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匹柏:彼得·潘的神話帝國

2020-12-15 影識集

「我是外星人。

史匹柏可以說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流行藝術家,也可以說是最不被人理解的流行藝術家。

——麥可·克萊頓,《侏羅紀公園》原著小說作者

---------------

1

好萊塢神話帝國的締造者

史匹柏是個充滿渴望的孩子,總是充滿了褪不去的熱情。他對一切都充滿了興趣,不只是電影,他不是個單維度的人。他總是對新的技術充滿好奇,他是第一批迷上電子遊戲的人之一,他是第一個在配音室安裝桌球遊戲和坦克遊戲的電影人。他真摯地愛著電影,似乎並沒有跟人競爭之心,這讓他非常與眾不同。

——《史匹柏傳》喬瑟夫·麥克布萊德

好萊塢評論家指責:史蒂文·史匹柏和喬治·盧卡斯使用高科技,利用大眾的畏懼情感,使「整個文化產業退化到無比幼稚的地步」。

為了使1960年代的人嬰兒化、1970年代的人成熟化,為了將觀眾重新塑造成為稚嫩的孩童,盧卡斯打造了《星球大戰》系列,史匹柏製造了《大白鯊》、《外星人E.T.》、《侏羅紀公園》,他們曾一度合作創造了奇幻冒險系列大片《奪寶奇兵》,這些幼稚化的神話徵服了全球觀眾,獲得了巨大的聲譽與高額的票房收入。

」對於電影導演來說,潤飾故事是一種嗜好,神話自己而在講述自身遭遇時編造童話故事,他們的創世神話總是充滿了虛偽的因素。「

作為一個藝術家,史匹柏贏得了別的藝術片導演望塵莫及的票房神話;作為一個好萊塢商人,史匹柏創造的夢工廠,成為好萊塢娛樂巨頭垂涎的對象。

他的複雜、雙重、多變、神秘、低調、名利雙收,使他成為一個不能被人理解的流行藝術家。

2

彼得·潘的孤獨

「夜深人靜的時候,他總是這樣在船上跟自己對話。這個讓人猜不透的男人是如此孤獨,而他在被手下包圍的時候是最孤獨的,因為他們比他的地位低太多了,根本無法與之交流。」——詹姆斯·馬修·巴利,《彼得·潘》

好萊塢評論人讚嘆:「史匹柏絕對是電影界的神童,24歲的年紀,看起來卻像14歲的孩子,而談論電影時的老成熟稔又仿佛跟約翰·福特同齡,好像拍了一輩子電影。」

在好萊塢的影評人眼中,史匹柏是不願長大的彼得·潘。

作為一個少數族裔的猶太人,年少的史匹柏就遭受到美國排猶主義者的傷害。「在這個富得流油的邊郊地區,這些體格強壯的人突然開始因為我是猶太人而欺負我。每天放學後他們都會打我。我被打的很慘。最後我父母每天都開車接我回家,這是很丟臉的,因為我家離學校近到只要步行就可以了......有些老師是知道這件事的,卻沒有對我表示同情。」

而史匹柏在高中畢業時,父母的關係達到了前所未有緊張的狀態,父母的爭吵與冷戰,給史匹柏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傷害。在1966年,父母在持續的矛盾對抗中終於離異了,史匹柏被判給了父親,離開母親,跟隨著父親去到加州上學,並謀求發展自己的電影事業。

少數族裔的被排斥,父母的離異,史匹柏飽嘗被孤立和被拋棄的痛苦。無家可歸,被主流團體的排斥嘲笑,無疑讓他患上了「彼得·潘症候群「

彼得·潘綜合症是指成年人面對社會的劇烈競爭和殘酷傾軋時,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裝嫩」,行事帶有孩子氣,渴望回歸到孩子的世界的心態,但這種心態如果發展到極端,就會沉溺於自己的幻想,拒絕長大。」

《彼得·潘》的童話故事是美麗而哀傷的,正如我們的童年,有許多大人留下的無知傷痕,現實與幻想,永遠在互相撕扯著,那汩汩不絕滴落的鮮血,是成長的痛苦。

史匹柏學會了利用自己異於常人的痛苦,將其轉化為具有獨特個性的藝術。藉此來逃避自己的痛苦,用電影藝術來獲得安慰。

3

破壞!毀滅!

「他對這個世界失望了,所以他建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

——電影《公民凱恩》

痛苦的孩子,會產生極大的破壞欲,他想要破壞一切,包括自己毀滅。

史匹柏被美國主流媒體視為」文化的破壞者「,他執著於描寫美國市郊的生活、家庭的分崩離析、懦弱自我的父親形象、以及孤獨聰慧的孩童所經歷的奇幻冒險。

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渴望穩定的家庭生活,但極少能夠真正擁有安全感,而通常情況下他們都拼命地想要逃離束縛、狹隘、愚蠢的中產階級。

在被籤約公司環球影業強制磨鍊,拍攝了多部精彩的電視作品之後,公路電視劇《飛輪喋血》標誌著史匹柏一夜成名,可以與一些世界級大導演比肩,這讓年輕的天才導演終於有機會拍攝第一部真正的電影:《橫衝直撞大逃亡》。

史匹柏將父母離異對他造成的傷害,通過一場發生在破敗蒼涼的美國德克薩斯州土地上的公路追逐,滑稽又傷感地呈現出來。

他認為「女主人公盧·珍的行為像個被寵壞的小孩,用性別優勢操縱丈夫克洛維斯順從她的突發奇想,並最終用小孩般的鬧脾氣,迫使丈夫走入了警察設下的陷阱,她對孩子的需要與其說是母愛的偉大,不如說是她對自己孩子不負責任的延續。」

他有意識地將女主人公盧·珍在母性驅使下做出的歇斯底裡的命令與強求看作是無知的、具有巨大破壞力的,而對在她的控制下表面兇悍實則軟弱的男性角色表示了更多的同情。

某種程度上,史匹柏在心底一直認為自己家庭破裂的主要責任人是母親,一個永遠長不大的任性小女孩。而這種永恆的童年破碎陰影,以及父母動蕩緊張的關係一直瀰漫在史匹柏從《橫衝直撞大逃亡》直到《辛德勒的名單》等多部作品中。

史匹柏將潛藏在心中的破壞欲,通過電影作品中成堆的昂貴道具的破壞發洩得淋漓盡致:大量代表富裕階層的高檔汽車被破壞,轟鳴的直升機的墜落,甚至整個城市都被好戰者毀滅。

史匹柏內心隱藏著對人類的仇恨,對遠古文化、巨形動物等不可預知的神秘力量的崇拜,讓他認為唯一可以拯救自己的是天外來客。

也許外星球才是一個類似天堂一般美好的樂園。來自外星球的友好,或許是受傷的孩子對痛苦現實最快的逃離。

他拍攝了超前衛的科幻片《第三類接觸》、《外星人E.T.》,令落後陳舊的觀眾大開眼界,創造驚人的票房神話,載入了電影史冊。

當外星人降臨地球,發出信號,地球人該如何answer呢?

《三體》作者劉慈欣的回答是:NO!

自負又勇敢的史匹柏則給出了浪漫的回答——用音樂來迎接外星人的到來。

在《第三類接觸》中結尾,科學家們最終想到用電腦一起播放合成音樂的方式和外星人的母艦進行通訊,人類和外星訪客之間的音樂交互,從少量實驗性的音符開始,快速地轉變成精神上的歡樂二重奏。

音樂,是情緒的語言,是所有生物共同的感知,快樂、悲傷、興奮、好奇、恐懼等一切情緒都可以通過音樂超越文字語言、身體語言、視覺語言的壁壘被感知和理解。

音樂代表著不同種族的理解,也象徵史匹柏幻想著不同世界的父母能夠和平交流,相互理解,這樣他的家就不會破裂。

《外星人E.T.》講述了一個孤獨的小男孩和他來自外太空朋友的故事。

史匹柏將《外星人E.T.》視為」一個醜小鴨的故事,一個不屬於這裡的人。一個誰也不喜歡的人。因為ET不喜歡任何人,他被孤立,得了病,差點死去。而這個醜陋的E.T.是只有媽媽才會喜歡的人。」

這部電影表現了父母分離時他感受到的孤獨:」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經常想像有奇怪的生物出現在我的臥室的窗外,我希望他們能進入我的生活,然後像變魔術一樣改變我的生活。「

他認為《外星人E.T.》「這是一個關於少數族裔的故事,代表了這個國家裡每一個少數族裔的人。」

作為一個不被理解的少數族裔,他幻想自己是一個外星人,像彼得·潘一樣離開,因為媽媽對他關上了窗戶。

史匹柏的「外星人旋風」引發了好萊塢的羨慕嫉妒恨,從來沒有一個電影導演可以獲得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這也導致了一些影評人攻擊史匹柏是一個帶離大眾脫離現實耽於幻想的「文化破壞者」。

「在我們過於嚴厲地批判火星人之前,我們必須記住我們自己對物種的冷酷無情和徹底銷毀。」史匹柏又將隱隱作痛的破壞欲表達轉向了動物的復仇。

「這個受到極大誹謗與誤解的動物,一個極富力量、高度進化的遠古物種,一直忍受著我們的無知與控制欲,且毫不介意我們的殺戮行為。」

《大白鯊》展開了對人類的復仇,令全球觀眾齊聲尖叫,釋放了他們從母胎始帶有的恐懼感,贏得了人類的敬畏與拜服。在上映64天後,《大白鯊》超越弗朗西斯·福特的《教父》,成為當時電影史上最成功的電影,直到2年後才被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超越。

《大白鯊》讓史匹柏學會了如何控制觀眾的潛意識,之後的每部作品都成功地吊足了觀眾的胃口,也使得他成為好萊塢身價最高的頂級大導演。

史匹柏在《侏羅紀公園》系列中對恐龍的描述,同《大白鯊》中對致命鯊魚的描繪是極其相似的:一半迷戀、一半恐懼。致命動物不可知的恐懼感,令觀眾血脈賁張,刺激尖叫,露出對人類的嘲諷與同情的猙獰面目。

《太陽帝國》讓史匹柏又回歸到童年裡的某種幻想意味中,是一個彼得·潘式男孩的冒險故事。

當一個無憂無慮熱愛飛機憧憬戰爭的貴族小男孩,墜入人間底層的動亂、貧窮、殘酷中,他與原生的父母的失散讓他成為一個飄零的「霧都孤兒」,隨處可見的死亡與求生掙扎,激發了他天性中的戰鬥勇氣,在最殘酷的環境中學會了生存。

他像一隻蝙蝠一樣飛來飛去,忙忙碌碌地做很多事情,去幫助每一個他同情的人。多年以後,克裡斯蒂安·貝爾長大了,變成了拯救哥譚市的「蝙蝠俠」。而史匹柏也通過這部作品告別了童年,他即將進入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成人的世界。

1993年,史匹柏放下其他一切工作,不計代價,分文不取,前往波蘭拍攝《辛德勒的名單》。

經歷了長達十年的自我逃避,《辛德勒的名單》成為史匹柏的成年禮,人生轉折點。這部享譽影史的作品被視為史匹柏長期掙扎著想擺脫猶太人身份的高潮,他痛快地發洩了長期淤積在心中的痛苦和鬱悶,將他從各種消極情緒中解放出來:

」我的私人生活,成長經歷,我的猶太人身份,還有祖父母給我講的大屠殺的故事,都狠狠地刺激著我的神經。關於猶太生活的悲慘記憶又重新湧入我的腦海,我經常崩潰的大哭。「

他開始勇敢面對自己,找回自我,他明白自己是一個男人,一個藝術家,一個被拯救的人。

《辛德勒的名單》為史匹柏贏得了首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並使他成為一個永載史冊的偉大導演。

至此,史匹柏開始逐漸忘掉自身的傷痛,將悲憫的目光投向更廣大的社會、人類等領域,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創作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電影作品。

他受邀進入白宮與總統會餐,接受英國女王接見,更多地參與到社會活動中。他創辦的夢工廠也著力於培育新一代導演,推出類型更多元化的作品。

史匹柏,不再是一個局外人。

4

愛的拯救

」他很珍惜這個有許多資金讓他獲得成功的舞臺。他始終潔身自愛,而且努力不懈,拍出一部部有品質保證的電影。他的職業道德讓他成為銀幕史上最成功的電影人,可以和許多常青樹——如福特、霍克斯和希區柯克等人——相提並論。「

——《史匹柏傳》喬瑟夫·麥克布萊德

「當今社會有太多太多的人,只顧一頭扎進忙碌的工作中,為了將來拼命奮鬥,對待自己的家人也只有每天簡單的問好而已。他就屬於這群人的典型代表。「史匹柏一直像彼得·潘一樣忙碌著,忘記了家庭的存在。

在拍攝《虎克船長》這部半自傳的童話電影中,史匹柏並不希望觀眾覺得彼得·潘沉浸在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中,是為了逃避那種精細、貪婪而又固執的要強性人格。

他希望通過彼得·潘拯救自己的過去,拯救童年時期自己的回憶,然後和他最好的朋友相依相伴,共度餘生。這種生活將永遠不會離開他。

「我知道我為什麼會長大了,因為我想要成為一個父親。」史匹柏在成為父親之後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家庭中,他再也不用擔心回到家時窗戶對他緊閉。

電影教會了史匹柏將從父母家庭中缺失的愛,拾起來帶進屬於自己的家。

不幸的童年,用一生來治癒。

Written by KOYO

相關焦點

  • 有望加盟《彼得·潘與溫蒂》
    有望加盟《彼得·潘與溫蒂》 時間:2020.07.08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kino 分享到:
  • 為什麼史匹柏不喜歡《鐵鉤船長》
    對於一部由史匹柏執導的電影來說,評論界的反應也比以往複雜得多。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這部電影已經擁有了一批狂熱的追隨者,給了《鐵鉤船長》應得的幸福結局。時光飛逝,當年的小飛俠彼得·潘已長大成人,成為一名出色能幹的律師。他與兒時的女伴溫蒂的孫女結婚,並育有兩個可愛的孩子。一家人在現實世界中幸福溫馨,其樂融融。
  • 每個成年人心裡都有本《彼得·潘》
    彼得·潘就是在肯辛頓公園,飛進了詹姆斯·巴裡的生活。彼得·潘插圖「彼得·潘」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是在巴裡1902年出版的《小白鳥》中。在小說中,一個暴躁頑固的倫敦單身漢秘密幫助一對貧窮的夫妻及他們的兒子大衛。單身漢帶著大衛在肯辛頓公園中漫步,對他講了彼得·潘的秘密:當夜晚來臨、公園大門關閉後,小男孩彼得·潘就成了公園的國王。
  • 《頭號玩家》:史匹柏的亞文化,年輕人接受嗎
    所以只要對電影工業瞭然於胸的史匹柏不發飄,票房和口碑一定不會辜負他。但1991年他搞砸了一次。《鐵鉤船長》有大IP基礎,彼得·潘的故事哪一個沒有聽過。有強大的演員陣容,羅賓·威廉士飾演彼得潘,達斯丁·霍夫曼飾演鐵鉤船長,茱莉亞·羅伯茨飾演「仙女叮噹」。結果口碑慘澹,豆瓣評分只有6.9分。《頭號玩家》劇照原因說來簡單。
  • 長不大的彼得·潘
    彼得·潘症候群  拒絕長大是一種人格障礙彼得·潘需要長大  彼得·潘是童話中永遠不會長大的小男孩,現實中也有些人總是拒絕長大、行事幼稚,想永遠扮演孩子而拒絕扮演父母,心理學家將其稱為「彼得·潘症候群」。
  • 《八佰》與史匹柏的《太陽帝國》中的外灘建築,有何不同?
    《太陽帝國》的外灘,與《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視角完全一致在史匹柏的電影《太陽帝國》裡,我們也可以看到,電影一開始的時候,就出現了霧氣包裹著外灘建築,露出朦朧而模糊的身影,顯示出電影的故事發生地,就是在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
  • 《帝國神話》點評 建造中國古代帝國
    《帝國神話》是一款高度自由玩法的沙盒遊戲,在這個遊戲中,玩家可以體驗多種玩法,如建設、生存、經營、策略等等。這款遊戲是以中國古代為背景,喜歡中國古代文化的玩家不要錯過了。遊戲中,玩家可以在宏大的戰場中充分發揮戰略領導才能,帶領部族攻城掠地,最終打造屬於自己的帝國!遊戲暫無發售信息,支持中文。
  • 史匹柏有意執導《蒙特祖瑪》 哈維爾或加盟
    史匹柏與哈維爾-巴登  搜狐娛樂訊(文/耷子)在《林肯》之後一直沒有導演項目推進的史蒂文-史匹柏,在《機器人啟示錄》擱淺之後,最近正在醞釀一部新的導演作品——有望執導史詩電影《蒙特祖瑪》(Montezuma)。
  • 米拉喬沃維奇女兒出演小飛俠電影《彼得·潘和溫蒂》飾演溫蒂
    迪士尼將拍一部新的「小飛俠」真人電影《彼得·潘和溫蒂》,並選中主演。米拉·喬沃維奇與保羅·W·S·安德森的大女兒Ever Anderson將飾演溫蒂,Alexander Molony(《The Reluctant Landlord》)飾演小飛俠彼得·潘。
  • 永遠不要長大,是彼得·潘給自己下得最惡毒的詛咒
    彼得·潘已經109歲了,但如果你見過他,就會發現他現在還是那個長著一口乳牙叫囂著不願長大小男孩。彼得·潘從生下來那天就逃走了,原因很可笑,因為他聽到父母談論,他將來長大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長大」這個詞深深地刺痛了年幼的彼得·潘,「長大」代表承擔責任,而彼得·潘還不想背負這些,他現在只想做個玩樂的小孩,所以他逃到了肯辛頓公園,和仙子們住在一起。
  • 麥可·傑克遜:他一生童真,是永遠長不大的彼得·潘
    當傑克遜逝世後,在他的藏書中人們發現了「彼得·潘」,這個有著「夢幻莊園」原型的故事。傑克遜從小,就被父親諷刺鼻子長得難看,後來記者採訪他時,問他「你覺得你的鼻子長得像『彼得·潘』嗎?」他回答說「我就是彼得·潘」。的確,傑克遜的一生像極了彼得·潘。他用一生的時間去飛行,將孩子們帶到夢幻島,在他心裡,自由比一切都重要。
  • 如果評選「導演之王」,史匹柏還是詹姆斯·卡梅隆
    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諾蘭、喬治·盧卡斯、彼得·傑克遜、昆汀、馬丁·斯科塞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詹姆斯·卡梅隆、史匹柏、李安、黑澤明等,但是只能選一個,大多數人可能和我一樣從卡梅隆和史匹柏之中選出來,到底他倆誰才是「導演之王」,下面我們來看看他們的作品,史匹柏代表作: 《大白鯊》 1975
  • 年齡在長心卻不長 裝嫩賣萌 你是「彼得·潘」?
    年齡在長心卻不長   彼得·潘是蘇格蘭作家詹姆斯·巴裡筆下的童話人物,他永遠生活在夢幻般的孩童時代中,不想長大。   近年來,隨著「裝嫩」、「逆生長」、「賣萌」等網絡熱詞的流行,不少人意識到身邊確實有一些「彼得·潘」式的人。
  • 頭號玩家,史匹柏的又一場痴心妄想
    這就像72歲的史匹柏對每一個觀眾說:「感謝你來看我的電影。」他在電影裡長大,他說即使是自己拍的那些更嚴肅的電影,其中的情感與法則,也是從童年經歷過的恐懼、思考與領悟裡深深勾勒出來的。很長時間以來,電影對於史匹柏而言就是心理醫生,治療過程中,最大的心結是父親的缺席。19歲時,他的父母離婚,母親愛上了父親最好的朋友。父親為了保護母親,沒有對他們說出離婚的實情。史匹柏曾一度認為父親拋棄了他們,在此後的15年裡不再跟他聯繫。後來,40歲的他拍了《外星人E.T.》
  • 瑪格特·羅比或將飾演真人版電影《彼得·潘》中的小仙子?
    迪士尼近幾年來將許多經典動畫卡通搬上了大螢幕,將動畫電影拍成真人版已經是一個勢不可擋的趨勢,從《沉睡魔咒》、《灰姑娘》、《美女與野獸》、《獅子王》、《小姐與流氓》、《花木蘭》等多部充滿童年回憶的經典動畫都翻拍成真人版,而繼這些之後,不久前傳出在《彼得·潘
  • 真人版電影《彼得·潘》鐵勾船長或將由英國演員裘德·洛出演!
    早前報導過迪士尼正在籌備的新一部真人版電影就是經典的《彼得·潘》,其中精靈小叮噹一角就傳出將由以小丑女打響知名度的瑪格特·羅比擔任,讓觀眾擔心角色會過於真實而失去了原先的氛圍與味道。雖然小叮噹一角仍未確實,但卻已經確定兩位主角彼得·潘和溫迪確定將由童星亞歷山大·莫洛尼和艾爾·安德森擔任。近日又有消息指電影中另一重要角色鐵勾船長將找來英國男演員裘德·洛出演!
  • 為什麼史匹柏是一個偉大的導演?比卡梅隆厲害嗎?
    好萊塢電影工業奠基人——史匹柏1946年,人類史上的第一臺計算機誕生,同年,小史匹柏也降臨了。12歲時,史匹柏拍了人生第一部短片。13歲時,拍了40分鐘的戰爭片《無處容身》。22歲時,史匹柏完成第一部在影院上映的電影《安培林》,正是這一部電影,敲開了好萊塢的大門,他成為了環球製片廠籤約的最年輕的導演。史匹柏曾三次申請電影學校,卻被拒之門外。而他的成名短片是在他作為大學剪輯部門一名無薪的臨時實習生時完成的。十萬曾經表述過一個觀點,電影的本質就是造夢。而史匹柏就是一位最偉大的「造夢人」,簡稱「撕夢人」。
  • 《帝國神話》怎麼設置中文 中文字幕設置方法教程
    導 讀帝國神話設置中文方法為:進入遊戲默認是中文模式,無需玩家自己設置。 《帝國神話》是一款以公元3世紀的東方大陸為背景,高自由度玩法為核心的冷兵器戰爭沙盒網遊。
  • 國產沙盒遊戲《帝國神話》上架Steam PC配置公開
    由《烈火戰馬》開發商——中國蘇州安琪拉網路遊戲科技研發的大型多人線上戰爭沙盒遊戲《帝國神話》近日上架了Steam,同時公開了PC配置需求。遊戲發行商Imperium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表示,《帝國神話》是款以公元3世紀東方大陸為背景、強調高自由度玩法的冷兵器戰爭沙盒線上遊戲。
  • 《彼得·潘》揭示了成年人的辛酸和無奈:生活應該不是這個樣子
    可是,成長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抵抗的自然規律,畢竟生活就是生活,生活裡沒有童話,而我們都不是「彼得·潘」。彼得·潘是英國劇作家、小說家詹姆斯·巴裡運用方言講述的童話故事《彼得·潘》中的主人公。因為害怕長大,他在出生的第一天就從家裡逃了出來,經常在倫敦的肯辛頓公園裡遊蕩。後來常住在一個叫「永無島」的海島上,成為一群被大人丟失的孩子的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