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馬爾罕——聽到這個名字就足以感受到迷人的魅力,而如果想把這種魅力保留久一些,那最好不要來這座城市,並不是說這座城市會讓人失望,而是它的歷史名氣實在太大,讓人很難把對歷史的想像與這座城市的現實貼合在一起,甚至不願意相信這就是撒馬爾罕。
從塔什幹到撒馬爾罕有動車前往,是這個國家火車服務最好的一段。今天烏茲別克斯坦的鐵路線最早來自俄國1879年開始修建的跨裏海鐵路,1888年這條鐵路經過布哈拉汗國到達撒馬爾罕,十年後又連接了塔什幹,直到最東面的安集延,烏茲別克斯坦的主要鐵路幹線完成。
在火車上,我重溫了一下阿敏·馬盧夫的《撒馬爾罕》,雖然這本書大部分內容發生在伊斯法罕,但源頭卻在撒馬爾罕。撒馬爾罕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一座波斯文化的城市,在伊斯法罕還沒有「半天下」的稱號之前,歐麥爾·海亞姆(Omar Khayyam)就在這裡書寫著他的《魯拜集》,當他離開撒馬爾罕,和哈桑·薩巴赫(Hassan-I Sabbah)一同見到了塞爾柱帝國宰相尼扎姆·穆勒克(Nizam al-Mulk)時,一段傳奇的故事就誕生了,這個故事我在前往
伊朗加茲溫探訪阿拉穆特城堡的時候講過了。
撒馬爾罕火車站原本有兩條有軌電車路線通向市區,其中一條到達遊客聚集的比比哈努姆清真寺附近,但這條路線被停運了,不知是不是為了讓遊客都去坐計程車。我的計程車司機是一個塔吉克人,撒馬爾罕原本是一座塔吉克人為主的城市,不過在俄國統治期間,出於對抗波斯的考慮,有意將塔吉克文化替換成烏茲別克文化,同時隨著烏茲別克斯坦獨立之後的民族國家政策,很多塔吉克人被強行改為烏茲別克人。
我住的家庭旅館正好在帖木兒大帝陵墓(Gur-e-Amir)的隔壁,陵墓外一堵牆之後就是老城區。按照中國文化,帝陵應該是風水很好的地方,我覺得帖木爾大帝可能也了解一些中國風水,他的妻子和老師也跟中國接觸密切,而在他們所處的時代,人們說的「中國」指的是蒙古或葉爾羌地區。
帖木兒大帝的陵墓裡安葬的不只有他自己,還有他的兩個兒子——沙魯克(shah Rukh)和米朗·沙阿(miran Shah)、兩個孫子——烏魯伯格(Ulugh Beg)和穆罕默德·蘇丹(Muhammad Sultan),還有他的老師,也是一位蘇菲智者賽義德·巴拉卡(Sayyid Baraka)。這座陵墓最早是給他的孫子穆罕默德·蘇丹建造的,帖木兒大帝遠徵明朝的途中在哈薩克草原上去世,雖然他在自己的故鄉已經修建了一座陵墓,但由於大雪封路無法運送遺體,人們就把他埋在了這裡。後來到了烏魯伯格統治時期,完成了陵墓的全部建設,這裡就成為帖木兒家族的陵墓。
走進陵墓內,在帖木兒的墓上有一塊深綠色的玉石,據說來自察合臺汗國,更早之前來自中國宮廷。波斯君主納迪爾·沙阿(Nadir Shah)在1740年入侵撒馬爾罕時,試圖帶走玉石,但他的謀士認為這是不祥的,納迪爾就把玉石還了回來,但在運輸過程中玉石一分為二。
在陵墓內能看到的石棺只是標誌物,真正的墓穴在下面的一個房間裡。蘇聯人類學家米哈伊爾·蓋拉西莫夫(Mikhail Gerasimov)在1941年打開了地穴,按照每個導遊最喜歡的說法,他在帖木兒大帝的墳墓上發現了一個銘文,寫著「誰打開它,都會被比我更可怕的敵人擊敗」,第二天希特勒襲擊了蘇聯。
事實上,帖木兒大帝應該感謝蘇聯人,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座城市裡絕大多數老建築都是1970年代蘇聯政府主持修復的,而這個修復過程幾乎如同重建一般。
離開帖木兒大帝的陵墓,我向北前往雷吉斯坦廣場。撒馬爾罕的景點由南向北呈帶狀,南邊是帖木兒大帝的陵墓,北邊是帖木兒妻子的陵墓,再往北是帖木兒家族女眷和大臣們的陵墓,帖木兒帝國的歷史就在這三座陵墓之間。
雷吉斯坦廣場是撒馬爾罕老城的中心,「雷吉斯坦」指的是沙地,因為這片空地最早被沙子覆蓋。過去,撒馬爾罕的所有主要道路都通向雷吉斯坦,城市統治者在廣場上向人們宣布可汗的命令,舉行慶祝活動和公開處決,這片廣場一直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
雷吉斯坦廣場。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拍攝廣場上有三座建築,分別由兩位統治者在不同時期建立。西邊的烏魯伯格經學院是最早建成的,東邊和北邊的希爾多爾(Sher Dor)經學院和季裡雅-卡利(Tilla-Kari)經學院是200多年後修建的,這三座建築形成了一個品字形的廣場建築群。
著名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烏魯伯格是帖木兒大帝的孫子,他在1409年開始統治這個國家。1417年,他下令建造伊斯蘭學院,教授哲學、天文學、數學和神學,這是在雷吉斯坦廣場上的第一次建設。烏魯伯格非常熱愛天文學,他曾經派人參觀了位於伊朗馬拉蓋的納西爾丁·圖西修建的天文臺,之後在撒馬爾罕修建了更巨大的天文臺,一度成為伊斯蘭世界最先進的天文臺之一。烏魯伯格本人曾在以他名字命名的學院中任教,不過這位沉迷科學的君主最終結局並不好,被他的兒子斬首。
1612年,Yalangtush Bahadur被任命為撒馬爾罕的統治者,他曾是布哈拉可汗的總督。他決定在烏魯伯格經學院對面建造另一座伊斯蘭經學院。建造完成後,該建築被命名為希爾多爾。這座建築正面外牆最顯眼的地方是上面的動物圖案,兩隻老虎背著畫著人面的太陽,在追逐白色的鹿。希爾多爾的意思是獅子,但繪製的圖案確實更像老虎,對獅子的崇拜可能來自波斯密特拉宗教的影響,這位撒馬爾罕的統治者可能想借用波斯的權力象徵。
在希爾多爾學院修建的十年後,Yalangtush Bahadur計劃在兩座學院間再建造另一座建築,形成三個方向互相對應的建築群。這座新建築被稱為季裡雅-卡利,1646年開始建造,歷時14年建成。建築的左側有一座藍色圓頂塔,顯得非常不協調,這是蘇聯時期修復時加上去的。這座建築修建時使用了大量鍍金繪製的方式,讓建築裝飾格外精美,其名Tilla Kori意思是「鍍金」。
17世紀末,撒馬爾罕經歷了嚴重的經濟衰退,絲綢之路的商人們開始遠離這座城市。直到1875年,撒馬爾罕才恢復了過去的繁榮,但雷吉斯坦廣場已經變成一片廢墟。十月革命後,蘇聯政府關閉了這些伊斯蘭學院,這片廣場被用於公共集會和公審反革命分子,同時作為歷史古蹟保護的重要項目,開始著手修復。修復工作中部分方案有一定的爭議,但整體上讓這三座建築恢復了往日的光輝。
如果不是那麼想走入建築內部,事實上可以避開對外國人的高價門票,站在廣場外面遠一些的位置,感受這三座建築最壯觀的一面。尤其到了晚上,忽視花哨的燈光表演,只去欣賞這片建築群。一座城市的核心地帶不是政府機關和宮殿,而是學校,這才是撒馬爾罕這座城市真正的歷史光輝。
從三座建築旁邊繞過去到東邊,我經過一座很容易被忽視的石制建築——昔班尼陵墓(Shaybanids),他對於烏茲別克斯坦來說是一個重要人物。昔班尼是成吉思汗長子朮赤的後代,他鞏固了烏茲別克部落的地位,建立了布哈拉汗國。他在決定性的戰鬥中擊敗了巴布爾,把巴布爾趕出了費爾幹納,但在另一次決定性的戰鬥中敗給了波斯的伊斯梅爾一世,死在了戰場上。
我繞過昔班尼陵墓,走進一條小路,路上很多拍婚紗照的新人。在這裡有一座前總統卡裡莫夫的雕像,很多結婚新人向領袖雕像獻花拍照。在俄羅斯有結婚新人向烈士紀念碑獻花的傳統,看來這裡也保留了這個習慣。
我沿著一條旅遊商業街走向比比哈努姆清真寺(Bibi Khanym Mosque),這條街是政府主推的旅遊街區。撒馬爾罕政府的旅遊引導很有意思,兩處景點之間道路旁都是商鋪和餐館,而且把通向老城居民區的路口用大鐵門擋住,只開一個小口,為的是遊客只在商業街活動而不擴散。
比比哈努姆清真寺在建造時就挑戰了當時的工程難度,非常不堅固。波斯納迪爾·沙阿的軍隊1740年入侵時,這座清真寺遭到摧毀,大規模的重建到1974年之後才開始。
比比哈努姆清真寺我走進清真寺裡,在庭院中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灰色大理石臺子,這是烏魯伯格捐贈的古蘭經展臺,我在塔什幹見到的那本奧斯曼古蘭經就曾放置在上面。以前有個傳說,女人們從石臺下面鑽過去,就可以幫助她們生孩子,不過現在的石臺已經被圍欄圍起來了。
這座清真寺從一開始施工,就出現了結構問題。帖木兒1404年從戰場返回時,幾乎快完工了,但是帖木兒對效果不滿意,立即進行了各種更改,尤其是針對穹頂。建成僅幾年後,穹頂就開始有磚頭脫落,為了保護清真寺,之後不斷進行各種改建和加固。
16世紀後期,比比哈努姆清真寺不再被修復。此後,清真寺建築逐漸惡化,我在老照片上看到,清真寺在1897年地震後,正門和穹頂大部分都已坍塌。幾個世紀以來,撒馬爾罕的居民在半廢墟中搜刮建築材料,比如磚頭和大理石;布哈拉酋長國在19世紀初將一面金屬大門熔化做成硬幣;之後俄國的官員又把清真寺當作一個棉花交易市場。
當我試圖走進清真寺時,發現大門是鎖著的。我繞到側面後方,發現側面的牆面並沒有修復完成,都是裸露的土牆。在側面我發現了一道小門,更像是牆面上的破損開口,我從這裡進入清真寺內部,裡面依然沒有修復完成,牆壁是光禿禿的廢墟樣子,大部分的雕刻和瓷磚都已脫落。
比比哈努姆清真寺內部從比比哈努姆清真寺離開,我走到街對面的比比哈努姆陵墓,這座陵墓在20世紀初的老照片中,穹頂幾乎全部坍塌,今天看到的是重建之後的樣子。陵墓的管理人聽說我是中國人,告訴我比比哈努姆也是個中國人。在當時河間地區的人看來,「中國」指的是蒙古,或者是喀什到葉爾羌河地區。
比比哈努姆陵墓比比哈努姆不是人名,意思是年長的妻子。原型人物是薩拉伊·穆爾克·汗尼姆(Saray Mulk Khanum),她應該是個突厥化的蒙古人,是東察合臺汗國的公主,她的祖父是成吉思汗兒子察合臺的曾孫子,所以她也算成吉思汗的後代,卡納姆的意思就是可汗的女兒。帖木兒娶她是為了和成吉思汗血統靠近,同時也得益於薩拉伊,薩拉伊不只是帖木兒的妻子,也是他的顧問,她對於丈夫和帝國都有深遠的影響,在帖木兒離開撒馬爾罕時,薩拉伊就是撒馬爾罕事實上的統治者,撒馬爾罕主要的建築都是她實際主持修建的,因為帖木兒本人並沒有多少時間。
薩拉伊和帖木兒沒有孩子,在這座陵墓中跟她合葬的是她的母親、姐妹和外甥女。在宮廷中,薩拉伊對帖木兒其他妻子所生的後代有細緻的照顧和監督,包括帖木兒的兒子沙魯克和孫子烏魯伯格。雖然在一些記錄中認為薩拉伊本人並沒有埋葬在這座陵墓中,但陵墓管理人堅持說她就在裡面,這座陵墓可以走到下方的墓穴裡,裡面陳列著四座石棺,薩拉伊本人的石棺稍大,覆蓋著黑色帶花紋的絲綢,其他三座石棺覆蓋著橘黃色帶花紋的絲綢。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