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齒銅牙紀曉嵐、大貪官和珅、六下江南等,從這些詞語中人們都不約而同的會想到一位帝王,那就是清高宗乾隆,可能還是張鐵林形象的呢!
一、《高宗乾隆:步步為營的帝王籌謀》其書
以前似乎沒有看過有關於乾隆皇帝的傳記,拿到由臺海出版社出版洪雷所著的《高宗乾隆:步步為營的帝王籌謀》一書,如獲至寶,貪婪地讀了起來。從已經禪位的乾隆再一次早早醒來想到自己的一生,有童年跟爺爺的快樂時光,也有每日學習弓馬騎射的馳騁千裡,有初入朝堂的豪氣壯志,也有晚年生活中的力不從心。
《高宗乾隆:步步為營的帝王籌謀》共分十八章講述了乾隆從一個十二歲小皇孫到壽終正寢的七十多年。文字讀來簡潔易懂,沒有一句廢話,比起枯燥無味的歷史書或者《清史稿》來,更適合普通大眾當作枕邊書,隨時捧起隨時品讀帝王人生。
二、乾隆的智慧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就算是貴為九五之尊、皇天貴胄的乾隆帝也一樣。我們都知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造就了中國封建歷史上的最後一個輝煌——康乾盛世。他掃蕩了南明殘餘勢力、平定三藩之亂及邊疆數次叛亂、收復臺灣、打敗沙俄的入侵,戰功方面可謂達到巔峰。
而在經濟方面乾隆皇帝也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經過幾十年發展達到國家富足,國帑充裕,國力鼎盛,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經濟總量穩居世界之首。
乾隆皇帝不單單是一位皇帝,他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戰略家。在中國封建歷史上被稱為政治家的並不多,而被稱為戰略家的更是少之又少。戰略並不是簡單的謀劃謀劃,而是要從各個方面考量,也並不是一城一池的發展規劃,而是泱泱大國、浩浩子民的生存福祉。
對於「康乾盛世」,人們已經將康熙和乾隆區分開來,對康熙讚揚多、批評少。而對乾隆這是批評越來越多,說他閉關鎖國、大興文字獄,更批評他在1793年拒絕了英國特使馬嘎爾尼的建交與通商請求,斷送了一次中國與西方潮流同步接軌的歷史機遇。
其實不然,乾隆在國內開放、打造國內自由貿易市場的同時,也並沒有真正的閉關鎖國。乾隆六年稅銀29萬餘兩,乾隆五十九年稅銀117.2萬兩,五十三年時間海關稅銀漲了9倍,從進出口的數額來看,乾隆時期也是外貿出超的。
18世紀的中國被稱為是世界的銀庫,英國、荷蘭、法國等國的外輪帶著白銀拉走了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每年流入中國的白銀達到幾億兩,讓白銀礦產資源貧瘠的中國成為了銀庫,這難道不是乾隆皇帝正確施政的功勞麼!
說乾隆帝怎麼能只拿打仗和經濟來說呢!民族認可和國家統一才是永恆的主題,他為中華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就拿他本人來說,就通曉滿、漢、蒙、藏、維五種語言,在與少數民族地區領袖交流的時候根本就不用配翻譯。在少數民族地區生活的人都知道,通曉少數民族語言的漢人在這些地區是很受歡迎的。
正是乾隆皇帝有這樣的語言優勢,在與各民族之間的思想感情溝通交流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增加了民族之間的親和力,讓少數民族也有了很大的認同感。最令人傳頌的就是出走伏爾加河流域遊牧150多年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率部眾一路血戰回歸祖國。
三、乾隆的昏聵
乾隆的前半生可謂是文治武功、功勳卓著,但是從乾隆中年以後就逐漸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六下江南,帝國內也是貪汙腐敗、吏治敗壞,大秦帝國從此走上了由盛轉衰的不歸之路。
與乾隆前期的懲貪力度相比,後期的反貪已經成為乾隆自大造成的「權力幻覺」,他覺得自己以前可以那樣英明,現在的狀況也能應對,也能夠將懲貪的弊端降到最低程度。但他失敗了,也可能是年歲老邁,在思考和精力上確實跟不上了。
令我們影響最深刻的應該就是和大人和珅了吧!王剛老師的精彩演繹已經讓人們把那個肥頭大耳的巨貪形象刻在了心裡。有人說乾隆那麼管著和珅也是有戰略考量的,是因為自己的繼承人需要功績,更需要和府那份巨大的家產。
但無論如何,乾隆在後期的昏聵是無可爭議的。而我們評價一個人也不應該一概論之,而是要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一分為二地看問題,功績、過失,英明、昏聵,將人物放在歷史的長河中,時間自有公論。
最後,我強烈推薦喜歡歷史的朋友們讀一讀洪雷老師所寫的這本《高宗乾隆:步步為營的帝王籌謀》,可以看個熱鬧,也可以看個人生智慧。閒暇之餘,粗略讀過,意猶未盡,抽時間還要細讀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