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人類和諧相處的金鑰匙,文明禮儀則是一個人、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精神根基所在。重視、開展學生的禮儀教育是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
為了學科教育的德育功能,我立足於學科的特點及學情,在課堂教學中積極落實「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的教學實踐研究,以引領學生習禮、知禮,促文明行動。
主要體現在:
習禮儀——豐富禮儀認知、引領正確判斷、激發禮儀情感;
懂禮儀——感悟禮儀內涵;
講禮儀——養成禮儀習慣。
一、習禮儀:以多樣的活動為載體 開展禮儀教育。
本學期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結合禮儀視頻,採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多樣的教學手段,如教師示範講解,學生觀看後匯報感受和收穫、強化練習、情境模擬表演等,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禮儀文化的認知和理解程度 ,另一方面則調動學生學習生活中各項禮儀的積極性,在及時的點撥和引領中學生強化並掌握了各項禮儀常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同時我立足教材內容,恰當進行禮儀知識的拓展,採用豐富多樣的活動方式進行禮儀教育,如飲食禮儀、著裝禮儀、升旗禮儀教育,不斷豐富學生的禮儀知識,引領學生認識到禮儀的重要性,提升學生文明禮儀行為的自覺性進而養成良好的禮儀行為習慣。
在豐富學生禮儀知識的同時,我更注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提升與道德情感的激發。為此我選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文明禮儀事例,利用圖片、視頻等生動形象的手段直觀呈現給學生。
學生在這些事例中對文明禮儀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地認識。同時我在禮儀課堂上設置了「自醒時間」,引領學生結合所學禮儀知識和所了解的事例進行反思,從而更加明晰自己應該如何去做,加強學生文明禮儀行為的自覺性。
二、懂禮儀——以豐厚的禮儀文化為依託 進行感悟體驗
在日常的教學中,我還非常注重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滲透。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孔子就曾言:「不學禮,無以立」,可見文明的禮儀行為從古至今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設計教學時,我把教材與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結合在一起,引領學生樹立傳承中華禮儀文化並將之發揚光大的信念。
如在講授關於飲食文化的知識時,我會拓展相關飲食禮儀的知識;
在講授見面禮儀的時候,還會讓學生去調查和搜集我國古代的見面禮儀,如拱手禮、作揖、跪拜禮等,並通過課件講解、學生展示等多樣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從而幫助學生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產生民族自豪感,將這些禮儀背後所體現的精神內涵植根於內心。
與此同時我抓住其中有關道德素養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情感陶冶。如《弟子規》中「長者先,幼者後」的思想,在學習禮儀文化的過程中,我逐步引領學生從內心認識到「尊老敬老」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敬老人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做到的,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以長者為先,理解老人的心思,關愛自己家中的年老者。
三、講禮儀:以學生的學習、生活為舞臺 落實禮儀實踐
(一)觀察指導—— 立足學生的日常行為
我在課上注重抓好課堂常規,針對學生的學習習慣等從學習、練習、活動表現等方面進行文明禮儀教育。
在課間,我也注重觀察所教班級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從行為習慣的養成入手,從學生實際情況入手,規範學生的上課、課間禮儀等,適時引導並能夠做到持之以恆,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文明素養。
我結合學校的一日常規及德育活動開展禮儀教育,如在結合周一的升旗儀式,強調升旗禮儀,明確「無論在何地做什麼看到升旗都要肅立,脫帽」的禮儀行為。
(二)評價引領——關注學生的行為細節
為了使學生的文明行為得到進一步的鞏固與提升。我在班級現在評價標準的基礎上,更關注學生的文明行為,並建議班主任將其納入班級評比體系,及時反饋學生的禮儀養成情況,從而約束規範學生的言行。
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 針對不同的學生的學習情況,從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的行為表現開展科學、多元的評價。在評價時我們注重全面考慮了學生的差異進行及時公正進行評價,注重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在以鼓勵性為主的評價中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重在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自強心。(三)習慣養成——搭建家校合作的互動平臺
本學期,我把布置課後問卷、調查等評價方式作為課堂教學的延展,搭建家校互動的平臺,學生「在家文明禮儀評價表」,以周為單位逐月評價,家校合作,共同督促學生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
這種實踐活動能夠及時對學生的禮儀行為表現進行反饋,在家校共同的努力下幫助學生養成文明禮儀習慣。
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發現要想將禮儀教育落到實處就要做到教育與實際相結合,活動與評價相結合,更要做到持之以恆,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禮儀知識得到了豐富與提升,才能讓學生從心底裡認識到文明禮儀的重要性,並將其良好的禮儀修養體現在一言一行當中。
當然我也欣喜地看到學生在日常學習及生活中的行為更加規範、文明,學生的禮儀修養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多數同學能夠自覺規範言行。我也將繼續探索實踐,引領學生繼續習禮儀、知禮儀、懂禮儀,進而重禮儀、講禮儀,努力提升學生的文明禮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