AD,繼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大強之後,讓人們再次深刻的認識到了該種疾病給人類生活帶來的深刻影響。
  • 阿茲海默症能活多久,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到底靠譜不,是個問題!
    阿爾茨海默(AD)並不是不可逆轉的,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以往傳統理論所認定阿爾茨海默病發病原因及病理關鍵的認識是錯誤的,它們都只是結果,而非原因。 近期科學家臨床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診斷通常是對患者的症狀收集分析,這些症狀包括嚴重的記憶障礙、認知衰退,由於呈現為持續性的惡化,使家人錯誤的認為不能康復,放棄了康復治療的良好時機,使患者逐步喪失吃、喝、梳洗、更衣等自我管理能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阿爾茨海默病分別有不同病因、病理及治療和預防方法,故需要「因人制宜」。
  • 2050年全球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超1.5億!警惕認知功能下降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2018年報告》顯示,每3秒鐘全球就有一位痴呆症患者產生。目前全球至少有5000萬痴呆患者,到2050年,這個數字預計將達到1.52億,其中有約60%-70%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 2020全球臨床醫學領域TOP10研究熱點
    關於靶向tau蛋白的PET成像研究,2019年以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結合特性研究為主,2020年則側重研究該技術在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其中,磷酸化tau(P-tau)生物標誌物檢測方法,上期行業周報-研究部分有相關報導。 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