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報記者 徐穎
裝嫩已經是這個社會的普遍現象,人人都希望有一顆童心,可以讓自己的心態更年輕一些。可是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已經到了成人的年齡,可是喜歡卡哇伊的裝扮,做事情也帶有孩子氣,不願意結婚,不願意生孩子,總覺得自己還是孩子。
案 例
冰冰(化名)雖然快30歲了,但仍然像個小孩子,整天穿著孩子氣的T恤,喜歡玩,不喜歡工作,以前任何事情都喜歡徵求父母的意見,結婚後,家裡的事情都是老公處理。老公覺得到了要孩子的年齡了,可冰冰死活不同意,「我還是個孩子呢,怎麼能養得了一個孩子?」老公原本喜歡她的單純可愛,可婚後時間長了也有點鬱悶了,畢竟什麼事情都由自己承擔感覺很累,她怎麼就不肯長大呢?
彼得·潘症候群
拒絕長大是一種人格障礙彼得·潘需要長大
彼得·潘是童話中永遠不會長大的小男孩,現實中也有些人總是拒絕長大、行事幼稚,想永遠扮演孩子而拒絕扮演父母,心理學家將其稱為「彼得·潘症候群」。這類人雖已進入成年,但心理上還保持了很多孩子的特點:他們愛玩、情緒化、任性,難以自我克制;在生活方面,較依賴他人;對於工作和家庭等成人責任,他們往往採取逃避的態度,如頻繁更換工作,遲遲不願結婚,不願成為父母;他們還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不會主動關心他人,卻把他人對自己的關心視為理所當然。
拒絕長大是一種人格障礙
家庭環境影響——小時候父母過分滿足孩子的需要,忽略其應承擔的責任;或者父母強制性地包辦一切,壓制孩子的自主性,孩子會養成沒有主見,什麼事都依賴父母的性格。
角色轉換的失敗——在人一生的發展過程中,需要經過多次的角色轉換,從孩童到成年人,從個體到家庭,從自我到為人父母,每一次角色的轉換都需要心理同步的成長。彼得·潘症候群就是在角色轉換過程中的失敗。
自我價值實現的失敗——社會壓力過大,生活太辛苦,自我的價值得不到肯定也可能是逃避長大的彼得·潘症候群的原因。
對童年的補償心理——還有一些「彼得·潘」們在童年的時候願望沒有得到滿足,在成年以後,自己具備了一定的經濟水平,就對自己予以補償。想滿足自己,重新創造自己期望的童年。
彼得·潘需要長大
幫助患者擺脫「彼得·潘症候群」的最好辦法是迫使他面對現實,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告訴他:「沒人有義務承擔你所應擔負的責任;你要是不去銀行交費,沒人會幫你交;你不工作,沒人會替你完成。」剛開始必然是痛苦的,但情況會越來越好。
另外,周邊的人必須堅定地糾正其逃避的行為。在其逃避、尋求支撐防禦盾牌的時候要強硬地予以拒絕。如果一再滿足其幼稚、不負責任的要求勢必會造成症狀的強化。
雖然我們都不想長大,但是每個人都沒有辦法拒絕長大。做不了彼得·潘,我們還可以在現實生活的責任中尋找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