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分享過一篇關於不哭不鬧戒除奶睡的文章寶寶奶睡到2歲,戒除難度不升反降,2個步驟,不哭不鬧自主入睡,評論區有很多媽媽給我留言諮詢具體的細節操作,其中有一個媽媽的留言我覺得應該會引起其他媽媽的共鳴,也很有分享的價值,所以我今天就這個媽媽所描述的問題來詳細說說,我們先來看看這位媽媽的留言。
總結一下,這位媽媽遇到的問題是:
1、中午必須奶睡,如果拔除nainai,寶寶直接就清醒不睡了。
2、每次跟孩子說不能再吃nainai之類的話,都沒有效果,不讓吃奶,寶寶就會哭鬧,而且被媽媽兇過以後,竟然完全不吃輔食了。
第一個問題,午睡拔除nainai以後,寶寶會出現清醒不睡的情況,這種情況確實很常見,戒除小覺奶睡遠比戒除夜間奶睡複雜曲折的多,因為夜間不論怎麼睡,最終寶寶都會睡著,這歸功於強大的生物鐘,但是白天小覺就不一定了,錯過困意以後,寶寶就不睡了,這也是生物鐘的原因,這個問題我會另起一篇文章詳細解說。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分析第二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媽媽不讓寶寶吃奶,說了一車軲轆的「寶寶長大了,不能再吃nainai了,媽媽nainai痛」之類的話不但沒有勸退的效果,反而讓寶寶更加兇猛的戀奶,不給吃就大哭。
這是因為媽媽用錯了方法,不懂寶寶的心理需求。
我們先來舉個例子,換位思考一下,假如有人送給你一個非常漂亮非常好用的包,這是你第一個包包,且只有這一個包(別問為什麼只有一個,這就是個假設),你每天出門都特別開心地背著它,突然有一天,這個人告訴你,等會出門的時候不能再背這個包了,以後也不能背,你的情緒和心理波動會是什麼?
詫異,為什麼不能背了,你送給我的就是我的啊,我的包我為什麼不能背?
生氣,我只有這一個包,我非常喜歡它,而且我每天出門都必須要背包,你現在突然不讓我背了,我的手機錢包口紅化妝鏡紙巾鑰匙要放在哪裡!
害怕,我以後沒有包背了該怎麼辦?我自己又沒有能力買個新包。
緊張,我最喜歡的包會消失,我可得把包看緊了,時不時的就去檢查一下包還在不在。
接下來我們將這四種情緒代入到不讓寶寶吃奶這個事情上,就能分析出寶寶的心理活動
從出生到現在一直都是邊吃奶邊睡覺的,現在突然不讓寶寶奶睡了,本寶寶表示不同意!
再者,除了奶睡以外,本寶寶也確實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自己睡著啊。
nainai明明就是我的,憑什麼現在不讓我吃?
媽媽不給我吃奶了,是不是不愛我了?
所以就出現了媽媽越是說「不能吃奶了」這樣的話,寶寶越發吃奶吃得發狠,寶寶的這種反應和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心理髮育特點分不開。
越不給寶寶吃奶,寶寶吃得越狠背後的心理因素
這位媽媽的孩子是1歲8個月,這個年齡段很典型,有兩個典型的心理髮育特點
1、分離焦慮高峰期
每個寶寶都會經歷分離焦慮期,一般出現在嬰兒6-8個月大的時候,在14-18個月左右達到頂峰,當寶寶和媽媽建立了基本依戀關係以後,如果媽媽離開,他們會表現出明顯的不安。
媽媽和寶寶之間的情感紐帶中,母乳餵養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尤其是純母乳餵養的寶寶,吃奶是寶寶感知媽媽的重要渠道,不讓寶寶吃奶無疑就是剝奪了寶寶依戀的媽媽,當媽媽重返職場以後,媽媽會發現寶寶夜奶的頻率會增加,奶睡的時候很難拔除nainai。
基於這樣的心理髮育特點,在戒除奶睡的時候,你給寶寶說「不能吃奶了」這樣的話,算是戳中寶寶的痛點,不說還好,越說吃得越兇,越不給吃哭得越厲害,當你試圖移除nainai的時候,你說「不能吃了哦,要吐出來了哦」,往往得到的回應是,咬得更緊!
2、第一個叛逆期的到來
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18個月到3歲的兒童處於人格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即自主對害羞和懷疑的階段,標誌著從外部控制向自我控制的過渡--------《發展心理學》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可怕的2歲」階段,你讓孩子幹啥,孩子偏不幹啥,會說不,對大部分指令都敢於說不,一言不合就大哭。
在開頭那個案例中,那個寶寶還使出了拒絕吃輔食的招數來表達不滿,這說明寶寶的「自我意識」在覺醒,他能夠對一些事情自己做決定。
在這個說東往西的叛逆階段,如果只是簡單粗暴的用「不可以吃奶」這樣的話術來戒除奶睡,結果往往都是媽媽最後被寶寶哭到妥協,敗下陣來。
這兩個心理髮育特點導致6個月到2歲之間的寶寶們,戒除奶睡和斷奶都不是那麼容易,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技巧,我們可以採取「以退為進」的方法來實施潘特麗戒除奶睡中的關鍵步驟。
以退為進,換種說法來實施潘特麗戒除奶睡中的移除步驟
潘特麗戒除奶睡步驟中,是通過數數字,逐步縮短吃奶的時間,核心技巧是「寶寶要吃媽媽就給,控制給的時間,反覆實施移除nainai的步驟,最終實施寶寶不再吃奶睡覺的效果」。
開頭那個媽媽也是在移除nainai這個步驟上出現了問題,其實只要換種說法再反覆嘗試就會成功的。
1、把「不能吃奶」換成「寶寶吃飽了,不用再吃了哦」
這個階段寶寶對於吃奶的態度其實是「nainai是我的,吃不吃應該由我自己來決定」,你如果說「不能再吃了」這句話,立馬會引起寶寶的反抗。
但是如果我們換成「寶寶吃飽了哦,不用再吃了哦」,這種表達方式所傳達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第一媽媽並沒有要奪走nainai的意思,第二是告訴寶寶,我要移出nainai是因為你已經吃飽了。
不能吃和吃飽了不需要再吃,完全是兩種表達效果,你品,你細品。
這個說法也是我親測有效的,我也用過幾次「墨墨別吃了,不能吃nainai」這樣的話術,每次說完,墨仔就會猛地加快吃奶速度,我試圖強行移出,他就含得越緊,或者直接哭鬧,後來實施潘特麗戒除奶睡計劃,我換成「墨墨吃飽了哦」(有時候需要多說幾次),神奇的是,說完他就會自動鬆開嘴,轉過身睡去。
再後來,不需要我說這句話,墨仔自己咂吧兩口就自動鬆開了。
把「不能、不可以、不要」這樣的詞收起來,就會減少孩子的戒備心和擔憂。
2、寶寶要吃,媽媽就給,給足孩子安全感
潘特麗戒除奶睡的數數步驟環節,可能要重複幾十遍,其原則就是寶寶要吃,媽媽就給,不要出現「不能吃了,不給吃了」這樣的行為,控制點在於循序漸進的縮短吃奶時間。
剛開始吃10秒,幾天後縮短到7秒、再幾天後縮短到5秒、以此類推,最後完全不用吃奶睡覺。
之所以這個方法能成功,就是順應了寶寶的心理需求,要吃我就給,給足你關於吃奶的安全感,來抵消睡前不吃奶的焦慮。
這種感覺就好比我們小時候愛吃奶糖,可媽媽總是把奶糖縮進柜子裡藏起來不讓吃,我們會怎麼辦?是不是心裡直痒痒,心心念念的想要吃奶糖,但如果我們想吃的時候,媽媽很爽快的就給我們一塊,奶糖吃完了也沒啥遺憾,等下次有了再吃,沒有了就不吃了。
戒除奶睡也需要這樣的心理戰術。
我想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是因為,孩子充滿了安全感,他不會擔心哪一頓奶會吃不到,或者吃到哪一口的時候nainai就會被「奪走」,正是因為可以「來去自如,不受限制」,才不會有那麼多擔憂和焦慮,慢慢的,也就不再需要吃奶了。
戒除奶睡之前,請先培養孩子其他入睡選擇
在這個案例中媽媽之所以舉步維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沒有給孩子可替代奶睡的選擇,只是不停的灌輸不能吃奶了,可是,不能吃奶睡覺了,那該如何睡覺呢?
要知道,奶睡寶寶的睡眠聯想是非常單一且頑固的,比抱睡、搖睡還要難以攻克,吃著奶睡覺實在太舒服了。
所以,在實施潘特麗奶睡戒除計劃之前,通常需要花費3-4周的時間來建立一套完美的睡前流程,讓寶寶習慣並喜歡上睡前看書、聽音樂、聽故事,當他掌握了更多的入睡選擇的時候,再實施潘特麗戒除奶睡計劃就會很容易。
我們不僅僅是要解決戒除奶睡這一個問題,還要順帶培養起孩子睡前閱讀、聽故事的習慣,豈不是一舉兩得。
戒除奶睡的根本不在於「戒除」,而在於「給予」。
不哭不鬧戒除奶睡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當我把堅定不移的執行睡前流程當做目標、在計劃的時間點完成洗澡、看書、聽故事這些事情以後、關燈數數開始潘特麗戒除奶睡計劃就變得異常簡單,墨仔從睡前必須要吊著nainai入睡,無奶不睡到抱著心愛的貓咪和恐龍躺在我身邊,聽著最喜歡的小紅汽車的故事自己睡著,花了2個多月的時間。
我覺得一點都不困難,自然而然就成功了。
所以,建議想要使用潘特麗戒除奶睡計劃的媽媽們,一定要學會這些「心理戰術」,不要硬來,智取就行。
我是嬰幼兒睡眠顧問墨仔媽媽育兒,專注分享嬰幼兒睡眠、大運動發展、母乳餵養知識,感謝您的關注、點讚、評論及轉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