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三月三日》詩詞賞析
文:枯木
《三月三日》
【唐】白居易
畫堂三月初三日,絮撲窗紗燕拂簷。
蓮子數杯嘗冷酒,柘枝一曲試春衫。
階臨池面勝看鏡,戶映花叢當下簾。
指點樓南玩新月,玉鉤素手兩纖纖。
三月三是傳統上巳節,是修禊祓除、洗濯除穢、春遊踏青、臨水宴飲的節日。最早上巳節和三月三並不是一天,主要是三月第一個巳日,沐浴祭祀祓禊。到了魏晉時期,由於當時崇尚道教,而道教傳說三月三日為王母娘娘的生日(一說為軒轅黃帝的生日),王母娘娘在此日舉辦「蟠桃大會」,於是,上巳節就和三月三結合在一起,成為「三月三上巳節」。
關於上巳節和三月三的詩詞較多,我們選取唐代白居易的一首詩詞,略作賞析,看看古人是如何過節的。這首《三月三日》,作者還略有爭議,在宋代趙與虤撰寫的《娛書堂詩話》裡,認為是北宋狀元宰相蘇易簡孫子蘇舜元所作,其實應為白居易的作品。
《娛書堂詩話》原文:「蘇才翁(舜元)仕為轉運使,皇佑辛夘按部至海昌,安國寺藏院留一詩於壁曰:『華堂三月初三日,絮撲紗窗燕拂簷。蓮子數杯嘗淡酒,柘枝一曲試春衫。階臨池面勝看鏡,屋映花叢當下簾。誰倚南樓指新月,玉鉤素手兩纖纖。』書法遒勁,有懷素體,今刻於石。」。
(銅山三蘇)
蘇舜元和弟弟蘇舜欽都是宋代詩人書法家,《宋史》載:「舜元,字才翁,為人精悍任氣節,為歌詩亦豪健,尤善草書,舜欽不能及。官至尚書度支員外郎、三司度支判官」。蘇舜欽很有詩名,和梅堯臣並稱「蘇梅」,是宋詩的開山祖師。蘇舜元在詩詞上略微欠缺,可是在書法上要比蘇舜欽造詣要高。
為何說這首詩是白居易的作品,而不是蘇舜元的作品呢?首先是在歷代詩集中,這首詩標註為白居易作品;而在《娛書堂詩話》中,也沒明確說明為蘇舜元所作,只是誇讚其書法遒勁,因而也可能是書寫白居易詩詞也為可知。其次按照《宋史》蘇舜元的的風格偏向豪健,而這首詩平淡閒適,比較符合白居易的風格。再就是從詩詞內容看,似乎更符合唐代風格,我們下面就來略作賞析。
「畫堂三月初三日,絮撲窗紗燕拂簷。」,首聯寫明時間背景地點。「畫堂」:指繪著壁畫的華美宮殿或者華美的堂舍。蘇詩為「華堂」,意思相同。大意為:三月三上巳節,柳絮漫天飛舞,華美的宮殿窗戶上,沾撲了不少飛絮,燕子在殿堂下穿梭,猶如輕拂著房簷。這裡的「撲」和「拂」措辭巧妙,非常妥帖。
「蓮子數杯嘗冷酒,柘枝一曲試春衫。」,頷聯寫節日情形。「蓮子」:指猶如蓮蓬狀乳白色的酒杯。「柘枝」:即柘枝舞,是隋唐時期從西域傳入中原的舞蹈,來自西域的石國,石國又名柘枝,因而得名,柘枝舞原為女子獨舞,後發展成雙人舞。這句大意為:來自西域的舞伎,身穿新換的春天衣衫,在明快的樂曲中婀娜起舞,舞姿優美,以至於參加宴會的人們忘記了飲酒,使得溫好的酒都放涼了。
「階臨池面勝看鏡,戶映花叢當下簾。」,頸聯描寫節日美景。在宴會的臺階下,池塘水面平靜無波,水照舞影,猶如觀鏡;門戶外面,一片盛開的鮮花,猶如掛著一幅美麗的屏風。設喻極妙,狀物傳神。
「指點樓南玩新月,玉鉤素手兩纖纖。」,尾聯情景交融,令人遐想。人們歡聚一堂,以至於高樓的南邊,初三的月亮都已經升了起來,還是意猶未盡。而在滿堂紅燭高照下,跳著柘枝舞的美人,素手纖纖;上弦月兒,峨眉彎彎,相互交織成一幅美麗的畫面,令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
《三月三日》這首詩,描寫了人們在上巳日,在池塘邊臨水宴飲,觀看柘枝舞蹈的情形。詩人用輕柔的筆法,簡潔明快,含蓄凝練,猶如繪畫寫意,捕捉重點,把聚會情形形象的刻畫出來,筆斷意連,形神兼備,令人難忘。
這首詩,從內容來看,應該是白居易為年輕時參加上巳曲江宴樂時的作品,在《三月三日謝恩曲江宴會狀》文中有:「今日伏奉聖恩賜臣等於曲江宴樂,並賜茶果者。伏以暮春良月,上巳嘉辰,獲侍宴於內庭,又賜歡於曲水。蹈舞朋地,歡呼動天。況妓樂選於內坊,茶果出於中庫,榮降天上,寵驚人間。」,其中說明了內坊伎樂,人們歡呼動天,因而和這首《三月三日》內容契合。
同期還有《上巳日恩賜曲江宴會即事》:「賜歡仍許醉,此會興如何。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日多。花低羞豔枝,鶯散讓清歌。共道昇平樂,元和勝永和。」,描寫皇帝曲江賜宴情形,這些都和這首詩詞相吻合。因而無論從風格,還是從當時情形上來說,似乎以白居易作品更為妥當。
2020/3/26榆木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