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I工作論文|金融科技與商業銀行效率——基於DEA-Malmquist模型的...

2020-12-22 IMI財經觀察官方

本文使用DEA-Malmquist模型測算我國145家商業銀行2013—2018年的全要素生產率,構建金融科技發展指數,通過靜態面板和動態面板廣義矩估計(GMM)研究金融科技對我國銀行業效率的影響。研究發現,金融科技通過金融創新、技術溢出和市場競爭驅動商業銀行戰略轉型顯著提升了商業銀行的效率。金融科技對銀行效率的影響促進作用呈現異質性:金融科技對股份制銀行和位於東部地區銀行的全要素生產率影響更顯著;具有與金融科技結合程度深、業務創新能力強、決策層年輕化、跨區域經營程度高這幾個特徵的銀行,更容易吸收金融科技的影響來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進一步,機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造成競爭加劇,增加了銀行負債成本,促使銀行選擇了風險更高的資產來彌補負債端的損失,間接促進了經營效率的改善。

作者 | 楊望(IMI研究員)

徐慧琳(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博士研究生)

譚小芬(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薛翔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碩士研究生)

以下為觀點速遞:

1

引言

商業銀行在我國金融體系中佔據著主導地位,其運行效率對維護金融市場穩定、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興金融業態憑藉對服務效率、移動渠道普及、客戶篩選和差異化定價、風險評估和控制等一系列困擾傳統金融機構難題的解決,倒逼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轉型(謝治春等,2018),導致傳統銀行業經營形勢日趨嚴峻。鑑於此,文章使用DEA-Malmquist模型測算我國145商業銀行2013—2018年的全要素生產率,並利用文本挖掘法,構建金融科技發展指數。利用靜態面板和動態面板廣義矩估計(GMM)發現,金融科技驅動商業銀行戰略轉型顯著提升了商業銀行的效率。機制分析表明,一方面,這種提升通過銀行資產端結構的改善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是由負債端銀行業務的創新所致。進一步研究發現,商業銀行不同特徵使得金融科技對銀行效率的促進作用呈現異質性:金融科技對股份制銀行和位於東部地區銀行的全要素生產率影響更顯著;具有與金融科技結合程度深、業務創新能力強、決策層年輕化、跨區域經營水平高這幾個特徵的銀行更容易吸收金融科技的影響,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文章的貢獻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理論層剖析金融科技對我國銀行業效率影響的現有文獻屈指可數。文章從銀行資產端及負債端結構入手,揭示金融科技改善銀行業效率的作用機制,探尋銀行多重異質性對獲取金融科技紅利的影響,豐富了金融科技和傳統金融機構關係的理論研究。第二,鑑於數據可得性,關注金融科技和我國商業銀行關係的現有文獻大多開展案例研究(謝治春等,2018),或利用上市商業銀行樣本進行實證研究(張茜和趙鑫,2019),文章從實證層面利用較大樣本進行定量考察,豐富了實證證據。第三,文章利用中介效應模型分析金融科技發展對於銀行效率影響的作用路徑,識別了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影響的傳導機制。第四,文章識別了多重銀行異質性是否影響金融科技與銀行效率的關係,有助於釐清金融科技在不同商業銀行中發揮作用的異質性效應,啟發銀行根據自身特徵調整戰略和轉型路徑,更有效地謀求競爭優勢和獲取核心競爭力,這對進一步深化商業銀行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2

提出假設與構建模型

(一)假設

假設1:金融科技發展從市場競爭、金融創新和技術溢出等方面對商業銀行資產端與負債端發揮優化作用,提升商業銀行效率。

假設2:與國有大型銀行相比,金融科技發展對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效率的影響更顯著。

假設3:金融科技發展對銀行效率的影響在我國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要顯著大於西部地區。

假設4(A):金融科技發展對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在與金融科技結合度高的銀行更顯著。

假設4(B):金融科技發展對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在業務創新能力較強的銀行更顯著。

假設4(C):金融科技發展對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在決策層年輕化的商業銀行更顯著。

假設4(D):金融科技發展對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在跨區域經營的商業銀行更顯著。

文章利用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數測算商業銀行全要素生產率,不依賴生產函數和樣本量綱,能得到較穩健的結果。利用2013—2018年面板數據,參照已有研究(李興華方式等,2014;劉笑彤和楊德勇,2017),以商業銀行固定資產和員工人數作為投入指標,以貸款總額和稅前利潤作為產出指標,測算結果如表1所示。

(二)解釋變量

由於目前在金融科技領域缺乏規範、全面的統計數據,為了有效衡量近年來金融科技發展水平變化,本文借鑑沈悅和郭品(2015)提出的「文本挖掘法」構建金融科技指數(FinTech)。具體做法為:第一結合金融功能及科技金融技術實現路徑構建FinTech指數的初始詞庫(見表2)。

第二,藉助百度搜尋引擎,計算各指標的年度詞頻。統計2013—2018年各年度指標的資訊數量,考慮到資訊數量與網民和企業的關注度、市場需求呈現正相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金融科技發展勢頭。第三,運用因子分析法估計得分係數矩陣,並以各因子的方差百分比作為權重,標準化處理後得到FinTech指數。據此構建的金融科技指數走勢如圖1示。

(三)控制變量

在選擇控制變量方面,以往文獻研究發現,銀行微觀特徵變量和宏觀經濟變量均可能會對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產生顯著影響(郭品和沈悅,2015;申創和趙勝民,2017)。選取的控制變量定義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

(四)模型設定和估計方法

為了檢驗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設計以下計量模型:

其中,Bank_efficiencyi,t為商業銀行全要素生產率,i為不同銀行,k為不同省份,j為不同控制變量,t為時間。模型(2)為動態面板回歸,加入被解釋變量的滯後項Bank_efficiencyi,t-1作為解釋變量。

3

實證分析

(一)相關性檢驗和平穩性檢驗

為避免偽回歸,需要進行面板單位根檢驗,文章對相關變量進行了LLC檢驗,發現各變量均為平穩序列。此外,為了避免異方差的影響,實證結果均使用穩健標準誤。

(二)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效率影響的檢驗

文章使用靜態面板混合OLS和固定效應對計量模型(1)進行估計。計量模型(2)為動態面板回歸。研究發現,金融科技(FinTech)指數的估計係數均顯著為正,假設1得到驗證。

(三)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效率影響的機制識別

基準檢驗表明,金融科技發展對商業銀行經營效率起到了促進作用,證實了假設1。在該部分,文章將檢驗金融科技通過負債端和資產端對銀行經營效率的影響機制。

(四)異質性影響

1. 考慮銀行股權結構和經濟區域

區分銀行所有制後,金融科技對銀行全要素生產率影響呈現差異。金融科技對大型國有銀行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符號為正,僅在固定效應模型中,在5%水平上顯著;金融科技對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其中,金融科技對股份制銀行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係數和顯著性均高於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假設2得到驗證。金融科技對位於不同經濟區域銀行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呈現差異。在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金融科技對銀行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西部地區僅有混合OLS模型中在5%水平上顯著為正。假設3得到驗證。

2. 考慮銀行特徵

文章識別了銀行與金融科技結合度、業務創新能力、決策層年齡和跨區域經營程度等銀行層面特徵,探究上述特徵是否影響金融科技與銀行效率的關係,對假設4(A)(B)(C)和(D)進行驗證。

(五)穩健性檢驗

為了確保研究結論的穩健,進行了以下穩健性檢驗。第一,對金融科技發展衡量進行變量替換。文章利用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基於螞蟻金服用戶數據構建的省級數字金融普惠指數評價指標中的覆蓋廣度指標作為衡量金融科技發展代理變量,對模型(1)和模型(2)進行檢驗。第二,基於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數的構成,使用技術效率指數和技術進步指數替換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指數(綜合經營效率),對模型(1)和模型(2)進行檢驗。上述檢驗結果均不改變基礎研究結論。

4

研究結論與啟示

文章的研究結論對於進一步深化商業銀行改革、促進金融科技應用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啟示。

第一,金融科技作為金融服務和信息技術結合的產物,對傳統金融機構業務模式和產品流程帶來極大的挑戰和機遇。面對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商業銀行不能故步自封,而是應將金融科技的發展視為推動自身變革的動力,主動出擊以謀求競爭優勢,探索業務發展的新路徑和新模式。同時,商業銀行也要客觀認識到自身在客戶資源、網絡構建和社會信譽等方面的優勢,與金融科技企業深度合作,取長補短,拓寬自身發展前景,謀求綜合實力的全面提高。

第二,大型國有銀行應充分利用自身在實力雄厚和客戶基數方面的優勢,在金融科技方面積極投入,吸引擁有科技和金融背景的複合人才加入,快速應對金融科技的衝擊。

第三,中部、西部地方政府應大力推動金融科技發展的進程,從鼓勵政策和引導法規入手,從硬體建設和人才引進著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四,商業銀行應該將金融科技與自身能力建設結合,試點建設開放式銀行,促進業務創新能力和跨區域經營能力提升,鼓勵決策層接受新興經營理念,利用金融科技發展驅動業務轉型,增強核心競爭力。

相關焦點

  • 銀行和金融科技合作最大的阻礙,是「黑盒子」嗎?
    這是一種諮詢式的合作,合作方不會幫助銀行來執行。當然,這種合作較為有深度,因為你必須要對這個合作方透露你具體的情況,不然很難得到切合實際的建議。最後說深度合作模式。深度合作的方式可以有很多,比如定製化模型的建設,包含數據的來回交往。最深度的,可能是融慧金科提供的端到端合作的商業模式——與銀行一起去聯合運營。
  • 2020金融科技領域最具商業合作價值企業盤點
    以下就是本期《2020金融科技領域最具商業合作價值企業盤點》的相關內容,經數據猿整理髮布: 2019年,科技部宣布依託明略科技集團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在基於知識圖譜的數據中臺上,構建智能推理平臺。將大數據分析和大知識應用技術、全球領先的知識圖譜技術與平臺、基於數據與知識雙驅動的推理和推薦引擎、基於多模態人工智慧技術的人機協同平臺、全面的數據中臺搭建能力等核心技術能力,應用於智慧政府、智慧商業、廣告測評及新服務領域。
  • 科技金融下商業銀行網點發展趨勢與轉型研究
    摘要:隨著金融科技不斷向銀行傳統業務滲透,信息技術改變了銀行網點的生存狀態,本文以當前銀行網點轉型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十年間商業銀行在盈利能力、渠道建設以及資產利用效率等方面的變動趨勢,借鑑國內外銀行網點轉型的先進經驗,結合泰州分行渠道建設情況分析當前網點的功能定位,嘗試探索銀行業網點轉型路徑。
  • 威海市商業銀行「金融診療」助企在行動
    魯網12月18日訊今年以來,威海市商業銀行緊扣「六穩」「六保」工作要求,深刻理解「內循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內涵,積極探索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路徑,多措並舉支持穩企業保就業,幫助受疫情衝擊的市場主體紓困解急,取得了良好成效。
  • 香港產學研平臺落子金融科技 高校智能理財模型投入實戰
    「我並不建議一個科技公司變成一個金融公司,而更希望看到一個金融公司變成一個金融科技公司。因為金融是嚴肅且專業的行業,以美國為例,高盛早已轉型為金融科技公司,而摩根大通每年的IT投入都是在80億美元以上,我覺得這值得我們內地金融機構借鑑。」FDT創始人、執行長聶凡淇說。
  • 薩摩耶金服官網:依託金融科技,高效服務金融機構
    隨著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新科技的發展和應用,金融科技(FinTech)風起雲湧,金融機構的數據處理、人工審核等大量重複的工作大為減少,金融科技蘊藏的巨大價值得以呈現。據數據統計,2018年我國消費金融市場規模約8.45萬億元,預計 2020年將達12萬億元,滲透率將達25.1%,與美國 40%滲透率相比,發展前景廣闊。基於網際網路與消費金融發展的大環境,也促使金融與科技更完美的融合,從產品設計到精準營銷,從流程優化到風險防控,越來越多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依賴於科技,科技這座資源寶庫正成為金融升級的關鍵生產要素。
  • 第二屆上海金融科技國際論壇閉幕,多項金融科技創新成果發布
    利用隱私保護計算技術可解決安全數據的可用而不可見的問題,這將是金融科技安全實驗室的重要工作方向。 在金融科技監管方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李峰表示,目前,金融科技在司法實踐中已有應用,比如採用多因子量化模型精確核定證券虛假陳述對於投資者損失的判決。
  • 渤海銀行:科技驅動線上線下融合 打造精益化普惠金融模式
    這是因為隨著網際網路、5G和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渤海銀行積極擁抱科技發展帶來的變革,不斷促進經營模式向「線上線下融合」轉變,以科技驅動實現精益化金融服務新模式,全面支持實體經濟、小微企業,運用科技力量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今年,渤海銀行圍繞「六穩」「六保」的要求,始終把發展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精準扶貧作為重要政治任務,通過強化責任、
  • 洋錢罐洪悠悠:金融科技數位化將成為我國銀行業「新基建」
    2020年7月初,IDC公布的《中國區域性銀行數位化轉型白皮書》顯示,在50家樣本銀行中,超過90%的銀行已經啟動數位化轉型工作。科技如何從內生式發展驅動金融機構盤活巨大市場,成為大家一致探索的課題。洋錢罐機構合作副總裁洪悠悠在24日舉行的「2020卓越競爭力銀行峰會」上,洋錢罐機構合作副總裁洪悠悠表示,當前金融機構更加注重自身科技的建設。基於金融科技的數位化將成為我國銀行業的「新基建」,特別是對於中小銀行而言,數位化更成為其未來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 金融科技只是金融史上的一段小插曲?關於未來銀行生態 六位大咖...
    加強人工智慧研發者、使用者及其他相關方的能力建設和行為規範建設,確保相關人員具備人工智慧金融應用所需的專業能力、業務知識和工作經驗。加強理論研究、模型測試、安全評估和審計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智能金融系統透明性、可靠性、可控性,逐步實現可追溯、可信賴、可審計;四是權責清晰。
  • 聯合28家金融機構,中原銀行主導成立亞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
    亞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成立,將搭建金融科技共享平臺亞洲金融合作聯盟成立於2012年,是亞洲國家的中小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組成的區域性金融合作組織,擁有民生銀行、韓亞銀行、中原銀行、青島銀行等40家成員單位,遍布中國境內及東亞、東南亞等多個地區。截至2019年底,聯盟成員單位總資產超過29萬億元。
  • 金融科技樹:各國金融科技政策比較(中)
    進行中的工作:正在進行修訂監管框架以包括金融科技行為的工作中。不允許金融科技行為:專門制定了禁止某些金融科技行為的新法律或法規。圖3:對金融科技行為的監管回應分類考慮到全自動模型的挑戰,一些監管者認為,如果沒有人工顧問的參與,建議的適用性將很難實現。[38]如何確保用於生成建議的算法正在執行應做的工作。智能投顧業務模型的核心是一種算法,該算法可將客戶的信息轉換為可行的建議。算法中的編碼錯誤或偏差可能會損害許多客戶,因為這可能導致金融產品的系統性誤售和意外損失。
  • 平安銀行信用卡A+新核心系統榮獲財聯社2020年度金融科技傑出案例獎
    在同期舉辦的「預見·無界」金融科技高峰論壇上,平安銀行信用卡中心A+新核心系統榮獲財聯社「2020年度金融科技傑出案例」獎。此次評選由金融權威媒體財聯社發起,聚焦金融科技領域創新應用,徵集在創新業務模式、優化服務流程、提高風險管控能力、改善用戶應用體驗等方面對業務優化有巨大促進作用的標杆案例,推動我國金融科技生態持續健康發展。
  • BFC:區塊鏈科技金融千人峰會,構建下一代商業信用體系
    2019年12月21日,Bitcoin Free Cash(BFC)與SWFT、北美區塊鏈協會聯合主辦的「2019區塊鏈科技金融峰會」在廈門香格裡拉隆重舉行,此次峰會聚集了1000+金融科技公司、區塊鏈技術公司、實體企業、投資者共同探討在區塊鏈+金融落地應用及發展方向。
  • 三湘銀行行長夏博輝:打造數字產業銀行,讓銀行服務隨時可得
    三湘銀行如何將金融科技運用到日常業務中?通過技術提升了貴行哪些能力?夏博輝:新冠疫情加速了各行各業的在線化、數位化和產業化進程。各行業由原來的「網際網路+」已經變成了「+網際網路」。從方法論角度來說,金融科技在銀行中的應用,主要在於提升手段和效率,拓展渠道和範圍。
  • 中國金融科技報告2020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金融科技Fintech一詞最早是花旗銀行1993年提出,由Finance(金融)+Technology(科技)合成而來。根據金融穩定理事會(FSB)2017年《金融科技對金融穩定的影響》,金融科技是指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能夠產生新的商業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從而對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產生重大影響。
  • 金融科技如何「硬核」抗疫
    隨著社會物理距離和在線交易成為常態,各種金融科技創新正在惠及企業和消費者。世界銀行(World Bank)金融專家肯定了金融科技應對COVID-19的作用。「金融科技解決方案可以在社會距離的前提下,確保業務連續性,加強醫療保健成果,並防止服務中斷。」Sharmista Appaya和世界銀行其他專家指出。
  • 金融科技:科技向左,金融向右
    表層的因素是監管,2016年國務院印發《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後,針對新業態金融的監管持續增強,監管邏輯從牌照監管走向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去金融」成為迴避監管的共同選擇,看到監管部門逐漸收緊的監管措施和強大決心,2017年螞蟻金服造了一個詞TechFin,將自己定位為Techfin而不是Fintech。
  • 金融科技+ESG投資策略潮起 華爾街模型水土不服
    比如,他們通過爬蟲等技術進行上市公司各類公開信息進行全方位搜集,在海量信息裡無遺漏地捕捉到有效數據,再通過深度的數據清洗,建立基於ESG的量化投資模型,實現ESG各類投資指標的逐一量化與標準化,推進ESG投資策略的持續優化。   隨著金融科技在海外ESG策略應用領域風生水起,不少國內私募基金也開始嘗試將金融科技融入ESG投資策略。
  • IDC:中國發展最快的41家金融科技公司
    作為較早涉入金融風控和監管科技的人工智慧技術企業之一,慧安金科自成立起一直堅持「提高數據精煉效率和價值,持續驅動企業明智決策」為使命,以自主研發的半監督主動式機器學習技術為核心,將專家經驗與人工智慧系統有機地融合,形成以客戶場景和需求為導向的預測模型,主動識別用戶行為和關聯的異常,實現提前預警和主動防範,改變了市面上大多以黑白名單和規則系統等方法做金融風控和監管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