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沒有自己獨立的神話體系。這是不對的,中國不但有自己的神話體系,而且和中國歷代政權相結合,一直傳承到清王朝,歷經四千多年而不衰。
中國神話體系和希臘、羅馬的神話體系有所不同。希臘、羅馬神話都是多神崇拜,後來代之而起的基督教是一神教。中國神話體系是一神即最高天神與世俗政權相結合,兼具多神崇拜。
一、中國神話體系形成的背景
三皇五帝就是中國最早的神話傳說。後來華夏集團、東夷集團、苗蠻集團統一於華夏民族。這個統一,即指禹伐滅三苗,遷三苗並派祝融入苗蠻故地教化百姓,最終由後啟建立統一的家天下——夏王朝;也指武王伐紂、周革商命,建立宗法分封制;還指秦滅六國,統一華夏,建立秦王朝,並實行一系列形式上的統一,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度量衡等。
以上的統一是形式、制度上的統一,還有思想、文化其中包括神話傳說的統一。
二、形成中國神話體系的三次思想統一
第一次統一是帝顓頊的絕地天通:規定只有顓頊和南正重可以通神,即以舞降神,與神溝通,將人間的祈求上達天神,將神的旨意下傳人間。絕地天通,使政權與神權統一。自此一直到清王朝,中國政權全是政權與神權相統一的。
神在天上居住,高山溝通其間,形成天路。氏族部落從上到下,廣有女巫、男巫,大多由牧人或農人兼任,號稱家家可以通神。黃帝大一統之後,社會出現混亂,人人可以通神,傳達不同的神意。
在帝顓頊時,顓頊封鎖天路,斷絕天地之間的交通——由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將民意上達天聽,是為神權;由火正黎司地以屬民,將天意下傳民間,是為政權。神權與政權統一於顓頊。
重、黎因傳達光明,輔助農業生產有功德而被帝嚳封為祝融。在堯、舜、禹時,祝融之後不斷得到封賞。禹伐三苗成功後,祝融之後的一支進入苗蠻故地教化百姓。
也因此,祝融被後世尊為火神。祝融一脈傳承八姓,可堪與傳承十二姓的黃帝相比了。而祝融在中國神話傳說體系中也有其獨特的地位。祝融的八姓也與各位人神古帝的姓一樣,成為社會的貴姓。
黃帝及其後華夏的五代共主(五帝)——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帝禹,皆是人神般的存在。既是人間的領袖,又是神在人間的化身。因為禹之子——夏後啟建立了家天下的夏王朝,破壞了禪讓制,所以把禹算在了夏代的世系中,稱伯禹。實則禹是禪位給了伯益,應是天下共主。
共工氏曾經號稱伯九有,只是在與顓頊爭帝位的過程中落敗。春秋時代,諸侯爭霸,霸主稱伯。在此,伯應該算是人間的英雄,略低於號稱人神的帝。
第二次統一是周公制禮樂:規定帝號是天、神的專有稱號,人間的共主為上天之子,稱周天子,為周王。諸侯拱衛天子,為公、侯、伯、子、男五爵。如春秋、戰國時成書的《山海經》中,凡是說帝、皇帝的全是指天、神。
王為天子,代表天神(天即神,神即天,天、神二字重言),統治人間,王的行為、話語既是神的意志,講究金口玉言,出口成憲。如年齡尚幼的周成王一葉戲封唐叔,而周公旦認為王無戲言,因此依成王戲言封唐叔於晉國。
如此就將顓頊和祝融的職權全部統一於周王之手。而且,周王直接成為天之子,代表天神統治人間,使神權和政權更加統一和融合。
春秋時,徐戎國君徐偃王為淮河一帶東夷各小諸侯國共主,違制稱王。戰國時,禮崩樂壞,先是齊、魏「徐州相王」即互相承認對方是王。後來秦滅東周,形成戰國七雄,七國七王。
春秋時期,也是思想大爭鳴的時代。人們開始思考「人是怎麼來的」、「人世間是怎麼演進的」。於是,總結對人類社會進步有重大作用的三件事、三個人即「三皇」——發明房子的有巢氏、發明火的燧人氏和發明五穀和藥草的神農氏。
第三次統一是漢武帝的大一統:主要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
天人感應把「天」具體化為神,以使皇帝即神之子的地位更加突出,是董仲舒思想體系的核心。
天人感應主要是指「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其道一也」。
因為天人感應,所以君權神授,從而給皇帝的尊位及其專制統治提供了理論依據。
同時又由「天人感應」推論出「災異譴告說」,即認為自然災害和統治者的錯誤有因果聯繫。如此,就能起到限制專制君權的作用。
以前,顓頊帝的絕地天通和周公旦制禮樂,都只是通過強權規定,通過暴力維持。而天人感應,直接將神權與政權的統一上升到了理論和思想的高度。
同時,漢代思想家融合華夏、東夷與苗蠻及其他文化體系的思想認識和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統一為華夏民族的神話傳說體系。如將苗蠻的盤瓠「開天闢地」的傳說作為華夏世界的起源;將苗蠻的祖先伏羲和東夷的祖先太皞合為一個人,成為華夏的祖先之一;將女媧造人描述為華夏民族的起源等。
至於,為什麼苗蠻的先祖成為華夏的先祖,很可能和漢代政權承繼的是苗蠻——楚國的血統世系有關。但它承繼的又是華夏的法統,並給自己找了一個華夏的先祖——堯。當然,這些都是細枝末節了,可以不管他。
至此,中華民族的神話體系完全成熟,並一直影響到現代。後世再增加的神話傳說就只是起豐富總體系的作用了。
四、從封建王朝的祭祀看中國神話體系
國家大事在祀與戎。祀為祭祀。祭祀的程序、儀式為禮樂的重要內容,代表著神權和政權的統治秩序。
祭祀的對象為天、地、人。天即天神,歷代帝皇皆為上天之子,祭天代表著君權神授。地代表著江山社稷,江山即社稷。社為土地,社神為土地神。在傳統農業為主導的中國,遍布土地廟。稷為五穀,稷神為農神、穀神。
而人為先祖。上自三皇五帝,下至各姓氏始祖、各行業祖師,有宗廟、家廟、文廟、武廟、宗族祠堂等。天子祭祀先祖之地為宗廟;諸侯祭祀先祖之地為家廟。
進入封建地主時代,統治者又設立了文廟和武廟。文廟即夫子廟,始建於東晉;武廟即關帝廟,始建於隋。
宋代理學興起,將家廟推廣至民間。於是,地方所有姓氏宗族皆有宗族祠堂。
古代中國,政權不下鄉。地方政權就是鄉紳宗族和王朝在地方的納稅體系相結合的鄉土自治。如此,就將神權與政權的統一由中央推廣至地方。
綜上所述,封建專制是神權與世俗政權相結合的產物和目標,而中國神話體系則是神權與世俗政權相結合的「副產品」。
但是因為其與世俗政權相結合,有一定的隱蔽性,所以才會使人認為「中國沒有系統的神話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