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實力派畫家楊長喜作品欣賞|山水畫|中國畫|繪畫|水墨_網易訂閱

2021-01-08 網易

  

  楊長喜,字悅之,號一山居士,別屬臥雲齋主,逍遙翁。山東利津人,畢業於山東師範大學美術系,後深造於國家畫院程大利山水畫高研班、山水畫課題班;曾來德畫家書法班;中央美院張立辰中國畫寫意高研班;教育部張立辰中國畫博士課程班。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東營市文聯副主席、中國書畫協會名譽主席、大使畫院藝術顧問、東營市美術家協會顧問,香港文匯藝術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傳媒大學文法部藝術創作院教授、天津師範大學客座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研修班導師。

  

  《仙居秋韻》

  談《道德經》與中國山水畫

  《道德經》又名《老子》,作者為春秋時代末期李耳(公元前約571年至471年之間),字伯陽,又名聃,亦稱老子,楚國苦縣(今中國河南省鹿邑縣)人。據說曾當過周朝的守藏史。(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全文五千餘字,用韻文形式寫成。文章分上、下篇,共八十一章,一至三十七章為上篇,古版本稱為「道經」;三十八至八十一章為下篇,古版本稱為「德經」。《道德經》是道家學派最具權威的經典著作,僅短短五千言,可言簡意豐,涵蓋了哲學、倫理、政治、軍事和養生等諸多學科,內容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家,包容萬物,堪稱治國、治家、治學、修身的秘籍寶典。不僅如此,《道德經》對東方藝術的啟蒙傳承和發展有著深層次的影響,尤其是中國的山水畫與道家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道德經》為中國山水畫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哲學規範和理論基礎。

  

  《仙居圖》

  一、《道德經》與中國山水畫的「本體論」

  所謂「本體論」指對事物本質的認識。老子在《道德經》中名之以「道」。其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段話是老子對「道」的理解及宇宙間萬事萬物生成變化,發展的揭示。老子所言之道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影響深遠,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構成了中國山水畫的哲學基礎。中國山水畫在其產生的最初時刻,就受老子的這一哲學命題影響。因之,在對山水畫本質的認識上,就超越了模擬自然的階段,而上升到「道」的高度。

  

  《血脈》

  要求山水畫要表現宇宙之生機,天地之造化,並把這一原則作為終極的美學追求。早在六朝時代的宗炳在《山水畫序》中明確提出了「澄懷觀道」的美學命題。《山水畫序》說:「聖人含道應物,賢者澄懷味像。至於山水質有而趣靈,﹍又稱仁智之樂焉。夫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夫以應目會心為智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可見,在宗炳看來,「道」(靈)存在於山水的形質之中,或者說山水以其形質閃出「道」之光輝,所以觀賞者通過「應目會心」,心與山水同化,就能從中體悟到「道」的存在。更重要是,「味」概念的提出,是宗炳對審美過程中主客體之間關係的重要規定。

  

  《溪山清音》

  就主體方面來說,要想得到一個審美的意象,「澄懷」是極致必要的。就是說主體必須具有一個虛靜空明的心境,也就是老子所說的「滌除」,莊子所說的「坐忘」、「心齊」。這個虛靜空明的心境是實現審美觀照的必要條件。就客體方面來說,要「味」。首先必須有「象」,「象」就是審美形象,就是自然山水。「味象」同時就是「觀道」。因此,在宗炳看來,審美觀照(也就「味象」)的實質乃是對於宇宙本體和生命——「道」——的觀照和把握。這無疑是對老,莊美學的重大發展。宗炳「澄懷味象」(「澄懷觀道」)命題的提出,綜合魏晉時期的「意象」範疇,無疑開啟了中國古典山水美學的理論軌跡,對後世影響是極為深遠的。比宗炳稍晚的王微,在繪畫理論上雖說與宗炳有很大不同,但就畫山水錶現性情以觀「道」這一點上是相同的。

  

  《情系仙居》

  他在論繪畫時說:「夫言繪畫者,竟求容勢而已。且古人之作畫也,非以按城域,辨方州,標鎮阜,劃浸流。非乎形者融靈,而動變者心也。靈亡所見,故所託不動,目有所極,故所見不周。於是乎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畫寸眸之明」(王微《敘畫》)。王微指出了繪畫與地圖的根本區別。地圖以實用為目的,以線條體現其地貌的真實軌跡,容不得半點虛構和創造。而畫者,「本乎行者融靈,而動變者心也。」繪畫是主體的內在精神與客體的外在形式的高度統一,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並以外在形式的相對有限性去把握無限的精神內容。此所謂:「靈亡所見,故所託不動,目有所極,故所見不周。於是乎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畫寸眸之明」。可見王微認為自然山水體現著「道」的靈光,把握了自然山水的靈質,就能觀「道」。而畫山水的目的正在於從中體道與悟道。

  

  《仙居圖》

  二、《道德經》與中國山水畫「審美論」

  《道德經》的核心觀點即道法自然,它崇尚自然之旨。對中國古典文學藝術方方面面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山水畫也不例外。歷代畫家將這些觀點運用到繪畫上,解放了視覺畫面的局限性,將欣賞者的視線引向了更加廣闊的想像空間,這正是中國畫在唐宋以後棄真求實,在乎神似,逸筆草草的重要出發點。正因為如此,「計白當黑」,「掛一而漏萬」才成為中國畫創作的基本法則,而「筆不周意周」則自然成為了中國畫最終走向寫意的又一精神基礎。

  

  《甘肅寫生》

  此後中國畫不斷追求的弦外之音,筆外之韻和「氣韻生動」的這種虛靈精神,文人畫中「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審美意向,都在不自覺地體現這些概念。在色彩觀念上,道家主張「玄」即墨色,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些「玄」的理論,與「道」或「有」、「無」相當,可以認為,道家立足於「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思想,對極其單純而又深不可測的黑色十分鐘愛,《老子》中又說:「五色令人盲」,這在經意與不經意之間給後人樹立了一種追求樸素、單純、和諧的審美理想。「玄」與「素」,「質」與「樸」成了中國畫理論與實踐的核心部分,並直接影響著中國畫山水審美標準的建立。

  

  中國山水畫以自然造化為師,以表現自然之精神為己任,以回歸自然為最高境界。老子「自然」概念的提出為中國山水畫乃至整個中國書畫藝術確立了一個很高的美學標準。歷代美學家和藝術家對「自然」這個美學概念內涵的理解和闡釋與老子的思想完全是一脈相承的。他們所說的「自然」不完全是指自然對象,而是指一種自然無為的狀態,如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列自然、神、妙、精、謹細五品,第一個樹立了「自然」為畫中「上品」之上的標準。宋代黃休復也提出繪畫藝術應「得之自然」,即要求在藝術創作中超越人為的特點,不拘於形似,有自然天成之趣。具體而言,山水畫要做到「自然」,畫家須深刻地體察宇宙本體——「道」的自然無為狀態,以及創造天地萬物的自然過程。因此,中國山水畫極其推崇「自然」,把「自然」視為它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審美品格。

  

  縱觀中國繪畫史,也的確可以看出那些帶有過分人為特徵,非自然的藝術作品向來地位不高。正如清代華林所言:「畫到無痕時候,直似紙上自然應有此畫,直似自然生出此畫」。「(《南宗抉秘》)即是強調繪畫作品應似自然而成,自然生出的。再比如在色彩上,由於受到老莊主張的「素樸玄化」的思想影響,中國山水畫的色彩發展之路——從金碧山水走向淺絳山水乃至水墨山水,正是「絢麗之極,歸於平淡」,單純而又富有變化的水墨,體現了那種樸素的造化自然的精神。這種「素樸」的水墨山水畫,千餘年來成為中國山水畫的傳統。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如果畫家只注重表面的五色,「則物象乘矣」,物象內在的本性被忽視了,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表現。唐代水墨畫流傳後世不衰,「運墨而五色具」代替了「隨類賦彩」,雖然墨是單色的,卻蘊藏著無窮的表現力,從而使畫面渾然一體。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講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這段話,闡明了「道」的生成和「道」與自然的關係。道是自然產生的,也是至高無上的,它向自然學習,效法並順應自然,世間萬事萬物都在沿著自然的法度運行。唐代畫家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清代石濤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黃賓虹說:「作畫當以大自然為師,若胸中有丘壑,運筆便自如暢達矣。」關於「道法自然」,歷代前賢有大量的高論,他們虛心向自然學習,登山臨水,澄懷觀道,深悟妙理,然後成為一代宗師。五十年代李可染為求中國畫的復興,力主到大自然中寫生,並身體力行,多次克服重重困難深入名山大川,踏破鐵鞋,搜盡奇峰,畫了數以萬計的寫生稿,創作了大量的精品力作,開創了中國山水畫一派嶄新氣象。

  

  三、《道德經》與中國山水畫的「技法論」

  在中國山水畫的發展過程中,受老子「陰陽結合」的辯證統一的宇宙觀的影響至深。特別是在筆墨技巧及空白處理等具體的技巧問題上。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這裡的「二」即「一氣分為陰陽」,這裡的「三」即陰陽對立之和。這表明了老子辯證的宇宙觀,即一切事物運動中的對立統一關係。世界萬事萬物都在這樣的關係下發生、發展,並如此循環往復。和諧是陰陽變化的最終結果。中國的古典哲學、古典文學、古典音樂、古典美學等都以和諧唯美,和諧是中國美學的精髓。

  

  中國山水畫的技法論非常符合老子這一「辯證統一」的觀點,是陰陽相生相合在畫面中的具體體現。石濤的「一畫論」,黃賓虹的「五筆七墨」,都與老子的哲學思想相吻合。中國畫中常常遵循的「知白守黑」的原則,實際上就是老子關於陰陽的學說。中國山水畫的創作過程,是一個解決矛盾的過程,在一個畫面中,要解決好黑與白、虛與實;幹與溼、濃與淡;蒼與潤、剛與柔;疏與密、松與緊;開與合、張與馳等許多辯證關係。以上關係解決好了,整個畫面就達到了陰陽相和的境界。這與老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的辯證思想同出一轍。

  

  再比如中國山水畫在處理空白這一問題上講「計白當黑」,「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等觀點,也是「辯證統一」。清代華林在《南宗抉秘》畫評中說:「於通幅留空白處,尤當審慎」,「畫中之白即畫中之畫,亦即畫處之畫也」即可說為黑白相守。對中國畫「計白當黑」、「虛實相守」的表現技巧,中國歷代畫家有許多精闢見解。如近代的大師黃賓虹的作品以黑白簡便的極多過渡,形成濃厚而豐富的黑白層次,具有渾厚而華滋的藝術效果。潘天壽的作品則以明快簡潔的布局,黑白變化落差很大,產生奇特的藝術特色。

  

  當然中國山水畫的「技法論」是為「道」這一本體服務的。中國山水畫是道與自然的產物,是道和自然作用於畫家的認識和對自然萬物理解的結果。所謂「技」是各種技法在繪畫過程中的運用,是一種造型的功夫,用筆用墨的技法和熟練程度,是通過眼、腦、手的有序訓練而達到的表現能力。沒有「道」中國畫便失去了精神,失去了內涵,沒有了靈氣,畫畫會刻板而僵死。沒有「技」,中國畫便不成為中國畫。畫面空洞無物,無筆無墨,難以成像,不能滿足人們的視覺要求。所以「技」與「道」的關係可以概括為物質實踐和精神境界的關係。一個藝術家重視研究「技」的問題時,總是與他要達到的精神目標即所謂「道」聯繫在一起。掌握高水平的「技」是走向精神高度的通道。

  

  因此,他在解決「技」的過程中能同時實現精神提升。宋徽宗《宣和畫譜》曰:「畫亦藝也,近乎妙,則不知藝之為道,道之為藝,此梓慶之削鋸,輪扁之斫輪,昔人亦有所取焉。」那樣。前文中提到中國畫裡「技「的概念在狹義上指作畫的各種技法,那麼從另一個角度看,在廣義上講,中國畫的「技」即「道」,「道」亦「技」耳,二者其實可以相互替換理解。在中國畫中,筆墨是最為重要的一個命題,也是涵蓋性極強的一個概念。它不僅是創作過程中具體的操作手段,也是畫家心性和學養的外化。在中國畫學中,筆墨下通於「技」,上接於「道」,是連接著技法與道心的重要範疇。因此我們要妥善對待「技」與「道」的關係,真正做到「心手相應」和「由技入道。」

  

  結論:

  綜上所述,老子的哲學思想對中國的山水畫的發展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而《道德經》作為老子的代表作,對中國山水畫產生和發展,從理論角度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可以說《道德經》是中國山水畫最原始的理論基礎。是中國山水畫研究的理論源泉,後來隨著禪宗和古典美學的介入,逐步形成了中國山水畫一套完整的高深莫測的學術思想和理論體系。從而使中國山水畫高峰迭起,文脈連綿,「香火」越來越盛。可見中國山水畫與老子的《道德經》有著割捨不斷的淵源。

  2008年7月於 臥雲齋

  

  《龍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超物象外——畫家包洪波作品欣賞
    對於中國畫而言,畫家為物象傳神,要忠實描寫觀察對象,窮盡物理,就首先必須「格物」,「格物」之後才能「致知」,這個「知」是物之體貌,也是畫家心源所在。「格物」是面對自然和傳統,有一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和表現,它不是為了刻畫而刻畫,而是講求傳神、富有生趣的表達。通過格物、致知、乃至進一步對生命與自然思考和體悟,從而在創作上達到傳統、生活、心源三位一體,才能進入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 翰墨風採 · 當代中國畫精品和坐望雲起 · 當代山水畫精品鑑賞
    翰墨風採 · 當代中國畫精品鑑賞在新中國美術的版圖上,尋找中國藝術融入世界的出路,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二位一體的價值敘述模式中,實現中國畫由傳統價值形態向現代價值形態的轉型,是中國畫藝術家不斷探索和推進的課題。
  • 著名焦墨山水畫家林曉麗——水墨淡彩風景山水畫欣賞
    林曉麗非常的崇尚中國傳統文人畫,黑與白的主觀色彩,經過刻苦探索和研究,不斷的錘鍊從中獲取了獨特的語言體系,是大山淨化了她的靈魂,是雨後煙雲賜予了她智慧,並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黑白灰焦墨山水,和積墨山水,水墨淡彩風景山水畫。
  • 意境之美令人嘆服丨鑑賞畫家蔣偉山水畫作品欣賞
    意境之美令人嘆服丨鑑賞畫家蔣偉山水畫作品欣賞 2020年08月21日 14:3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懸腕、懸肘、落筆、運筆、手筆,一氣呵成,中國當代實力派畫家蔣偉先生,落筆蒼勁秀雅,水墨淋漓,鬆緊快慢有致,頗有風範。
  • 著名畫家馮泊最新作品欣賞
    著名畫家馮泊最新作品欣賞 作品二十多次入展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性各項大展併入編各類畫集,其中《暖冬思語》獲「2008造型藝術新人展」提名獎;《環保——廢棄的高碳》獲「全國首屆現代工筆畫大展」優秀作品獎;《生命讚歌》獲第三屆中國畫線描藝術展優秀獎;《隴原臘月喜迎歸》獲當代中國工筆畫展優秀作品獎;《陽光》獲第三屆青年中國畫年展優秀作品獎;《寒林歸禽》獲第五屆青年中國畫年展三等獎等。
  • 「藝惠藏」殿堂畫家陳清泉的作品的山水畫雄偉壯闊多神秀氣象萬千
    在畫壇,每一位畫家都以將作品懸掛進國家級的殿堂而為榮。陳清泉創作的兩幅大型山水《紫氣壯山河》《唐人詩意圖》能同時登上天安門城樓,其意義是非凡的。掛進殿堂的名家作品,不僅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更是國家、社會、專家對作者畫藝水平的最高認可!絕大多數畫家此生能夠有一幅作品,進入國家級殿堂已實屬不易,能夠長時間懸掛的更是少之又少,同時有多幅作品入選的定是國寶級大家!
  • 滿家山水:畫家滿維起的青綠山水畫作品
    縱觀滿維起的山水畫藝術,其藝術語言質樸、平素,他的畫作中充溢著健康、活潑、明朗、親切、怡人的氣息,這種氣息不僅是中國畫美學精神的集中體現,更是人類最希冀的理想的生命狀態,即天人合一的境界。滿維起的滿家山水以其鮮明的筆墨語言獨步當代畫壇,成為當代新青綠山水畫家的傑出代表。滿維起的作品多是以南疆少數民族地區為創作基地,他長期深入苗家侗寨生活採風,嘉陵秀峰、林木豐茂、水溪串流的苗洞山水風情,給滿維起的創作提供了最好的圖示藍本。
  • 趙一農繪畫作品欣賞
    1992年起,深得啟蒙老師朱興華教授(河北師大美術學院院長)精心教誨。2002年結業於中國書法家協會高級研修班,師從白煦、李松、陳振廉等。2013年進修於中國國家畫院範揚工作室。2014年就讀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範揚寫意精神山水畫高級研修班,並擔任班長。現為中國國家畫院範揚工作室專職畫家。飛揚藝彩畫家組組長。2015年百家收藏全年推薦畫家。
  • 當代青綠山水畫傳承與創新 ║ ​辰立
    青綠山水畫的發展有極強歷史傳承性,是經過長期積累,已形成了豐富的資源,形成一個完整的繪畫體系。古時青綠山水畫發展只是在順應歷史潮流與時代特徵。而最近半個世紀,由於西方文化的不斷傳入,西方一些先進的繪畫理念和繪畫材料也相繼傳入中國,這給傳統的青綠山水畫造成了不小的衝擊,在面對這種衝擊時青綠山水畫何去何從,直到今天,仍是一些畫家和理論家關注的焦點。
  • 筆精墨妙——著名畫家劉建水墨山水畫欣賞
    劉建早期從事版畫創作,故作品很好地吸收了版畫藝術等藝術形式之長,融版畫、西洋風景繪畫和中國山水畫諸元素於一爐,構圖嚴謹有序,墨色濃淡交錯,色調效果獨特,畫面不僅工整寫實,造型精準,又具有寫意風範,格調高雅,韻味雋永的特點。欣賞劉建的作品,仿佛置身於美侖美奐的建築世界,給人以精神的感染、啟迪和震撼。
  • 「2020當代書畫傑出藝術家」何劍明作品欣賞
    當今畫壇,從事意象水墨的畫家不少,但真正能找到獨創性的很少,這方面取得成就的代表畫家有臺灣的畫家劉國松、肖全鵬,大陸的吳冠中和周韶華,十五年前劍明先生有幸和現代國畫大師肖全鵬先生在一起有過合作創作和交流,受益匪淺,對蕭先生所作的現代國畫很是欣賞和仰慕,在蕭先生的鼓勵下,劍明立志在國畫的變革和創新上有所作為,歷經十多年的創作實驗,現在終於找到了自己獨創的表現語言和繪畫風格。
  • 丁傑山水畫欣賞_畫家作品價格
    既出自法度又突破法度,他的山水畫給人以水墨氤氳、雅致的氣韻,都讓人頓生平和、嫻靜、雅逸、超邁之氣。丁傑作品《山水》丁傑的山水畫更為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它借古開今,他潛心鑽研中國畫史,畫論,涉獵宋、元、明、清,特別是金陵畫派、新安畫派,以至黃賓虹諸家,熟練掌握了中國山水畫傳統的筆墨規範
  • 中國畫名家——餘光清的都市抽象
    2013年參加「文心雅趣」――當代中國畫百家扇面小品學術研究展(北京)2014年參加「畫語清風」當代中國畫名家扇面學術研究展(北京)2015年參加中國美協中外美術家揚州採風寫生(揚州)2016年參加 「畫者從心」中國畫名家作品邀請展(北京)2018年參加「翰墨傳承」2018迎新年當代中國畫名家邀請展(北京)作品欣賞
  • 閩東之美 惟水墨寫之——品王信聰水墨山水畫
    於是有了這些描繪閩東風光的作品。二嘆,閩東之美,惟水墨寫之。古來中國山水畫以水墨為本,以純水墨畫古山舊水,不乏其人。然以純水墨寫現代山水,乏陳其人。究其原因,太難之故。那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焦墨法。中國畫諸多技法中,焦墨法是既古老又具有難度的表現技法。焦墨法的使用可以追溯五千年前的彩陶繪畫以及隋唐時期的壁畫,北宋的山水畫也使用了焦墨。
  • 張建國︱懷抱古今——當代中國畫中堅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展覽前言縱覽20世紀的中國美術史,關於傳統與革新、繼承與改良的思潮與論戰紛起,中國畫家不斷地找尋國畫未來的出路和方向,是鏡鑑西方繪畫還是繼續叩問古老的中國畫體系?時至今日,當代畫家用作品交出了不同的答卷,當代畫壇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無論如何有一點毋庸置疑,筆墨作為中國畫的獨有的表現形式,任何脫離了筆墨體系的作品無法稱為中國畫。中國畫中的筆墨有相對穩定的法則和規範,這些法則和規範的建立有助於畫家進入這個有無比探索空間的藝術世界。
  • 崔振寬畫集丨水墨卷
    被列為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研究課題山水卷核心畫家及《中國畫當代藝術30年》課題重點研究藝術家。在潘天壽、傅抱石、李可染等山水大師的身後,一批學養深厚、銳意圖強的中年實力派畫家正在崛起,而崔振寬先生的山水畫探索正是中國當代山水畫發展變革的一個代表。
  • 藝境—中國畫名家作品展
    當代著名學者、畫家、美術理論家。早年師學傅抱石、亞明、邵洛羊、黃純堯等,學於浙江美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南京市文聯專業畫家、美協秘書長。文化部中國人民書畫院研究員、中國水墨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新南派山水畫研究院院長、北京中都畫院名譽院長、牛津藝術學院研究生導師、河北美院山水畫高研班導師教授、全國笫五六七八九屆山水畫大展藝委等。
  • 畫家林德坤國畫欣賞,林德坤作品及經歷簡介
    ——宋·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訓》山水畫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的傳統山水畫意境幽深、貫穿著天人合一的審美理念。同時,我國很多山水畫都體現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藝術境界,總是讓人產生流連忘返之感。今天為大家推薦一位藝術畫家——林德坤,先生的畫作之中展現出了自然真趣,給人美的享受與啟發。
  • 「名家風釆」當代著名畫家任瑞剛作品欣賞
    1995年至今國畫作品被「幾十部國畫作品大典」刊登。媒體有:香港美術報專版、國家藝術頻道,山水畫藝術網,中國書畫市場報,中國畫家雜誌社,中國書畫報媒體中心等等多個網站,媒體畫廊宣傳報導。多年來,任瑞剛藝術作品被香港,新加坡,法國、日本、美國、馬來西亞等友人和多個博物館、黨政、企業及藝術機構收藏。
  • 美術研究|論五彩彰施的「重彩」山水,淡雅的「水墨為上」山水畫
    3.淡雅的「水墨為上」山水畫中國山水畫充分體現了佛家禪宗的超然情懷與自然山水的共鳴。隨著唐代老莊思想及中國式禪宗精神的興起改變了山水畫的審美趣味,畫家們都去濃就淡、棄彩重墨,就此興起了追求恬淡自然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