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紀象
年終歲尾,各單位都會對新年度工作謀劃一番,做些決策。如何讓決策更準確、更具前瞻性?國外一名管理學家給出的答案是:「關鍵在於你能否珍視異議,認清異議的意義。」
對於異議,這名管理學家格外珍視。他說:「沒有任何不同意見時的決策,往往風險最大。」「我最高興看到決策前的激辯,一個公司強起來,往往得益於求同前先存異。」心理學家查蘭·奈米斯很認可這名管理學家的理念,並在其著作中發問:「為什麼群體智慧有時會招致風險,而異議卻常常是創新和正確決策的驅動力?」
其實,我國古代先賢早就認識到異議對決策的重要性。早在商代,賢臣伊尹勸諫開國之君商湯「言能聽,道乃進」,意思是說,能聽得進各方面的意見,才能使治國之道不斷完善。「兼聽則明」「從善如流」「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等成語、金句,都是在告訴我們,「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聖」。
歷史上,善治局面的形成、科學決策的誕生,無不是集納眾人之言的結果。齊威王聽取鄒忌諫言,下令獎賞進諫者,以至「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唐太宗虛心納諫,正視錯誤和不足,營造出良好政治風氣。
而不聽、屏蔽,甚至打擊異議,結果往往都很悲慘。比如商紂王,視異議為「惡言」,最後落得國破家亡。再比如官渡之戰前,袁紹「拒諫飾非,不納良言」,而「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的曹操,對待異議是「握髮吐哺、兼聽廣納」。對此,歷史學家張大可指出:「單是從『耳朵的對比上』,曹與袁便高下立見,勝負既定。」
一般來說,上級比下級水平要高一些,認識問題要深刻一些,考慮問題要周到一些,但這並不等於說上級時時、事事都高明。更何況,術業有專攻,真理有時確實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決策時,廣開言路、從諫如流,就會多些參考係數和認知視角,「阻止我們對多數派的盲從」「能激發發散性思維,讓決策更接近規律和真理」。
近代著名篆刻家吳昌碩,受《墨子》名句「一耳之聽也,不若二耳之聽也」啟發,製作出「二耳之聽」印章,留在身邊惕勵自我,以此表達善聽異議的胸襟。當年三峽工程大江截流成功後,有人問水利工程學家潘家錚:「誰對三峽工程的貢獻最大?」潘教授回答:「那些反對三峽工程的人對三峽工程的貢獻最大。」
「大智興邦,不過集眾思。」我們黨對異議歷來重視。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營造黨內不同意見平等討論的環境,鼓勵和保護黨員講真話、講心裡話。」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對各種不同意見都必須聽取,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必須帶頭從諫如流、敢於直言。」
為什麼領導對不同意見要認真聽取?從根本上說,這是實施正確領導和決策的需要。任何領導者要實現領導目的,都必須保證決策正確。正確的決策來自對各方面信息的綜合分析、對形勢的正確判斷,而這些一般不是領導者個人所能做到的。正如古人所說,「一人之耳目有限、思慮難周,非集思廣益,難以求治。」
彭真同志常說,黨委決策前一定不能隨意,而要「八面樹敵」。對待不同聲音的態度,考驗著決策者是否真心實意發揚民主,是否真心實意尊重官兵的參與權和表達權。能否善待不同意見,檢驗一名領導的胸襟與氣度,檢驗一個單位的開明與自信。
現在,「深水區」的改革越來越難,「摸著石頭過河」的風險很大,「悔棋」的代價更大。各級黨委只有在決策時珍視異議,以爭鳴求共鳴,才能以民意的廣度提高決策的準度,推動強國強軍事業破浪前行。當然,珍視異議並不是否定集體智慧。對提異議的人來說,如果異議沒有被採納,還是要堅決服從集體決策,真正做到「關起門來各抒己見,打開窗戶一個聲音」。
(作者單位:陸軍邊海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