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我發的一篇叫《雙聲疊韻在詩詞中的運用及其韻腳問題》的作文裡,臨近文末那裡,我犯下了一個低級的錯誤,那就是把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我說成了仄起入韻式:
其實是仄起不入韻句型。
這是一個錯誤點,也給了我一個教訓,但也不是一無收穫,我開始整理以前學習過的東西,重新溫習了一番。
我必須再三聲明——我所講解的內容,一切都是以初學者為基礎;如果有詩詞愛好者看到我有錯誤的地方,懇請您們多加指出:一來可以避免錯誤的知識誤導後面的閱讀者,二來呢,我也能從中更正自己的知識盲區。不勝感激!
因為有了這個疏忽,我在回顧以前的內容時,同時在學習新的詩歌格律,我發現自己在學習詩詞格律時變成了一個愛修修補補的工人。
因為在昨晚,看了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概要》時, 我又發現了自己的一個小錯誤,請看圖:
請問,我用紅筆圈出來的是什麼?
作為一個初學者,我當時看到這裡有點懵了。好在,我也算是有點小基礎的人,於是,我翻查了《平水韻》,在文檔裡,利用查找功能,立馬就查了出來,發現他們是同一個韻部的。
雖然知道了這點,但還是不明白《平水韻》是幹嘛用的,以前一直對這個很懵懂。
後來在我的筆記裡看到這樣的書寫:
在我昨天的發表的那篇作文裡,我一直以為近體詩用平聲做韻腳,而卻不了解來自《平水韻》。當時,我是這麼理解的,詩詞裡一般二、四句句末是平聲,除了這個外,還必須是同韻尾。
也就是說,是這樣的,請看圖:
在昨天寫文章之前,我卻一直以為,平聲做韻腳,只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個,是平聲,第二個是同韻母。
我沒有想過,它們其實都是來自《平水韻》。
再來看看我昨天的筆記:
後面四句是我看了王力的《詩詞格律概要》後昨晚填上去的。裡面提到的十五刪,是下面這張圖:
在這張圖中,我們能看到什麼?
我先說自己的看法,第一眼的看法:一,首句入韻式(平起還是仄起,暫時未知);二,這是一首絕句。三,方框內是同韻。
然後,我們再用心一點,看首句的第二個字讀音是念平聲還是仄聲,這樣我們就能肯定這是一首七絕平起入韻句型。
這還算是給了提示,如果是沒有提示呢。譬如小學三年級學過的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我們只需要知道它們的聲調,也一樣能看出來,至於他們的韻腳是用哪個韻部,那就要去翻《平水韻》了。
文章最後,我聲明一下:
我在這裡說的,一切以標準句型來說,因為有些近體詩用韻比較寬,可用同韻,也可用鄰韻。
近體詩用韻嚴格是從唐玄宗開元時開始的,在這之前,詩人們用韻不怎麼嚴格。
在古體詩裡,更是用韻隨意。我想說,不要太執著於用韻的嚴格性,太過於把自己繞在框架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自己的創作能力。在唐玄宗開元時期,我們熟知的李白、杜甫等人,也有不嚴格用韻的時候。在王力的著作裡都有提到過,在宋代,有些詩人覺得不應該那樣隨意,想了很多辦法去補救、修正詩詞理論,去維護自己的偶像,其實他們的詩沒有問題的。
最後這一段,是看了王力在裡說的「拗救」後,寫出自己的感想,只是一家之言。
完成於2020/11/25 晚上八點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