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小調上孤獨與沉著的華美,聽巴赫平緩你我內心的衝突

2020-12-17 騰訊網

以下為宸冰DS卡會員 專享節目內容 限時免費

誰像我一樣努力,誰就有我這樣的成就!

——巴赫

一個沒有學會應付孤獨的人,註定也不會很好地交流。

——曾奇峰《你不知道的自己》

成為DS會員,收聽更多宸冰溫情講讀

用音樂叫醒你的耳朵,用書籍點亮你的心靈,各位宸冰私享會的朋友大家好,歡迎收聽今天的「音樂與讀書」節目。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音樂是巴赫的第七號G小調羽管鍵琴協奏曲,我為這首音樂選擇的書籍是曾奇峰老師的《你不知道的自己》。

LISENING

巴赫《第七號G小調羽管鍵琴協奏曲》

前幾期宸冰的音樂書單欄目,給大家推薦了大提琴、小提琴、交響樂,今天終於給大家推薦一首鋼琴協奏曲。說到鋼琴,可能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的作曲家,是貝多芬、莫扎特,再不然就是蕭邦吧,可是在眾多古典音樂的愛好者中,如果要投票選一位最熱愛的鋼琴作曲家,很有可能選擇巴赫的人會多於前面幾位聞名遐邇的鋼琴大師。 大家現在聽到的樂曲是:巴赫,第七號G小調羽管鍵琴協奏曲,由著名的加拿大著名鋼琴演奏家「格倫.古爾徳」演奏,他用現代鋼琴替代了羽管鍵琴,完美演繹了巴赫所特有的作曲風格。

在很多人看來,巴赫與其他作曲家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中往往包含著他們自身的某種強烈情感,比如蕭邦的浪漫,莫扎特的詩意,貝多芬的激昂。但巴赫沒有,巴赫的音樂裡,只有如宇宙中自然規律般的冷靜和理智,既不悲傷,也不快樂,既不慵懶,也不匆忙,就像一個看盡了世事滄桑的智者,百聽不厭耐人尋思。

這首樂曲有典型的巴洛克風格,層層疊疊,細膩多變,酷似巴洛克風格的建築,華麗中透著一種人性與自然的結合之美。因為同屬於巴洛克時期的作品,巴赫的這首鋼琴協奏曲,與我們之前推薦的維瓦爾第的作品,有幾分相似之處,但巴赫更加富有節奏感,稜角分明,維瓦爾第則要絲滑得多,華麗得多。

聽這首曲子,會給人一種很有意思的畫面感:一百年前冬季繁華的紐約街頭,西裝革履的路人和福特車熙熙攘攘穿行,在一棟古舊的樓房裡,突然傳出快速敲擊鋼琴琴鍵的聲音,一位鋼琴家在孤獨地演奏自己喜愛的曲子,而小提琴的協奏,就如同外部環境背景,孤獨的鋼琴在與整個時代、整個世界融洽又格格不入地相互合為一體。

這就是巴赫,這就是巴赫所能帶來的音樂精神。很多人之所以這麼迷戀和喜歡巴赫,就是因為這種獨具一格的音樂風格。很多喜歡巴赫的人,會頂禮膜拜為「音樂之父」;還有一些喜歡巴赫的人,還會把他的作品,比擬為古典音樂中的「舊約全書」。在我看來,巴赫最迷人的地方是,無論任何版本和樂器,重新演奏一首他的曲子,就會給人重新認識一樣,百感交集。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也是這樣吧,變化無窮難以琢磨,所以,我為這首曲子選了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的作品《你不知道的自己》一書。

READING

曾奇峰《你不知道的自己》

《你不知道的自己》一書,是一本心理學的雜文集,其中很多內容都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作為資深的心理治療師,曾老師用他多年的靈床經驗與大量案例積累後的感悟,幫大家領悟自我認識上的局限,當我們再命運的波瀾面前落荒而逃,最後才會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認知、寬忍、原宥自己後,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下面為大家分享其中的一篇「孤獨讓人產生內心的衝突」,就像這首音樂,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矛盾、衝突卻又和諧統一,讓我們在了解認知之後選擇像音樂一樣美好吧。

對一個個體來說,他可以處於兩種完全不同的關係之中:一種是與配偶親人或朋友在一起,享受交流情感和觀念的愉悅;另一種是沒有「關係」,沒有與他人的交流,這是一種特殊的關係,我們稱之為孤獨。表面上看,孤獨不是一種好的狀態。渴望交流是人的最本質的特徵之一,沒有交流,心靈就會像沒有養分的植物一樣枯萎。但是,從更深的層面來說孤獨同樣也是人的最本質特徵。在生物進化史上,從低分子物質、高分子物質到單細胞生物的飛躍,成就的就是一個偉大的孤獨。細胞膜的出現,為個體與外界隔離創造了條件,也就是為孤獨創造了條件。從這一刻開始,交流和孤獨,就成了個體的兩種截然不同,又缺一不可的生存狀態。作為個體的人,也是孤獨的,首先是軀體上的孤獨,體表的皮膚就是我們的邊界;其次是心理上的孤獨,如果不藉助工具(如語言、文字、手勢等),我們就無法知道別人在想什麼。相對於大自然而言,人既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獨立於大自然的孤獨的存在。

既然孤獨是人的本質需要之一,那處於孤獨之中就是滿足了人的需要,對有好處。這些好處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第一,一個人既然是被關系所造就的,那他也會被關系所限定,這種限定顯然不利於他的發展。適當地孤獨,可以使他擺脫關係的限定,更多地成為「他自己」、更大程度上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自由的人。

第二,孤獨可以使人置身關係之外審視關係,使關係中的交流變得更恰當、更通暢。一些企業的最高決策者或者國家的領導人,總會找機會讓自己獨處一段時間。他們身處複雜的關係中,即使他們具有身居高位的人的一切優秀品質、如智慧和穩定的人格等,使他們能較少受關係的影響,有能力主動地影響和控制關係,但是,在複雜的關係中時間長了,也難免被關系所左右,進而導致判斷和決策上的失誤。孤獨可以使他們重新找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掌控那些他們必須掌控的關係。一個沒有時間孤獨的決策者或領導人,可能已經成為或即將成為他人的傀和形形色色的關係的犧牲品。

第三,從心理發展的過程來看,接納孤獨,並且能夠享受孤獨,是成熟的重要標誌。小孩是不能夠孤獨的,他們還不具備孤獨的能力,孤獨可以使他們受到肉體和心靈的雙重創傷。而一個成熟的人,會在孤獨中整合內心的力量,為更有效的交流做最充分的準備。

一個沒有學會應付孤獨的人,註定也不會很好地交流。因為一個跟自己都相處不好的人,怎麼能夠很好地跟別人打交道呢?他孤獨時的內心衝突,遲早會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重現。比如,一個有很多內心衝突的人,希望通過一場愛情來緩解那些衝突,結果經常會是,在愛情開始不久,與他所愛的人的衝突就開始了,最後有可能是兩敗俱傷。渴望友誼和愛情的人注意了,你只有在能夠較好地處理孤獨之後,才可能得到高品質的友誼和愛情。

孤獨是一種特殊的關係,那就是沒有「關係」。我們也可以換一種說法,孤獨實際上就是與自己的關係,自己與自己交流。對於一個內心和諧的人來說,這種交流可以是很愉快的。內心的和諧是指,我們各種心理的力量之間,沒有發生激烈的衝突,或者說,我們的看法、情緒和行為之間沒有互不相融的戰爭。而對一個內心不和諧的人來說,孤獨就可能是異常艱辛和痛苦的勞役,各種心理力量之間的戰爭,可能會把他折磨得疲憊不堪,極端的情況下,甚至會置人於死地。那些完全不能忍受一點孤獨的人,那些總是需要生活在熱鬧的人群中的人,實際上是在迴避由孤獨導致的內心衝突。恰當的、健康的孤獨,常常會帶著一種淡淡的憂傷,這種憂傷有時會給人一種高貴的感覺。有些人很喜歡這種感覺,特別是那些情感豐富的天才和歷盡人間滄桑的智者。遺憾的是,其中有一些人,他們也許是太沉醉於那種高貴的憂傷了,以至於憂傷的感覺最後變得鋪天蓋地,使他們無法再回到與他人的交流之中。自殺,也就是進入終極的孤獨,成了他們最後的歸宿。如果把這些人的名字寫下來,我們會發現其中有許多我們熟悉的哲學家、藝術家或者詩人。也許我們可以把孤獨比喻為美酒,偶爾品嘗一點可以使美好的人生增加一些美好。但是,如果經常大量地狂飲,美酒就會變成傷害我們身體和心靈的毒藥了。

用音樂叫醒你的耳朵,用書籍點亮你的心靈,把它分享給你的朋友吧,讓我們一起沉浸在閱讀的美妙世界中!

我是宸冰,下期再見!

END

工作、感情、家庭、孩子和充滿焦慮的內心,你有勇氣喜歡現在的生活嗎?

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充滿變化的世界,你有信心迎接這樣的未來嗎?

用宸冰DS卡,打開生命的閱讀之門,

在這個讀書、讀人、讀世界的天地裡,

收穫獨立、自信、優雅的奇蹟,成為更好的自己,

享受現在,無懼未來!

相關焦點

  • 貝多芬《g小調第19鋼琴奏鳴曲》介紹
    第十九號鋼琴奏鳴曲,g小調,OP.49.1。OP.49的兩首出版於1805年,據推測屬早期的創作,可能作於1795—1796年。
  • 莫扎特《g小調第40交響曲》維也納愛樂樂團,卡爾·伯姆指揮
    《g小調第40號交響曲》(Symphony. 樂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1樂章-(本版本時間00:00): 頗快(Molto allegro) - g小調,奏鳴曲式,2/2拍。開頭在中提琴和弦的伴奏下,由小提琴演奏充滿優美哀愁的第一主題,這段主題非常出名,後來經常被改編為輕音樂曲單獨演奏。
  • 賦格№12(g小調)具體分析,呈示部、中間部、再現部三部分構成
    呈示部中第二對主題進入,第11-18小節,調性仍然是先#g小調後#d小調。首先是第11-14小節,依次在第四聲部、第三聲部進入。在第10小節後兩拍低音弱起聲部進入的#g小調主題,上方第一聲部為第一對題,第二聲部首次進入第二對題。
  • 心靈深處的思索——魏浩天談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上)
    音樂學界對《b小調奏鳴曲》內涵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過,學者們往往會從各個不同角度詮釋這個作品,形成了以下派別——最主流的觀點是認為這部奏鳴曲的音樂形象取材自歌德的著作《浮士德》,也有學者認為這部作品是李斯特的「自傳」,音樂中的種種矛盾與對立反映的是作曲家內心多重性格的衝突。此外還有一些說法認為作品取材於《聖經》以及彌爾頓的《失樂園》等著作。
  • 【蘭大新聞學子重走西北角】一種小調,三種角色
    許正彪自13歲雙目意外失明之後,看了兩年醫生沒有治好,便開始學習小調,吹拉彈唱樣樣精通,「我靠小調生活到現在,一開始希望有個生存技能,到現在我也離不開小調了,它已經成為我的心靈寄託,孤獨時哪怕一個人唱幾句也舒暢不少。」劉玉秀也和丈夫一樣,她說:「每當我心情不好,看到直播間裡的好人和我說說話,我就開心了。唱小調是為了生存,但也是快樂,會一直唱到我唱不動了。」
  • 世界上最孤獨的鯨,聽得到每個孤獨者的內心
    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 在這個藍色星球上,每一刻都有無數的聲音在響起,但你聽過世界上最孤獨的聲音嗎? 它一直生在孤獨的世界裡。 其實,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像「世界上最孤獨的鯨魚」一樣的人,渴望找到可以聽懂自己聲音的人。
  • 小提琴家陳悅發新專輯《金色年華》 核心曲目《g小調第一小提琴...
    2018年6月14日訊,今年29歲的青年小提琴家陳銳馬上就要步入「三十而立」的人生新階段,在這個值得紀念的節點上,他選擇用一張名為「金色年華」的室內樂與管弦樂作品集錦新專輯來為自己的音樂生涯落下一個註腳。
  • 精讀|孤獨是內心的狂歡,沒有與內心交談,不會懂得和自己獨處
    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餘兩鬢風。景象再熱鬧,似乎都和你無關,這就叫孤獨。我喜歡獨處,我從未遇到比孤獨更好的伴侶。他把孤獨視為情人,親暱地私語,享受靈魂的陪伴。無需思前想後,只要簡單生活。而這寂寞是他在大自然中呼吸的本源,自由在天地之間暢遊,簡單而詩意地活著。使後人對他筆下的瓦爾登湖感到神秘而嚮往。
  • 表演型人格:社交全憑演技,難以走出內心的孤獨
    儘管他們偶爾會意識到這一點,但是仍然會騙自己說「他們真的離不開我,我是真的很受歡迎的」。表演型人格的內在衝突表演型人格存在明顯的內心衝突,一方面他們在人群中努力凸顯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卻深切地感受到真的沒人懂自己,覺得自己很孤獨。
  • 內心深處的孤獨何時才會靠岸
    心若沒有歸宿,到哪都是孤獨。沒有人會喜歡獨自一人孤苦伶仃的去漂泊,所有的顛沛流離只是為了找尋一種歸屬感。若心靈沒有歸宿,到哪裡都是在流浪。可我不怕流浪,只怕沒有盡頭的放逐,我很喜歡憂傷的感覺,因為很符合我的漂泊感。
  • 卡倫霍妮:如果你化不盡內心的衝突,就逃不開內耗的命運!
    作者 | 卡倫霍妮 出處 | 節選《我們內心的衝突》 人,只要活著,在這個社會中行走,就不得不去面對各種矛盾,各種自我心理的衝突和選擇。 由於深受生活環境的影響,我們總是與自己想成為的人背道而馳,於是產生了這些足以主宰我們人生的內心衝突。
  • 什麼是a小調,a小調的廬山真面目
    a小調 - A minora小調是一個於A音開始的音樂的小調,組成的音有A、B、C、D、E、F、G及A(自然小調)。a小調是一個沒有升號和降號的調。大小調的區別在西方音樂理論中,小調是相對於大調而言的,現代音樂兩種主要調式之一。一般情況下,其三級音為小三度者為小調式,即前三音是小三度音程。按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的順序排列的是自然小調式(亦稱小音階)。
  • 讀書筆記:《孤獨的力量:內心才是一切的答案》
    孤獨是生命的常態,學會獨處,在獨處中去學習,去完善,從而享受孤獨,把孤獨變成一種成長周國平說:「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須感到不安。」孤獨並不可怕,它是一切的開始,也是一切的結束。
  • 蕭士塔高維奇——賦格 №2(a小調)具體分析
    具體分析:呈示部為第1-20小節,其中主題、答題、主題依次由低到高在三個聲部中歌唱,第16小節左手第二拍上後三個音開始到第20小節為第一間插段。主題為第1-5小節,在第三聲部上第一次出現,寬廣豪放並跳躍著,調性明確在a小調上。
  • 生而為人,註定孤獨,夏目友人帳觸碰到了我們內心最脆弱的地方
    如果有人給你推薦治癒番,那麼番劇列表中一定會有《夏目友人帳》;如果有人給你推薦經典的日本動畫,那麼動畫列表中大概率會出現《夏目友人帳》。人與妖只是一個符號,背後的含義在於不同種族、不同群體甚至不同性格的個體應該如何相處,是衝突對立還是和諧共生?
  • 巧識五線譜18:首調唱名法視唱專練-G大調與e小調練習
    e小調,就是主音(la)的音高等於E的小調式。G大調與e小調是一對關係大小調。它們的調號相同(都是一個升記號)。大調的主音(do)是關係小調主音(la)上方的小三度音。或者說,小調的主音(la)是關係大調主音(do)下方的小三度音。
  • 豆瓣8.2《十一種孤獨》:南瓜燈博士,沒有歸宿,生命就只剩孤獨
    我想所謂孤獨,就是你面對的那個人,他的情緒和你自己的情緒,不在同一個頻率。——理察·耶茨 《十一種孤獨》《十一種孤獨》是美國作家理察·耶茨創作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作者以美國二戰後五六十年代普通紐約人的生活為原型,用簡約的語言,冷峻的筆觸描寫了十一種孤獨的人生。
  • 衡量心理健康與否的標準是內心沒有衝突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心理需求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從前就有的,只不過現在溫飽和物質的問題解決了,人們才有更多時間來關注自己內在的和精神上的追求。儼然,心理健康問題被擺在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平均500個美國人就有一個心理醫生,30%的美國人會長時間定期看心理醫生,80%的美國人會間歇不定時的看心理醫生。難道美國人都有心理問題麼?
  • 明明很累,卻不肯停下來|你只是在用忙碌來掩蓋內心的孤獨和空虛
    文/簡愛的窗戶你或許總有這種感覺,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有做不完的事,明明很累,很疲憊,可就是不願意停下來,讓自己休息一下,因為不想面對停下之後的那種孤獨、寂寞和空虛。不想去想那些改變不了的事,不想想起那些不愉快的經歷,和一些痛苦的回憶,只有假裝忙碌,才能讓你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去想那些困擾你的事,以及讓你感覺很麻煩的問題。
  • 網友:比起一個人的孤獨,我更無法忍受兩個人的孤獨
    我給你講講我和前男友吃飯的心酸。第一次一起吃飯,他帶了他的髮小,以及他發小的朋友,我們四個一塊吃的火鍋,吃飯時氣氛無比詭異,沒有人聊天,沒有人說話,後來鍋底糊了,我長這麼大,第一次和人吃火鍋鍋底糊了,我感覺有一點點尷尬,但我表現得不動聲色,繼續吃,吃完以後,該結帳了,我萬萬沒想到,我一個女孩子和三個男生吃飯,需要我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