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卡倫霍妮 出處 | 節選《我們內心的衝突》
人,只要活著,在這個社會中行走,就不得不去面對各種矛盾,各種自我心理的衝突和選擇。
由於深受生活環境的影響,我們總是與自己想成為的人背道而馳,於是產生了這些足以主宰我們人生的內心衝突。
作為新弗洛伊德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卡倫霍妮相信,人都有成長的願望,會一直願意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因此,她認為,只要改變了產生衝突的條件,就能真正解決它們。
總而言之,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裡,圍繞著衝突這一概念,作者主要分享了以下四大內容:
衝突對應的3種基本人格
1
討好人格
這類人具有「討好人」的一切特點,強烈渴望別人喜歡他,認可他。
他最需要的,就是一位能夠被他依附,全權替他判斷對錯,還能滿足他所有期待的夥伴。
正因為他最迫切的需求是安全感,因而,他做的每一件事必然以此為目標,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塑造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和性格特徵。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一旦他們內心的需求被過度地壓抑,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隱患。
比如說有這麼一個順從型的人,他在公司常年是個老好人,習慣壓抑自己的想法,可某一天開會時,他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如果會議桌下有一把機關槍就好了。
他可以馬上掏出並射殺所有人。
2
對抗他人
如果說順從型的人堅信人都是善良的,卻又因此不斷遭受打擊。
按照這種表述方式,我們也能總結攻擊型人格的主要特徵:堅信人人都是惡的,並且絕不承認事實不是如此。
在這類人看來,生活就是一場戰爭,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和別人爭個你死我活。
攻擊性人格認為人生就是角鬥場,只有強者才能資格活下來,就像達爾文所說的一樣: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比如《人民的名義》裡的祁同偉,他們往往草根出身,小時候家裡貧窮,受盡世間嘲諷,後來經過不擇手段的對抗,成功地實現了翻身,所以秉承著優勝劣汰的信仰,死到臨到還叫著一句:勝天半子。
3
疏遠他人
基本衝突的第三種傾向,是對疏離的需求,人們由此萌生出獨處的願望,形成隔離性人格。
偶爾獨處,其實是一種積極的疏離,能促進個體日臻完善。但不是長期的隔離。
事實上,他們傾向於獨處,是因為在與別人的關係中,出現了無法調和的矛盾,而獨處則是他們的解藥。
嚴重的疏遠型人格,除了會疏遠他人之外,還會連自己都疏遠了,就是認不清自己。
如果讓自我疏離的人,去親近別人,可能會令他的精神四分五裂。
應對衝突的策略
為了應對內心的衝突,避免自己受更大的傷害,患者還會採取一些防禦策略:
1
理想化形象
《紐約客》上的一幅漫畫:一位臃腫的中年婦女站在鏡子前,而她看到自己,竟然是有個魔鬼身材的年輕姑娘。
理想化形象的特徵因人而異,具體細節取決於患者的人格結構。
患者喜歡什麼,他塑造出的形象就能提供什麼,比如美麗、善良、才能、高尚、誠實、權力等,不過這些都是他自己假象出來的,並不是真實的。
2
外化行為
除了理想化之外,外化行為也是一種常見的防禦策略。
具體指的是患者徹底拋棄了自我,不僅把過失當作是別人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當成是別人的,把自己的快樂、苦惱、成就等全部歸結為外部因素造成的。
比如說,A患者經常抱怨他的情人對他漠不關心,可他自己卻是一個酗酒的酒鬼,而且他還經常懷疑情人給他戴綠帽子。
但事實上,他的懷疑沒有任何根據,他自己經常背著愛人和別的女人偷情,而她對他卻像母親一樣好。
其實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外化行為,他有意識地忽視了自己的不忠,卻把這種背叛當作是愛人的。
衝突得不到解決產生的四種後果
1
恐懼
他們害怕一旦理想化形象被破壞,自己就會變成曾經唾棄的樣子,害怕自己成為和別人一樣的平庸之輩,害怕治療會讓他們的內心土崩瓦解,到最後害怕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去改變。
2
人格的萎縮
患者之所以會帶著衝突生活,任憑其消耗自己的生命力,即是因為衝突本身,也是因為他為解決衝突而做出的掙扎。
未解決的衝突還會導致患者精力分散,造成患者價值觀的分裂,包括道德準則、行為、情感和態度方面的分裂。
3
絕望
眾所周知,希望是化解痛苦的最佳良藥,可是未解決的衝突,讓神經症患者陷入一定程度的絕望,神經症患者喪失了生活的原動力,失去了自信和作為健全人理應有的信念,他們放棄了希望,任由自己的人格繼續分裂下去。
4
施虐傾向
被絕望所支配的神經症患者,他們覺得自己被拋棄,無法從厄運中掙脫,生活毫無意義,為了在心理上獲得補償,為了緩解自己的痛苦,於是倒行逆施,盲目地將憤怒和不幸強加到別人身上。
什麼樣的內心衝突會把人逼瘋
我們都會有內心衝突的時候,但這不代表我們都得了神經症。
卡倫·霍妮提出,正常的內心衝突,與神經症的內心衝突有兩點不同。
其一,衝突的矛盾程度不同。
正常的內心衝突,對立的兩股力量會形成銳角,或者直角,「熊掌」和「魚」二選其一,雖然令人為難,但還是可以做出取捨的。
而神經症的衝突則會呈現180 度的對立,你必須非此即彼地做選擇。
其二,正常的內心衝突,能夠被看見,或者一經過提示,就能發現其存在。
而神經症的內心衝突則隱藏得很深,患者很難察覺到它。
這本書帶給我們最大的意義,就是能夠幫助我們察覺衝突,捕捉到黑色生命力,讓內心和解,釋放出生命的活力。
當然,這個過程不是輕鬆的,很多人不敢靠近內心,對黑色生命力充滿恐懼。
認識自我,就像是跳入深淵,與黑暗擁抱,將心中曾被壓抑、剝離的那些東西尋找回來。讓自己復原,黑暗的生命力才能變得明亮,我們的生命也才能得以完整。
就如魯米所說:心的傷口正是光與愛進入你內在的窗口。
正視傷口,覺知的光,就可以照進內心,陰影自然會慢慢褪去,傷口也將被一一撫平。
心是身上的燈
萬事萬物都是你內心的投射。
哪怕洪水滔天,我心安然,哪裡都是桃花源;哪怕暗夜無邊,我心光明,哪裡都是水雲間。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說「心態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保
持內心的光明,人生自然光明。
心態決定狀態
一個人的內心積極向上,看到的事情也往往變得美好起來。
內心光明,世界就光明,幸福與否,不是我們獲得了什麼或者失去了什麼,而是在於你的心態。
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正反兩面,盯著痛苦,永遠無法抵達遠方。
一切的和諧與平衡,健康與健美,成功與幸福,都是由樂觀向上心理產生的。
做個內心有光的人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沒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活得幸福與否,主要看是否可以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
但是王陽明卻在生活中一直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情緒,無論在怎樣的境遇中,都能樂觀面對。
在龍場被當地原住民敵視,他絲毫不生氣,反而教給他們耕種讀書,久而久之,這些人接納了王陽明一行,並成為他最忠實的學生。
在瘴氣遍布的龍場,他依然努力讀書,完善自己的理論。
內心有光的人,內心溫暖而寬容,他們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退讓一步不是沒用,而是遇事後的達觀。原諒別人,就是寬恕自己。
王陽明曾說,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不過,追求這些身外之物要在「良知」的指導下進行,倘若為此失去了本心與良知,就如同大壩上豁開了一道口子,容易釀成大患。
心裡有光的人,容得下萬物,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纏於物。
願你心裡有光。在人生旅途上,一邊溫暖,一邊照亮。
V公號搜:大腦幫(Brainlearning)關注!
點亮「在看",給我鼓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