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7月23日訊張先生是一位資深跑友,他迷上跑馬拉松已經有10年時間,他愛極了這種克服極限、磨練意志的運動,跑時那種「痛並快樂著」的體驗簡直妙不可言。所以,他每年在全國各地趕場跑馬,甚至有時連國外都趕去,跑馬拉松已成了他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不過,接下來他或許得換個活法了。不久前,他走遠路吃不消,老覺得腳踝痛,到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就診,通過核磁共振檢查發現,他雙側踝關節軟骨都有不同程度磨損,一側甚至已經磨穿軟骨,損傷到骨頭。「你得省著用了,以後儘量少跑,不然關節就廢了。」醫學影像科主任丁建平語重心長地勸導,畢竟張先生才40來歲,未來的歲月還很長。
近年來,馬拉松熱一年高過一年。根據中國田徑協會發布的《2019中國馬拉松大數據分析報告》,2019年,全國31個省區市(不含港澳臺地區)均有舉辦馬拉松及路跑相關賽事活動,其中浙江省以232場的賽事數量位列第一。跑步本是為了強身健體,卻有不少像張先生這樣的跑友,因不懂得怎樣科學跑馬,反而損傷了身體。
而丁建平教授的另一個身份是,新成立的杭師大附院馬拉松運動醫學研究所負責人。他將帶著團隊,通過科學研究剖析馬拉松這項運動,比如:全面評估一個人究竟適合跑全馬、半馬還是迷馬;開發針對馬拉松的跑前熱身運動和跑後放鬆運動;平常愛跑步的人又該怎樣做好自我保護……錢江晚報記者探訪了這個有意思且又接地氣的研究所。
不痛不代表關節沒傷
一年做一次關節體檢很有必要
丁建平給記者打了個形象的比方:「我們的關節就好像一個搪瓷杯,關節外層的軟骨就相當於杯子上的搪瓷,一旦搪瓷脫落,裡面的鐵就會因失去保護而被逐漸腐蝕直至爛穿,沒有軟骨保護的骨頭也是如此,損傷日積月累,增生退變隨之而來,直至整個關節報廢。」
據悉,跑馬拉松可能對關節造成的損傷,還不止軟骨磨損。就在不久前,丁建平團隊對113位跑友的183側踝關節做了相關磁共振檢查發現,有145側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包括骨髓水腫、肌腱損傷、韌帶拉傷等,異常率佔79%。這也就意味著,平均每個人都有踝關節損傷,其中至少有28人是雙側踝關節都有損傷。
「我自己一點感覺都沒,怎麼一檢查關節竟然已經出毛病了!」不少跑友在得知檢查結果後驚嘆。
「人體的關節都是有使用壽命的,在動得過多的情況下,因關節承受的壓力、摩擦力增加而可能加劇磨損,從而縮短使用壽命。關節不痛不代表關節沒有傷,一般輕度的磨損是無感的,但等到出現痛感時往往為時已晚。我自己比較喜歡打羽毛球,不少球友因腿疼或是腳疼找到我,核磁共振檢查出來不少人已關節損傷較重,實在太可惜太無奈了,因為骨頭的磨損是不可逆的。」 每次丁建平都會耐心提醒。
「長期堅持運動的人,特別是跑馬拉松的人,一定要關注關節健康,最好每年都做一次關節體檢。」
比起不好動
過度運動反而損傷關節
「同樣是跑步,我甚至還比別人要勤快,為什麼人家跑出了健康,我卻跑出了關節損傷?」很多跑友都曾跟丁建平提過這樣的疑惑。
「或許問題就出在勤快上。」他說著從電腦上翻找出一頁PPT,上面有3張圖,一張是兩個慢跑的中年人,一張是癱在沙發椅上的人,還有一張是狂奔的年輕人,分別表示科學運動的人、不運動的人和運動過量的人,圖下各對應三個數字,3.5%、10.2%、13.3%,表示相應的關節退化發生率,也就是說,過量運動的人比不動的人關節退化速度更快,而科學運動才有助於延緩關節退化。
至於這個度怎樣把握才算科學,這就是他們研究的重點。
同樣熱愛跑馬拉松的王先生要比張先生幸運許多。前年,一次偶然的機遇,他與丁建平結識成了朋友。當時,丁建平正領著他的團隊著手開始做馬拉松研究,他們聊了很多關於馬拉松的內容。
當王先生說到自己那段時間正在加緊練習,希望在接下來的比賽中成績有所突破。丁建平出於職業的敏感,當即就建議他先做個檢查評估看看,結果查出跟腱有問題,如果再加大運動量,有跟腱斷裂的風險,到時別說跑步了,今後走路都會受影響。
王先生聽後也是倒吸了一口涼氣,直慶幸相識了這位新朋友,並且虛心接受了丁建平給出的略微降低運動量的建議。且從此以後,他也開始關注自己的關節健康,定期做關節體檢,這兩年來看到自己的關節問題沒再繼續加重,他每天在跑步時都覺得特別安心。
從賽前保障到賽後監測
科學評判助力健康跑步
「馬拉松是一項極限運動,需要跑者去突破心理和生理的雙重極限,可心理極限咬咬牙就過去了,生理極限咬牙挺過去後可能隱藏安全隱患。」丁建平說。
讓王先生獲益的只是基於相關檢查後粗略的評估和建議,而他們接下來要做的,是基於大數據分析後找出一套科學的評判標準,從賽前保障到賽後監測及康復指導等。
比如,根據一個人平時的運動時間、年齡、身高體重等來判斷適合跑全馬、半馬還是迷馬;再比如,大家都知道運動前充分熱身可減少運動損傷,但目前的各種熱身運動都只是基於以往的經驗,不同的運動使用的優勢肌群不同,如能在熱身時針對性激活這些優勢肌群,才能更有效減少運動損傷,當然還有相應的運動後的放鬆運動……
「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有無數的新知等著我們去探索發現。」丁建平每說起馬拉松都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對這份「新事業」他充滿期待。
當然,在「開荒」的過程中,他們也聽到了不少質疑的聲音。一家三甲綜合醫院日常病人都看不完,還要兼顧搞研究,能忙得過來嗎?大醫院不是該去攻克疑難雜症嗎,去搞什麼馬拉松研究是不是有點不務正業?甚至連團隊的年輕醫生開始都問,做這事有意義嗎?
丁建平始終堅定自己的堅持:「我們對馬拉松運動的醫學研究起步於2018年中,啟動後不久便舉辦了一個全國性的高峰論壇,會上醫療和體育界的專家們都覺得這事很有意義,因為在國內相關的研究還是空白。我們隨後利用業餘時間隨訪並調查研究了一些跑友的情況,2019年10月,國內影像行業最權威的《中華放射學雜誌》上刊登了我們有關馬拉松影像醫學的專題報導,11月的中華放射學全國年會又為我們開闢了馬拉松影像專場,由此可見,業內專家對此十分關注。」
杭師大附院黨委書記駱宏則對研究所寄予了更高的期盼:「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民小康,全民健身、健康中國已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我們的馬拉松運動醫學研究所是杭州市醫體融合的試點之一,我們打算從科學跑馬研究入手,為大眾提供科學運動的理念和指導。上醫治未病,快速增加的運動損傷,防範也需關口前移,科學運動減少損傷,同時強身健體,這才是真正的跑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