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電視裡的人出來了」孩子的話父母沒注意,幾天後發現問題

2020-12-16 好爸爸育兒日常

小孩子從小就有很強的想像力,還會跟父母說一些很奇怪的話,有些父母認為畢竟是小孩。因此經常把小孩說的話當成開玩笑,以為孩子惡作劇罷了。

所以通常父母選擇忽視,但對孩子所說的話,家長不能全當作是孩子在開玩笑,也不能隨便敷衍孩子幾句。有時候還得用心去聽,說不定還能聽到孩子的話裡有些不同的東西。因此,對小孩子來說,大人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直接忽視他們就更不合適了。

小孩雖然不知道顧忌,但卻很天真,說話誠實。有些話孩子既然說了,那肯定是有原因的,也許孩子的話裡藏著自己的心事,父母們不要等到發現問題後才後悔。

「媽媽,電視裡有人出來了」爸媽以為孩子惡作劇,5天後發現問題!

今年5歲的靜靜是父母的小公主,對於靜靜的要求,爸爸媽媽總是無條件的滿足,但是,由於特殊時期,幼兒園還沒有辦法開學,父母也因為上班沒辦法陪在靜靜身邊,所以電視就成了靜靜最好的「夥伴」。

靜靜每天都要在家裡看電視、玩玩具,到了晚上父母下班回到家,才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玩。但是,由於父母上班很累,所以經常還是讓女兒自己看電視。忽然有一天,母親下班回家,靜靜對母親說了一句「媽媽,電視裡有人出來了」,母親聽了以為女兒在開玩笑,摸著女兒的頭說:出來就好了,可以陪你玩。

可是,接下來的5天,靜靜總是對媽媽說同樣的話,甚至還發現女兒開始害怕電視,這時媽媽終於覺得出了問題,急忙帶著女兒去了醫院。

經過醫生的了解及檢查得知,原來是因為父母白天工作不在家,晚上又太累沒辦法陪女兒,父母整天讓孩子待在家裡看電視,這讓孩子出現了錯覺,她認為就是因為電視,所以爸爸媽媽才不陪自己玩,所以才有了這種想法。

不要讓電子產品拖累小孩

如今很多家庭,由於父母白天工作累了,晚上回來都沒力氣帶孩子,就會把電視或其他電子產品給孩子自己玩。不過,家長要知道,電子產品是不能替代父母的陪伴,就算孩子很喜歡看動畫片,或者喜歡玩手機,但他們更希望父母能陪伴自己

小孩子的童年生活裡,其實並不需要電子產品,他們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關心和陪伴,所以不要總是拿電子產品給孩子玩,也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

父母怎樣才能正確地陪伴孩子呢?

1、了解兒童的心理需要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陪伴,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每個階段孩子的心裡都不一樣,他們需要父母的肯定,父母的支持,當然陪伴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父母有效的陪伴應該建立在孩子需要之上,只有這樣才能使親子關係更進一步。

2、放下手中的電子產品

許多家長在下班回家吃飯後,都會把孩子放在一邊,自己躺在床上或沙發上玩手機或看自己喜歡的電視劇。但這樣做是否考慮到了孩子的感受呢?儘管孩子在一旁玩玩具,但他們更希望父母能陪伴自己,如果有心的父母能發現,每次自己下班後,孩子總是特別開心,他們雖然調皮,但特別想待在父母身邊。

3、家長注意說話的語調

一些家長在與孩子交談時,常常會使用批評的語氣,這會使孩子對你產生距離感,甚至會使孩子害怕與你交流,所以家長在與孩子交流時,一定要注意說話的語氣,儘量溫和而平緩,不要讓孩子害怕。

4、多與兒童交流

一部分家長由於工作或自身的性格原因,與孩子溝通不多。假如工作很忙,那麼只要有機會見到孩子,一定要多陪孩子。如果是性格原因,為了孩子能夠健康的成長,家長也是需要做出改變的。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講講自己的故事,這樣不僅可以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而且還能讓孩子自我成長。

有很多父母總是說自己不知道應該怎麼樣去陪伴孩子,覺得沒話說,這時候其實可以嘗試一下陪著孩子一起看書。

這樣雙方都可以成長,父母還可以就書中的內容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子從小就可以從書中學到一些優秀的品質,養成良好的習慣。

「情商」是孩子們交友和將來進入社會所需的一種能力,高情商能使孩子們在今後的生活當中,可以更好地與人相處,在工作上,也能得到老闆的認可。而「情商」不高的孩子們走到哪兒都會招惹人煩,所以家長們需要從小培養孩子們的情商

對此小編推薦一本《寶寶情商培育教養繪本》,這是一套10冊裝的情商培養讀本,它採用了10種不同的角度,來教會孩子情商知識,每冊都有一個獨立的故事,用故事來幫助孩子理解道理,這要比父母直接給孩子講道理有效得多。

畫冊上的圖片也很適合孩子看,孩子能夠迅速被書上的人物和圖畫所吸引,從中學到很多好習慣,這套行為習慣培養繪本應該能有所幫助。

本書全套才69.9元,每本不過6塊多錢,卻可以幫助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做有教養,懂禮貌的小朋友,何樂而不為呢?想要收穫「高情商」的寶寶,點擊下方立即開始!

相關焦點

  • 「媽媽,電視裡有人出來了」爸媽以為孩子惡作劇,幾天後發現問題
    有個叫泡泡的孩子,爸爸媽媽經常會出差,基本沒有時間陪泡泡,在學校的時候還好說,有老師和同學,放假的時候和大多數家長的選擇一樣,會讓電視機給孩子做伴,一直到孩子說出了電視機裡面的人出來了,泡泡的家長發現孩子長時間看電視是不是出了問題。
  • 「媽,電視裡的人怎麼出來了?」以為孩子惡作劇,5天後發現問題
    童心天真自然,童心天馬行空,孩子的心總是讓人捉摸不透卻又清澈見底,所以大家才要保護孩子可愛的心靈,而處於小孩子獨有的視角,孩子總會和父母說一些奇奇怪怪的話,而爸爸媽媽聽了,也會開心地捧腹大笑。但是對於孩子說的話,爸爸媽媽也不能總是不以為意,童言無忌,當你偶爾用心傾聽,也能在孩子的話語中聽出他們的世界和心理。
  • 「討厭媽媽,打媽媽」,孩子頂嘴時,高情商父母這樣回復
    不過孩子很聽父母的話,倒是讓家長省心不少。 然而最近孩子出現的變化把媽媽嚇了一跳,因為他居然會頂撞自己了。有一次中午媽媽做好了飯讓小虎過來吃,結果他正在看電視,而且看到了關鍵時刻,母親喊了兩三遍孩子都沒過來。
  • 「媽媽,我被人打了」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怎麼辦?父母的做法很重要
    小雨媽媽做完這些事情之後,急忙蹲下身來安撫孩子,告訴小雨這不是他的錯。並且希望小雨。以後如果再被人欺負的話,一定要及時告訴老師還有家長,如果被人打了,小雨媽媽支持他打回去。最終在小雨媽媽的寬慰之下,小雨並沒有因為這件事情而留下心理陰影,不願意去學校。在第二天的時候也收到了大個子同學的道歉和賠償,兩家人握手言和。
  • 孩子離不開電視怎麼辦?父母需要培養孩子執行規則的能力
    大人都不能控制自己沉迷於電視,何況是孩子。我們經常會發現自己孩子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喊他們也沒反應;不讓看就會又哭又鬧;關掉電視就自己去打開。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們大多數都很無奈。電視有利有弊,我們需要認清電視的利和弊,並且正確引導孩子。
  • 4種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多半是「問題兒童」,蠻準的
    很多人都是站在制高點上指責孩子,殊不知,這樣的孩子,也是父母創造出來的。佛曰:「種其因者,需食其果。」世間之事,沒有偶然,有的只是在天道軌跡之下的必然,因果循環,生生不息。家族裡的伯父,不善言辭,脾氣暴躁,特別是喝了酒後就會對堂哥大打出手。
  • 「那個娃娃半夜總是動」,寶媽以為女兒說胡話,幾天後卻慌忙就醫
    「那個娃娃半夜總是動」,寶媽以為女兒說胡話,幾天後卻慌忙就醫瑞瑞女兒非常喜歡洋娃娃,從小不管到哪裡必須要抱著娃娃,不然就哭鬧,由於娃娃一直被女兒抱了3年多,已經壞的不成樣子了,瑞瑞就合計給女兒買一個新的。
  • 孩子整天「電視迷」?父母應檢討!
    媽媽A:"孩子總是目不轉睛盯著電視中的動畫,叫他吃飯,也無動於衷。" 媽媽B:"我家孩子也是啊,我關了電視,一會他又打開了。" 媽媽C:"我的也是啊,強制不讓他看,他又大哭大鬧。"
  • 家有男孩的父母要注意,就算是再生氣,這幾句到嘴邊的話也別講
    基於這樣的情況,很多家長就會產生一種錯誤的認知,那就是兒子性格比較大大咧咧,在教育的時候也不用太細緻,於是父母在被孩子惹急的時候,就很容易說出一些不理智的話。但其實,家裡有男孩子的父母需要注意,自己就算是再生氣,這幾句已經到嘴邊上的話也別講出來,因為這很容易傷到孩子的心。
  • 「媽媽真討厭」,6歲兒童「第一個青春期」,父母如何幫孩子度過
    爭論可能在家裡產生,並且可能日復一日地重複。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必須牢記三個基本觀念:要有耐心、有愛心、堅定心。作為父母,當我們開始觀察我們6歲孩子的這些行為變化時,我們傾向於做出不確定的反應。我們不知道這樣一個小孩子已經出現了這些行為問題。這使我們感到沮喪和緊張,因為我們的孩子表現不佳。
  • 孩子一受委屈就哭鬧?想讓孩子聽話,父母要學會這幾招
    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孩子背後的問題,接下來就讓我們分析一下問題的所在:1、孩子內心世界脆弱小孩子的內心世界是跟脆弱的,他們內心裡很在乎別人對他的看法,其中最重要的就包括父母、老師、夥伴對自己的認可,他們小小的內心裡邊,渴望被認可
  • 我們最想對父母說的話,沒想到被一隻鳥說了出來
    貓眼開分9.1,淘票票開分9.0,爆米花指數86%,創遊戲改編電影最高分,看過的都說好,沒看過的表示十分期待,稱下班就安排上。把看一場電影當作家庭聚會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這部動畫老少皆宜,各個年齡段都能從中找到歡樂。《憤怒的小鳥2》國語版預告前陣子去看了《銀河補習班》,從中看到了太多自己的影子,也感悟了太多關於教育的問題,在享受觀影樂趣的同時,也獲得了頗多教育理念。
  • 「從我肚子裡出來的孩子不是我的?」媽媽懵了:怎麼可能?
    十月懷胎生下的孩子竟不是自己的?上午9時許,記者來到位於長沙市開福區的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室外肆虐著刺骨的寒風,醫院門口嘈雜的人群互相擁擠著。車聲、人聲、風雨聲......互不相干地喧鬧著。來往醫院的人都形色匆匆,沒人在意身邊人和事,各不相同的故事默默在醫院各個角落上演著。
  • 孩子優秀與否主要看媽媽,3件日常小事媽媽應注意,別當誤了孩子
    因此在我們的眼睛裡每一個孩子都是優秀的,都是值得被我們肯定的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這幾種母親很有可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孩子。在培養孩子的時候,不告訴孩子應該去怎樣做我們會發現在現在很多家庭中媽媽都會給孩子很明確的指令,告訴孩子你應該怎樣怎樣做,但是其實這樣是不對的,因為我們要讓孩子有自我判斷的能力。
  • 媽媽在打掃,孩子意外身亡,家中這些危險地帶要注意
    等到媽媽發現並將男童救出時,男童已失去知覺,且已無呼吸和脈搏。隨即救護車趕到後,將男童送到瑪麗醫院搶救,不幸的是男童最終還是沒能搶救過來。現在疫情尚未結束,孩子宅在家的時間更多了,加上爸爸媽媽逐漸復工或在家辦公,可能真的無法做到時時刻刻、目不轉睛的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危險可能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趁虛而入了。
  •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機智媽媽不打不罵,從根源解決問題
    可是幼兒園裡偏偏有孩子覺得"南南不合群的樣子很做作",課間經常用玩具砸他。直到寶媽放學後發現孩子的額頭磕出了個小傷口,南南才說出了自己在學校的遭遇。知道這件事的寶媽很是氣憤,甚至一度想到幼兒園去把幾個孩子打一頓,可是理智讓她選擇了另一個做法。她先是到幼兒園裡詢問其他小朋友,確認了這件事的始末,並且做好了錄音。
  • 孩子長大了,為什麼越來越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樓下的媽媽很苦惱,說兒子十幾歲了,和父母很少溝通。有時候她給兒子發微信,兒子也是只回復幾個字,打電話時,講幾句很快就掛斷。就連周末回家,要麼是悶在自己屋子裡,吃飯了才出來,要麼是出去和同學朋友玩。完全不想和父母多說話。
  • 孩子不願自己睡,是黏人還是膽小?父母做好3點,孩子越來越勇敢
    父母明白孩子怕分房睡的原因之後,就給孩子安上了適合夜晚的小燈給孩子夜晚照明,可結果還是效果不盡如人意。 小叮噹今年已經快五歲了,每次分房睡這個問題困擾這他的父母,媽媽問了好幾次原因,小叮噹都說不出個具體的原因來。
  • 「不聽話」的孩子,往往是父母親手培養出來的,別推卸責任了
    缺少關注和愛,是孩子調皮的根本原因很多孩子調皮,都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比如寫字不認真,堆積木撒的滿地都是,回想看看,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是怎麼做的呢?是不是大喊大叫,訓他一頓?那在這之前呢?你有沒有好好跟孩子溝通?應該是沒有,甚至很少說話。
  • 3歲孩子掌方向盤:孩子的性格缺陷,隱藏在父母的無數次妥協裡
    周末和閨蜜約著下午茶,剛坐下沒多久,她五歲的兒子小嘉就鬧著要玩手機了。閨蜜沒同意,覺得他從出來就一直在玩手機,這還沒過幾分鐘就又要玩了,對眼睛太不好了。好言相勸了很久,小嘉也沒同意,最後看媽媽態度堅決,乾脆躺到地上大哭大鬧。閨蜜覺得丟人,又沒有辦法,只能妥協。後來,我們路過一家玩具店的時候,小嘉又吵著要一架模型飛機,而在此之前,他已經買了兩輛遙控小汽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