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跑馬拉松才既健身又避傷杭州這家醫院專門成立研究所

2020-12-15 浙江新聞

  浙江在線7月23日訊張先生是一位資深跑友,他迷上跑馬拉松已經有10年時間,他愛極了這種克服極限、磨練意志的運動,跑時那種「痛並快樂著」的體驗簡直妙不可言。所以,他每年在全國各地趕場跑馬,甚至有時連國外都趕去,跑馬拉松已成了他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不過,接下來他或許得換個活法了。不久前,他走遠路吃不消,老覺得腳踝痛,到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就診,通過核磁共振檢查發現,他雙側踝關節軟骨都有不同程度磨損,一側甚至已經磨穿軟骨,損傷到骨頭。「你得省著用了,以後儘量少跑,不然關節就廢了。」醫學影像科主任丁建平語重心長地勸導,畢竟張先生才40來歲,未來的歲月還很長。

  近年來,馬拉松熱一年高過一年。根據中國田徑協會發布的《2019中國馬拉松大數據分析報告》,2019年,全國31個省區市(不含港澳臺地區)均有舉辦馬拉松及路跑相關賽事活動,其中浙江省以232場的賽事數量位列第一。跑步本是為了強身健體,卻有不少像張先生這樣的跑友,因不懂得怎樣科學跑馬,反而損傷了身體。

  而丁建平教授的另一個身份是,新成立的杭師大附院馬拉松運動醫學研究所負責人。他將帶著團隊,通過科學研究剖析馬拉松這項運動,比如:全面評估一個人究竟適合跑全馬、半馬還是迷馬;開發針對馬拉松的跑前熱身運動和跑後放鬆運動;平常愛跑步的人又該怎樣做好自我保護……錢江晚報記者探訪了這個有意思且又接地氣的研究所。

  不痛不代表關節沒傷

  一年做一次關節體檢很有必要

  丁建平給記者打了個形象的比方:「我們的關節就好像一個搪瓷杯,關節外層的軟骨就相當於杯子上的搪瓷,一旦搪瓷脫落,裡面的鐵就會因失去保護而被逐漸腐蝕直至爛穿,沒有軟骨保護的骨頭也是如此,損傷日積月累,增生退變隨之而來,直至整個關節報廢。」

  據悉,跑馬拉松可能對關節造成的損傷,還不止軟骨磨損。就在不久前,丁建平團隊對113位跑友的183側踝關節做了相關磁共振檢查發現,有145側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包括骨髓水腫、肌腱損傷、韌帶拉傷等,異常率佔79%。這也就意味著,平均每個人都有踝關節損傷,其中至少有28人是雙側踝關節都有損傷。

  「我自己一點感覺都沒,怎麼一檢查關節竟然已經出毛病了!」不少跑友在得知檢查結果後驚嘆。

  「人體的關節都是有使用壽命的,在動得過多的情況下,因關節承受的壓力、摩擦力增加而可能加劇磨損,從而縮短使用壽命。關節不痛不代表關節沒有傷,一般輕度的磨損是無感的,但等到出現痛感時往往為時已晚。我自己比較喜歡打羽毛球,不少球友因腿疼或是腳疼找到我,核磁共振檢查出來不少人已關節損傷較重,實在太可惜太無奈了,因為骨頭的磨損是不可逆的。」 每次丁建平都會耐心提醒。

  「長期堅持運動的人,特別是跑馬拉松的人,一定要關注關節健康,最好每年都做一次關節體檢。」

  比起不好動

  過度運動反而損傷關節

  「同樣是跑步,我甚至還比別人要勤快,為什麼人家跑出了健康,我卻跑出了關節損傷?」很多跑友都曾跟丁建平提過這樣的疑惑。

  「或許問題就出在勤快上。」他說著從電腦上翻找出一頁PPT,上面有3張圖,一張是兩個慢跑的中年人,一張是癱在沙發椅上的人,還有一張是狂奔的年輕人,分別表示科學運動的人、不運動的人和運動過量的人,圖下各對應三個數字,3.5%、10.2%、13.3%,表示相應的關節退化發生率,也就是說,過量運動的人比不動的人關節退化速度更快,而科學運動才有助於延緩關節退化。

  至於這個度怎樣把握才算科學,這就是他們研究的重點。

  同樣熱愛跑馬拉松的王先生要比張先生幸運許多。前年,一次偶然的機遇,他與丁建平結識成了朋友。當時,丁建平正領著他的團隊著手開始做馬拉松研究,他們聊了很多關於馬拉松的內容。

  當王先生說到自己那段時間正在加緊練習,希望在接下來的比賽中成績有所突破。丁建平出於職業的敏感,當即就建議他先做個檢查評估看看,結果查出跟腱有問題,如果再加大運動量,有跟腱斷裂的風險,到時別說跑步了,今後走路都會受影響。

  王先生聽後也是倒吸了一口涼氣,直慶幸相識了這位新朋友,並且虛心接受了丁建平給出的略微降低運動量的建議。且從此以後,他也開始關注自己的關節健康,定期做關節體檢,這兩年來看到自己的關節問題沒再繼續加重,他每天在跑步時都覺得特別安心。

  從賽前保障到賽後監測

  科學評判助力健康跑步

  「馬拉松是一項極限運動,需要跑者去突破心理和生理的雙重極限,可心理極限咬咬牙就過去了,生理極限咬牙挺過去後可能隱藏安全隱患。」丁建平說。

  讓王先生獲益的只是基於相關檢查後粗略的評估和建議,而他們接下來要做的,是基於大數據分析後找出一套科學的評判標準,從賽前保障到賽後監測及康復指導等。

  比如,根據一個人平時的運動時間、年齡、身高體重等來判斷適合跑全馬、半馬還是迷馬;再比如,大家都知道運動前充分熱身可減少運動損傷,但目前的各種熱身運動都只是基於以往的經驗,不同的運動使用的優勢肌群不同,如能在熱身時針對性激活這些優勢肌群,才能更有效減少運動損傷,當然還有相應的運動後的放鬆運動……

  「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有無數的新知等著我們去探索發現。」丁建平每說起馬拉松都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對這份「新事業」他充滿期待。

  當然,在「開荒」的過程中,他們也聽到了不少質疑的聲音。一家三甲綜合醫院日常病人都看不完,還要兼顧搞研究,能忙得過來嗎?大醫院不是該去攻克疑難雜症嗎,去搞什麼馬拉松研究是不是有點不務正業?甚至連團隊的年輕醫生開始都問,做這事有意義嗎?

  丁建平始終堅定自己的堅持:「我們對馬拉松運動的醫學研究起步於2018年中,啟動後不久便舉辦了一個全國性的高峰論壇,會上醫療和體育界的專家們都覺得這事很有意義,因為在國內相關的研究還是空白。我們隨後利用業餘時間隨訪並調查研究了一些跑友的情況,2019年10月,國內影像行業最權威的《中華放射學雜誌》上刊登了我們有關馬拉松影像醫學的專題報導,11月的中華放射學全國年會又為我們開闢了馬拉松影像專場,由此可見,業內專家對此十分關注。」

  杭師大附院黨委書記駱宏則對研究所寄予了更高的期盼:「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民小康,全民健身、健康中國已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我們的馬拉松運動醫學研究所是杭州市醫體融合的試點之一,我們打算從科學跑馬研究入手,為大眾提供科學運動的理念和指導。上醫治未病,快速增加的運動損傷,防範也需關口前移,科學運動減少損傷,同時強身健體,這才是真正的跑向健康。」

相關焦點

  • 非常時期的杭州馬拉松,2020再難也要一起跑
    今天早上7點半,第34屆杭州馬拉松在武林廣場鳴槍開跑。2020年的第34屆杭州馬拉松,註定是與眾不同的。這種不同,不僅在於這一年的杭州馬拉松人數規模、項目設置因疫情防控常態化進行了大調整,更在於重新站上這條起跑線的人們,對於奔跑、對於健康,有了不同以往的深刻解讀。
  • 2020澱山湖追日半程馬拉松在崑山半馬草坪開跑
    賽事設置有半程馬拉松和歡樂跑兩個組別,其中半程1500人、歡樂跑500人。2020澱山湖追日半程馬拉松以「追日逐馬·澱力十足」為主題,彰顯澱山湖時代弄潮兒的拼搏之姿。作為澱山湖全民健身活動中最具特色最具影響力的品牌賽事已舉辦四屆,相較往年,本屆賽事比賽線路得到進一步優化。
  • 當我們在跑馬拉松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跑什麼?
    當我們在跑馬拉松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跑什麼?幾年來,中國各地城市爭相擁抱馬拉松,北京、杭州、南昌、合肥……跑馬也成為了一種運動時尚。我國馬拉松賽事的井噴,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二與城市營銷的熱潮相關,馬拉松賽事自帶流量,已成為不少城市推廣城市品牌的重要抓手。三與人們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相關。全民健身成為國家戰略,跑步是門檻較低的運動項目。
  • 我們為什麼要跑馬拉松?
    (1)馬拉松運動的魅力               馬拉松運動是一項挑戰極限、挑戰自我、永不止步的超強體育項目;也是一種精神,體力,文化等多維的全民健身活動;是所有競技體育項目中唯一一項世界頂尖高手與業餘愛好者可以同場競技的比賽項目,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國際賽事之一。
  • 十年杭州馬拉松組織者的7500字長文刷屏跑友圈
    昨天開始,有一篇有關杭州馬拉松的長文在跑友圈刷屏。 文章《我和杭馬這十年》出自亞組委競賽處處長、2022跑團秘書長潘華群之手,他記錄了自己作為杭州馬拉松幕後工作者的這十年,從杭馬的圍觀者到親身參與者,從對馬拉松沒啥興趣,到發自內心的熱愛。
  • 備戰全程和半程馬拉松,需要達到多少跑量?
    問題:王老師,您好,我已經堅持跑步很久了,一直想報名參加馬拉松比賽,但又怕自己的能力還不夠,所以,請問:跑全馬前要達到怎樣的一個跑量才能心裡有底呢?跑量與跑完全程馬拉松(42.195公裡)的機率有著直接關係。
  • 2020杭州馬拉松明早7點半武林廣場開跑 跑前記得保暖 熱身一定要充分
    9:40左右,浙江展覽館前面就排起了長隊,他們都是等著領取2020年杭州馬拉松(以下簡稱杭馬)參賽包的跑友。今年的杭馬,規模縮減,線路改變,起終點也都改了,但中籤跑友們的熱情和期待,絲毫沒變。參賽包領取時間有兩天,周五和周六,工作日上午,還是有不少人想著早點把裝備拿到手捂捂熱,畢竟是要相伴跑過至少21公裡的好搭檔。
  • 木衛六:健身界的 Netflix,專業馬拉松體驗讓跑步上癮
    本網10月28日訊 隨著人們對健康問題的逐漸重視,健身一詞已然成為搜尋引擎上的高頻搜索詞彙。家庭健身也備受關注。根據gymsquare的一項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健身及保健市場規模已經高達4.2萬億美元,受疫情刺激,家庭健身的需求更得到了充分的刺激和挖掘,市場廣闊。但是在這片有待發掘的藍海之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 大連馬拉松延期!原定5月舉行的其他馬拉松還會開跑嗎
    3月24日,大連馬拉松賽組委會宣布,為保障廣大參賽選手身體健康,確保「大馬」高品質、高水平發展,根據目前國內外疫情形勢,大連馬拉松賽組委會決定,原定5月31日舉辦的第33屆大連馬拉松賽將延期舉行。延期舉辦時間另行通知。
  • 跑馬拉松?
    他們熱愛跑步,熱愛參加馬拉松, 熱衷於傳遞跑步理念和健康的人生信條, 他們自稱為跑者。 跑者,是傳遞社會正能量的使者。 那麼,全中國有多少人跑步, 又有多少人跑馬拉松?
  • 跑馬拉松很酷?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跑馬拉松!
    提起馬拉松,大家應該都是有所了解的,它是國際上非常普及的長跑比賽項目,全程距離26英裡385碼,折合為42.195公裡,分全程馬拉松、半程馬拉松和四分馬拉松。馬拉松在大家的印象裡,是極限運動的一種存在,可望而不可及。
  • 在雅典跑馬拉松
    我回想了一下,我有無數理由可能與這場原始經典馬拉松失之交臂。半年前的5月2日,我因跑步引起嚴重過敏,危及生命,不得不放棄5月5日布拉格馬拉松,此後三個月停跑(月跑50公裡以下)。醫生曾關切地說:「爭取讓你以後還能跑。」而在我聽來,似乎前途渺茫。那些日子,急走幾步、小跑兩下都不免伏身急咳,甚至發出哮喘之鳴,著實令人沮喪,也有些惆悵。
  • 杭州「夢馬」開跑在即,想跑好馬拉松,這件裝備不容忽視
    OPPO 2020杭州夢想小鎮半程馬拉松就要在11月29號開跑啦,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有報名參加這項長跑賽事的?,比如隨身的設備,可不能有漏缺的,比如一般的服裝、跑鞋、防曬用品等,而對於想要進階的小夥伴,在跑場上出場率越來越高的智能手錶無疑也是值得選配的。
  • 堅持跑步10年會怎樣?馬拉松平均成績告訴你55歲大叔們才是王者
    第二種辦法是,直接看看馬拉松比賽大眾跑手的情況,尤其是40歲之後年齡組選手的情況。不運動的人和他們相比,可謂雲泥之別。能夠參加馬拉松比賽的中年以上的大眾跑手,尤其是能夠順利完賽的選手,都經過了少則一年,多則數年、十幾年或數十年的跑步訓練,許多人的跑量積累都達到了數千公裡。以不運動的人來看,這樣的跑量簡直是天文數字。
  • 吃過馬拉松的補給站,才知道什麼是流水席
    不相及研究所挖掘國內外所有和商業相關的另一面,激起你對於商業生活與消費主義的思考。在一場馬拉松的比賽裡,你永遠無法預料自己跑到多少公裡的時候會吃飽。體貼的成都人民怕選手在寒風裡吃飯容易拉稀,還專門準備了兩萬份薑湯與其說是馬拉松比賽,不如說是馬拉松主題的自助餐,也有人稱它為比賽成績的剎車片。
  • 國內這些值得跑的馬拉松賽事,你跑過哪幾場?
    馬拉松賽事在中國已經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可以說全國各地每年都會舉辦馬拉松,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馬拉松,有哪些值得一跑呢?今天就為各位跑者盤點了幾場比較出名的賽事進行簡單的分析點評,看看這些賽事你都跑過幾場呢?01上海馬拉松上馬不管是從賽事組織水平、賽道設置、還是沿途補給來說,都值得跑者們一試。
  • 2020跑遍中國——七彩雲南天天馬拉松首站在昆明開跑
    新華網 張翼鵬 攝  活動現場,在「亞洲長跑女皇」鍾煥娣、中國馬拉松名將楊紹輝的領跑下,200名跑者跑向七彩雲南·古滇名城溼地公園,用一場5公裡的奔跑,感受健身運動的快樂,共同開啟「七彩雲南天天馬拉松」之旅。
  • ...張文宏推薦戶外活動,SPACE杭州首家門店開業,微軟申請健身手環...
    精選每日健身產業新聞內容,關注全球視野的健身行業新動向。尤其在疫情擴散的非常時期,為國內健身行業從業者提供焦點信息。搜狐新聞馬拉松第十二季在上周日的北京、上海、西安、武漢四地同時開跑。活動是以「陽光下的笑臉」為主題,旨在用公益行動助力復工復產覆信心。張文宏表示,今天比賽意義極為深遠,一是開始常態化的生活了,對於抗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標準,二是武漢跑步比賽帶來的重啟意義深遠。
  • 「天台跑男」 跑完「全馬」 再從上海跑到杭州
    他叫潘善粗,石樑鎮上潘村人,網名「河馬」,今年42歲,在杭州湖墅南路171號開了一家推拿店,平時就在自己的店裡做推拿。11月18日,這個天台跑男,不僅跑完了42.195公裡的上海國際馬拉松全程,休息2個多小時後,下午2點他又從上海啟程跑回杭州。又連續21個半小時跑了181公裡,在11月19日中午11點半到達了杭州。
  • 推著腦癱兒子跑馬拉松,這位中國「迪克父親」盛讚成馬
    患有腦癱的兒子坐在推車上,父親推著他跑完全程。這位父親叫羅書堅,是一位來自浙江金華的快遞員,兒子羅知柏出生時因重度窒息導致嚴重腦損,被診斷為腦癱。為了帶孩子看不同世界,從2015年起,羅書堅他便開始推著患有腦癱的兒子全國各地參加馬拉松,北京、上海、金華、無錫、麗水、蘭州、廣州……今年,他們來到了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