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周山,意為「不完整的山」。是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是一座神山,傳說不周山原本是一根支撐天地的天柱。在這裡,誕生了一個著名的上古神話——共工怒觸不周山。
神話傳說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之後,神靈司掌管著萬物的生息繁衍。由於物性相剋,所以,司掌火焰的祝融與司掌水的共工關係不合。有時共工想要降雨,可祝融卻以天火蒸發雨水;有時祝融想要引火,共工又會以洪水撲滅天火。
久而久之,兩派的矛盾越來越深,直至衝突爆發。
於是,水神共工派出了大海裡最能徵善戰的大將相柳和浮遊,讓他們率領水族直撲祝融的光明宮。相柳和浮遊施展神通,將三江五海的水汲上來,往光明宮那裡傾去。剎時間長空中濁浪飛瀉,黑濤翻騰,光明宮被淹沒,連燃燒了數千年的神火都被撲滅了。一時之間,天地間再無光華,世界陷入一片黑暗。
火神祝融駕著遍身冒著烈焰的火龍出來迎戰。他與火龍一路釋放天火,所及之處一切雨水和雲霧都被蒸騰乾淨。祝融大敗相柳和浮遊之後,返回光明宮。大水一退,神火又燒了起來,大地上的黑暗重新退卻,光明再次降臨人間。
共工見狀怒不可遏,立即調遣浮遊和相柳,將三江五海的所有水源全部調出,企圖顛覆光明宮。一時之間,大水從天而降,瞬間澆滅了剛剛燃起的神火。祝融不慌不忙,請來風神助陣,風助火威,祝融的法力被無限放大,火趁風勢席捲向大海,將海水盡數蒸騰。對此,共工想要故技重施,從其他地方調取大水撲滅神火。
此時附近的江海都已被相柳和浮遊抽乾,短時間內共工亦無計可施。眼看著一眾水族被燒得焦頭爛額,共工連忙帶著眾人且戰且逃,向深海退去。共工原以為歸墟之處的大水足以撲滅神火,祝融勢必會知難而退不敢追擊。誰知,火神既有火龍幫忙,又有風神助威,所以,深海的水也攔不住火神的神威。
隨著祝融一聲令下,火龍向著深海衝去,一路上所有海水均向兩側退避,主動讓開一條旱路。祝融一步步逼近共工的水宮殿,水神共工他們只好硬著頭皮出來迎戰。
祝融象徵著光明與正義,他的力量遠非共工可比。
相柳與浮遊一時調不來海量海水,被風神與火龍打得慘敗。浮遊戰死、相柳敗逃,共工見大勢已去,心力交瘁,無法再戰,狼狽地向天邊逃去。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頭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憤,就一頭向不周山撞去。
共工雖然打不過祝融,但好歹也是遠古大神,他的力量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在共工同歸於盡般的一擊之下,「譁啦啦」一聲巨響,那撐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攔腰撞斷,橫塌下來。天柱既經折斷,整個宇宙便隨之發生了大變動。
西北的天穹失去撐持而向下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在原來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腳,身不由己地掙脫束縛,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日月星辰的運行線路,解除了當時人們所遭受的白晝永是白晝,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
另一方面,懸吊大地東南角的巨繩被劇烈的震動崩斷了,東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和江河東流、百川歸海的情景。
天柱崩塌以後,半邊天垮塌下來,出現了一個大窟窿,頓時天河傾瀉,洪水泛濫。無數天水席捲大地。從這以後,大地陷入到長久的洪澇之中,世人深受其害。
後來女媧搜集補天石,用火煉治後,終於將天上的洞補住,使人類恢復了平靜的生活。
不周山的位置
不周山是天地間最古老的神山,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不周山是天地的發源地,盤古開天地,最後化為不周山,託住天地不再合;不周山也是人類的發源地,女媧在此用黃泥造人、並常駐此山隨時接受人類信訪。
不周山的位置最早記載是在《山海經·大荒西經》中: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
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相傳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夠到達天界的路徑,但不周山終年寒冷,長年飄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達。
那麼這個神話傳說當中的不周山,又是在什麼地方呢?
猜想一:帕米爾高原
帕米爾高原,中國古代稱蔥嶺,古絲綢之路在此經過。地處中亞東南部、中國的最西端,橫跨塔吉克斯坦、中國和阿富汗。是亞洲多個主要山脈的匯集處,平均海拔4000米-7700米。
「帕米爾」是塔吉克語「世界屋脊」的意思,高原海拔4000米~7700米,擁有許多高峰。帕米爾高原的最高峰是位於中國境內的公格爾峰,海拔7649米。
根據不周山位置的記載:「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這就說明,上古時代的不周山並不在中原地區,而是在西北方向,而且還是屬於「大荒」的偏安之隅,這一說法,就已經與今天的帕米爾高原所處位置基本算是吻合了。
另據東漢文學家王逸所注《離騷》,還有高周所注《淮南子·道原訓》,他們均考不周山就在崑崙山西北,而這一位置,正好應對了今天的帕米爾高原。
綜合來看,由多方古籍考證來看,中國上古時代的不周山正是今天的帕米爾高原一說並非隨意調侃或杜撰。
帕米爾高原,中國古代稱蔥嶺,古絲綢之路在此經過。地處中亞東南部、中國的最西端,橫跨塔吉克斯坦、中國和阿富汗。是亞洲多個主要山脈的匯集處,平均海拔4000米-7700米。
猜想二:崑崙山
如果把《山海經》中提到的西、北海這兩個重要的地理坐標理解為青海湖和貝加爾湖,再加上其他一些佐證,就會得出不周山即崑崙山的結論,或者說不周山就是崑崙山脈裡的一座。
可以對比不周山與崑崙,兩者整體形象幾近一致:
1、不周山與崑崙,都處在西北方位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北三百七十裡,曰不周之山。《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
《山海經·海內西經》:海內崑崙之虛,在西北。
2、不周山與崑崙,其上也有天柱,規模巨大,層級結構
《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天柱上連著天。
《神異經》曰:「崑崙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 。《淮南子》:「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懸圃。
3、不周山與崑崙,其結構都是方的
不周,不是圓周,也是四方的意思。
《山海經·海外南經》:崑崙虛在其東,虛四方。《神異經》曰:員周如削。
4、不周山與崑崙,都有神獸守護
《山海經·大荒西經》: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
《山海經·海內西經》:崑崙之虛,……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
5、不周山與崑崙,都是神居住的地方
相傳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夠到達天界的路徑。
《山海經·海內西經》:崑崙之虛,……百神之所在。
6、不周山與崑崙,都黃河的源頭
又西北三百七十裡,曰不周之山。北望諸【蟲焉】之山,臨彼嶽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
《爾雅》曰:河出崑崙虛。《淮南子·覽冥訓》曰:河九折注於海而流不絕者,崑崙之輸也。
7、不周山與崑崙,都是太上名山
崑崙,這麼一座大山就憑空消失,屬於有頭無尾的記載,而不周山又有明確記載「不周山崩、天柱折」的過程,屬於有尾無頭的記載,而兩者的其它特徵又是如此的接近,由此可斷定:
崑崙之虛=不周山,崑崙,就是不周山+天柱+天的整體結構。簡略:崑崙=不周山
猜想三:吉力馬札羅山
吉力馬札羅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稱,位於坦尚尼亞東北部及東非大裂谷以南約160公裡,是火山也是雪山
還有很多學者認為不周山不局限於當今中國的區域內,「大荒之隅」可以指非洲的荒漠,不周山就是吉力馬札羅山!
古人為何稱不周山在大地中央?那時還沒經緯度的概念,判斷方位依據是陽光的照射。北半球陽光南斜,南半球陽光北斜。只有居於赤道附近的地方,南北照射均衡,古人才會判斷出此地是大地之中。
吉力馬札羅山正好位於赤道南北緯0°上,該山主要由基博、馬溫西和希拉三個死火山構成,其中央火山錐呼魯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點,山頂終年積雪。該山的主體以典型火山曲線向下面的平原傾斜,形狀就像個斷了上半截的大柱子。說是天柱的遺蹟,看著也像。
吉力馬札羅山在赤道上卻山頂終年積雪不融,有著世界上唯一無二的"赤道雪山"奇觀。更為奇巧的是:吉力馬札羅山有兩個主峰,一個叫烏呼魯,另一個叫馬文濟,兩峰之間有一個馬鞍形山脊相連,頗具「有山而不合」的異相。
要騎在赤道上,又得山頂終年積雪,長得像個擎天柱不說,還得有合不到一塊兒的兩爿山峰。這樣奇特的地理特徵明晃晃地擺著,整個地球上,要同時符合這三個基本條件的山,只有非洲的吉力馬札羅山。
看吉力馬札羅山這個形狀,確實有些像被折斷了的天柱呢。
你認為神山不周山是現在的哪座山呢?