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牢學子「向海而生」的人生底色!看威海海洋職院傳統文化育人

2020-12-22 澎湃新聞

打牢學子「向海而生」的人生底色

——威海海洋職院傳統文化育人紀略

在威海海洋職業學院,有一個特別的地方,這裡茶香四溢,琴聲繞梁。講臺上,身著一襲碧綠茶服的老師在演示泡茶禮儀,講臺下,一群穿著時尚的學生跟隨著老師的引導,認真地學習著泡茶、飲茶……

而在茶藝教室另一邊的妝容教室中,老師們為同學們設計著最適合每個人的眉形,其中不乏有男同學……這些看上去略顯違和的畫面,卻是威海海洋職業學院明德學院日常教學中最平常不過的場景。

威海海洋職業學院裡的這所「明德學院」,到底是一處什麼樣的所在?

讓傳統文化「看得見」「摸得著」

一走進明德學院,灰磚牆上篆刻的四個大字「明德尚能」就映入眼帘。「因明德而尚能」,其意深邃。

踏進明德學院,一股濃濃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這裡處處青瓦木樑,以海草元素裝點,古色古香的教室長廊,讓不少同學「一見鍾情」,仿佛穿越回「古代學堂」。

「沒想到學校裡還有這種『神仙』地方!」大二學生王昊然回憶第一次來到明德學院時,對記者感嘆說。

據了解,在威海海洋職院,每位學生必須在明德學院修滿4學分才能滿足畢業條件,教育導向很明確,那就是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要接受傳統文化的滋養。

「向海而生,是我們學校的主要特點,我們學校旁邊就是大海,專業也大都以海洋特色、工科為主,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固然重要,但無論什麼專業的學生,內在文化的涵養都是必不可少的」,院長張宗軍說,「所以我們決定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來做好傳統文化教育這件事,充分發揮其固本、生根、鑄魂的作用,打好學生的 『人生底色』,為他們的終生幸福而著想。」

2016年5月,明德學院正式成立。明德學院由德雅學館、朝舞學社、敦行學苑三個板塊組成,設有16個文化教學場館,包括傳統文化課程教學區、非遺文化傳承學習區、傳統體育學習專區、學生作品展區等。

茶藝、書法、圍棋、古琴、太極、捶丸高飛、漁家大鼓……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課程,讓明德學院成了名副其實的「網紅」學院。據了解,每學期初選課時,明德學院的課程總是首先被「一搶而空」,甚至搶到系統「崩潰」,還有許多學生因搶不到心儀的課程而心存遺憾。

「在明德學院,傳統文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不再只是書本上的枯燥文字。」一名專職的任課教師說。

讓傳統文化「療愈」學子心靈

梁翠麗是明德學院的負責人,也是明德學院的第一位老師,曾經有一位女生李文讓她記憶尤為深刻。

李文曾是明德學院勤工儉學的學生,也是茶藝課的第一屆學生,她不僅聽課十分認真,做起清潔也一點沒有懈怠,常常戴上手套、蹲在地上擦教室的地板,在勤工儉學的學生中,顯得十分出色,這引起了梁翠麗的關注。偶然的一天,梁翠麗得知了李文特殊的家庭情況,母親患病無法自理、父親殘疾,七八歲起,她就幫父母幹活。梁翠麗心疼不已,她深知鼓起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才是對這類學生的教育關鍵。於是就在學習上不停地鼓勵她,在生活上盡力幫助她。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李文變化很大。2016年冬天,明德學院第一次文化展演時,李文在第一排,與老師一起進行了同臺表演。從那以後,李文的自信心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發現了自己的潛力和職業的無限可能。在文化給予的能量和老師們愛的鼓勵下,李文通過自己的努力,如今也成為了一名教師,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巨大的力量,能夠激發學生潛能和自信心。」 校黨委書記劉勤顯說,「教育需要引導和陪伴,我們能做的就是傾盡全力,把學生們『扶上馬,走一程』,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

據了解,明德學院現擁有專兼職教師、助教56人,其中核心團隊8人,外聘教師16人,兼職教師32人,承擔全院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每學年,明德學院都會接受全校各院系老師的「課程申報」,並組織專家一起審核試聽,不斷豐富明德學院的課程體系。

明德學院還經常邀請社會上知名的專家學者入駐學校,校地共建課程,依託「明德大講堂」、「明德讀書匯」、「明德茶會」等文化品牌,開展文化沙龍、文化講座活動30餘場,開闊了學子的視野。

「這些課程真的讓人著迷,待上半天,就是一場修行,心靈變得格外安寧。」已是大二的輪機專業學生張倫說,「經歷過這樣的學習,學習輪機專業來,很能沉浸其中。」

梁翠麗告訴記者,海洋類專業學習,需要「動」,明德學院給學子們的是「靜」,心靈的寧靜,一動一靜結合,「療愈」效果很明顯。

讓「工匠精神」在傳統文化中生根發芽

據了解,明德學院自啟動至今,已開設以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海洋文化三種文化為主的通識選修課近60門,課程設置涵蓋了生活常識、歷史人文、專業文化、藝術美術、非遺傳承等,系統化地規範了課程體系。目前已有近2萬名學生從中受益。

「明德學院的課程其實都是生活化的,包含著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梁翠麗老師介紹說,「我們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們在文化中行走,帶給他們的完全不一樣的成長體驗與改變。」

「對於我們職業院校來講,最重要最關鍵的一個培養目標,就是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院長張宗軍說,「尚能需要明德做根基,只掌握技術是遠遠不夠的,通過文化的浸潤,才能達到真正育人的目的。我們開設的篆刻、繪畫、書法、包括體育人格等等課程,實際上都是為了培養他們敬業、專注、精益求精、創新的工匠精神。」

海洋生物與醫藥系負責人劉振華告訴記者,在學生群體當中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通過修習明德學院課程的學生,他們的專注力和愛崗敬業精神都很突出。

「這是一個立德樹人的平臺,我們很欣喜地看到明德學院給學生們帶來的好變化」,張宗軍院長信心滿滿地說,「未來,我們還將持續用力,不斷豐富明德學院的內涵和外延,為職教高地建設提供可複製、可借鑑的文化育人經驗。」

作者:張雨瀟

轉載請按以下格式註明來源↓↓↓

山東省教育廳政務新媒體「山東教育發布」(微信號:sdjyfb)

往期精彩回顧

原標題:《打牢學子「向海而生」的人生底色!看威海海洋職院傳統文化育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走進威海海洋職業學院明德學院 感受職業院校不一樣的傳統文化
    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27日訊 作為新興職業院校,威海海洋職業學院在校園文化體系建設上一直以敢於突破、創新培養為亮點,建設明德學院,構建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海洋文化「三化塑造」的校園文化建設體系又一次走在全省前列。
  • 樹高鐵特色文化品牌,構立體文化育人體系
    湖南高鐵職院著力推進文化育人「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組織教師編寫文化育人教材,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勢政策課文化育人的引領作用,積極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把課堂搬到社區、鄉村和企業基地,結合實際開展教學,讓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高鐵文化多渠道、多方式傳導到學生思想中去,做到入腦入心。
  • 威海一中舉行最具影響力學子頒獎典禮暨第二屆英語文化藝術節
    為豐富校園文化,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給同學們提供展示自我風採和勇氣的舞臺,2020年12月31日,威海一中舉辦了最具影響力學子頒獎典禮暨第二屆英語文化藝術節。回首2020,威海一中全力踐行多元育人理念,全體學生各盡其能,各展其華,在市級以上各類比賽中獲獎近200人次,既展示了學校的科技教育特色、藝體教育成效,也展示了一中學子的紮實功底和責任擔當,從智育到美育到德育,全方位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力。學校領導分別為獲得威海一中2020年度學科競賽類、藝體類、人文社科類、科技創新類最具影響力學子共32名同學頒獎。
  • 齊魯名校 | 威海一中:百廿名校擔當育人使命,守正創新涵養家國情懷
    在美麗的濱海之城威海就有這樣一所百年老校,她從戰火中走出,跨越三個世紀,誕生於民族危亡時期,但教育底色卻始終未變,她也是威海現代教育的「拓荒者」——威海一中。始創於1899年的威海一中,前身為英國人創辦的安立甘堂,至今已有121年的辦學歷史。
  • 瀋陽工業大學以「家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生態
    健全體制機制,發掘文化建設內生動力  瀋陽工業大學成立了「家文化」建設工作領導機構,對「家文化」建設進行統籌謀劃、科學部署、有序推進,形成了統一領導學校的育人特色項目「『家文化』為樹牢人才培養中心地位立根鑄魂」受到多位專家的高度認可。學校深入開展「工大初心大討論」活動,引導師生解放思想,凝聚共識,推進踐行「四個回歸」,凝聚工大「家」的共識,在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方面進行了一次思想的洗禮。
  • 「2020全國主流融媒體山東高校採風」走進威海海洋職業學院
    紅網時刻威海11月28日訊  (記者 彭佩)11月27日上午,「2020全國主流融媒體山東高校採風」活動走進了位於渤海之濱的威海海洋職業學院。堅持立德樹人 打造大思政格局威海海洋職業學院始終秉持「明德尚能」校訓,系統打造了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構建了立體式大學生思政教育、文化育人生態圈。
  • 這就是山東|2020向海而興 魯網融媒直播見證山東「藍色」發展
    2020年1月1日上午9:30—10:30,魯網《2020向海而興》網絡主題直播通過直播間訪談和4個現場連線採訪兩部分,聚焦我省做優做強做大海洋經濟,人民向海而興欣欣向榮之景象,帶領廣大網友領略山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態勢。
  •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實施「十大育人體系」 本科畢業深造率高達8成
    據介紹,該學院實施的「十大育人體系」即為: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資助育人、組織育人。  (二)實現育人全方位,「一個也不能少」  為構建文化、網絡大環境,學院引入「微信教育」,及時發布海洋資訊和學院動態,暢通「學院-社會」、「學院-家庭」之間互動渠道。
  • 威海海洋職業學院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6日訊 近日,威海海洋職業學院在全面做好師生疫情聯防聯控的基礎上,積極開展一攬子助力企業、促進就業活動,動員師生擔當作為,共克時艱,全面助力企業復工復產。三星重工(榮成)有限公司作為威海海洋職業學院校企合作單位之一,在疫情期間出現部分崗位人才緊缺的問題。
  • 向海而興,乘風破浪!大鵬新區「三灣一區」建設提速
    以海聞名的大鵬新區要向海而興,打造科技創新灣、海洋經濟灣、濱海文旅灣以及大鵬半島主題旅遊景區的「三灣一區」。 大鵬新區供圖深圳四十,向海而興。青春大鵬,乘風破浪。步入「不惑之年」的深圳,邁著穩健的步伐不斷前進,而正青春的大鵬新區,守牢生態底色的同時,憑著年輕的衝勁和幹勁,駛入了發展「快車道」。生態立區經濟強區,作為深圳海洋資源最為豐富的區域,大鵬新區搶抓「雙區驅動」重大機遇,全力發動「藍色引擎」,提速「三灣一區」建設,打造世界級濱海生態旅遊度假區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
  • 第十屆全國大中學生海洋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組委會工作會議舉行
    12月6日,第十屆全國大中學生海洋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組委會工作會議在威海職業學院舉行。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海南熱帶海洋學院、自然資源部北海分局籤署了共建全國大中學生海洋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協議。
  • 青島西海岸新區依海而生、向海而興——科技創新賦能海洋產業
    公司常務副總裁李可昌自豪地說:「通過提取活性物質,進行精深加工,像陸地上的草一樣遍布海洋的海藻就成了寶。」這是青島西海岸新區科技創新賦能海洋產業的生動縮影。依海而生,向海而興,作為以經略海洋為重大使命之一的國家級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近年來積極引進集聚一流的海洋科研機構、人才和要素,構建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海洋科技創新體系,著力培育「藍色」新動能,加速發展海洋經濟。
  • 踐行文化育人 助力鄉村振興
    新登中學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努力打造新時代鄉村重點中學樣板,推行文化育人,力促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古城新登,鍾靈毓秀,歷史悠久,人才輩出。「一朵蓮花聳碧霄,二水襟帶萬山朝」的佳山秀水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滋養著酷愛文化藝術的人們。抗戰時期,一場著名的「新登戰役」,讓這座古城為國人所熟知。
  • 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新城市文化新地標 深圳海洋博物館面向全球...
    這標誌著深圳「新十大文化設施」中又一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nbsp&nbsp&nbsp&nbsp向海而興,打造綜合性海洋博物館&nbsp&nbsp&nbsp&nbsp深圳作為南海之濱的改革開放先鋒城市,因海而生,向海而興,是一座充滿活力與創新力的現代濱海城市。
  • [迎黨代會]舉旗幟、聚民心、展形象,文化引領助力育人格局新風尚...
    ——堅持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在全國高校「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活動中3次獲得全國示範項目;堅持以高雅藝術、文博育人等形式彰顯傳統文化。——推進融媒體中心建設,構建「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端發布」的全媒體傳播新格局,獲批全國首批教育融媒體建設試點單位,與新華社等合作推出多項融媒體作品,堅持講好「交大故事」。
  • 持續加力打造好向海經濟加快建設海洋強區 為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
    本報南寧訊 (記者/陳貽澤 董文鋒)9月27日,自治區黨委、政府在南寧召開全區向海經濟發展推進會議,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論述,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強調要結合我區向海經濟發展的實踐探索,以海納百川的胸襟、搏擊風浪的勇氣,持續加力
  • ...泰山書院」 探索在高職院校中實施「書院+學院」傳統文化育人模式
    泰山職業技術學院泰山職業技術學院背依泰山,面臨大汶河,依山傍水,學院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重建千年泰山書院,以此為平臺,積極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探索「書院+學院」的文化育人模式,以增強師生文化自信,收到較好效果。
  • 深藍色的海洋婚禮,如鯨向海神秘深邃
    我愛你, 如鯨向海, 沉入深邃湛藍的海底, 找尋相同頻率的你, 海洋是一種聲音,它對著遙遠的星辰說話,以它莊嚴的語言回應星辰的運行,它同大地和海洋的回聲交換。假如潛入深海,到達一定深度,很快就不見光亮,周圍一片朦朧,永遠保持一種色調。
  • 湖南吉利職院:以雷鋒精神為標杆,全面推進立德樹人
    為了全面推進立德樹人工作,該職院在2015年成立了雷鋒班,以雷鋒精神為標杆,在師生中宣傳雷鋒,學習雷鋒,產生了積極的效果。五年來,吉利雷鋒們活躍在社區、養老院、汽車站、湘潭北站等,開展志願服務,宣傳雷鋒精神,成為吉利職院靚麗的名片。
  • 構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網絡思政育人體系,開創「1233」工職特色...
    學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傳統,走出藩籬,採取浸潤式育人模式,結合新媒體並融於新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親和力,提升學院網絡思政育人實效,形成了可借鑑推廣的網絡思政育人新模式。策劃組織網上活動50餘起,在抖音上發起的體育文化活動「我心中的運動會」全國有1100萬人次觀看,100多萬人次點讚,20萬人次轉發。加強工職匠星、優秀學生、優秀校友等優秀朋輩群體的宣傳,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培養具有網絡影響力的同齡人團隊,有的放矢地樹立導向,讓青年學子的同齡人成為正能量的發光源,提高網絡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