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寶媽再去送自己的孩子去幼兒園的時候,看到一個剛剛入園的4歲小女孩,這個小女孩因為媽媽離開而號啕大哭而且還一直大鬧。
老師把哭鬧不止的女孩摟在懷裡,一邊拍著她的後背一邊安慰她說:「老師知道你心裡很委屈,這麼長時間不見媽媽你肯定會想她,但是你要學習,媽媽她也要上班去呀,這只是短暫的分開,你媽媽下午一定回來接你回家的。」經過老師好長時間的安慰,小女孩才停止了抽泣。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家長們也時常會遇到孩子發脾氣、哭鬧、扔東西和甚至出現胡亂打人的情況。而我們面對孩子哭鬧和任性,家長們應該怎麼做呢?是想盡方法的哄呢?還是不管孩子狠下心讓他哭鬧呢?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孩子背後的問題,接下來就讓我們分析一下問題的所在:
1、孩子內心世界脆弱
小孩子的內心世界是跟脆弱的,他們內心裡很在乎別人對他的看法,其中最重要的就包括父母、老師、夥伴對自己的認可,他們小小的內心裡邊,渴望被認可,更注重對他們自身的評價,這就是為什麼小孩子在對待事物的時候總是顯得比我們大人必要認真,甚至達到了較真的程度。
也許在某一個不經意間,一句無關痛癢的話,或者一件特別不起眼的小事,孩子就可能感覺受到了很大的委屈,從而傷心。
小孩子的哭鬧,一定是有了家長沒有察覺到的的情緒。那麼在這個時候,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時的去了解他們受委屈的原因,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把他們內心的情緒都宣洩出來,從而才能培養孩子的樂觀的性格。
一般情況來說,孩子任性發脾氣的心理有以下幾種情況,家長們要對症下藥,不能一味地遷就孩子,也不能任其哭鬧不止:
2、想引起父母的注意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孩子對父母會有依賴性。小孩子不會分辨情緒,也沒有控制情緒和表達情緒的能力,他們只會用發脾氣的方式,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告訴父母自己的不滿,來尋求父母的幫助。這就是為什麼孩子把發脾氣當成引起別人注意的一種方法。出現這種情況,我們不應該對孩子以暴制暴,正所以不知者不怪,我們要做的不是對孩子兇,而且要教會孩子怎麼表達自己的情緒,怎麼自己的情緒。
一個正在大哭的孩子,如果父母一直執拗的問:「你怎麼了」,這麼做並不能把愛傳遞給孩子,就算是你說再多的話說孩子的內心也是一種「你不懂我的」的狀態。
如果說一些充滿母愛的話,例如:「對不起啊寶貝,有點事情耽誤了一下,我不是故意來遲的」或者是「以後不會有這種情況了,媽媽帶你去吃好吃的」 說這樣書的話,孩子的心裡會認為父母是在為自己想,並且父母還是愛自己的。心中不滿的情緒自然而然的就宣洩了出去。孩子的心裡,也是快樂的。
3、遭遇失敗很沮喪
小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會產生一種逃避心理,遇到挫折又不知道該怎麼辦,就只剩下哭了。例如:不會繫鞋帶,學自行車經常摔倒,作為小孩的處理方式就是坐在地下大哭。這不不僅表現出了孩子的負面情緒,還表現出來了孩子抗挫折能力和壓力承受能力差。
出現了這種問題,父母就要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更重要的是要要重點培養給一份抗挫折能力和壓力承受能力,通俗來說就是提來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心裡成熟度差的孩子會不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也不太容易控制自我。
小孩子的哭鬧是一種情緒的發洩,我們做父母的要明白,孩子既然有了情緒,父母首先要接受孩子的情緒,接受了以後再去教孩子怎麼面對,有情緒很正常,恐懼、高興、怕這類情緒很常見,也是人的正常反應,我們不要用我們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和否定孩子的情緒。所以,請家長不要在孩子哭泣時強行的制止孩子了,孩子受委屈時,父母要做到以下幾點:
1、調整自己的情緒
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德國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認為,「其實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小孩子的哭鬧聲,會讓父母感覺到很焦灼,如果父母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心裡,就會對孩子的哭聲產生反感的心態。所以父母要首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然後才能去正確的去引導小孩子的情緒。
2、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在哭泣的時候,不要去打斷,我不要去呵斥孩子,父母要做的就是陪在他身邊,陪著孩子,讓孩子盡情的哭,不要著急安慰孩子,我們要表達的是讓孩子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事,父母都會陪著你,始終都會關心你的感受,等孩子發洩完了就會慢慢的停止哭泣。
3、與孩子對話
等孩子停止哭泣,哭夠了,父母這時候再從各個方面來跟孩子進行談話,孩子的情緒就會慢慢達到平衡,這個時候更容易跟小孩子溝通,這種溝通也是比一邊哭一邊溝通更加有效。
家長可以通過問問題的方式,跟孩子溝通,引導孩子走出不愉快的情緒。例如:今天有沒有什麼好玩的事呀,給媽媽講講好不好?最喜歡看什麼動畫片呀?你最喜歡誰?之類的問題,使孩子忘記不愉快同時孩子也會感到父母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