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閱讀了《心境》關於"情緒的五個特性"方面的內容,有了以下的收穫:
一、所有情緒都會隨時間不停變化
情緒不會消失,是因為我們對念頭緊抓不放。有念頭並不是問題,若緊抓念頭、認同念頭,這才是問題 。
認清「想法只是想法」。
緊抓念頭是因為很多人相信這麼做可以幫助自己克服痛苦與憂鬱。研究結果顯示恰巧相反,原因為,當你陷入困局裡,情緒會低落,低落的心情會引發負面的想法,看到的都會是否定的、消極的。所以不要相信情緒低落時的想法,才能脫離低潮。
二、一切情緒都與自己過去的經驗有關
每一個生命的經驗都會在我們心烙印下痕跡。人們心裡受傷或恐懼的經驗根扎得很深,尤其早期的經歷,產生的影響最強。傷痛的記憶與情感存於一套相互聯結的神經網中,如同複雜的蜘蛛網,牽動一絲線,就足以撼動整個蜘蛛網。所以往往只要一點小事,就會觸動人們傷心的回憶。
我們對某些人某些事不滿,其實都是和「自己的過去過不去。」反之,別人對我們的反應也一樣,他們也可能攜帶著許多過往的傷痛。
別成了過往記憶的奴隸
如何分辨影響情緒的事件,是現在發生的還是以前留下來的?
我可以藉由靜觀來自我檢視。當我們反應過度或是痛苦持續很久,可以問下自己,我目前的感受,是否讓我想起以前曾在何時、何處,與誰有過類似的感覺。
反之,那些經常發無名之火的人,多半也是曾在哪裡受過打擊或傷害。嘗試著了解他的成長背景,他的恐懼,才會發現:那些不懂去愛的人,也是欠缺被別人愛的人。
三、情緒會隨想法、認知而改變
有句禪語是這麼說的:美人在情人眼中是愉悅的,在和尚眼中是雜念,在蚊子眼中,剛只不過是一頓美食罷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事物在眼中的樣貌,會因為想法、認知而不同。外在事件本身並不必然決定我們會產生怎樣的情緒,反而是我們如何詮釋事件,才是關鍵所在。
對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緒,讓我們難過或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選擇的解釋。
有人指責你,你覺得很生氣,那是你的想法,換個解釋:他是在教導我,他很關心我,在乎我。也許會反過來感激那人。
人生際遇的好壞,並不取決於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事,而取決於我們用什麼角度來看待。
每當有任何不愉快的情緒產生時,首先,要意識到此刻你正被情緒控制,而不是事情讓你不愉快。也就是說,把不快樂的情緒和不快樂的事情分開看。隨時提醒自己此刻的想法,決定你此刻的心情。
四、情緒背後都有支持它的信念
當受到情緒覆蓋的念頭深植在內心許久,我們就會從內心相信它是真實的。一個所謂的信念就此形成。信念有:事情做不好,我是失敗者;我沒有人愛等。
人不什麼為小事感受到挫折?因為我們不把這些事情看作小事,而把那個失誤的一球、一分、一件事,視為失敗者的證明。
人為什麼會爭吵?因為雙方都要堅持已見。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對這些信念都深信多年,很少質疑它們,而是不斷去證實這些信念所代表的行為和事件。
如果認為自己「沒有人愛」,那麼,你的一舉一動都會散出這種不安全感。當其他人遠離你時,遭到拒絕的感受又會來證實你的想法。
所以不難發現,每當你產生情緒反應時,往往就是按照某種信念而產生行為。
越堅持自己的信念,越容易跟人起衝突,也會變得沒有彈性,自我設限,甚至不可理喻。
《寒斯書》說:"除非你知道你的信念,否則你不會了解你的情緒。"
我們需要在情緒發生時,把它分解開來,知道哪一部分是信念,哪一部分是情緒,就容易釋懷,被情緒牽動的折磨也會減少。
檢視自己的信念:合適嗎?合理嗎?
從實際的角度來看,你想要完成某年事,並不代表一定能如願,或期望一定要被滿足不可。
從邏輯的角度來看,事情絕對不是:你得不到,就是一個無能的人;別人不愛你,就表示你是沒有價值的人;你沒有做好事,就表示你是失敗的人。
檢視你的信念
每次經歷一個負面的情緒,用一分鐘檢視支持這個情緒的信念,問自己:我為什麼有這種感覺?是我的何種信念造成的?是什麼讓我有這樣的信念?
對自己的信念提出質疑:我的想法是唯一一種可能?我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有理由每個人都跟我想的一樣嗎?
最後再問自己:如果沒有這個信念,我的生命會如何?一旦能放下,負面情緒也會隨之消逝。
五、情緒反應讓我們看見自己的內心世界
我去對生活的不滿,可曾想過你不滿的是生活還是你自己?因為就在你的周圍,也有人活得很美好。這個世界是心的畫布,當你以歡喜創作,就看到歡喜的畫面;以陰鬱調色,得到的是悲傷的作品。生活的狀況,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的狀況。你怎麼看世界,它就是你想的那樣。
很多人一味想改變外在環境,那是搞錯了。境由心生,是由你的心境決定你的處境。從情緒反應可以看見自己的內心世界。
你的心境決定你的處境:
為某事煩躁時,觀察內心:此刻,是這件事在煩我,還我的心太煩躁?
對某人不滿時,觀察內心:此刻,是那個人不好,還是我的心情不好?
感覺到忙亂時,觀察內心:此刻,是我的心在忙亂,還是這世界忙亂?
比了解世界更重要的,是了解人心。比改變重要的,是改變自己的心。
反思:
最近的隊友情緒總是處於暴怒之中。兒子的成績他雖然不過問,但是看到兒子的學習狀態,他知道兒子的成績肯定也不好,心裡碰到一點兒子做得不好的事,就會充滿憤怒和指責。放假這兩天,他妹妹發信息給她,說兒子的成績很差。隊友忍不住來指責我,不該向他妹妹抱怨兒子的成績不好,自己沒有能力管教好孩子,就不能指望別人。
隊友說到自己,就是又要上班,要賺錢,怎麼可能會顧及教育孩子。把所有的責任撇得乾乾淨淨的,兒子的問題都是我一個人造成的。聽到他不停地發洩自己的怒火,我看到了那人曾經受傷的人。
隊友的信念是:「不讀書是沒有出路的,將來也是沒有出息的。」這樣的想法,讓隊友面對兒子的成績總是特別焦慮。所以我也幾乎沒有和他說過孩子的成績的,因為我知道他就算知道了,除了指責,批評,發火,還能做什麼呢?
當我聽到姑姑向他哥哥說兒子的事,我心裡的感覺是充滿憤怒的,感覺到自己被欺騙。因為之前和姑姑說過,「不要和他哥哥說,沒有用的。說了,就是引發一場戰爭和衝突,隊友也是沒有辦法的。「可是在我的要求下,她還是說了。
或許當時的我,自己也沒有意識,當我向姑姑說這件事的時候,也意味著我在抱怨兒子的當前狀況。我充滿了無力,我需要傾訴。但是事實是我需要承擔這樣的後果,被隊友知道的事實,引發衝突的事實。結果來了,我卻不想去面對,說明了我自己想逃避問題。
我對姑姑的憤怒,是因為我信任她,可是她還是背信了我。我感覺到失望、難過,甚至想著要把她列入黑名單。通過慢慢理清自己憤怒背後的想法,我也看到了姑姑的擔憂,無助,她期望能更好的幫助侄子,希望自己的出聲能讓哥哥重視侄子,能改變哥哥的思想。
我看到姑姑的初衷是好的,這樣想來,我對她的憤怒也沒有那麼多了,畢竟,站在她的角度,她也希望侄子是有出息的,也希望自己的哥哥能重視孩子。我的情緒因為我的想法、認知的不同而改變。從憤怒到平靜,到坦然接受,轉向自己,既然說出去,就應該有承擔的勇氣。如果我害怕姑姑說出來,我就不應該向姑姑傾訴,所以責任的主體還是在於我自己。
隊友的情緒反應背後都有支持他的信念。因為從小父母做過很多錯誤的選擇,在隊友的眼中,本來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沒有人會去聽一個孩子的話。漸漸地讓隊友認為,你們不聽我的話就要吃虧。他過份高估自己的想法,總覺得自己的都是對的,更多的時候是為了不斷地去求證那個小時候的自己,因為從小被否定和忽視得太多了,導致他對於所謂的對錯特別執著,這也是他的局限。
看到了隊友的童年創傷,看到了隊友的思維模式下的信念價值,也就更理解,為什麼他總是那麼容易會發無名之火,為什麼總是控制不了情緒,理解了一個不懂得愛孩子的爸爸,他本身也是一個缺愛的人的。他的情緒反應,讓我更清楚的看見了他的局限,他眼中的世界,他的不安全感。這些都讓他覺得世界處處是危險,沒有人可以信任的,只有自己的決定才是正確的。
無形中也會把自己的害怕和恐懼的事投射在孩子身上,一件小事都會觸動他的神經,事實是他和」自己的過去「過不去,而不是和身邊的人過不去。理解了情緒的特性,我們才能更好的和情緒友好相處,也才能更理解他人的情緒,不再輕易被他人的情緒拖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