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快快長大,那樣就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也可以做自己想做卻因為年紀小而無法做的事情。然而,隨著時間的轉換,在歲月的光陰下一天天長大,才發現成年人的世界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美好,便更多地渴望自己還是那個又笨又傻的天真小孩。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長大後世界就沒有童話。」很多年前,這首《不想長大》火遍大江南北,唱出了無數飽經世事滄桑的成年人的心聲。可是,成長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抵抗的自然規律,畢竟生活就是生活,生活裡沒有童話,而我們都不是「彼得·潘」。
彼得·潘是英國劇作家、小說家詹姆斯·巴裡運用方言講述的童話故事《彼得·潘》中的主人公。因為害怕長大,他在出生的第一天就從家裡逃了出來,經常在倫敦的肯辛頓公園裡遊蕩。後來常住在一個叫「永無島」的海島上,成為一群被大人丟失的孩子的隊長。
在一個夏夜裡,彼得·潘飛到倫敦,趁著達令太太不在家,拐走了她的三個孩子,帶他們飛回永無島,從此過上了童話般奇妙的生活。
《彼得·潘》整本書將荒誕幻想、仙人故事、驚險情節融合在一個個小小的故事裡,讓人讀起來既像一場眼花繚亂的馬戲,又像一首狂想曲,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力。一經出版就被翻譯成多種文字飛向全世界,贏得了各國讀者的喜愛。
彼得·潘這個壞壞的痞帥小男孩也成為文學中的經典形象,讓無數不得不長大的人在時光裡感嘆所有成長路上遺失的美好。
01逃走時,我們是世界上最沒心沒肺的傢伙
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有過想要逃離父母的那一刻,不管是多麼開明的父母,不管是多麼愛我們的父母,在他們的眼裡、心裡,我們永遠是那個沒心沒肺的小孩,永遠是需要他們呵護、陪伴和管教的孩子。
然而,不管是從我們蹣跚走路開始,還是經歷了風雨站在自己的人生路口上那一天起,我們都已經是我們自己,我們都想要去探索屬於自己的世界,掙脫父母的懷抱和約束,在廣闊的道路上踽踽前行。
於是,我們開始叛逆,開始不聽話,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反抗所有的約束和管教,開始想要無拘無束的自由。
溫蒂和兩個弟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窗外飛進來的彼得·潘給拐走的。
彼得·潘告訴溫蒂自己住在一個有小仙女的地方,和一群被父母丟失的孩子們一起,那裡有美人魚,也可以跳到風的背上……
一向做事遵循規矩的溫蒂被彼得·潘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不由自主地帶著兩個弟弟跟著彼得·潘一起學習飛翔。這是一件多麼酷的事情啊,讓溫蒂和兩個弟弟興奮地跟著彼得·潘越飛越遠。
什麼是自由?
很多人終其一生苦苦追尋,卻不得知;有人尋尋覓覓一輩子,卻終究失去了自由;也有人屢屢碰壁後,甘心躺在人生的桎梏裡,仰天長嘆……
溫蒂帶著兩個弟弟仿佛找到了他們想要的自由,在永無島上,唯一的女孩溫蒂做著孩子們的「媽媽」,給他們做飯、講故事、打掃房間;跟著他們一起經歷或驚險或刺激的事情,日子過得無憂無慮。
然而,快樂之所以叫快樂是因為它的短暫,當它成為一種常態,便不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永無島的快樂讓溫蒂開始想家,想爸爸媽媽和保姆娜娜,也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
「逃走的時候,我們完全是世上最沒心沒肺的傢伙。我們在外頭玩的時候只顧自己,可當我們需要關愛的時候,就又腆著臉回來了,一心相信等著我們的是表揚而不是責罵。」
是的,溫蒂想腆著臉回家了。
02溫蒂的家
想家的念頭一旦萌生,便像春天的種子一樣不可阻止地往外冒。
溫蒂終於帶著兩個弟弟回家了,還有那些走丟的孩子。彼得·潘為了不讓溫蒂回家,和小仙女叮叮鈴先飛回溫蒂家,想方設法要把窗戶關上,這樣溫蒂就以為媽媽已經忘了她。想不到,達令太太和先生自從發現溫蒂三姐弟失蹤後就一蹶不振,日思夜念,達令先生甚至住到了狗窩裡,以便溫蒂一回來,就能夠第一時間發現。
可憐天下父母心,彼得·潘被達令夫婦的行為感動了,打開了窗戶,溫蒂和兩個弟弟以及被父母丟失的孩子們回來了。
彼得·潘不願意留下,因為他不知道一旦回家了,融入了日常生活,他就不得不長大,而這並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溫蒂和孩子們回家了,開始了正常的生活,也一天天長大了;彼得·潘剛開始還會來看他們,企圖把他們再次怪回永無島,但一次次的失敗後,他很長時間沒有出現。或許,他已經忘了他們,畢竟他的記性真的很不好。
成長,在孩子們身上一一閃現,溫蒂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一起回去的男孩子們也都長大了,成了一名普通人;達令夫婦去世了,生活簡單而平凡滑過指尖,永無盡頭……
渴望長大的孩子都已經長大了,像世上所有的我們一樣,或平凡或普通,或成功或失敗,或崇高或卑微……
那些在永無島的美好過往,都成為埋在記憶深處的回憶,變成一個個故事,講給後來的孩子們聽。孩子們聽得如痴如醉,卻仍然渴望長大。
人生,就是這樣吧?對成長的渴望總是讓人期待,沒有父母的管束,沒有學習的壓力,也沒有同伴之間的你欺我騙……
長大後那就是天堂,以為那就可以無拘無束,為所欲為。
03成長,或許也是一種美好
生活不是童話,成人的世界裡更沒有童話,就算你寧願做小時候那個又笨又傻的小孩,現實也不會讓你如願以償。
成長,伴隨著不斷的煩勞不斷逼近。
昨天和朋友小聚,她10歲的兒子得知姐姐周末也要上課,突然就覺得嘴裡的飯菜不香了,長嘆一口氣:「哎,做學生壓力好大呀!」
我和朋友相視一笑,這個才4年級的小鬼頭居然如此感慨,可見已經開始感受學習的壓力了。他嘟囔著說:「馬上要期末考試了,我們每天好多卷子要完成啊。姐姐才初二,周六就要上課,就連吃飯都不出來了,真是好慘!」
可是孩子,學習哪有不苦的呢?今天不吃學習的苦,明天就得吃生活的苦。
學習作為成長中必不可少的經歷,正在壓垮著一代又一代渴望長大的孩子,讓他們對成長沒有了任何的期待。於是,他們再次把眼光對準了更大的孩子,覺得上了初中、高中,很多事情就可以自己做主了,生活就可以隨心所欲了。卻不想,當他們真正地一步一步跨入初中、高中的大門,才發生真正的壓力才開始。
於是,他們再次渴望長大,看著身邊的爸爸媽媽一下班就可以玩手機、看電視和朋友小聚,羨慕得兩眼發光。
可是,當他們也步入社會,才發生「過去的都是好日子」!
……
生活就這樣無限循環著,快樂成了奢侈品,在成年人的世界裡高高掛起。
既然,我們無法改變現實,為什麼不改變我們自己?
既然,成長無可避免,為什麼不能讓它成為一種美好?
生活實苦,那我們就給它一點甜吧。
有時候,與其多心,不如少一根筋。
少點對成長的期待,少點對生活的抱怨,多點對現實的坦然接受,生活會變得沒有那麼糟糕。畢竟,人生本來就是一首詩,有高潮也有谷底,那些成長中丟失的美好就讓它成為風中的記憶,掛在過去的人生裡,就好~
人生如詩,何不泰然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